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届黑龙江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届黑龙江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第1页
    2022届黑龙江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第2页
    2022届黑龙江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3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届黑龙江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黑龙江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4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19级高三学年第五次月考
    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
    1. 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中所用试剂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实验中,酒精的作用是溶解脂肪
    B.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中,层析液的作用是分离色素
    C.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实验中,清水的作用是维持细胞的活性
    D. “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中,蒸馏水的作用是使细胞吸水涨破
    【答案】A
    【解析】
    【分析】酒精是生物实验常用试剂之一,如检测脂肪实验中需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和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中都需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对材料进行解离;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需用无水酒精来提取色素。
    【详解】A、在用苏丹Ⅲ检测生物组织内的脂肪实验中,50%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A错误;
    B、在绿叶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中,层析液的作用是分离色素,利用的原理是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在滤纸条上扩散的快,B正确;
    C、“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实验中,清水的作用是维持细胞的活性,保证细胞中叶绿体正常的形态和分布,便于观察,C正确;
    D、“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中,蒸馏水的作用是使细胞吸水涨破,从而使细胞内容物流出,装片上剩余的即为细胞膜,D正确。
    故选A。
    2. 下列关于细胞的元素、化合物及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性激素、维生素D、磷脂都属于固醇,这些分子单位质量中H的含量高于糖类
    B. 淀粉、半乳糖、核糖、脂肪由不同种类的元素组成,均可作为能源物质
    C. 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主要是由氨基酸之间的连接方式决定的
    D. 矿工容易患硅肺的原因是肺部吞噬细胞的溶酶体中缺少分解硅尘的酶
    【答案】D
    【解析】
    【分析】1、糖类的元素只有C、H、O;脂质的元素组成:主要含C、H、O,有的含有N、P;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主要为C、H、O、N,也含有少量S;核酸的元素组成:C、H、O、N、P,另外ATP和磷脂的元素组成和核酸相同。
    2、溶酶体:有多种水解酶,是“消化的车间”,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并吞噬衰老、死亡的细胞和杀死侵入人体内的细菌和病毒。
    【详解】A、性激素和维生素D都属于固醇,磷脂不属于固醇,A错误;
    B、淀粉、半乳糖、核糖、脂肪元素组成相同,均为CHO,其中的核糖不能作为能源物质,B错误;
    C、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是由氨基酸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决定的,氨基酸的连接方式相同,C错误;
    D、矿工容易患硅肺的原因是吞噬细胞的溶酶体中缺少分解硅尘的酶,D正确。
    故选D。
    3. 将ATP、RNA、DNA彻底水解后得到的小分子物质,相同的种类有 ( )
    A. 1种 B. 2种 C. 3种 D. 4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ATP的名称为三磷酸腺苷,RNA的基本单位为核糖核苷酸,DNA的基本单位为脱氧核苷酸。
    【详解】ATP彻底水解后得到的小分子物质有3种(核糖、腺嘌呤、磷酸);RNA彻底水解后得到的小分子物质有6种(核糖、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尿嘧啶、磷酸);DNA彻底水解后得到的小分子物质有6种(脱氧核糖、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磷酸);因此将ATP、RNA、DNA彻底水解后得到的小分子物质,相同的种类有 2种(腺嘌呤、磷酸),B正确。
    故选B。
    4.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核糖体是由两个互相垂直排列的中心粒组成,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B. NADPH在叶绿体中随水的光解而产生,NADH在线粒体中随水的生成而产生
    C. 细胞骨架是由纤维素构成的网架结构,维持着细胞形态,锚定并支撑着许多细胞器
    D. 根据细胞代谢需要,线粒体可在细胞质基质中移动和增殖
    【答案】D
    【解析】
    【分析】1、核糖体是细胞内生产蛋白质的机器,有的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有的附着在内质网上;
