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温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2月月考试题生物含答案
展开河南省温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2月月考
生物试卷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稻田中,农民要拔草;鱼塘中,人们不断地清除肉食性的“黑鱼”,用生态学的观点看这是为了( )
A.保持生态平衡 B.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
C.增加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调整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的方向
2.一个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比全部消费者所占有的能量( )
A.多B.少C.相等D.看具体情况而定
3.下列关于膝反射的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感觉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中
B.传出神经末梢可支配骨骼肌细胞和内分泌腺
C.运动神经元的树突可受其他神经元轴突末梢的支配
D.反射中枢由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组成
4.下列关于艾滋病和HIV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艾滋病属于先天性免疫缺乏病 B.HIV由蛋白质和DNA组成
C.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严重衰退 D.HIV通过性接触和握手等途径传播
5.在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c,则a、b、c之间的关系是( )
A.a=b+c B.a>b+c C.a 6.某同学通过分析蛇的食性绘制了图所示的食物关系。假如一条1 kg的蛇,4/5的食物来自鼠,1/5的食物来自蛙。按能量流动的最高效率计算,此蛇间接消耗的植物为( )
A.45 kg B.22.5 kg C.90 kg D.20 kg
7.如图是自然界中的某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依次是( )
A.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 B.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
C.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 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8.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 B.不一定需要太阳能
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 D.一定是植物
9.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能形成树林
B.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草本植物受光照条件的影响
C.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发生在沙丘、火山岩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10.生物学家研究草原中西北狼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下图所示(R=出生率/死亡率)。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西北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被捕杀,则调查值偏低
B.该西北狼种群增长方式为“S"型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
C.西北狼种群数量在a~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d期间一直在下降
D.a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b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11.正常人体体温的昼夜周期性波动称为体温日节律。有关体温日节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因年龄和性别不同而存在差异 B.是机体内环境稳态的一种表现
C.通过神经调节来维持 D.有利于机体适应昼夜变化
12.下列有关体温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恒温动物的体温是恒定不变的
B.体温增高都是由于细胞代谢产热增加引起的
C.皮肤里的冷觉感受器兴奋后,兴奋传入下丘脑就会产生冷觉
D.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同时还对内脏活动具有调节功能
13.下列与微生物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单链DNA
B.引发人体患炭疽病的病原体没有核膜
C.酵母菌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消费者
D.小球藻培养液中通常需要添加有机碳源
14.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
D.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15.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
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改善
16.草鱼可以捕食多种藻类植物,但捕食喜好不同,L、M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同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中不放草鱼,M中放入20条草鱼,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草鱼全部移入L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草鱼数量不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三种藻的竞争力是乙藻>丙藻>甲藻
B.L中甲藻竞争力减弱的原因是营养物质的减少
C.草鱼最不喜食的藻类植物是丙藻
D.草鱼的加入导致三种藻的环境容纳量均下降
17.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有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土壤中小动物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可以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
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D.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18.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不存在在群落的空间结构
B.在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时,常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进行采集、调查
C.采集的小动物只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中
D.诱虫器中土壤和花盆壁之间留有一定空隙,是为了保证空气流通
19.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多年的旧墙壁上生出苔藓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B.披荆斩棘,开出一条道路,是人类活动影响了群落演替
C.化工厂污水的排放改变了河水中的植物群落
D.过度放牧和城市的出现都属于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20.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C.图丙中实验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D.图乙中B生物对A生物的进化有害无益
21.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研究是生态研究的重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出生率非常大的种群其种群密度必将增大
B.火山岩、沙丘上和火烧后的森林进行的演替都属于初生演替
C.草原群落中老鼠的数量因人为放置鼠药而减少,其群落丰富度并没有下降
D.大熊猫数量呈“S”型增长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2.下列有关教材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促胰液素的实验说明促胰液素是胰腺在盐酸的作用下产生的
B.“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中,预实验不用设置对照组
