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四年级下册数学《1.3 有两个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表格式教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3/1281901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四则混和运算表格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四则混和运算表格教学设计,共3页。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4页例3,课堂活动1题,练习二第1、2、5题
育人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探索并理解含两个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感受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学习混合运算的价值。
2.掌握含两个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含两个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3.在探索运算顺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含两个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五育融合育人点提示
复习引入
1.请同学们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然后再计算。
60-80÷16×3 15×40-360÷12 247-(17+180÷6)
说一说,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小结:在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里,如果既有加减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如果括号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括号里的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2.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复习了三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四则混合运算
1.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然后再计算。
2.读课题。
教学新课
1.教学例3
(1)创设情境
师傅和徒弟共同完成一项任务,请同学们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数学问题。
(2)理解题意
(出示例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徒合作还要多少时才能完成任务”是什么意思?
要求师徒合作还要多少时才能完成任务,必须先求出什么?(剩下的工作总量和师徒每小时的工作效率的和)
(3)尝试列综合算式
要求师徒合作还要多少时才能完成任务,你能列式解决吗?(有困难的同学允许分步列式,再引导如何由分步列式过渡到综合算式,并理解怎么添加小括号,感受小括号可以起到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反馈:(147-27)÷(12+18)
这个算式为什么要加两个小括号?
引导学生得出:要先算师傅做27个后还剩下的个数,用减法;再算师徒两人每时共做的个数,用加法;最后算师徒合作还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成任务,用除法。在有加减、除法的算式里,要想先算加法、减法,所以要添小括号。
(4)尝试计算
有两个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你们会算吗?想一想,运算顺序是什么?然后尝试计算在草稿本上。
反馈:
将学生具有代表性的两种做法板演在黑板上
(147-27)÷(12+18)
=120÷(12+18)
=120÷30
=4(时)
(147-27)÷(12+18)
=120÷30
=4(时)
根据学生的板书,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在一个算式里,有两个小括号,可以同时计算。
(5)感受运算顺序与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一致的
为什么有两个小括号的算式,可以两个小括号同时计算呢?
2.小结:如果一个算式含有两个小括号,可先算第1个小括号里面的,然后再算第2个小括号里面的;也可以同时计算前后两个小括号里面的。
板书:有两个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3.及时练习
(420+60)÷(375-345) (107-63)×(375÷15)
(1)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理解题目意思.
讨论加括号的原因。
尝试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
(5)思考为什么有两个小括号的算式,可以两个小括号同时计算呢?
劳动育人:通过例3师徒二人一起做零件情景图的教学,渗透热爱劳动的思想。
课堂练习
1.课堂活动第1题。
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教师请学生示范,再分组进行游戏。再布置同学们回家多玩这个游戏,班级组织比赛。
2.练习二第5题。
先让学生判断,再改正。集体订正时说说理由。
3.练习二第1、2题
1.理解题意。
2.判断说错误并改正。
3.独立练习。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说说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板书
设计
教学反思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西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表格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四则混和运算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3,4,5,7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条形统计图表格教案,共6页。
![数学口算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b5b1d1ecde54d50c4354a439d5c45dd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