    2、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构成的网架结构,维持着细胞的形态、锚定并支撑着许多细胞器,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3、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发生水的光解、NADPH和ATP的合成;
    4、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葡萄糖被分解为丙酮酸和NADH,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NADH,第三阶段:前两阶段生成的NADH与氧结合生成水。
    【详解】A、中心体是由两个互相垂直排列的中心粒组成,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A错误;
    B、光反应阶段发生水的光解、NADPH和ATP的合成,NADPH在叶绿体中随水的光解而产生;线粒体中NADH在有氧呼吸前两个阶段产生,水的生成是在第三阶段利用NADH与氧结合进行的,B错误;
    C、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构成的网架结构,C错误;
    D、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细胞代谢旺盛的时候,线粒体可在细胞质基质中移动和增殖,D正确。
    故选D。
    5. 铅可导致神经元线粒体空泡化、内质网结构改变、高尔基体扩张,影响这些细胞器的正常功能。这些改变不会直接影响下列哪种生理过程(  )
    A. [H]与O2结合生成水 B. 神经元间的兴奋传递
    C. 分泌蛋白合成和加工 D.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泌蛋白合成的过程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由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A、[H]与O2结合生成水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场所在线粒体,所以会影响该过程,A不符合题意;
    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方式是胞吐作用,由于铅影响了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的功能,所以会影响该过程,B不符合题意;
    C、结合分析可知,分泌蛋白的合成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因此会影响该过程,C不符合题意;
    D、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通过渗透作用进行的,与上述细胞器关系不大,D符合题意。
    故选D。
    6. 某兴趣小组用相同生理状态的洋葱表皮进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记录如下表:
    分组





    步骤1
    从盖玻片一侧滴入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浸润的蔗糖溶液浓度如下
    0.1g/mL
    0.2g/mL
    0.3g/mL
    0.4g/mL
    0.5g/mL
    质壁分离现象

    ++
    +++
    ++++
    ++++
    步骤2
    从盖玻片一侧滴入清水,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充分清洗3次
    质壁分离现象



    ++
    ++++
    注:“-”表示没有质壁分离 “+”表示质壁分离的程度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①中,蔗糖浓度<细胞液浓度
    B. 步骤2-③的吸水速度<步骤2-④的吸水速度
    C. 步骤2-⑤中,质壁分离不可以复原
    D. 据表推测细胞液浓度范围在0.2~0.3g/mL之间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表格数据:0.2g/mL的蔗糖溶液可以使细胞发生轻微的质壁分离,而0.1g/mL不能引起质壁分离,说明细胞液浓度范围在0.1~0.2g/mL之间;0.5g/mL的蔗糖溶液能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滴加清水也不能复原,说明细胞已失水过多死亡。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细胞液浓度范围在0.1~0.2g/mL之间,①中蔗糖浓度<细胞液浓度,A正确;
    B、③中细胞质壁分离(失水)程度小于④,因此失水后③中细胞液浓度小于④,故步骤2-③细胞液的吸水能力<步骤2-④的吸水能力,吸水速度也较慢,B正确;
    C、由表中信息及分析可知,在0.5g/mL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滴加清水也不能复原,说明细胞已失水过多死亡,C正确;
    D、由分析可知:该植物细胞液浓度范围在0.1~0.2g/mL之间,D错误。
    故选D。
    7. 下图是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单糖的示意图,其中钠-钾泵、SGLT1、GLUT2、GLUT5代表载体。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钠-钾泵具有运输和催化功能
    B. SGLT1运输葡萄糖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C. GLUT2只能运输一种单糖
    D. 图示过程能体现生物膜的功能特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物质跨膜运输主要包括两种方式: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被动运输又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被动运输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扩散,而主动运输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其中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但不需要消耗能量;而主动运输既需要消耗能量,也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详解】A、钠-钾泵是一种专一性的载体蛋白,据图可知,该蛋白既可催化ATP水解又能促进Na+、K+的转运,故钠-钾泵具有运输和催化功能,A正确;
