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06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解析版)-2022年化学中考一轮过关讲练(沪教版)学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275962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考点06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解析版)-2022年化学中考一轮过关讲练(沪教版)学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275962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考点06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解析版)-2022年化学中考一轮过关讲练(沪教版)学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275962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2年化学中考一轮过关讲练(沪教版)
考点06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解析版)-2022年化学中考一轮过关讲练(沪教版)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考点06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解析版)-2022年化学中考一轮过关讲练(沪教版)学案,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考纲要求,知识网络,中考考点梳理,要点诠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纲要求】
1.掌握溶液、溶质、溶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
2.掌握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了解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3.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知识网络】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组成:溶质和溶剂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固体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
溶解度 变化规律: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溶解度 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
常用溶解度曲线表示
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溶液
溶质的质量分数 = ×100%
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定义:固体溶质从饱和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方 蒸发溶剂,适于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的物质
结晶 法 冷却热的饱和溶液,适于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大的物质
放热,如:NaOH 浓H2SO4
溶解现象 吸热,如NH4NO3
变化不明显,如NaCl
乳化现象:洗洁精洗衣物和餐具上油污是发生了乳化现象
【中考考点梳理】
考点一、溶液、溶解现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组成:溶质和溶剂。
(3)特征: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密度、浓度、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改变,溶液久置不出现沉淀,不分层。
2.溶解现象
(1)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eq \\ac(○,1)溶剂的温度:温度越高,溶解越快。
eq \\ac(○,2)固体溶质的颗粒大小:颗粒越小,溶解越快。
eq \\ac(○,3)搅拌加速溶解。
(2)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物质溶解时,往往会引起温度的改变。溶解的过程发生两个变化:
eq \\ac(○,1)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要吸收热量;
eq \\ac(○,2)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过程,要放出热量。
当吸热大于放热时,溶液温度降低,反之升高。
(3)溶于水温度升高的物质:氢氧化钠、浓硫酸等,溶于水温度降低的物质:硝酸铵等。
3.正确区分乳化现象和溶解现象
(1)乳化是使用乳化剂将植物油(的油珠)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存在于水中而不能聚集。
(2)溶解则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在溶剂的作用下,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溶剂中。乳化作用得到的是乳浊液,溶解后得到的是溶液。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定义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须注意以下两点:
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这两个条件下才有意义,脱离了这两个条件,无法判断是否饱和。
②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一定要指明具体的溶质,同一溶剂对一种溶质已经饱和,但对另一种溶质却不一定饱和。
5.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在一定温度下,看该溶液中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如果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溶质与溶液共存,那么这种溶液就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否则是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或者向其中加入同种溶质的固体粉末,看其是否继续溶解,从而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要点诠释】
1.溶质与溶剂的质量具有加和性,体积不具有加和性,即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体积+溶剂体积≠溶液体积。
2.溶液一般是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溶液“透明”包括无色透明和有色透明,如硫酸铜溶液为蓝色,氯化铁溶液为黄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透明”不是溶液的基本特征,如水、酒精虽然透明,但不是溶液。
3.如果加入水中的物质与水发生化学反应,那么溶质就是与水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如:把生石灰放入一定量的水中,溶质是氢氧化钙,而不是氧化钙[CaO+H2O=Ca(OH)2];三氧化硫通入水中与水反应生成硫酸,溶质是硫酸[SO3+H2O=H2SO4]。
考点二、溶解度、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四要素:①一定温度;②100g溶剂;③饱和状态;④单位:g。
(3)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温度。
2.溶解度曲线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熟石灰。
3.溶解度曲线图中的点表示的意义
(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该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处于饱和状态。
(2)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不饱和状态。
(4)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过饱和状态(或溶质未完全溶解)。
4.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
【要点诠释】
1.理解溶解度需抓住以下四要素:
