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北师大版2022年物理中考一轮复习考点透析
考点02声现象(解析版)-2022年物理中考一轮复习考点透析(北师大版)
展开
这是一份考点02声现象(解析版)-2022年物理中考一轮复习考点透析(北师大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速,64×105J;,6N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不能传声。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会马上消失。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声波的传播也伴随着能量的传播。
注意:有声音一定有声源在振动,有声源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声速
(1)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叫声速,声速大小跟介质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较快,气体中最慢。在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2)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人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二: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特性:声音的特性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个方面。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高低是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与距声源的远近有关,距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3)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征,它与声源的材料、结构有关。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
人的听觉所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在20Hz到20000Hz之间。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三:声音的利用
声音的利用:(1)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人们说话进行交流,医生用听诊器查病,敲击铁轨判断故障等,都是声音传递信息的例子。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起飞时,旁边建筑物玻璃被振响、爆炸声震碎玻璃、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超声波碎石机振碎人体内结石等现象,都说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伴随着能量传播。
四:噪声危害与控制
(1)广义上讲,凡是影响我们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人们活动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叫噪声。
(2)噪声的控制主要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和噪声的接收三方面加以控制。
真题演练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手机以其强大的功能,为人们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关于手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手机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B.手机声音的频率越高,传播速度越大
C.接听电话就可以辨别打电话的人是因为不同的人音色不同
D.手机调成静音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了噪声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速与介质和温度有关;
(3)不同人发出声音的音色是各不相同的;
(4)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手机不振动不能发声,故A错误;
B、手机声音的频率越高,音调越低,传播速度不变,故B错误;
C、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不同的发声体,其音调和响度可能相同,但音色一般不同;接听电话时,可以辨别打电话的人,判断的主要依据就是声音的音色不同,故C正确;
D、手机调成静音是在声源处减弱了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2.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敲锣时锣面振动的幅度越大,音调越高
B.语音智能门禁系统能“辨音识人”,这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调
C.老师上课时声音洪亮,这里的“洪亮”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
D.放在发声的扬声器纸盒上的小纸片会跳舞,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分析】(1)(2)(3)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音色是指音质的好坏,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4)声的利用:声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能量。
【解答】解:A、敲锣时锣面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故A错误;
B、语音智能门禁系统能“辨音识人”,这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故B错误;
C、老师上课时声音洪亮,这里的“洪亮”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故C正确;
D、放在发声的扬声器纸盒上的小纸片会跳舞,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故D错误。
故选:C。
3.“低声细语”和“男低音”中的“低”分别指的是乐音的( )
A.音调、响度B.响度、音调C.音调、音色D.音色、音调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将声现象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说法相联系,深入理解音调和响度的概念。
【解答】解:“低声细语”中的“低”是指声音的响度小;“男低音”中的“低”是指声音的音调低;
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4.古诗《春夜洛城闻笛》中有“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诗人辨别出是玉笛的声音,是依据声音的( )
A.音调B.响度C.频率D.音色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不同乐器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诗人辨别出是玉笛的声音,是依据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选:D。