    B、据图分析,葡萄糖通过SGLT1,运输方向是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需要Na+浓度差提供的动力势能,属于主动运输,B正确;
    C、据图可知,GLUT2可以运输葡萄糖和果糖,两者均属于单糖,C错误;
    D、图示不同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过程能体现生物膜的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D正确。
    故选C。
    8. 甲图表示某种酶催化底物水解的模型,乙图表示在最适温度下,相关酶的催化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若d、c分别代表半乳糖和葡萄糖,则b代表乳糖
    B. 所有酶都含有氮元素,酶能够为底物提供能量,从而使反应更容易进行
    C. 乙图中若g点反应体系温度升高,产物不再增加
    D. 由于酶具有专一性,细胞代谢才能在温和的条件下快速进行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图甲:图甲表示酶催化底物水解的模型,其中a在化学反应前后保持不变,应为酶,而d、c为水解产物。
    分析图乙: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酶的催化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ef段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升高,催化速率逐渐加快;fg段,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升高,催化速率不变,原因是酶的含量是有限的。
    【详解】A、乳糖水解产物是果糖和葡萄糖。甲图中若d、e分别代表半乳糖和葡萄糖,则b代表乳糖,A正确;
    B、酶能够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从而让反应更容易进行,B错误;
    C、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酶的催化速率,若g点时反应体系温度升高,酶活性降低,化学反应速率降低,产物增加速率减慢,C错误;
    D、由于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细胞代谢才能在温和的条件下快进行,D错误。
    故选A。
    9. 下列有关各种化学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肽键既可以在叶绿体内形成,也可以在线粒体内形成
    B. 氢键既可以在线粒体内形成,也可以在线粒体内断裂
    C. 磷酸二酯键既可以存在于DNA分子中,也可以存在于RNA分子中
    D. 高能磷酸键既可以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形成,也可以在叶绿体基质中形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叶绿体和线粒体均是半自主细胞器,含有少量的DNA、RNA和核糖体,可进行DNA复制和遗传信息的转录、翻译。
    【详解】A、叶绿体和线粒体中有少量的核糖体,在核糖体中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这个过程形成肽键。因此,肽键既可以在叶绿体内形成,也可以在线粒体内形成,A正确;
    B、线粒体中含有少量的DNA,可发生DNA复制,DNA复制过程中会发生氢键的断裂和氢键的形成,B正确;
    C、DNA和RNA分子中相邻两个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进行连接,C正确;
    D、ADP合成ATP时,伴随着高能磷酸键的形成。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阶段会产生ATP,而暗反应阶段不会产生ATP,故高能磷酸键可以在类囊体薄膜上形成,但不会在叶绿体基质中形成,D错误。
    故选D。
    10. 细胞内的一些有机物可通过呼吸作用进行氧化分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呼吸作用可以完成稳定化学能向活跃化学能的转换
    B. 不同有机物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可能生成相同物质
    C. 富含脂肪的种子萌发时,CO2的产生量可能少于O2的消耗量
    D. 运动员比赛过程中,CO2的产生量一定多于O2的消耗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1、有氧呼吸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H],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H],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H]与氧气反应形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
    2、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都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H],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H]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或者是乳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详解】A、呼吸作用以有机物为反应物,有机物中储存有稳定化学能,经过细胞呼吸生成的ATP中储存有活跃化学能,A正确;
    B、糖类和脂肪的组成元素均为C、H、O,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可生成相同物质,B正确;
    C、与糖类相比,脂肪中氢的含量多,富含脂肪的种子在萌发初期主要利用脂肪为能源物质,故产生CO2的量少于消耗O2的量,C正确;
    D、人体细胞内,在有氧呼吸过程中消耗O2量等于产生CO2量,比赛过程中能进行无氧呼吸,既不消耗O2也不产生CO2,故运动员比赛过程中,CO2的产生量等于O2的消耗量,D错误。
    故选D。
    11.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实验,用水培法栽植的小麦研究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和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CE段是适当提高温度后测得的曲线,EF段是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后测得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B点时叶肉细胞产生ATP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