(1)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因为物质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故不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没有意义。
(2)标准:在100 g溶剂中。物质溶解量的多少与溶剂量的多少成正比,要比较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必须用等量的溶剂。此处100 g是指溶剂质量,不能误认为是溶液质量。
(3)状态:达到饱和时。只有在一定量溶剂中(100 g)达到饱和时(溶解最大限度),溶质的量才是一个确定的值,否则溶解度就不是一个确定的值。
(4)单位:以g为单位。
2.可从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认识气体的溶解度。如:夏天打开汽水瓶盖时,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减小,会有大量气体涌出;喝汽水后会打嗝,是因为汽水到胃中后,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
考点三、溶质质量分数、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1)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100%
(2)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100g+溶解度)×100%
2.配制溶液的主要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要点诠释】
1.公式中溶质的质量必须是已溶解的物质的质量,未溶解的物质不是溶液的组成部分,当然也不是溶质。
2.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所以形成溶液的质量是所有溶质的质量之和加上溶剂的质量,该溶液中某种溶质的质量分数即为该溶质的质量除以溶液的总质量。
3.CaO,Na2O,SO3等易与水反应的物质溶于水时,与水反应生成Ca(OH)2,NaOH,H2SO4,溶质是反应后的生成物Ca(OH)2,NaOH,H2SO4,而不是原物质CaO,Na2O,SO3,所以溶质的质量是溶液中Ca(OH)2,NaOH,H2SO4的质量。
4.CuSO4·5H2O,Na2CO3·10H2O等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时,溶质是CuSO4,Na2CO3,而结晶水会“进入”溶剂。
5.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以由溶解度直接求得。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考点四、溶液稀释的计算、结晶
1..关于溶液稀释的计算:
(1)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2)若设浓溶液质量为A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加水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稀溶液B g,则A g×a%=Bg×b%(其中B=A+m水)
2.结晶:固体溶质从饱和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1)蒸发结晶:一般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体物质,即溶解度曲线“缓升型”的物质。
(2)降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物质,即溶解度曲线“陡升型”的物质。
【要点诠释】
1.结晶法可用于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组成的混合物。在具体的操作中,要结合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溶解度和含量的多少。降温结晶和蒸发结晶以及过滤等方法要交替使用。
2.分离混合物的操作过程:加热溶解(或常温溶解)、冷却结晶(或蒸发结晶)、过滤分离、洗涤晶体、干燥晶体。
真题演练
一、单选题
1.将 100 g 质量分数为 20% 的 NaOH 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 10% 的 NaOH 溶液,需要加入 的水的质量是
A.100gB.800gC.8gD.0.8g
【答案】A
【分析】
稀释前后,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保持不变,根据这一质量关系可列等式进行计算。
【详解】
设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则100g×20%=(100g+x)×10%,解得:x=100g;故选A。
2.把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能形成溶液的是
A.植物油B.冰块C.高锰酸钾D.面粉
【答案】C
【详解】
植物油不溶于水,面粉不溶于水,均不能形成溶液,冰块放入水中属于纯净物,不属于溶液,高锰酸钾溶于水,能形成均一稳定混合物,形成溶液,故选:C。
3.蒸干15克NaCl溶液得到1.2克NaCl,计算原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
A.8.7%B.8%C.7.4%D.无法确定
【答案】B
【详解】
15gNaCl溶液溶解了1.2gNaCl固体,所以原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
故选:B
4.某实验小组用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密度约为1.04g/cm3)和水(密度约为1g/cm3)配制5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的主要步骤有计算、量取、混匀、装瓶贴标签
B.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时有液体溅出,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C.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量筒、试剂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D.计算需要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是25g(约24.0mL),水的质量是25g
【答案】B
【详解】
A、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主要步骤是计算、量取、混匀、装瓶贴标签,正确。
B、溶液具有均一性,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时有液体溅出,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错误。
C、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量筒、胶头滴管(量取试剂),烧杯、玻璃棒(溶解试剂),试剂瓶,正确。
D、5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5g,需要6%的氯化钠溶液25g,其密度为1.04g/cm3,约为24.0mL。需要水的质量为50g-25g=25g。正确。
故选B。
5.有10gNaOH完全溶解在100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A.10%B.1%C.9.1%D.无法判断
【答案】C
【详解】
将10gNaOH完全溶解在100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故选:C。
6.氯化铵、硫酸钠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40℃时,100 g硫酸钠饱和溶液中含硫酸钠50 g
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不断增大
C.60℃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硫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低
D.将60℃时硫酸钠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可以采用降温方法
【答案】C
【详解】
A、根据溶解曲线可知,40℃时,硫酸钠的溶解度为50g,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150 g硫酸钠饱和溶液中含硫酸钠50 g,说法错误;
B、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先变大后减小,说法错误;
C、60℃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是硫酸钠小于氯化铵,根据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可知,它们的饱和溶液中,硫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低,说法正确;
D、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在40℃~60℃间,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将60℃时硫酸钠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可以采用升温方法,说法错误。