C.“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实验中,种群个体数较少时,可缩小样方面积
D.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算法
23.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通过做预实验可减少实验误差
B.用微电流计测量膜的静息电位时,要将微电流计的两极分别置于膜外和膜内
C.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D.在全市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白化病,可得出该病的遗传方式
24.下列有关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捕食者的数量受被捕食者数量的制约,被捕食者的数量不受捕食者数量的制约
B.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包括群落演替、优势种群、种群的空间特征、群落的边界和范围等
C.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也会不断发生变化
D.大豆与根瘤菌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大豆为根瘤菌提供无机营养
25.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群落间的物种组成和物种丰富度有差别
B.同一群落的不同种群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统一整体
C.温带草原群落的景观特征随季节变化的现象属于次生演替
D.水生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与光、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都有关
26.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彻底灭菌的平板上滋生各种细菌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自然演替过程中群落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率可能逐渐提高
C.盲目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演替过程中,地衣、苔藓等不会随着乔木的出现而彻底消失
27.“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下列关于科学调查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样方法可以用来调查种群密度,不可以用来调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B.标志重捕法的原理是基于“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和样地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假定
C.在“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中,常用95%的酒精固定和保存体型较小的动物
D.要调查一个地区某遗传病的发病率,须选择有该种遗传病的家族进行调查
28.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分为不同类型。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以下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湿地生物群落中的生物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
B.在华北地区春天开放的花多数是风媒花,不少植物的果实有翅
C.热带雨林中的乔木分枝发达,一般叶片较小
D.草原上的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
29.我国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道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可体现植物的向光性
B.“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可体现生物之间存在种间互助的关系
C.“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可体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可体现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0.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条件的不同
B.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C.森林群落中植物为动物的垂直分层创造了条件
D.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0分。
31.(10分)肾上腺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位于两侧肾脏的上方。如图甲所示,腺体分肾上腺皮质和肾上腺髓质两部分,肾上腺与免疫调节和糖代谢关系密切,如图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一些人长期精神忧郁,则容易引起感染和肿瘤。从图乙可知,长期精神忧郁可使下丘脑受到刺激后释放的 CRH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__________(增加、减少),促进垂体分泌 ACTH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最终导致__________增多,从而使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2分)功能降低。可见,__________调节网络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有重要作用。
(2)糖皮质激素能限制骨髓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与__________(激素)对维持血糖平衡起到拮抗作用。为验证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存在负反馈调节,应注射__________,然后测定血液中__________(激素)的含量。
(3)肾上腺的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它的分泌活动受内脏神经的直接支配。在寒冷条件的刺激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__________加快,产热增加,该激素与__________(激素)对维持体温的稳定起协同作用。
32(10分). 图甲表示燕麦幼苗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图乙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请回答:
(1)1931年科学家从人尿液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的。
(2)乙图中b侧生长素对根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a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____________ mol/L。
(3)在认识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后,农民会适时摘除棉花的顶芽,解除顶端优势,是因为去掉顶芽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抑制作用被解除,侧芽萌动、加快生长。
(4)①图丙示中X表示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具有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很可能是通过降低该过程中酶活性实现的。
②赤霉素与生长素表现出激素间相互作用类型中的________作用。
③为了探究生长素适宜喷施的最适浓度,有必要进行________,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3.(11分)下图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请分析回答:
(1)图中过程①发生的场所是 。X物质是 。
(2)图中过程②代表 反应,发生的场所是 。要使过程②顺利进行,除必须有图中提供的物质外,还必须有 的参与。
(3)图中①~⑤过程,可能发生在线粒体中的是 (填标号),除①过程外还有可能产生[H]的过程有 (填标号)。
(4)将一盆放置在阳光下的绿色植物迅速移入暗室,X物质含量发生的变化是 。
(5)图中⑥的形成所需能量来自于 ,所释放的能量有一部分会被图中的_______________吸收储存,④过程是否释放能量? 。
34. (9分)图甲、乙是某雌性动物体内细胞的分裂示意图,图丙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时期染色体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甲细胞处于__________分裂的 期,它发生在图丙中的____________(填序号)阶段。