    B. AB段时,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二氧化碳浓度
    C. CE段时的温度一定是小麦叶片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
    D. A点二氧化碳浓度提升至B点时,短时间内叶绿体中三碳化合物的含量较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AB段,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逐渐增强,AB段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是二氧化碳的浓度,在C点增加温度后光合作用强度升高,说明BC段温度影响了光合作用强度,在E点增加光照强度,光合作用强度增加,说明出现DE段的限制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
    【详解】A、B点时,叶肉细胞同时进行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因此产生ATP的细胞器除了线粒体,还有叶绿体,A正确;
    B、AB段时,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光合作用强度继续增大,因此二氧化碳浓度是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B正确;
    C、CE段时,温度如果进一步增大,光合作用强度还可能继续增大,因此此时的温度不一定是小麦叶片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C错误;
    D、B点与A点相比,二氧化碳浓度增大,二氧化碳的固定速率加快,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速率短时间内保持不变,三碳化合物的含量上升,D正确。
    故选C。
    12. 下图为一只果蝇两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有丝分裂中期,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B. 在有丝分裂后期,基因cn、cl、v、w会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C. 朱红眼基因cn、白眼基因w为一对等位基因
    D. 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cn、cl、v、w可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为一只果蝇两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分布示意图,两条染色体为非同源染色体,两条染色体上含有的4个基因为非等位基因,结合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分析答题。
    【详解】A、有丝分裂中期,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A正确;
    B、有丝分裂后期,每一极都含有图示的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基因cn、cl、v、w会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B正确;
    C、图中基因cn、w分别在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C错误;
    D、图示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为非同源染色体,可以出现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同一极,因此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cn、cl、v、w可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D正确。
    故选C。
    13. 下列关于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细胞的分化和衰老对于生物体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②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中的细胞功能趋向全面化,有利于提高细胞代谢的效率
    ③人胚胎发育过程中尾的消失是细胞坏死的结果
    ④细胞衰老表现为细胞核体积变小、色素含量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降低
    ⑤细胞凋亡受遗传物质的严格控制,并且在凋亡的过程中存在基因表达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但遗传物质不变。
    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3、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详解】①细胞的分化、衰老都是细胞正常的生命历程,对于生物体都是有积极意义的,①正确;
    ②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中的细胞功能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细胞代谢的效率,②错误;
    ③人胚胎发育过程中尾的消失是细胞凋亡的结果,③错误;
    ④衰老的细胞内细胞核的体积变大、细胞内的色素逐渐积累、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④错误;
    ⑤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因此受遗传物质的严格控制,并且在凋亡的过程中存在基因表达,⑤正确。
    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4. 下图表示某动物细胞(基因型为AA)分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有0对同源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
