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课时训练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课时训练,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有关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标志是新物种的形成
B.生殖隔离是新物种的产生的标志
C.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地理隔离
D.共同进化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不断进化和发展
2.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共同进化都是生物与生物相互影响的结果
3.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生物的进化是用进废退导致的
4.下列关于现代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不同物种之间没有生殖隔离
C.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只有基因突变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5.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一个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越丰富,对环境的适应性越强
C.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6.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C.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7.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共同进化只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
B.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C.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只有在形成新物种时种群基因频率才会出现改变
8.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新物种的形成大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B.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C.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D.两个种群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
9.金鲳鱼是一种重要海产经济鱼类。为获得更大收益,养殖户不断筛选生长更快的品种,但因苗种来源范围小、近亲繁殖普遍,种质退化现象较严重,人工养殖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低于野生种群。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长更快的金鲳鱼养殖品种,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B.野生种群和人工种群的基因库不同
C.近亲繁殖会使隐性致病基因的纯合个体增加
D.如果人工种群个体持续大量地逃逸到野外,会增加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10.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现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
B.与浅色岩P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低
C.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
D.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
11.下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12.人工繁殖的濒危野生动物在放归野外前通常要进行野外训练。如果将人工繁殖的濒危大型食肉森林野生动物放在草原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通常很难达到野化训练目的。对于这一结果,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野化训练的时间太短,不足以适应森林环境
B.草本植物矮小,被野化训练的动物无法隐藏身体
C.没有选择正确的野化训练环境,训练条件不合适
D.草原上食肉动物与野化训练动物激烈争夺实物
13.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存了上百万年,甲以乙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
B.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阻碍物种甲的进化
C.若甲是动物,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
D.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
14.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
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15.下列关于生物变异、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B.自然选择直接选择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C.自然选择只能决定进化的方向,而不能决定变异的方向
D.共同进化既可以发生在不同生物间,也可以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16.下图中A、B、C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地区。A地区中物种甲某些个体迁移到B、C地区后,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丙三个地区的种群都在发生进化,最终三者的基因库有较大差异
B.留居A地区的甲种群和当地其他生物及无机环境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C.B、C地区的两个种群经过了突变、自然选择、隔离三个环节进化出新物种
D.乙和丙两个种群虽然属于两个物种,但两种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可能相同
17.蔗蟾蜍曾被某国引入,用来控制甘蔗园中的害虫,但除控制害虫外,蔗蟾蜍还能捕食多种动物。蔗蟾蜍本身有毒,在当地鲜有天敌,且繁殖速度快,变异率高,几十年来迅速扩散,已成为入侵物种,造成了生态灾难。研究发现,它们的进化速度惊人,已经进化出长而有力的后腿,生存能力剧增。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蔗蟾蜍与害虫等当地动物会发生共同进化
B.长腿蔗蟾蜍与刚引进的蔗蟾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C.自然选择导致蔗蟾蜍种群长腿基因频率增加
D.在某一段时间当地蔗蟾蜍种群的增长曲线可能为“J”型
二、多选题
18.生物的协同进化,可以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 )
①同种生物之间 ②不同种生物之间 ③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④亲代与子代之间
A.①B.②C.③D.④
三、综合题
19.进化论是指关于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演变过程的学说。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________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但其没有解释________的本质,同时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仅局限在个体水平而非________水平。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_______、自然选择和隔离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
(3)植物病害严重影响了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但植物的抗病性与病原体的致病性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之间的互作呈现Z字形的“拉锯战局面”,是一场循环往复的进化军备竞赛,最终实现植物与病原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与长期共存。
①从生物进化实质的角度分析,进化军备竞赛导致植物和病原体________改变,从而实现了两者之间的________。
②育种专家将抗病基因应用于农作物育种中,一定时间内能得到很好的病害防治效果。请用进化与适应的观点解释农作物的抗性只能维持“一定时间”的原因:________。
20.回答下列问题:
(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____。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___________。
(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___________,分解者通过___________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参考答案
1.B
【分析】
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是否改变,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了说明生物进化了;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了生殖隔离。
