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01机械运动(解析版)-2022年物理中考一轮复习考点透析(北师大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275838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考点01机械运动(解析版)-2022年物理中考一轮复习考点透析(北师大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275838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考点01机械运动(解析版)-2022年物理中考一轮复习考点透析(北师大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275838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北师大版2022年物理中考一轮复习考点透析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考点01机械运动(解析版)-2022年物理中考一轮复习考点透析(北师大版)
展开这是一份考点01机械运动(解析版)-2022年物理中考一轮复习考点透析(北师大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长度,长度测量,误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长度
1.长度:长度是物理学基本物理量。
长度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用m表示)。常用的长度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1km=103m,1m=103mm=106μm=109nm;1m=10dm=100cm。
2.长度测量
(1)测量工具: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长度的常用测量工具有刻度尺、三角板、卷尺等。用于精密测量的,还有游标卡尺、千分尺等。
(2)正确使用刻度尺
a.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量程是指测量工具的测量范围;分度值是指最小刻度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如图(1)所示。
图(1)刻度尺
b.正确放置刻度尺。零刻度线对准被测长度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长度保持平行,不能歪斜(如图(2)中“刻度尺怎样放置”);如因零刻度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作为零刻度线时(如图(2)中“零刻度线磨损怎么办”),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c.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如图(2)中“眼睛如何观察刻度线”)。
d.记录数据要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如1.5m、35cm等);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如图(3)所示,上图读数为3.80cm,下图读数为3.38cm)。
图(2)标尺的读取
图(3)刻度尺的读数
(3)长度的估测:在平时,大家应多积累生活方面的知识,估测物体长度也是生活积累的一个方面。如黑板的长度大概2.5m、课桌高0.7m、课本高30cm,篮球直径24cm、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20cm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等等。
3.误差
(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误差是不能避免的,只能通过提高测量水平、改进测量手段就能尽量减小误差;但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或测量方法不正确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也是不该发生的。
误差产生的原因:测量工具精密度,测量环境变化和人为因素。
(2)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仪器和改进测量方法。
二:时间
1.时间:时间也是物理学中的基本物理量。
(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还有分钟(min)、小时(h)等。
1h=60min=3600s(1h=60min)。
(2)时间的测量常用工具是钟表、秒表。在现代生活中,通常用钟表测量时间,实验室和运动场常用秒表测量时间。
三: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宇宙中的万物都在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运动着,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描述是相对的。
四:参照物
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事先选定的,衡量被研究物体的位置是否改变,作为参考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选取参照物并不一定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该物体不动。
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如: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以路面为参照物,汽车是运动的;以车里的人或物品为参照物,汽车是静止的。
五:运动的相对性
相对静止: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以对方为参照物,他们是静止的(实际上,它们相对于路面是运动的),这叫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六:速度
1.速度
(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一个物体,在t时间内,运动了S的路程,这个物体的运动速度为:(时间t用表示,路程用S表示,速度v用表示)。
(2)速度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单位(m)和时间单位(s)组成,国际单位制中速度单位是m/s(读作米每秒)。速度的常用单位还有km/h(1m/s=3.6km/h)。
(3)匀速直线运动:机械运动,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在直线运动中,按照速度是否变化,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运动快慢不变,运动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运动方向、速度大小始终保持不变(如传送带上物体的运动)。
(4)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如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的运动属于变速直线运动)。
(5)路程图像: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叫路程时间图像(s-t图像),纵坐标表示路程(s),横坐标表示时间(t),图像表示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4)所示。
图(4) 路程时间图像
