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案(第2课时)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必修第二册(2022年)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75111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5.2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案(第2课时)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必修第二册(2022年)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75111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5.2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案(第2课时)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必修第二册(2022年)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75111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第2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程引入,讲授新课,教学案例1,知识拓展1,知识拓展2,知识拓展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5.2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第2课时1.运用示意图和各种图文材料,学会具体分析某一区域的人地关系案例,理解区域人口、资源、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加强对人地协调观的理解,提升区域认识、综合思维能力。2.通过各种图文资料,了解当地人地关系和生态现状,分析和评价人地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形成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点】1.知道传统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差异。2.知道转变传统发展模式的三个重要途径及其主要措施。3.知道公众参与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中的重要性。【教学难点】1.结合实例,理解传统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不同之处。2.结合具体区域的人地关系和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理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要性,并能提出合理的发展措施。 【课程引入】激趣导入,学生观看视频资料《昆明滇池》,大致了解滇池和谐的人地关系,人类与数万只海鸥友好相处,成为昆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而激发起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人类转变发展模式,促进人地协调的重要性等相关知识的兴趣。【讲授新课】前两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以及人类走可持续发展之中的必经途径——转变传统发展观念等知识。你知道传统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模式有哪些不同之处吗?人们应该如何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呢?有哪些具体措施呢?社会公众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哪些作用呢?期待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都能够圆满地解答这些问题。(板书)第五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续上节)2.转变传统发展模式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回答:结合教材内容,查阅资料,比较说明传统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模式有哪些不同?教师展示表1.比较传统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差异,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表中相关内容。项目传统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模式发展目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强调环境承载力和土地、水、森林、矿藏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增长方式粗放式(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集约式(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消费模式提倡高消费提倡适度消费、文明消费环保意识认识不到或不承认环境本身的价值发展要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环境控制先污染、后治理清洁生产、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调控手段依靠市场经济自发调控强调人的管理调控发展的时间尺度本代人的利益是最大需求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的公平性原则及持续性原则(板书)(1)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回答:如何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转变?生:(可能的答案)转变:自然资源的利用由高耗粗放型向高效集约型、更多地依靠可再生资源的方向转变,并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体系。教师展示表2.主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表中的相关内容。资源类型可持续利用措施土地资源防治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保护基本农田,对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等森林资源合理利用和妥善保护森林资源水资源节约、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海洋资源伏季休渔、禁止滥捕、沿海环境污染治理等学生进行活动探究1:水资源的保护和循环利用。读图5—14,完成相关任务。1.查找相关资料,说一说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原理。生:(可能的答案)1.粗格栅:打捞较大的渣滓;细格栅:打捞较小的渣滓;沉砂池:以重力分离为基础,将污水中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沉淀并排除;混流池:稀释和混流,以便于生化处理;生化池:采用活性污泥法去除污水里的BOD5、SS和以各种形式的氮或磷;二沉池:排除剩余污泥和回流污泥;人工池:可以存储处理后的水,资源化利用,通过溢流方式排入江河。(问题承上)读图5—14,完成相关任务。2.除建设污水处理厂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和循环利用水资源?教师讲述:在缺水严重的地区,农田灌溉主要取用地下水,美国农田采用机械化生产,为了节约用水,灌溉使用的是大型旋转喷灌系统,这种方式有效率高、控制准确、水资源利用率高等优点。生:(可能的答案)2.措施:①加强宣传,提高民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②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保护水资源;③农业:生产中发展滴灌、渗灌等节水技术;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减少水污染;④工业:实现废水处理,达标排放;⑤生活:日常家庭用水的循环利用;公共厕所用水的再生循环等(具体措施可以从生产、生活两个方面列举)。(板书)(2)环境污染的治理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回答:治理环境污染的措施有哪些呢?