    B. 图中细胞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或者第二极体
    C. 图中有6条脱氧核苷酸链
    D. 图中A、a基因的出现可能是同源染色体先交叉后引起等位基因交换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图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相同形态的染色体有2条,有两个染色体组,A正确;
    B、图示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为次级精母细胞或者第一极体,B错误;
    C、图中有6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有2条脱氧核苷酸链,图中有12条脱氧核苷酸链,C错误;
    D、该动物细胞基因型为AA,不存在a基因,a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D错误。
    故选A。
    15. 下列有关哺乳动物减数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B. 通过减数分裂,每个原始生殖细胞不一定都形成4个成熟生殖细胞
    C. 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
    D. 同一个生物体在不同时刻经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组成一般是相同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由于同源染色体分开导致,A正确;
    B、通过减数分裂,一个卵原细胞形成一个卵细胞,B正确;
    C、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显著的变化有联会、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等,C正确;
    D、由于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同一个生物体在不同时刻经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组成一般不同,D错误。
    故选D。
    16. 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被标记的某动物的睾丸细胞,等位基因A、a被分别标记为红、黄色,等位基因B、b被分别标记为蓝、绿色,①③细胞都处于染色体向两极移动的时期。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下列有关推测合理的是( )

    A. 图中精细胞产生的原因是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异常
    B. ①时期的细胞中向每一极移动的都有红、黄、蓝、绿色荧光点,各1个
    C. 与图中精细胞同时产生的精子基因型为:A、aB、ab
    D. 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子,若精子的种类及比例为AB∶ab=2∶2,则两对等位基因的位置关系一定如上图中的精原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①、③细胞都处于染色体向两极移动时期,则①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③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图中的精细胞中存在等位基因B和b,原因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B与b所在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发生分离所致,A不符合题意;
    B、①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每一极都含有该生物全部的基因,因此细胞中向每一极移动的都有红、黄、蓝、绿色荧光点,各1个,B符合题意;
    C、与图中精细胞同时产生的精子基因型为:ABb、a、a,C不符合题意;
    D、由于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了基因型为AB和ab两种精子,说明A与B、a与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或者是含A与B的染色体自由组合,含a与b的染色体自由组合,与上图中的精原细胞中两对等位基因的位置关系不相同,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17. 基因型为Aa的个体和Aa的个体相交,得F1,下列有关对F1的处理方法及所产生的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如果让F1个体连续自交,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小
    B. 如果让F1个体随机交配,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大
    C. 如果让F1个体连续自交,子代中aa个体出现的概率与AA个体出现的概率相同
    D. 让F1连续自交和随机交配,均不改变基因频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得F1,根据基因分离定律,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其中杂合体的比例为50%,A基因频率为50%,a基因频率也为50%;若让F1连续自交,则Fn中杂合子的比例为(1/2)n;若让F1随机交配,则杂合体的比例为2×50%×50%=50%,即不变。
    【详解】A、由分析可知,F1个体连续自交,则Fn中杂合子的比例为(1/2)n,即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小,A正确;
    B、由分析可知,F1个体随机交配后代基因频率不变, B 错误;
    C、F1个体连续自交,子代中aa个体出现的概率为与AA个体出现的概率相同,均为1/2-1/2(n+1),C正确;
    D、F1连续自交和随机交配,都不存在选择,所以没有发生进化,因此均不改变基因频率,D正确。
    故选B
    18. 研究发现某种生物体内存在一种“自私基因”,该基因可通过一定的手段杀死含其等位基因的配子来提高自己的基因频率。若E基因是一种“自私基因”,在产生配子时,能杀死体内2/3的含e基因的雄配子。某基因型为Ee的亲本植株自交获得个体随机受粉获得F2,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e基因的频率随着随机交配代数的增加逐渐减小