故选:C。
7.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2℃时,将甲、乙的两种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所得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B.t1℃时,向50g水中加入甲可得80g饱和溶液,则甲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为60g
C.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D.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溶液分别降温到0℃,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D
【详解】
A、因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所以将t2℃时甲、乙的两种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所得溶液仍都是饱和溶,故A选项说法正确;
B、t1℃时,向50g水中加入甲可得80g饱和溶液,即该温度下50g水溶解了30g溶质达到饱和状态,那么该温度下,100g水溶解60g溶质达到饱和状态,所以甲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为60g,故B选项说法正确;
C、因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变化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小,甲中混有少量乙时,所以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正确, 故C选项说法正确;
D、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溶液分别降温到0℃,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错误,因为没有指明原溶液是否饱和,无法比较,故D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8.下列教材实验中,说法正确的是
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可以用硫粉替代红磷
B.实验室模拟工业炼铁,实验开始要先通一段时间一氧化碳再加热
C.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配制时,将氯化钠倒入量筒中溶解
D.电解水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答案】B
【详解】
A、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是气体,化学反应前后,压强的变化不大,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故实验开始要先通一段时间一氧化碳,将装置内空气排尽,再加热,防止发生爆炸,符合题意;
C、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不能在量筒中配制,应在烧杯中进行配制,不符合题意;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得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由溶质和溶剂两种物质组成
B.降低某饱和溶液的温度,可能有晶体析出
C.配制好的6%的NaCl溶液,装瓶时不慎撒漏一部分,浓度变大
D.长期放置不分层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答案】C
【详解】
A、溶液由溶质和溶剂两个部分组成,不是两种物质,错误;
B、有些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故降低某饱和溶液的温度,可能有晶体析出,正确;
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配制好的6%的NaCl溶液,装瓶时不慎撒漏一部分,浓度不变,错误;
D、长期放置不分层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水,错误。
故选C。
10.往100 g 20%的食盐溶液中加入100 g水,则稀释前后
A.溶剂的质量不变B.溶液的质量不变
C.溶质的质量不变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答案】C
【详解】
往100g20%的食盐溶液中加入100g水,稀释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溶剂的质量增加,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和溶剂质量之和,故溶液的质量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故选:C。
11.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植物油能溶于水形成溶液B.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C.物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能量变化D.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答案】C
【详解】
A、植物油不溶于水,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形成溶液,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呈蓝色,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物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能量变化,如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D、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也可能是浓溶液,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12.下列对20%的氯化钠溶液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该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4
B.100g该溶液中含溶质20g
C.该溶液相当于100g水中溶有溶质20g
D.该溶液中溶剂和溶液的质量比为4:5
【答案】C
【详解】
A、假设取100g20%的该溶液,溶质的质量= 100g × 20% = 20g,溶剂的质量= 100g-20g= 80g,所以该溶液中溶质与溶剂质量比= 20g: 80g= 1: 4,故A正确;
B、100g该溶液中含溶质= 100g × 20% = 20g, 故B正确;
C、该溶液相当于100g溶液中而不是水中溶有溶质20g,故C错;
D、由A可知该溶液中溶剂和溶液的质量比= 80g: 100g= 4: 5,故D正确。
故选C。
13.如下表所示是两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30-40℃之间
B.10℃时,100g溶液最多可含甲的质量为20.9g
C.20℃时,将68g乙的饱和溶液稀释到20%,需加22g水
D.30℃时,甲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C
【详解】
A、在20-30℃时,固体甲和乙的溶解度分别为31.6g~45.8g、36.0g~36.3g,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30℃之间,选项A不符合题意;
B、10℃时,甲的溶解度是20.9g,所以120.9g溶液最多可含甲的质量为20.9g,选项B不符合题意;
C、根据表格可知,2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为36g,因此68g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设加入水的质量为,,得=22g,选项C符合题意;
D、3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因此甲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下列操作一定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是
A.称取氯化钠质量时,左码右物
B.转移氯化钠时,纸上有少量固体残留
C.用量筒量取水时,视线俯视刻度
D.配好溶液装入细口瓶时,有少量洒出
【答案】C
【详解】
A.使用托盘天平时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称取氯化钠的质量时,采用左码右物,若使用了游码则会导致称取的氯化钠质量偏小,致使配制的溶液浓度偏低,若未使用游码,则称取氯化钠的质量不变,不会使配制的溶液浓度偏低或偏高,错误;
