高考生物一轮对点训练:22-1 种群 b Word版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对点训练:22-1 种群 b Word版含解析,共6页。
1.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 m×10 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表。
| 处理区 | 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 |
定时灌溉 | 不驱走大蚂蚁 | 增加35 |
驱走大蚂蚁 | 增加70 | |
不灌溉 | 不驱走大蚂蚁 | 减少10 |
驱走大蚂蚁 | 减少2 |
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
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
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答案 A
解析 该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即是否灌溉和是否驱走大蚂蚁。定时灌溉的情况下,驱走大蚂蚁比不驱走大蚂蚁时,小蚂蚁出现率增加的幅度大;不灌溉的情况下,驱走大蚂蚁比不驱走大蚂蚁时,小蚂蚁出现率减少的幅度小,可见,大蚂蚁抑制小蚂蚁数量的增长,且影响其活动范围,A错误,C正确;该实验在4个处理区各选取7个点观测不同处理对小蚂蚁活动的影响,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B正确;定时灌溉,小蚂蚁出现率增加,不灌溉,小蚂蚁出现率减少,由此得出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正确。
2.如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
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
D.K值约为120000个
答案 D
解析 种群数量在初始阶段增长缓慢的原因是种群刚迁入新环境中需适应一段时间,A项错误;由题图可知酵母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J”型增长曲线,B项错误;应采用血球计数板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C项错误;根据“S”型曲线在10 mL培养体系中培养到50 h后,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K=120000个,D项正确。
3.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种群数量围绕K值上下波动,A项错误;种群内部因素的变动不会改变K值大小,环境条件改变才会使K值改变,B项正确;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是恒定不变的,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不存在环境容纳量,C项错误;一般来说,冬季气温较低,植被较少,植食性动物的数量会较少,D项错误。
4.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 捕获数/只 | 标记数/只 | 雌性个体数 | 雄性个体数 |
初捕 | 50 | 50 | 28 | 22 |
重捕 | 50 | 10 | 32 | 18 |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B.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
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答案 D
解析 因土壤中小动物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因而对其丰富度的调查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标志重捕法理论计算公式:N=M×n/m,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即m值减小,N值会增大;通过两次捕获情况,不能确定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捕获次数过少,偶然性较大);通过表中数据可知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2003年,某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
C.橡树的植株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由于薇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答案 C
解析 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反映的是数量特征的“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也属于种群数量特征;而某种植物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反映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
6.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
(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调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法。
(2)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________点;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________点;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________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3)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________的种类及数量。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增强。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________保护。
答案 (1)水平 样方 (2)B F 甲 (3)生产者 抵抗力 就地
解析 (1)土壤湿度、地形变化等不同会导致该湿地水平方向上植物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2)直线p表示Nt+1=Nt,所以直线上方各点表示Nt+1>Nt,种群增长,直线p上的点表示种群数量不变,直线p下方的点表示Nt+1<Nt,种群数量减少;Nt小于a时,甲代表的生物种群数量后一年减少,更容易消亡。
(3)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所以要恢复生物多样性应首先增加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和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是最根本的保护措施。
7.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个体数 | 92 | 187 | 121 | 70 | 69 | 62 | 63 | 72 | 64 | 55 | 42 | 39 | 264 |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______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 1∶1∶1 保持稳定
(2)活动能力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 (1)种群的年龄组成可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将三个阶段中各个年龄段的个体数目相加,可知三个阶段个体数量都为400,即个体数比例为1∶1∶1,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能量沿食物链流动的两大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对点训练:22-1 种群 a Word版含解析,共6页。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对点训练:31-1 胚胎工程 b Word版含解析,共5页。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对点训练:22-2 群落 b Word版含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