    B. F1中三种基因型个体的比例为EE:Ee:ee=3:4:l
    C. F2中基因型为ee的个体所占比例约为5/32
    D. 从亲本→F1→F2,Ee的比例会逐代降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E基因是一种“自私基因”,在产生配子时,能杀死体内2/3含其等位基因e的雄配子,因此,基因型为Ee的植株产生的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3/4E和1/4e,而雌配子不受影响,比例正常。
    【详解】A、由于每次产生配子时e雄配子总是有2/3被淘汰(被E基因杀死),所以e基因的频率随着随机交配代数的增加会逐渐减小,A正确;
    B、由分析可知,基因型为Ee的植株产生的雄配子比例为3/4E和1/4e,雌配子比例为1/2E和1/2e,根据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可求出F1中三种基因型个体的比例为EE∶Ee∶ee=3∶4∶1,B正确;
    C、F1中三种基因型个体的比例为EE∶Ee∶ee=3∶4∶1,ee产生的雄配子全部存活,Ee产生的含e基因的雄配子中1/3存活,据此可求出F1产生的雄配子比例为3/4E和1/4e,雌配子比例为5/8的E和3/8的e,再根据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可求出F2中三种基因型个体的比例为EE∶Ee∶ee=15∶14∶3,因此基因型为ee的个体所占比例为3/32,C错误;
    D、从亲本→F1→F2,基因e的频率逐代降低,E基因和e基因频率的差值越来越大,则基因型Ee的比例会逐代降低,D正确。
    故选C。
    19. 下图表示某果蝇体细胞中染色体和部分基因示意图。已知果蝇基因B和b分别决定灰身和黑身,基因W和w分别决定红眼和白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摩尔根运用类比推理法证明了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 基因B、b与W、w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 若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发生染色体交叉互换,则可产生1种基因型的生殖细胞
    D. 该果蝇与多只灰身雄果蝇杂交,子代中出现的性状分离比为灰身∶黑身=3∶1
    【答案】C
    【解析】
    【分析】果蝇的性别决定是XY型,其中雌性个体的两条性染色体形态相同,雄性个体的两条性染色体形态不同,是异型染色体。
    【详解】A、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等人选择果蝇作为实验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结论,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A错误;
    B、据图可知,基因B、b与W、w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故两者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
    C、若不考虑交叉互换,该果蝇一个卵原细胞只可以产生1种类型的配子BXW 或BXw或bXW 或bXw, 若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发生染色体交叉互换,也只能可产生1种基因型的生殖细胞,C正确;
    D、该果蝇与多只灰身雄果蝇杂交后,由于灰身有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故子代中出现性状分离比可能不为灰身:黑身=3:1,D错误。
    故选C。
    20. 如图是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控制这两种病的基因独立遗传,若不考虑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若Ⅱ-3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则Ⅲ-3的X染色体可能来自Ⅰ-2
    C. 控制甲病的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性染色体上
    D. 若Ⅱ-3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则Ⅲ-1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2/15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题意分析,假设基因A、a控制甲病,基因B、b控制乙病;由Ⅱ-2和Ⅱ-3不患病而其儿子Ⅲ-2患乙病,可知乙病为隐性遗传病,乙病的致病基因可能在常染色体上,也可能在X染色体上,不会在Y染色体上;由Ⅰ-1和Ⅰ-2不患病,其儿子Ⅱ-1患甲病,可知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Ⅰ-4患甲病,II-3正常,可知甲病一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由Ⅱ-2和Ⅱ-3不患病而其儿子Ⅲ-2患乙病,可知乙病为隐性遗传病,乙病的致病基因可能在常染色体上,也可能在X染色体上,不会在Y染色体上,A错误;
    B、若Ⅱ-3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则可判断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3的X染色体来自Ⅱ-2,且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因Ⅱ-2的两条X染色体中有一条携带乙病致病基因,且这条染色体来自Ⅰ-2,另一条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的X染色体来自Ⅰ-1,所以Ⅲ-3的X染色体来自Ⅰ-1,B错误;
    C、由Ⅰ-1和Ⅰ-2不患病, 其儿子Ⅱ-1患甲病,可知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Ⅰ-4患甲病,Ⅱ-3正常,可知甲病一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错误;
    D、若Ⅱ-3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则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且由控制甲乙两病的基因独立遗传可知,甲乙两病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由题意分析可知Ⅱ-2基因型为AABb、AaBb,概率分别是1/3、2/3,Ⅱ-3基因型为AaBb,Ⅲ-1为正常女性,基因型为A_B_,产生该基因型的概率为(1/3+2/33/4)3/4=5/8,Ⅱ-2和Ⅱ-3的后代中不携带致病基因AABB的概率为(1/31/2+2/31/4)1/4=1/12,所以-1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1/125/8=2/15,D正确。
