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年春京改版八年级物理全册(下)同步练习
初中物理三、功的原理第2课时同步测试题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三、功的原理第2课时同步测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4%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2课时 机械效率的测量
知识点 1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2020岳阳)“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 次数 | 物重 G/N | 物体上升的 高度h/m | 拉力 F/N | 绳端移动的 距离s/m | 机械 效率η |
1 | 4 | 0.1 | 2.0 | 0.3 | 66.7% |
2 | 5 | 0.1 |
| 0.3 | 69.4% |
3 | 6 | 0.1 | 2.6 | 0.3 |
|
(1)实验时,应沿竖直向上的方向 拉动弹簧测力计。
(2)第2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6-3-8所示,为 N。
图6-3-8
(3)第3次实验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 (结果精确到0.1%)
知识点 2 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
2.(2020天津)在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时,小明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被提升物体所受的重力有关。
猜想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所受的重力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准备器材如下:两个相同的滑轮、一根细绳、钩码若干、刻度尺和弹簧测力计。
小明把两个滑轮分别作为定滑轮和动滑轮组装成滑轮组,用该滑轮组提升不同数量的钩码进行了三次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 次数 | 钩码重 力G/N | 钩码上升的 高度h/m | 拉力 F/N | 绳端移动的 距离s/m | 机械 效率η |
1 | 2.0 | 0.1 | 1.0 | 0.3 | 66.7% |
2 | 4.0 | 0.1 | 1.8 | 0.3 | 74.1% |
3 | 6.0 | 0.1 | 2.5 | 0.3 |
|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第3次实验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根据表中数据在图6-3-9中画出该滑轮组的绕线方式。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用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的物体,物体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选填“越高”“越低”或“不变”)。 图6-3-9
(3)为了验证猜想二,还需增加的实验器材是 。
【能力提升】
3.工人师傅利用如图6-3-10所示的装置匀速提升重物,不计绳重和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增大提升重物的速度,可以提高机械效率
B.改变滑轮组的绕线方式,可以提高机械效率
C.增大提升重物的高度,可以提高机械效率 图6-3-10
D.减小动滑轮的重力,可以提高机械效率
4.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的实验装置如图6-3-11所示,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图6-3-11
实验 次数 | 钩码重 力G/N | 钩码上升 高度h/cm | 有用功 W有用/J | 拉力 F/N | 总功 W总/J | 机械 效率η |
1 | 1.0 | 40 | 0.4 | 1.1 | 0.88 | 45% |
2 | 1.5 | 40 | 0.6 | 1.4 | 1.12 | 54% |
3 | 2.0 | 30 |
| 1.7 |
|
|
4 | 2.5 | 40 | 1.0 | 2.0 | 1.60 | 63% |
(1)请将表格补充完整。
(2)甲同学根据实验数据得出,钩码的重力逐渐增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请你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
(3)乙同学进一步研究,测出动滑轮的质量为100 g,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得出:总功总是大于有用功与克服动滑轮重力做的功之和,即:W总>W有用+W额外,他猜测还有 (填一种即可)因素影响机械效率。
(4)丙同学计算出每一组总功与有用功和克服动滑轮重力做的功的差值ΔW=W总-W有用-W动,通过比较第1、2、 次的数据,发现钩码的重力越大,差值ΔW (选填“越大”“越小”或“不变”),请你利用所学知识对此作出解释: 。
5.某实验小组在“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第1、2、3次实验装置分别如图6-3-12甲、乙、丙所示。
图6-3-12
次 数 | 钩码重 G/N | 钩码上升 高度h/m | 有用功 W有用/J | 弹簧测力计 拉力F/N | 弹簧测力计 移动的距离 s/m | 总功 W总/J | 机械 效率η |
1 | 2 | 0.1 | 0.2 | 0.9 | 0.3 | 0.27 | 74.1% |
2 | 4 | 0.1 | 0.4 | 1.6 | 0.3 | 0.48 | 83.3% |
3 | 4 | 0.1 | 0.4 | 1.1 | 0.5 | 0.55 |
|
(1)比较第1次和第2次实验,可得结论:使用相同的滑轮组,提起的钩码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
(2)在表格中填写第3次实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比较第2次和第3次实验,可得结论: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钩码,动滑轮的个数越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
(3)如果绳重和摩擦不计,图丙中钩码重为4 N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 N,那么当钩码重为9 N时,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
考|题|展|示
6.(2021海淀二模)小波想探究“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提升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否有关”。他利用如图6-3-13所示的装置分别竖直匀速提升两个所受重力不等的钩码,做了两次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图6-3-13
实验 次数 | 钩码所受 重力G/N | 钩码被提 升高度h/m | 拉力 F/N | 绳端移动 距离s/m | 机械效 率η |
1 | 2 | 0.1 | 1.5 | 0.2 | 66.7% |
2 | 6 | 0.1 | 3.6 | 0.2 |
|
(1)在第2次实验测量中,动滑轮的机械效率η=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2)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 。
第2课时 机械效率的测量
1.(1)匀速 (2)2.4 (3)76.9%
2.(1)80.0% 如图所示
(2)越高
(3)自重不同的滑轮
3.D [解析] (1)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所以机械效率的高低与物体被提升的高度和提升速度无关;
(2)使用滑轮组时,对重物所做的功为有用功,克服动滑轮重所做的功为额外功。由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可知,机械效率的高低与滑轮组的绕线方式无关;减小动滑轮的重力,机械效率会增大。
4.(1)0.6 1.02 59%
(2)增大 当动滑轮的重力不变时,随着钩码重力增大,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增大
(3)绳重(或摩擦)
(4)4 越大
所挂钩码越多,滑轮摩擦越大,所做的额外功越多
[解析] (1)第3次实验中,有用功:W有用=Gh=2.0 N×0.3 m=0.6 J,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2h=2×0.3 m=0.6 m,总功:W总=Fs=1.7 N×0.6 m=1.02 J,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0.59=59%。(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滑轮组提升的钩码重力越大,其机械效率越高;当动滑轮的重力不变时,随着钩码的重力增大,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增大,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增大。(3)实验中,额外功为克服动滑轮重力做的功与克服绳重、摩擦做的功之和,即绳重、摩擦也会影响机械效率。(4)控制钩码提升的高度相同,比较第1、2、4次数据,每次的W动=G动h相同,随着钩码重力增大,三次的ΔW分别为0.48 J-W动、0.52 J-W动、0.60 J-
W动,逐渐增大,其原因是所挂钩码越多,滑轮摩擦越大,所做的额外功越多。
5.(1)越高 (2)72.7% 越低 (3)90%
[解析] 第1、2两次实验中所用的滑轮组相同,上升高度相同,则所做的额外功相同,提起的钩码个数不同,机械效率不同。由表中数据可知,提起的钩码越重,机械效率越高。第2次与第3次实验相比,有用功相同,第3次实验做的额外功多,机械效率低。
[点评] 在不考虑绳重及摩擦的情况下,有用功相同时,动滑轮越重,机械效率越低;同一滑轮组所提升的重物越重,机械效率越高。
6.(1)83.3%
(2)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提升物体受到的重力有关
[解析] (1)第2次实验中,有用功:
W有用=Gh=6.0 N×0.1 m=0.6 J,
通过滑轮组所做的总功:
W总=Fs=3.6 N×0.2 m=0.72 J,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η===0.833=83.3%。
(2)分析表格数据知,用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的物体,物体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北京课改版一、杠杆综合训练题,共7页。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北京课改版八年级全册四、机械能第2课时课后复习题,共7页。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北京课改版八年级全册三、功的原理第1课时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功的原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