如果图像是一条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直线的倾斜度越大,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
由图可以看出甲比乙在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路程长,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但甲的速度大,乙的速度小。
(6)速度图像: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叫速度时间图像(v-t图像),纵坐标表示速度(v),横坐标表示时间(t),图像表示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5)所示。
图(5) 速度时间图像
甲图像是一条水平直线(平行于横轴),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不是水平直线,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大(加速运动),丙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小(减速运动)。
七:平均速度
1.平均速度
(1)平均速度: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某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叫物体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求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公式:平均速度的公式是(如:小明从家步行走到学校用时10分钟,已知小明家距学校1500米,那么,小明上学的平均速度为2.5m/s)。
2.平均速度的测量:在生活、生产实际中,我们经常需要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测量也是物理学中常见的测量。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是速度公式,常用工具有刻度尺、停表(或计时器)。
真题演练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我们觉得同步卫星在空中静止不动,是因为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太阳B.地球C.月亮D.卫星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解答】解:因为同步卫星绕地心转动,和地球的转动是同步的,它相对于地球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以地球为参照物,同步卫星是静止的;
同步卫星与太阳、月亮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以太阳、月亮为参照物,同步卫星是运动的。
所以选项B正确;选项A、C、D错误。
故选:B。
2.小明坐在行驶的小车中,看到路边的树木、房屋、行人都向后运动,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乘坐的小车B.路边的树木C.路边的房屋D.路边的行人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路旁的树木、房屋、行人是被研究的物体,路旁树木、房屋、行人向后运动,树木、房屋、行人与汽车(或乘客)之间发生位置变化,所以以小车为参照物,路边的树木、房屋、行人都是向后运动的。
故选:A。
3.小宁乘坐校车时,观察到一些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向窗外看时感觉到路边的树木向后退,是以地面为参照物
B.看到路边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突然刹车时身体向前倾,说明车子有惯性
D.汽车上扬声器(喇叭)的工作原理是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分析】(1)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2)分子的体积很小,用肉眼几乎观察不到;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其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3)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基本属性,其大小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惯性的大小和物体是否运动、是否受力以及运动的快慢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4)扬声器的工作原理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
【解答】【解答】
A、向窗外看时感觉到路边树木向后退,是以车为参照物,树木和车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故A错误;
B、看到路边尘土飞扬,是固体小颗粒在运动,不能说明是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B错误;
C、汽车行驶时,突然刹车,乘客的身体向前倾,是因为人具有惯性,而不是车子有惯性,故C错误;
D、扬声器是把强弱变化的电流变成声音信号的设备,它利用了磁场对通电线圈有力的作用的原理,故D正确。
故选:D。
4.下列诗句中描写的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
A.孤帆一片日边来B.霜叶红于二月花
C.一江春水向东流D.一行白鹭上青天
【分析】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孤帆一片日边来,船的位置在不断变化,是机械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霜叶红于二月花,是物体颜色的变化,与物体的位置变化无关,不是机械运动,故B符合题意;
C、一江春水向东流,水的位置在不断变化,是机械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的位置在不断变化,是机械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向前直线行驶的车内,小明给小芳连拍两张照片如图所示,拍照过程中车可能( )
A.向西加速B.向东加速C.向西减速D.向东减速
【分析】(1)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选定参照物的物体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如果选定为参照物,就假定为不动的物体,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如果发生位置的变化,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通常情况下选地面或地面上静止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即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解答】解:
由图可知:以广州塔为参照物,小芳是向西运动的,所以车是向西行驶的,杯子中是水原来随车一起向西运动,当车突然减速时,杯内的水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较快的速度向西运动,所以会向西溢出,故C正确。
故选:C。
6.将两个电流表(主要部件是永久磁铁和带有指针的线圈)G1和G2用导线连接起来,如图所示。当拨动G1的指针时,观察到G2的指针也会随之摆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G1是因为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而摆动