(2)乙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__,此细胞中含有__________条染色体、 个四分体,交叉互换可以发生在图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之间。
(3)图丙中,曲线在①②阶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曲线在②③阶段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答案
1.D 2.A 3.C 4.C 5.B
6.A 7.D 8.D 9.A 10.C
11.C 12.D 13.B 14.B 15.B
16.C 题干分析,L中不放草鱼,做空白对照,M中放入20条草鱼,则M中藻类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为甲藻数量减少,乙藻和丙藻数量增加,将M中的草鱼全部移入L中,随着时间的变化,甲藻数量增加,乙藻数量先升后降,丙藻数量慢慢减少。
A、将M中草鱼移入L中,M中甲藻数量增加,而乙藻数量先增加后减少,丙藻数量减少,达到稳定后甲藻数量>乙藻>丙藻,可见三种藻的竞争力是甲藻>乙藻>丙藻,A错误;
B、L中甲藻竞争力减弱的原因是因为加入了草鱼,可能是草鱼更喜食甲藻,B错误;
C、根据M中开始时丙藻最多,以及将草鱼移入L后一段时间丙藻开始增加较快,说明草鱼最不喜食的藻类植物是丙藻,C正确;
D、由于草鱼喜食甲藻,不喜食丙藻,减弱了甲藻和丙藻之间的竞争,更有利于丙藻的生长,因此草鱼的加入使丙藻的环境容纳量增加,D错误。 故选C。
17.A 1、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A、植物光合作用的能源是太阳能,土壤中小动物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不可以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A错误;
B、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丰富度高,说明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B正确;
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可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提高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C正确;
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法,D正确。 故选A。
18.D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实验原理: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常见的小动物有蜘蛛、鼠妇、蜈蚣、马陆、蚯蚓以及多种多样得昆虫等。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这类研究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A、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也存在群落的空间结构,不同土壤深度有着不同的物种生物,同一深度也有着不同种生物的分布,A错误;
B、在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B错误;
C、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C错误;
D、诱虫器中土壤和花盆壁之间留有一定空隙,是为了保证空气流通,确保小动物进行正常的呼吸,D正确。 故选D。
19.A 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群落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A、多年的旧墙壁为苔藓的生存提供了生长的环境,但在多年的旧墙壁上生出苔藓的过程是自然进行的,不是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的,A错误;
BCD、披荆斩棘地开出一条道路、化工厂污水的排放导致河水中的植物群落改变以及过度放牧和城市的出现,人类活动都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都属于人类的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B、C、D正确。 故选A。
20.D 据图分析,甲图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乙图中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属于捕食关系;丙图中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甚至死亡,属于竞争关系。
A、甲图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图,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A正确;
B、甲图是“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乙图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丙图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B正确;
C、图丙中实验后期,一种生物逐渐被淘汰,另一种生物X占优势,此时两种生物竞争强度减弱,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导致制约种群数量变化的种内斗争加剧,C正确;
D、乙图是捕食关系图,捕食者B对被捕食者A的进化有益,二者在相互选择中共同进化,D错误。 故选D。
21.C 种群的数量特征(核心问题):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
A、种群密度取决于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等,此外也受到天敌等影响,故出生率非常大的种群的密度不一定会增大,A错误;
B、火山岩、沙丘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初生演替,火烧后的森林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
C、物种丰富度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数有关,不是指某种群数量的多少,故草原群落中老鼠的数量因人为放置鼠药而减少,其丰富度并没有下降,C正确;
D、大熊猫数量呈“S”型增长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D错误。 故选C。
22.D 1、“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因变量是插条生根的情况,可通过插条的生根数目或生根的平均长度来判断,无关变量有插条上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时间等。
2、酵母菌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抽样检测方法--显微镜直接计数。
A、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一种化学物质即促胰液素,能促进胰液的分泌,A错误;
B、“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中,进行预实验是为了为正式实验探索条件,缩小实验的浓度范围,存在空白对照和相互对照,B错误;
C、“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实验中,种群个体数较少时,应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错误;
D、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算法,D正确。 故选D。
23.B 1、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呈外正内负状态。
3、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A、预实验可以检验实验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不能减小实验误差,A错误;
B、静息电位时指未受到刺激的条件下,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所以用微电流计测量膜的静息电位时,要将微电流计的两极分别置于膜外和膜内,B正确;
C、调查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C错误;
D、在全市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白化病,可得出该病的发病率,D错误。 故选B。
24.C 1、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其中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而影响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
2、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一般都可以演替到森林这一最高阶段。
【详解】
A、捕食者的数量受被捕食者数量的制约,被捕食者的数量也受捕食者数量的制约,A错误;
B、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包括群落演替、优势种群、空间结构和群落的边界和范围等,空间特征是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B错误;