【详解】
A、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
B、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B正确;
C、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物种的形成,C错误;
D、共同进化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不断进化和发展,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和物种的形成,易错点在于混淆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标志,共同进化认为没有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作用。
2.B
【分析】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2、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详解】
A、地理隔离不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如多倍体形成时不需要地理隔离,A错误;
B、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错误;
D、共同进化不都是生物与生物相互影响的结果,有些是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D错误。
故选B。
3.D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ABC、结合分析可知,现代生物进化论认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BC正确;
D、生物的进化是用进废退导致的是拉马克的学说,不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错误。
故选D。
4.A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正确;
B、不同物种之间具有生殖隔离,B错误;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
D、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D错误。
故选A。
5.A
【分析】
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协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详解】
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错误;
B、一个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越丰富,表现型种类就更多,对环境的适应性越强,B正确;
C、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C正确;
D、协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A。
6.C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A正确;
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
C、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方向,C错误;
D、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正确。
故选C。
7.B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物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
【详解】
A、生物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A错误;
B、一个物种的形成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但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B正确;
C、突变和基因重组具有不定向性,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频率改变不一定导致新物种,因此只要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种群即进化,生物进化不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D错误。
故选B。
8.C
【分析】
1、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的现象。物种的形成一般需要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出现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
2、物种的形成途径:渐变式(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出现生殖隔离);骤变式。
3、共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详解】
A、虽然自然界存在骤变式的物种形成,但大部分物种形成需要长期地理隔离,A正确;
B、因为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共同进化,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生活,进而影响进化,B正确;
C、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是指彼此相互影响,不只有生存斗争,也可能是互助的,C错误;
D、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两个种群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D正确。
故选C。
9.D
【分析】
1、通过人工方法保存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和淘汰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以改良生物的性状和培育新品种的过程,或者培养适合人类需要的生物品种或性状叫人工选择。
2、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3、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但一般所指的遗传多样性是指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即种内个体之间或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总和。
【详解】
A、为获得更大收益,养殖户不断筛选生长更快的品种,是为培养适合人类需要的生物品种,属于人工选择,A正确;
B、人工养殖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低于野生种群,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不同,B正确;
C、近亲繁殖能够使纯合基因型的频率迅速增加,C正确;
D、遗传多样性的本质是遗传变异,人工种群大量逃逸到野外,不会使野生种群发生遗传变异,故其遗传多样性不会改变,D错误;
故选D。
10.B
【分析】
据图可知,浅色岩P区:深色表现型频率为0.18,因为囊鼠的毛色(深色)与环境(浅色岩)差异大易被天敌捕食,D基因频率为0.1,则d基因频率为1-0.1=0.9;深色熔岩床区:深色表现型频率为0.95,因为囊鼠颜色与环境差异小不易被天敌捕食,D的基因频率为0.7,则d的基因频率为1-0.7=0.3;浅色岩Q区的深色表现型频率为0.50,因为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D的基因频率为0.3,则d的基因频率为1-0.3=0.7。
【详解】
据图分析可知,深色囊鼠在深色熔岩床区表现型频率高,而在浅色岩P区和浅色岩Q区频率较低,因此,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A正确;浅色岩P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Dd)=2×0.1×0.9=0.18,而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Dd)频率=2×0.7×0.3=0.42,与浅色岩P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高,B错误;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因此,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C正确;浅色岩Q区隐性纯合体(dd)的频率=0.7×0.7=0.49,而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dd)的频率=0.9×0.9=0.81,因此,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B。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明确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在一个自由交配的种群中,基因D、d的频率分别为P(D)、P(d),则基因型DD、Dd、dd的频率为:P(DD)=P(D)2,P(dd)=P(d)2,P(Dd)=2P(D)×P(d)。
11.B
【详解】
A、通过地里隔离形成两个种群a1和a2,有分别演化出b、c、d三个种群,虽然有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A错误;
B、由于d是由a1演变而来,所以c与d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
C、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产生新的物种,但是产生生殖隔离了的种群,基因频率一定会变化,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是b和d由于地理隔离存在,所以可能不是同一物种,C错误;
D、即使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只要c和d不存在生殖隔离他们仍是同一物种,D错误。