5.笛子是古老的民族乐器,分为南笛和北笛。二者相比,南笛的管身长且粗,北笛的管身短且细。南笛声音浑厚柔和,北笛声音清脆明亮。以上关于南笛和北笛声音的描述,主要是指声音的( )
A.音调B.音色C.响度D.速度
【分析】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指声音的大小;
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不同的发声体由于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解答】解:无论是南笛北笛,都可以通过控制空气柱改变各自的音调,而二者之间由于结构的不同导致声音的音色不一样,可以通过二者发出的声音区别出是南笛还是北笛,这属于通过音色区分发声体的不同。
故选:B。
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B.用不同种乐器演奏同一乐曲,这几种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相同
C.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不同
D.在靠近居民区的高架路旁设置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乐音的三种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通常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同时我们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成为响度,其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同时响度还和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即距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小;
(3)减弱噪声的方式有三种,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解答】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
B、不同物体的音色不同,故不同种乐器演奏同一乐曲,这几种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B错误;
C、响度与振幅有关,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响度不同,故C错误;
D、在靠近居民区的高架路旁设置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可以减小噪声对居民的影响,故D错误。
故选:D。
7.下列所给的成语中,描述声音响度的是( )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
【分析】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从成语的含义分析哪个成语表示声音大小即可。
【解答】解:
①轻声细语,说明声音比较小,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故符合题意;
②闻声识人是不同人的音色不同,故不符合题意;
③震耳欲聋是指声音比较大,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故符合题意;
④娓娓动听是指声音的音色好听,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D。
8.前有贝多芬利用骨传导创作出不朽的乐章,后有骨传导耳机面世,能在嘈杂的环境中实现清晰的声音还原同时解决了入耳式的不适感。以下关于声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在传播
B.骨传导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C.无线骨传导耳机是利用超声波来接收信息
D.通过调节骨传导耳机的音量可以改变听到声音的响度
【分析】(1)声音在介质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2)声音是通过头骨、颌骨等骨骼也能传播到听觉神经,然后由听觉神经传给大脑,此种听到声音的方式被称作骨传导。
(3)无线信号是通过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
(4)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
【解答】解:A、声音在介质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故A正确;
B、骨传导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故B正确;
C、无线骨传导耳机是利用电磁波来接收信息,故C错误;
D、通过调节骨传导耳机的音量可以改变声音的响度,故D正确。
故选:C。
9.民乐团演奏中国名曲《茉莉花》时,其中的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竹笛声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B.胡琴、琵琶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
C.敲击鼓面的节奏越快,鼓声传播得就越快
D.听众关闭手机,是从声源处控制噪声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与发声物体的材料有关,不同物体发声的音色是不同的;
(3)声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变;
(4)噪声的防治主要从三种方法来进行:一是从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接收处减弱。
【解答】解:A、吹奏竹笛时,笛声是由笛子内部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胡琴、琵琶材料不同,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故B正确;
C、鼓手敲击鼓面的节奏越快,鼓面振动越快,但是鼓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不变,故C错误;
D、听众关闭手机,是从声源处控制噪声,故D正确。
故选:C。
10.魔术师表演“会跳舞的火焰”节目时,先在平台上点燃一支蜡烛,然后手持一面小鼓置于蜡烛附近,鼓面对着烛焰。当他敲响小鼓时,烛焰就随着鼓声舞动。这说明( )
A.鼓面振动发声,声波能传递能量
B.鼓面振动产生了次声波
C.噪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越用力敲鼓,鼓声的音调越高
【分析】(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2)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解答】解:当他敲响小鼓时,烛焰就随着鼓声舞动。说明鼓面振动发声,声波能传递能量。
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二.填空题(共7小题)
11.古筝上有多根长短、粗细不同弦,演奏者的手指不停地在弦上不同位置按下或松开,目的是改变声音的 音调 ;听众靠 音色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分辨古筝或吉他发出的声音。
【分析】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
弦乐器发声的音调高低是由弦的长度、横截面积、松紧度来决定的;在材质、横截面积、松紧度一定的情况下,改变琴弦的长度,可以改变音调高低;所以,演奏弦乐时,手指在弦上的位置不断变化,这是为了改变琴声的音调。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乐队合奏乐曲时,我们可以根据声音的音色不同来辨别不同种类的乐器。
故答案为:音调;音色。
