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同课异构教学课件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85552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两小儿辩日》同课异构教学课件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85552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两小儿辩日》同课异构教学课件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85552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两小儿辩日》同课异构教学课件第4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855524/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两小儿辩日》同课异构教学课件第5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855524/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两小儿辩日》同课异构教学课件第6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855524/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两小儿辩日》同课异构教学课件第7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855524/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两小儿辩日》同课异构教学课件第8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855524/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语文六年级下册(2018)16 两小儿辩日教学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六年级下册(2018)16 两小儿辩日教学ppt课件,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环节一积累基础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环节一:积累基础知识1.《两小儿辩日》出自《列子·汤问》。《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2、故事中出现了一位重要的人物——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1、见两小儿辨斗:争辩,争论。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以,认为。去,距离。3、而日中时远也;正午。4、日初出大如车盖;古代车上遮雨蔽日的篷,多为圆形。5、及日中则如盘盂:及,到,到了。盘盂,盛物的器皿,圆的为盘,方的为盂。古人也常在上面铸刻文字,用来记录功绩或勉励自己。6、日初出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7、及其日中如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这里指天气很热。汤,热水、开水。8、孔子不能决也:分辨,判断。9、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多智慧呢?孰,谁。为,同“谓”,认为。汝,你。知,同“智”,智慧。
环节二:梳理课文思路1. 核心问题:这则故事寓意是什么?▲明确: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明白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又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最后尝试从不同角度探究其中的寓意。2. 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1)第1段:起因。孔子向东游历,途中见到两个小儿争辩,于是询问他们争辩的缘由。(1)第2-第5段:经过。《两小儿辩日》的具体内容。(3)第6到-7段是:结果。孔子无法判断两个小儿谁对谁错,两个小儿于是笑道:“谁说你多智慧呢?”
3.梳理两小儿辩日的具体内容。 (1)明确何为“辩”。文中“辩”有“辩论、争辩”的意思。所谓“辩论”是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也就是说“辩”的双方不仅要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且需要提供理由来支持或证明自己的观点。(2)两个小儿分别提出了什么观点?他们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3.梳理两小儿辩日的具体内容。
(3)用“因为……又因为……所以……”的句式呈现两小儿推理过程。
小儿甲:因为远者小而进者大,又因为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所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小儿乙:因为近者热而远者凉,又因为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所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分析两小儿的人物形象1.两人辩论的话题、提出的观点、提供的理由和梳理的思路
(一)分析两小儿的人物形象1.两人辩论的话题、提出的观点、提供的理由和梳理的思路
2.由两人的语言推断他们说话时的情态(1)第1回合——提出观点原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改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明确:“也”字在句中虽不翻译却能传达出言语态度和说话口气,读好这两个“也”字也就读出了两个小孩说话的确信无疑,也就读出了两个孩子胸有成竹、头头是道的可爱形象。(2)第2回合——陈述支撑观点的理由▲明确:讲到现象时,两人用陈述句,等到谈及生活常理,两小儿都转而采用反问语气由沉稳到略显激动,斗的意味自隐到显,两人争辩趋白热化。我们不仅能读出他们彼此之间相互挑战的火药味——这不是明摆着的道理,还能读出他们在孔子面前寻求认同的迫切,似乎在说“我说的没错吧”。
1. 关注两小儿在故事结尾部分的表现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反问句)
1. 关注两小儿在故事结尾部分的表现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和对话部分相比,这句中不仅有人物的语言还有神态。在古代“汝”作用于平辈之间彼此称呼或长辈称小辈。两小儿称孔子为“汝”,似乎稍有不逊,但也可见孩童不拘礼俗的任性。再看句式,此处用反问,好像在说:“你也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有智慧”。可以想见,两小儿此时的笑除调侃之外,大概还含有几分自得。由此两个孩童有话直说、毫不拘礼、任情率性的形象在结尾得到强化。
(二)分析孔子在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孔子不能决也。“不能决”,意思是无法分辨、判断孰是孰非。
(二)分析孔子在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孔子不能决也。“不能决”,意思是无法分辨、判断孰是孰非。“不能决”告诉我们孔子虽博学也并非无所不知。但两个小儿讨论的实际是科学问题,其中涉及的知识已超越当时人们对宇宙和世界的认识。因此“不能决”在此处不能旁证学问的浅陋。面对自己却乎无法回答的问题,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选择袒露自己的无知。这样来看故事中的孔子是谦逊的,也是可爱的。
环节四:探究故事寓意借助这个问题进行思考: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人物形象呢?▲明确:1. 小儿与孔子的不同(人物身份及其表现的落差):小儿自有所长,圣人也有所短。既然如此,那么每个人身上都有可师之处,每个人都应虚怀若谷。2. 两者的相同之处:稚子也好,圣贤也罢,在天地宇宙面前人的认识都是有限的。学无止境,人当心怀敬畏,当上下求索。3. 两小儿:善于,勤于思考,即使是孩子也能有独到的发现。4. 孔子:孔子谦逊、宽厚的风度。孔子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正是夫子自道。
1、 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
2、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诚实谦虚。
4、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论,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
环节五:课堂总结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寓言故事《两小儿辩日》,下面我们来分析今天的学习过程。我们首先从故事的主要内容入手,梳理了两小儿辩斗的具体过程和主要思路,然后抓住人物的语言和神态,分别分析了两小儿和孔子的人物形象,既读出两小儿的勤思善辩、任情天真,也读出孔子“不知为不知”的谦逊、宽厚。最后我们立足全篇将不同人物的表现形象联系起来,思考故事的寓意,懂得了天地至大、学无止境的道理,又分别从不同人物的角度出发尝试多角度的理解这则故事,看到了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价值,明白了虚怀若谷、实事求是的可贵等等。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写作 学习缩写教学ppt课件,共1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21* 创造宣言教学课件ppt,共1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 邓稼先教学ppt课件,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导入激趣,走近作者,写作背景,敻不见人,鞠躬尽瘁,妇孺皆知,检查预习,2字形辨析,儒孺濡,可歌可泣至死不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