故选B。
【点睛】
12.C
【分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基础)、生存斗争(动力)、遗传变异(内因)和适者生存(结果)。
【详解】
对需要“回归自然”的生物进行进行野外训练,目的是为该生物在其原生环境的正常生活提供长期支持,通过适应性训练,逐步提高该生物在原生的自然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比如采食能力、识别天敌能力等。将人工繁殖的频危大型食肉森林野生动物放在草原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通常很难达到野化训练目的原因是没有选择正确的野化训练环境,训练条件不合适。
故选C。
13.B
【分析】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A正确;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促进物种甲的进化,B错误;若甲是动物,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C正确;由于甲以乙为食,甲会对乙进行选择,因此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D正确。故选B。
【点睛】
关键要把握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一种生物的存在与进化不会阻碍另一种生物的进化。
14.A
【详解】
题干中“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数百余只”,由于豹与豹之间的基因组成存在差异性,因此随着F区豹种群密度的增加,其基因多样性增加,A正确;题干中没有关于十年后F区中豹种群性别比例的相关描述,无法确认其性别比例的变化,B错误;丰富度为群落特征,而豹群为种群,种群数量增加,没有改变丰富度,C错误;引入T区的豹后,引入的雌豹与F区的雄豹交配,产生后代,且种群数量在增加,由此推出致病基因频率下降,D错误。
15.B
【分析】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详解】
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自然选择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使得不同种群的基因库逐渐出现差异,当种群的基因库出现明显差异的时候形成生殖隔离,因此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A正确;
B、自然选择直接选择个体的表现型,进而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
C、自然选择只能决定进化的方向,而不能决定变异的方向,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C正确;
D、共同进化既可以发生在不同生物间,也可以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间,D正确。
故选B。
16.C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A、甲、乙、丙为三个不同的物种,显然三者的基因库有较大差异,A正确;
B、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作用中实现共同进化,显然,留居在A地区的甲种群和当地其他生物及无机环境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B正确;
C、B、C地区的两个种群原来都是物种甲,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达到了生殖隔离,分别进化成了两个新物种,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C错误;
D、乙和丙两个种群虽然属于两个物种,但由于都是由物种甲进化而来,则两种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可能相同,D正确。
故选C。
【点睛】
17.B
【分析】
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
A、共同进化是指生物和生物之间、生物和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所以蔗蟾蜍与害虫等当地动物会发生共同进化,A正确;
B、蔗蟾蜍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形成了新物种,故长腿蔗蟾蜍与刚引进的蔗蟾蜍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
C、由于腿长的蔗蟾蜍生存能力更强,自然选择使得腿长的蔗蟾蜍保留下来,所以自然选择导致蔗蟾蜍种群长腿基因频率增加,C正确;
D、由题意可知蔗蟾蜍在当地鲜有天敌,且繁殖速度快,在几十年来迅速扩散,故其种群增长曲线可能在某段时间为“J”型,D正确。
故选B。
18.BC
【分析】
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环境.
【详解】
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故选BC。
19.自然选择学说 遗传和变异 种群 突变和基因重组 基因频率 共同进化 病原体在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可遗传的变异,只有能够抵抗植物抗病特性的个体可以存活并繁殖后代,从而使病原体的生存能力逐代增强,导致植物的抗性只能维持一定时间。
【分析】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1)过度繁殖: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2)生存斗争:过度繁殖是引起生存斗争的主要原因,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3)遗传和变异: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能够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4)适者生存: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容易被淘汰。
2、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
(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但其具有局限性,没有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同时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仅局限在个体水平而非种群水平。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
(3)①从生物进化实质的角度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军备竞赛导致植物和病原体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从而实现了两者之间的共同进化。
②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病原体在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可遗传的变异,只有能够抵抗植物抗病特性的个体可以存活并繁殖后代,从而使病原体的生存能力逐代增强,导致植物的抗性只能维持一定时间,故将抗病基因应用于农作物育种中,一定时间内能得到很好的病害防治效果。
【点睛】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需要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能结合题意分析作答。
20.共同进化 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呼吸作用将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和动物的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
【详解】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共同进化的概念,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结构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作用以及共同进化的概念,就能准确解答该题。
【详解】(1)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 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也是共同进化。
(2)“精明的捕食者”战略是指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收割理论”是指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点睛】解答此题关键要知道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其实就是细胞的呼吸作用,从而能理解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就是将有机物氧化分解成无机物,从而释放出能量,为生命活动所需要。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同步训练题,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识图作答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同步练习题,共15页。
这是一份高中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精品随堂练习题,文件包含同步讲义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64《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讲义学生版docx、同步讲义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64《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讲义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