12.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开学推迟,为了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绝大多数学校都开了网课,同学们在家里上网课时,听声音就能辨别出是某位老师,是因为不同的老师声音的 音色 不同,从电脑里传出的声音通过 空气 传到同学们的耳朵里。
【分析】(1)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就是指音色不同,音色又称音品,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2)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解答】解:不同的老师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从电脑里传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同学们的耳朵里的。
故答案为:音色;空气。
13.琵琶是我国流传上千年的传统乐器,小明用琵琶弹奏了一首春江花月夜,琵琶声是由弦的 振动 发出的,并通过空气传播;若改变弹奏的力度,声音的 响度 (选填“音色”、“响度”或“音调”)将随之改变。
【分析】(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解答】解:琵琶声是由弦的振动发出的,并通过空气传播;若改变弹奏的力度,声音的响度将随之改变。
故答案为:振动;响度。
14.如图所示,钢尺的一端紧压到桌面,另一端伸出桌边。保持钢尺伸出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听到钢尺发出声音的 响度 不同, 音调、音色 相同(填写音乐三要素)。
【分析】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低;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解答】解:保持钢尺伸出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的结构、材料不变,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变,伸长的长度不变,频率不变,音调不变,钢尺的振幅改变,响度改变。
故答案为:响度;音调、音色。
15.声纹锁在房主说出暗语时才能被打开,是因为它能辨别声音的 音色 。“辽宁号”航母上的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这是在 人耳处 减弱噪声。
【分析】(1)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2)减弱噪声有三个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声纹锁在只有房主说出暗语时,才能被打开,因为它能辨别声音的音色;
“辽宁号”航母上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音色;人耳处。
16.小明同学做的水瓶琴如图所示,调节瓶中的水量使它们形成七种音阶,然后用筷子敲击瓶口来“演奏乐曲”,其中调节瓶中的水量可以改变声音的 音调 ,改变敲击瓶口的力度可以改变声音的 响度 。(均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分析】音色是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
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物理学中,振动快慢用每秒振动的次数来表示,称为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解答】解:调节瓶中的水量使它们形成七种音阶,然后用筷子敲击瓶口来“演奏乐曲”,瓶子中的水的体积不同,瓶子振动的频率不同,即调节瓶中的水量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
改变敲击瓶口的力度可以改变振动的幅度的大小,即可以改变声音的响度。
故答案为:音调;响度。
17.小明和爸爸“五一”开车去净月潭游玩时发现了很多与物理有关的现象,下面是他列出的几项,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1)汽车的发动机是汽油机,汽油机在工作的过程中 做功 冲程为汽车提供了动力;加油时闻到汽油的味道,这是 扩散 现象;小明查阅资料知道了汽油是由石油冶炼得到的,自然界中的石油属于 不可再生 能源。
(2)为了便于行驶又在车上安装了“GPS”,它是通过 电磁波 来传递信息的。
(3)小明随爸爸开车途经西部快速路回家时,看到道路两侧有许多隔音板,这是在 传播过程中 减弱噪声。
(4)到了小明家楼下,爸爸要把车停入车位,当车与其他物体靠近时,车内的倒车雷达系统就会报警,这个系统是利用 超声 波工作的。
【分析】(1)内燃机将燃料燃烧释放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提供动力;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运动的结果;
能够从自然界源源不断获得或可重复利用的能源是可再生能源;不能够从自然界源源不断获得或不可重复利用的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
(2)汽车的导航系统是通过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
(3)防治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接收处减弱噪声;
(4)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
【解答】解:(1)汽油发动机,在做功冲程中把汽油燃烧产生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对外提供动力;
汽车加油时,汽油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扩散到空气中,所以会闻到汽油味;
石油不能从自然界源源不断地获得,它们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2)汽车的导航系统是通过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
(3)道路两侧有许多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4)车内的倒车雷达系统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
故答案为:(1)做功;扩散;不可再生;(2)电磁波;(3)传播过程中;(4)超声。
三.解答题(共2小题)
1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牵手太空
7时30分,搭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7时49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总指挥张又侠宣布:“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景海鹏、陈冬两位航天员将展开为期33天的太空之旅。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一次航天飞行。10月19日3时31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
(1)宇航员在空间站内可直接对话,但是在空间站外面工作时,必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通话,这是因为 C 。
A.太空中噪声太大
B.用通信设备对话方便
C.空间站外是真空,不能传声
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
(2)火箭中的燃料和氧化剂是液态的,它是通过既增大压强又 降低温度 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3)火箭点燃后,尾部的火焰如果直接喷到发射台上,发射架将会熔化。为了保护发射架,在发射台底建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池中,这是利用了水汽化时要 吸热 ,使周围环境温度不致太高。我们看见火箭刚点燃时周围有大量的“白气”,是由于水先 汽化 后 液化 形成的(填物态变化的名称)。请你举出一个生活或生产技术中利用物态变化来调节环境温度的例子: 冬天,北方人常在地窖内放几桶水 。