B.转移氯化钠时,纸上有少量固体残留,导致实际的氯化钠质量会偏小,从而会导致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错误;
C.用量筒量取水时,视线俯视刻度,会使实际量取水的体积偏小,从而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正确;
D.配好溶液装入细口瓶时,有少量洒出,不会影响所配溶液的浓度,错误;
故选C。
15.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
B.t2℃时,乙的饱和溶液升温或降温均会析出晶体
C.t3℃时,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D.t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混合,所得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答案】B
【详解】
A.未指明温度,所以甲、乙物质的溶解度无法比较,错误;
B.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在t2℃时,升温或降温乙的溶解度均会减小,所以t2℃时,乙的饱和溶液升温或降温均会析出晶体,正确;
C.t3℃时,甲、乙两条曲线相交于一点,说明该温度下,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但是未说明甲、乙两物质是否为饱和溶液以及溶液的质量,所以无法比较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错误;
D.t1℃时将甲、乙的饱和溶液混合,二者均会互相溶解在对方的溶液中,所以所得溶液均为不饱和溶液,错误;
故选B。
16.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操作最简便且最可靠的方法是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加入溶质
D.恒温蒸发水
【答案】C
【详解】
A、温度会影响溶解度,但大多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也有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如氢氧化钙,所以将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对于不同的溶质改变温度的方式不一样。若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则需要降温;若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则需要升温,选项A不符合题意;
B、对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的物质来说,降低温度会使该物质的溶解度变大,可知此时将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需要升温,选项B不符合题意;
C、由定义可知:增加溶质一定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将一定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操作最简便且最可靠的方法是加入溶质。选项C符合题意;
D、对于溶液来说减少溶剂一般采用蒸发的方式,可以让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但操作较为复杂,不是最简便的方法,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7.将100g质量分数为20%的NaOH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5%的NaOH溶液,需要加入的水的质量是
A.300gB.400gC.500gD.600g
【答案】A
【详解】
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可设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100g×20%=(100g+x)×5%,解得x=300g。
故选:A。
18.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A.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冒出
B.夏季黄昏时,池塘里的鱼浮出水面
C.开启啤酒瓶盖,有大量的气泡沫溢出
D.阳光充足时,盛满水的鱼缸上有小气泡
【答案】C
【详解】
A、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冒出,是因为随着温度升高,原本水中溶有的气体的溶解度减小,所以有气泡冒出,选项A不符合题意。
B、夏季黄昏时,池塘里的鱼浮出水面,是因为温度升高,氧气在水的溶解度减小而导致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
C、开启啤酒瓶盖,有大量气泡逸出,是因为啤酒是将二氧化碳气体加压之后制成的,打开啤酒瓶盖,压强变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选项C符合题意。
D、阳光充足时,盛满水的鱼缸上有小气泡,是由于温度升高,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而导致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9.在炎热的夏天,小金从5℃冰箱冷藏室里拿出一杯蔗糖溶液A,发现杯底有少量蔗糖未溶解,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晶体消失,得到B溶液,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5℃时,A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B.室温下,B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A溶液和B溶液质量相等D.A溶液和B溶液溶质质量相等
【答案】A
【详解】
A、杯底有少量蔗糖未溶解,说明溶液一定饱和,故A正确;
B、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晶体消失,则B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故B错误;
C、A溶液中有未溶的晶体,所以质量小于B溶液,故C错误;
D、B中溶质的质量大于A,故D错误。
故选A。
20.下列“一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A.离子是带电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B.置换反应会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则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C.分子由原子构成,则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D.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降温结晶后,一定仍为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答案】D
【详解】
A.离子是带电的粒子,但是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也可能是质子、电子等,错误;
B.置换反应会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但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如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错误;
C.分子由原子构成,但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大小,但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其一个分子的体积比构成它的原子大,错误;
D.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降温结晶后,有晶体析出,所得溶液一定仍为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正确;
故选D。
温度/℃
10
20
30
40
50
甲的溶解度/g
20.9
31.6
45.8
63.9
85.5
乙的溶解度/
35.8
36.0
36.3
36.6
37.0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考点11化学和生活(解析版)-2022年化学中考一轮过关讲练(沪教版)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考纲要求,知识网络,中考考点梳理,要点诠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考点33溶解度曲线及应用(解析版)-2022年化学中考一轮过关讲练(人教版)学案,共1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考点32溶解度(解析版)-2022年化学中考一轮过关讲练(人教版)学案,共2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