生:(可能的答案)治理措施:①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力度,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形成能耗低、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结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②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③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教学案例1】滇池治理:一个高原湖泊的持久战。学生阅读教材P126-127“阅读”材料,了解滇池的污染及其治理。滇池属于半封闭性湖泊,湖泊水体循环功能较差。1986年之前,滇池水质总体尚可。随后几年,滇池因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加之农业面源污染,湖泊富营养化现象日趋严重,1994年湖泊水质下降为Ⅴ类水。到1998年,其水质进一步恶化,蓝藻危害频繁发生。教师讲述:2007年6月24日,连日来,因天气闷热,滇池蓝藻大量繁殖,在昆明滇池海埂一线的岸边,湖水如绿油漆一般。绿浪翻滚的湖水涌向岸边,带来一阵阵腥臭味道。滇池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中污染最严重的一个,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质常为劣VI类,每年夏季气温上升,加之富营养化严重,都会引起蓝藻爆发,造成严重的水污染。学生阅读材料:国家高度重视滇池水污染防治工作,将滇池治理列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的标志性工程。昆明市为治理滇池实施了六大工程,包括环湖截污、外域调水、农村污水整治、生态清淤等。一方面通过牛栏江引水工程,为滇池寻找新鲜清洁的水源;另一方面,通过迁移周边工厂等污染点,截断滇池污染的源头。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滇池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年污染持续减轻,水质不断改善,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滇池可望恢复“高原明珠”本色——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学生进行活动探究2:循环经济生产模式的含义及其作用。观看视频,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循环经济是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强调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程组织经济活动,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小化;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追求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一般认为,循环经济是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结合,具有在社会经济生活的所有环节实现的潜力。1. 议一议,建材行业利用了哪些行业的废弃物?这种生产方式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什么作用?生:(可能的答案)1.建筑、建材行业、化工产业、电力产业、“三废” 综合利用后的再利用资源。【知识拓展1】循环经济的概况。教师运用图示法,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循环经济的特点、核心、原则和实践等概况。【知识拓展2】清洁生产模式的具体含义。教师播放视频,展示以下文字材料,引导学生了解清洁生产模式的具体含义。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清洁生产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的环境策略,减少或者消除它们对人类及环境的可能危害,同时充分满足人类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生产模式。教师展示表2.清洁生产的基本概况,学生分小组讨论,尝试回答表中的相关内容,教师适时引导和点拨。环节性质影响原材料开采 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生产制造清洁能源合理利用和妥善保护森林资源清洁原料无毒、无害、节约、少用昂贵、稀缺原料、二次资源清洁生产过程①无毒无害的中间产品,减少生产过程中危险因素②少废、无废工艺,高效的设备,材料再循环③简便、可靠的操作和控制④完善的管理消费使用清洁产品使用过程中和使用后,不会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废物处理 易于回收、使用和再生;易处理和降解学生进行活动探究3:循环经济模式在工业生产领域的应用。材料一 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是我国批准建立的第一个生态工业园区示范点。过去,贵港糖厂产生的污水多、废气多,副产品没有充分利用,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和破坏。材料二 2007年后,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以甘蔗制糖为核心,以制糖所产生的废糖蜜为原料生产酒精,蔗渣进行造纸,蔗髓(蔗渣里的蔗渣糠,约占蔗渣的30%)进行发电的生态产业链,涵盖蔗田、制糖、酒精、造纸、发电、环境综合处理六个系统。除此之外,制糖过程还会产生二氧化碳、酿酒厂会产生废酒精、发电厂会产生飞灰等,都可以继续进行循环利用,各个系统通过产品和废弃物交换相连接,形成了一个循环而闭合的生态循环工业链,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阅读以上材料,完成相关任务。(1)贵港生态工业园的核心产业是什么?(2)根据循环经济模式图可知,实施清洁生产后,贵港生态工业园( )A。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B。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C。隔断了与其他工厂的联系D。从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3)由上述材料可见,广西贵港生态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体现了哪种人地关系思想。 生:(可能的答案)1.制糖业。2.D3.体现了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知识拓展3】生态农业的概念及其效益。教师展示表3.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生态农业,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生态农业的相关知识。概念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效益生态上的良性循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把粮食生产和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遵循生态系统的内部发展规律,大大减少了传统农业生产中造成的土壤肥力降低、水土流失加剧、生物资源锐减等生态破坏问题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农、林、牧、副、渔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全面发展,依靠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可再生资源,充分利用其内部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换、各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共生、相养规律,减少了化肥、农药和动力的使用,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学生进行活动探究4:生态农业的生产模式及其影响。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我国大力推行生态农业,以实现循环经济。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下图为我国南方某乡村生态农业试验场生产模式图。结合以上材料和示意图,完成相关任务。1.该村大田农业的主要肥料是什么?2.该村农民使用沼气作为燃料,对环境有哪些有利影响?生:(可能的答案)1.沼渣、粪肥、塘泥。2.有利于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净化环境。学生进行活动探究5:“稻鱼共生”农业生态系统的优点。青田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该县传承千年的“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农民在山脚下用泥土堆起田埂,引溪水灌溉稻田,田鱼啄食杂草与小虫,在稻田里自然生长。