B.G1利用电磁感应产生了电流
C.G2相当于发电机
D.G2与麦克风原理相似
【分析】(1)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该现象就叫做电磁感应现象;发电机就是利用该原理制成的;
(2)实验表明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的作用,电动机就是利用该原理制成的;
(3)麦克风利用了电磁感应原理。
【解答】A、据题意可知,G1的指针是被人为拨动的,故A错误;
BC、据题意可知:电流表主要部件是永久磁铁和带有指针的线圈,G1和G2用导线连接起来。当拨动G1的指针时,相当于G1中的线圈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电路中会产生感应电流;由于两个电表构成了闭合电路,故电流会通过G2表中的线圈,而该线圈处于磁场中,由于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的作用,所以G2的指针也会偏转;故G1利用了电磁感应而产生电流,相当于发电机,G2相当于电动机,故B正确,C错误;
D、据前面分析可知,G2相当于电动机,而麦克风原理是电磁感应,故D错误。
故选:B。
7.煮茶时,茶香四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煮茶时水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B.茶香四溢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有力的作用
C.茶水升温过程中,茶水的内能不断减少
D.茶水升温过程中,茶水的内能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的
【分析】(1)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2)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任何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具有内能,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等因素有关;
(4)改变内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
【解答】解:A、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泡茶的水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故A正确;
B、茶香四溢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故B错误;
C、茶水升温过程中吸收热量,茶水的温度升高,内能不断增加,故C错误;
D、茶水冷却过程中,茶水的内能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的,故D错误。
故选:A。
8.2020年7月23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在火箭上升过程中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天问一号”相对于火星是静止的
B.“天问一号”相对于运载火箭是静止的
C.运载火箭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D.运载火箭相对于火星是静止的
【分析】在判断物体的运动静止时,要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如果改变,物体是运动的,如果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A、在火箭上升过程中,“天问一号”相对于火星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是运动的,故A错误;
B、在火箭上升过程中,“天问一号”相对于运载火箭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是静止的,故B正确;
C、在火箭上升过程中,运载火箭相对于地球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是运动的,故C错误;
D、在火箭上升过程中,运载火箭相对于火星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是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B。
9.气压和温度相同时,氢气的密度比氧气的密度小,用“O”表示氢气分子,用“●”表示氧气分子,在装有氧气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装有氢气的瓶子,使两个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如图甲所示,移去玻璃板后放置足够长的时间,则氢气分子与氧气分子的分布为图乙选项中的( )
A.B.C.D.
【分析】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两种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会彼此进入对方,这个现象是扩散。
【解答】解:抽掉玻璃板后,氢气和氧气相互接触,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氢气和氧气会彼此进入对方,生成混合气体。
故选:D。
10.美丽的泉城济南,山清水秀、景色怡人。以下自然景观与分子热运动有关的是( )
A.春天,护城河畔柳枝摇曳
B.夏天,大明湖面波光粼粼
C.秋天,植物园内金桂飘香
D.冬天,千佛山上大雪纷飞
【分析】分子运动是肉眼看不见分子的运动,机械运动是宏观物体的运动,分子运动,即扩散现象是肉眼看不见的,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
【解答】解:A、春天,护城河畔柳枝摇曳,是物体的机械运动,不属于分子热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夏天,大明湖面波光粼粼,是光的反射现象,不属于分子热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秋天,植物园内金桂飘香,是气体分子运动的结果,属于分子热运动,故C符合题意;
D、冬天,千佛山上大雪纷飞,是物体的机械运动,不属于分子热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共7小题)
11.在2020年6月23日,我国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55颗导航卫星。火箭加速升空时,导航卫星相对于火箭是 静止 (选填“静止”或“运动”)的,卫星的机械能 增大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分析】(1)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2)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质量、速度。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之和。
【解答】解:(1)火箭加速升空时,导航卫星相对于火箭没有位置的变化,所以卫星相对于火箭是静止的;
(2)火箭在加速升空的过程中,卫星的质量不变,速度变大,动能增大;质量不变、高度增大,势能增大,故卫星的机械能增大。
故答案为:静止;增大。
12.如图所示,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甲、乙同时从a处竖直下落到b处的过程中,每隔1s曝光一次分别得到的照片,该照片显示甲球做 变速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以甲为参照物,乙的运动状态是 运动 (选填“静止”或“运动”);甲球所受空气阻力 小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球所受空气阻力.