C、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也会不断发生变化,C正确;
D、大豆与根瘤菌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大豆为根瘤菌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碳源和能源以及其他必需营养,而根瘤菌则为大豆提供氮素营养,D错误。 故选C。
25.C 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
【详解】
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分不同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间的物种组成和物种丰富度有差别A正确;
B、同一群落的不同种群间关系复杂有捕食、寄生、竞争、互利共生等,B正确;
C、温带草属群落的景观特征随季节变化,但其植被类型没有改变不属于演替,C错误;
D、因光温度和氧气在垂直方向上存在明显差异,故水生植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存在分层现象,D 正确。 故选C。
26.A 1、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详解】
A、彻底灭菌的平板上滋生各种细菌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
B、自然演替过程中群落的植物类型和数目不断增加,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率可能逐渐提高,B正确;
C、盲目引入外来物种可能破坏原有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可能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正确;
D、演替的结果是最终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物种多样性增加,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所以地衣、苔藓等不会随着乔木的出现而彻底消失,D正确。 故选A。
27.B 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样方法: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2)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这类研究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A、样方法可以用来调查种群密度,也可以用来调查群落中植物的丰富度或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的丰富度,A错误;
B、标志重捕法的原理是基于“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和样地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假定,从而该样地种群个体总数:标志数(第一次捕获)=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志个体数,B正确;
C、在“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中,常用75%的酒精固定和保存体型较小的动物,C错误;
D、要调查一个地区某遗传病的发病率,须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D错误。 故选B。
28.C 1、生物群落的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2、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作为一个群落所具有的空间分布情况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具有镶嵌现象。
A、湿地生物群落中有水生生物,也有鸟类等陆生生物,A正确;
B、在华北地区春天开放的花多数是风媒花,不少植物的果实有翅,便于传播,B正确;
C、热带雨林中的乔木分枝少,树冠通常不大,稀疏,一般有大型的叶片,C错误;
D、草原上的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以便适应干旱环境,D正确。 故选C。
29.B 1、植物的向光性是在单侧光照射下,植物弯向光源生长的现象。
2、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包括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A、“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中,“葵花向日倾”可体现植物向日葵的向光性,该现象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造成的,A正确;
B、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瞑蛉放在窝里,产卵在他们的身体里,卵孵化后以螟蛉为食,“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的种间关系是捕食,B错误;
C、“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中体现了“幽草”、“黄鹂”等各有不同的生存环境,可体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正确;
D、“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说明在茂林之下草木生长不利,大土块之间苗木生长不好,充分说明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D正确。 故选B。
30.A 1、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2、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
3、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4、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不仅是群落的丰富度,还有群落中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
A、植物分层现象有利于充分利用光照,缓解植物之间的竞争,故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A错误;
B、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B正确;
C、动物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依赖于植物,故森林群落中植物为动物的垂直分层创造了条件,C正确;
D、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中间关系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D正确。
故选A。
31、(1)增加;糖皮质激素;
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2分);神经—体液—免疫
(2)胰岛素;糖皮质激素;CRT 和 ACTH
(3)细胞代谢速率;甲状腺激素
32、(1)吲哚乙酸(IAA);色氨酸
(2)促进;大于10—8
(3)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来源受阻,浓度降低
(4)①抑制;②协同;③预实验;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或确定正式实验的浓度范围),检验实验设计的可行性
33.(共11分)
(1)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叶绿体基粒) C3(三碳化合物)
(2)C3的还原 叶绿体基质 相关反应所需要的酶
(3)④ ③④
(4)升高(增加)
(5)光能 葡萄糖 不一定
34.(共9分)
(1)有丝 后 ⑥
(2)初级卵母细胞 4(四) 2(两) A和a、B和b
(3)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子细胞 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加倍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B卷)(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B卷)(Word版附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武汉洪山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2月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武汉洪山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2月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文件包含湖北省武汉市洪山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2月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湖北省武汉市洪山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2月考试生物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