下图为青田县“稻田养鱼示意图”。结合以上材料,完成相关任务。1.“稻鱼共生”生产方式体现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说明其具体表现。2.“稻鱼共生”系统作为一种环境友好的农业技术,可能对当地产生哪些积极影响。生:(可能的答案)1.①水稻田为田鱼提供生存环境、食物;②田鱼为水稻除草、吞食害虫、耘田松土;③稻鱼共生减少化肥、农药和饲料的投入等。2.提高产量,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收入,增加就业;利于文化传承,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等。(板书)(3)生态保护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回答:说一说生态保护的措施有哪些?生:(可能的答案)保护措施:①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②防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转土地退化,保护生物多样性。③扩大轮作休耕试点,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海洋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教学案例2】建设绿色贵州。观看视频,结合教材P128-129“阅读”材料,认识和了解贵州省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板书)3.公众参与,从我做起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回答:1.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哪些方面的共同参与?生:(可能的答案)1.参与各方:①法律的有效约束;②经济活动的良好组织;③政府的宏观调控;④各组织之间的通力合作;⑤民众的监督与参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获得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问题承上)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回答:2.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工作重点有哪些?生:(可能的答案)2.工作重点主要包括:①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②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③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④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⑤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⑦严格保护耕地;⑧推进主体功能区制度建设;⑨建设好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小组讨论:人民日报刊登的“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0件事 ”,同学们都知道是哪100件吗?你能做到的有几件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以下图文材料。不要过分追求穿着的时尚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节约粮食随手关闭水龙头随手关灯,节约用电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少使用发胶少吃口香糖少买罐装食品、饮品及时举报破坏环境和生态的行为【知识拓展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学生观看视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并阅读以下材料,了解构建人类共同体在政治上、安全上、经济上、文化上、生态上的发展目标。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命运与共,需要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学生进行活动探究6: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及其影响。一群牧民在一块公共草场上放牧。如果每个人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通常都会多养些羊来谋取更高的收入,草场退化的代价则由大家共同承担。如此这般,悲剧就发生了——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结局是所有牧民都会破产。据此,完成相关任务。1.过度砍伐的森林,污染严重的河流、大气等,都是上述“悲剧”的典型例子。结合所见所闻,试列举若干类似的案例。2.假如你是上述材料中的当事人,你又会怎么做呢?生:(可能的答案)1.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各抒己见,教师适时评价、点拨。2.分析草场资源的承载力,控制放牧总量;进行个体放牧量的合理分配;种植和培育人工草场,提高草场承载力;鼓励因地制宜地发展奶制品和羊肉制品的深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收入。学生进行活动探究7: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阅读教材P130“活动2”材料,完成相关任务。1.对我国的基本国情,你是怎样理解的?2.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哪些问题?生:(可能的答案)1.由于人口基数大,各类资源需求量大,工农业产品需求量大,经济规模大,经济发展对于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压力,虽然取得了辉煌成绩,但是也付出了巨大资源和环境代价。传统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必然无法推动我国的持续发展,所以转换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必然的选择。2.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破坏问题;资源短缺问题。(问题承上)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3.议一议,国家为何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生:(可能的答案)3.基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的基本国情,目前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城镇建设用地不断扩张,耕地面积不断被蚕食,环境问题突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守住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优化规划、节约土地,推动城市集约化发展、经济和环境可持续与均衡发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强制性保护,有利于保持良好的生态系统,改善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建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知识拓展5】我国的生态保护红线。教师展示以下示意图、图片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基本原则与总体目标。 学生进行活动探究8:污染严重工业的布局及其影响。如果你家附近的一块绿地被投资商看中,拟将其开发建设为一个化工厂,以加工本地矿产资源,发展地方经济。以“我同意/ 不同意建化工厂”为辩题,举行一场辩论赛。 学生分正方和反方进行自由辩论,各抒己见,教师适当评价即可。【课堂小结】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精品第3课时教学设计,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程引入,讲授新课,教学案例1,知识拓展1,知识拓展2,知识拓展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五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优秀第1课时教案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程引入,讲授新课,知识拓展,知识拓展2,知识拓展3,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启发提问,教师讲解,教师小结,教师总结,全课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