【分析】(1)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物体进行匀速运动;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物体进行变速运动;
(2)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时间比距离的长短,距离越长速度越快,相同路程比时间的多少,时间越少速度越快;
(3)探究物体的运动时,必须事先选定一个标准的物体,这个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没有发生了改变,则是静止的。
(4)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竖直下落的物体进行加速运动时,物体的重力大于阻力,物体进行减速运动时,物体的重力小于阻力。
【解答】解:小球甲、乙均从a处竖直下落到b处,甲球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甲球做直线运动,所以甲球做变速直线运动,
通过的距离相等,乙球所用时间大于甲球所用时间,所以甲球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球的平均速度,由图可知,乙球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并且乙球做直线运动,所以乙球做匀速直线运动,以甲球为参照物,乙球与甲球的位置发生变化,乙球的运动状态是运动的;
甲球做加速直线运动,甲的重力大于甲受到的阻力,乙球做匀速直线运动,乙受到竖直向上的阻力和竖直向下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
甲、乙两球质量相等,则重力相等,所以甲受到的阻力小于乙受到的阻力。
故答案为:变速;运动;小于。
13.如图所示,物理学家罗兰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圆形橡胶盘上注入某种电荷,当橡胶盘沿中心轴高速旋转时,圆盘上方原来静止的小磁针转动了。这个实验现象说明 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 ;请你推断橡胶盘高速旋转时电荷有没有受到小磁针的力: 有 (选填“有”或“没有”)。
【分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答】解:当橡胶盘沿中心轴高速旋转时,橡胶盘上注入的某种电荷沿一定方向运动,所以会形成电流;
由奥斯特实验知,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所以小磁针在电流周围磁场的作用下转动;
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电流产生的磁场对小磁针产生力的作用的同时,小磁针对高速旋转时的电荷也有力的作用。
故答案为: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有。
14.2021年4月6日,厦门大学100周年校庆晚会现场,百架无人机从“嘉庚号”科考船起飞,带来令人震撼的无人机灯光秀。“南方之强”“凤凰花开”等灯光图样一一“悬挂”在上弦场上空。以上弦场地面为参照物,组成“南方之强”图样的无人机组是 静止 的;以正在飞离的无人机为参照物,“嘉庚号”科考船是 运动 的。(均填“运动”或“静止”)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关键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与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以上弦场地面为参照物,组成“南方之强”图样的无人机组与地面之间没有发生位置变化,所以无人机组是静止的;
以正在飞离的无人机为参照物,“嘉庚号”科考船与正在飞离的无人机之间有位置变化,所以科考船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静止;运动。
15.小明和小刚一起去商场购物,当他们站在扶梯上,自动扶梯将他们从一楼匀速送上二楼时,小刚认为小明没有动,小刚选取的参照物是 自动扶梯 ,在这个过程中小明的动能 不变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分析】(1)判断小明同学是否运动应看她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位置是否发生改变;
(2)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质量、速度。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解答】解:以自动扶梯为参照物,小刚看到小明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说小明没有动;
小明随自动扶梯匀速上升过程中质量不变,速度不变,所以动能不变。
故答案为:自动扶梯;不变。
16.郭沫若曾写下《游武夷山泛舟九曲》的诗篇来赞美武夷山的秀美风景,其中的诗句“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最为脍炙人口。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相对于顺流而下的舟,武夷山是 运动的 (选填“运动的”或“静止的”);“香生径”说明了花的芳香分子在做 无规则运动 ,使整个山谷弥漫着花香。
【分析】(1)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解答】解:相对于顺流而下的舟(船)为参照物,武夷山与舟的位置在不断发生改变,所以武夷山相对于行驶的舟是运动的;
“香生径”,这属于扩散现象,是由于花的芳香分子不停的运动进入到人的鼻子中而引起嗅觉。
故答案为:运动的;无规则运动。
17.电动自行车是生活中的常见物品。