【分析】(1)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2)液化的方法: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
(3)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现象,汽化吸收热量。
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现象。
夏季院子内喷水可以降温;冬天北方人在地窖内放几桶水。
【解答】解:(1)宇航员在空间站内可直接对话,空间站内有空气,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空间站外面是真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在空间站外面工作时,必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通话,故选C。
(2)火箭中燃料和氧化剂是通过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的方法由气态变成液态。
(3)火焰喷到水池中,水池中的水吸收热量变成水蒸气,这是汽化现象,水池中冒出的水蒸气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又变成小水珠,就是看到的白气,此过程先汽化后液化。
夏季院子内喷水,水汽化吸收热量达到降温的作用;冬天北方人在地窖内放几桶水,水凝固成冰放出热量,使周围的温度不是很低。
故答案为:(1)C;(2)降低温度;(3)吸热; 汽化;液化;冬天,北方人常在地窖内放几桶水(答案不唯一)。
19.回答问题。
智能机器人有相当发达的“大脑”,具备形形色色的内部信息传感器和外部信息传感器,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此外,它还有效应器,通过电动机使手、脚、鼻子、触角等动起来。智能机器人能用人类语言同操作者对话,能调整自己的动作以达到操作者所提出的全部要求。机器人往往使用熔点为200℃的玻璃钢作外壳,有着其他材质不可替代的优点。智能机器人的电源主要有钠硫电池、镍镉电池、锂电池等。
随着智能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它将走进千家万户,服务人们生活。
(1)锂电池充电时的能量转化形式为:电能转化为 化学 能。
(2)关于智能机器人,下列说法中是正确的是 C 。
A.智能机器人的效应器通过电动机使手、脚等动起来时,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B.温度为200℃的玻璃钢一定是液态
C.智能机器人通过嗅觉能闻到外界的各种气味,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D.智能机器人能与人语音对话,说明了电磁波能传递能量
(3)某智能机器人站着发射超声波,经过0.02s后收到障碍物的回波,则“小骏”与障碍物间的距离约为 3.4 m。该智能机器人靠底座轮子驱动,其驱动电动机的具体参数如表所示,若该智能机器人的驱动电动机线圈电阻为0.2Ω,则电动机正常工作下的发热功率为 5 W。(设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4)若当剩余电量减为电池容量的10%时,该智能机器人会主动寻找充电器充电,则充满电后至下一次自动充电前,该智能机器人能够连续正常工作的最长时间为 1.8 h。为确保该智能机器人能顺利返回充电,假设需要充电时离充电器最远路程不能超过600m,则该智能机器人返回过程中受到的水平阻力为 57.6 N。(剩余电池容量的40%用于提供克服阻力做功)。
【分析】(1)锂电池充电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2)①电动机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②晶体在熔点时,可能为液态,也可能为固态,也可能为固液共存;
③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④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3)已知某智能机器人站着发射超声波,经过0.04s后收到障碍物的回波,可求得智能机器人站着发射超声波传播到障碍物所用的时间,然后根据速度公式求解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
知道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根据I=求出机器人正常工作时的电流;根据P=I2r求出电动机正常工作下的发热功率;
(4)先算出消耗的电池容量Q=Q1﹣Q2,再利用t=求出连续正常工作的最长时间;
由题机器人返回消耗电能W返=40%W剩,返回克服阻力做功W=Fs=fs,由此计算”返回过程中受到的水平阻力。
【解答】解:(1)锂电池属于化学电池,充电时的能量转化形式为: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2)A、智能机器人的效应器通过电动机使手、脚等动起来时,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故A错误;
B、熔点为200℃的玻璃钢可能为液态,也可能为固态,也可能为固液共存,故B错误;
C、智能机器人通过嗅觉能闻到外界的各种气味,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故C正确;
D、智能机器人能与人语音对话,说明了声波能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C。
(3)某智能机器人站着发射超声波传播到障碍物所用的时间:
t=t总=×0.02s=0.01s,
由速度公式得,智能机器人与障碍物间的距离:
s=vt=340m/s×0.01s=3.4m;
由表中数据,根据P=UI,电动机正常工作下的电流:
I===5A,
电动机正常工作下的发热功率:
P=I2r=(5A)2×0.2Ω=5W。
(4)机器人正常工作时的电流I=5A,
充满电后的电池容量Q1=10A•h,下一次自动充电前的电池容量:Q2=ηQ1=10%×10A•h=1A•h,
消耗的电池容量:Q=Q1﹣Q2=10A•h﹣1A•h=9A•h,
由I=得,连续正常工作的最长时间:
t===1.8h;
电池充满电后储存的电能:
W=UIt=24V×10A×3600s=8.64×105J;
由题意可得,智能机器人返回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W返=40%W剩=40%×10%×W=40%×10%×8.64×105J=34560J,
由W=Fs=fs得,智能机器人返回过程中受到的水平阻力:
f===57.6N。
故答案为:(1)化学;(2)C;(3)3.4;5;(4)1.8;57.6。某款机器人
锂电池
电压
24V
容量
10A•h
电动机
额定电压
24V
额定功率
120W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考点09压强(解析版)-2022年物理中考一轮复习考点透析(北师大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压力,压强,压强的利用,液体压强公式,连通器,沸点与压强,体积与压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考点07力(解析版)-2022年物理中考一轮复习考点透析(北师大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小明和弟弟掰手腕,小明获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考点05透镜及应用(解析版)-2022年物理中考一轮复习考点透析(北师大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透镜与面镜区别,透镜分类,透镜光路基本概念,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透镜的作用,5cm,0cm﹣1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