(1)车在行驶时,以车为参照物,路旁的树木是 运动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电动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力是由于 车胎 (选填“车胎”或“地面”)发生形变产生的。
(3)电动自行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1000m用时200s,共消耗电能6×104J,电机输出的机械功率为200W,则电动自行车电机的效率为 66.7 %,车受到的阻力为 40 N。
【分析】(1)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
(2)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首先根据W机=P机t求出电机所做的机械功,再根据η=×100%求出电机的效率;
首先根据F=求出牵引力,再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求出阻力的大小。
【解答】解:(1)路旁的树木相对于电动自行车的位置不断变化,则以车为参照物,路旁的树木是运动的;
(2)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力是由于轮胎发生微小的弹性形变产生的;
(3)由P=得
电机所做的机械功为W机=Pt=200W×200s=4×104J;
电动自行车电机的效率为η==×100%≈66.7%;
由W=Fs得
电机牵引力为F===40N,
已知电动自行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
由二力平衡特点知,受到的阻力f=F=40N。
故答案为:(1)运动;(2)车胎;(3)66.7;40。
三.解答题(共2小题)
18.2020年12月,嫦娥五号探测器从月球上采样并顺利返回地球。
(1)12月3日,嫦娥五号的上升器与着陆器顺利分离(如图甲),携带返回器返回地球。在分离过程中,以着陆器为参照物,上升器是 运动 的。
(2)飞离月球时,若上升器在3×103牛的推力作用下,沿推力方向飞行了1.5×104米,在该过程中,推力做功 4.5×107 焦。
(3)如图乙为返回器的两种返回技术。嫦娥五号返回器采用“跳跃式返回”,与“直接进入返回”相比,返回器着陆时的速度更小。请从能量的转化角度分析其原因: “跳跃式返回”在首次进入、穿出大气层的过程中,与空气摩擦做功,机械能更多地转化为内能,机械能更小,所以返回器再次进入大气层直至着陆时的速度更小 。
【分析】(1)在判断物体的运动静止时,要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如果改变,物体是运动的,如果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
(2)利用W=Fs计算推力所做的功;
(3)返回器与空气摩擦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机械能减小。
【解答】解:(1)在分离过程中,以着陆器为参照物,上升器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是运动的;
(2)推力所做的功:W=Fs=3×103N×1.5×104m=4.5×107J;
(3)由题意可知,采用“跳跃式返回”与“直接进入返回”相比,返回器与空气摩擦做功更多,机械能更多地转化为内能,机械能更小,所以返回器着陆时的速度更小。
故答案为:(1)运动;(2)4.5×107;(3)“跳跃式返回”在首次进入、穿出大气层的过程中,与空气摩擦做功,机械能更多地转化为内能,机械能更小,所以返回器再次进入大气层直至着陆时的速度更小。
19.如图展示的是四川大凉山深处彝寨同学攀登木制云梯上学的情景,在攀登上升过程中,如果以 地面 为参照物,可以判定其中一位同学是运动的;他的重力势能会 增大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分析】(1)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物体是否运动要看它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
(2)重力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被举高的高度有关,对同一物体,位置越高,其重力势能越大;因为高度具有相对性,因而重力势能也具有相对性,研究重力势能时必须选好参考平面。
【解答】解:
(1)以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学生与参照物间有位置的变化,所以是运动的;
(2)选地面为参考平面,学生的高度在增加,所以重力势能在增大。
故答案为:地面;增大。
相关试卷
考点09压强(解析版)-2022年物理中考一轮复习考点透析(北师大版):
这是一份考点09压强(解析版)-2022年物理中考一轮复习考点透析(北师大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压力,压强,压强的利用,液体压强公式,连通器,沸点与压强,体积与压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07力(解析版)-2022年物理中考一轮复习考点透析(北师大版):
这是一份考点07力(解析版)-2022年物理中考一轮复习考点透析(北师大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小明和弟弟掰手腕,小明获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05透镜及应用(解析版)-2022年物理中考一轮复习考点透析(北师大版):
这是一份考点05透镜及应用(解析版)-2022年物理中考一轮复习考点透析(北师大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透镜与面镜区别,透镜分类,透镜光路基本概念,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透镜的作用,5cm,0cm﹣1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