    故选D。
    21. 某二倍体植物为雌雄同株,其花色由细胞核中两对等位基因D/d和E/e控制,D对d、E对e为显性,其中D基因控制红色色素的合成,E基因控制蓝色色素的合成,2种色素均不合成时花呈白色。D、E基因转录得到的mRNA能够相互配对形成双链,导致两种色素均不能合成。用纯合的红花植株和蓝花植株杂交,F1均开白花,F1自由交配得F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植物种群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4种,红花和蓝花的基因型各有2种
    B. 含D、E基因的植株由于彼此干扰了基因的转录,不能合成色素而开白花
    C. 若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2白花中纯合子占1/8
    D. 若F2中红花∶白花∶蓝花约为1∶2∶1,则D与e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答案】D
    【解析】
    【分析】1、分析题干可知:D、E基因转录得到的mRNA能够相互配对形成双链,导致两种色素均不能合成,则D、E同时存在时开白花,即基因型D_E_为白花;D基因控制红色色素的合成,则红花基因型为D_ee;E基因控制蓝色色素的合成,蓝花基因型为ddE_;2种色素均不合成时花呈白色,白花基因型为ddee。
    2、用纯合的红花植株和蓝花植株杂交,F1均开白花,则亲本基因型为DDee×ddEE,F1基因型为DdEe。
    【详解】A、分析显示,该植物种群中白花的基因型有D_E_、ddee,共有5种,红花基因型为D_ee;蓝花基因型为ddE_;红花和蓝花的基因型各有2种,A错误;
    B、mRNA为翻译的模板,D、E基因转录得到的mRNA能够相互配对形成双链,导致两种色素均不能合成,故含D、E基因的植株由于彼此干扰了基因的翻译,不能合成色素而开白花,B错误;
    C、若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2中D_E_(白花)∶D_ee(红花)∶ddE_(蓝花):ddee(白花)=9∶3∶3∶1,红花∶白花∶蓝花约为3∶10∶3,故F2白花中纯合子占1/5,C错误;
    D、若D与e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则F1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De∶dE=1∶1,F2中DDee∶DdEe∶ddEE=1∶2∶1,即红花∶白花∶蓝花约为1∶2∶1;若D与E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则配子类型及比例为DE∶de=1∶1,F2中DDEE∶DdEe∶ddee=1∶2∶1,F2中全为白花,D正确。
    故选D。
    22. 某同学对格里菲思的实验进行了改良,将R型菌、S型菌、加热杀死的S型菌、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R型菌的混合物分别接种到甲、乙、丙、丁四组相同的培养基上,在适宜无菌的条件下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菌落的生长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可以通过肉眼观察有无荚膜来区分R型菌和S型菌
    B. R型菌和S型菌的差别是由于细胞分化造成的
    C. 丁组的实验结果说明了导致R型菌发生转化的物质是S型菌的DNA
    D. 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质是发生了基因重组
    【答案】D
    【解析】
    【分析】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
    【详解】A、可以通过肉眼观察菌落粗糙还是光滑来区分R型菌和S型菌,A错误;
    B、R型菌和S型菌的差别是由于基因不同造成的,B错误;
    C、丁组的实验结果说明了导致R型菌发生转化的物质是S型菌含有转化因子,C错误;
    D、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型菌的DNA导入R型菌中,此转化过程的实质是发生了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D。
    23. 如果用3H、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是( )
    A. 可在外壳中找到3H、15N和35S
    B. 可在DNA中找到3H、15N和32P
    C. 可在外壳中找到15N、32P和35S
    D. 可在DNA中找到15N、32P和35S
    【答案】B
    【解析】
    【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模板: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详解】噬菌体是DNA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DNA组成。蛋白质和DNA都有CHON四种元素,蛋白质中含有S元素,DNA上有P元素。当用3H、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成分中,蛋白质外壳和DNA中都能找到3H、15N;因为侵染时只有DNA进入细菌体内,所以还可以找到的放射性元素是32P。
    故选B。
    24. 许多基因的启动子内富含CG重复序列,若其中的部分胞嘧啶(C)被甲基化成为5-甲基胞嘧啶,就会抑制基因的转录。下列与之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一条单链上相邻的C和G之间通过氢键连接
    B. 胞嘧啶甲基化导致已经表达的蛋白质结构改变
    C. 胞嘧啶甲基化会阻碍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
    D. 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基因的甲基化程度无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的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其中转录指的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指的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在一条脱氧核苷酸单链上相邻的C和G之间不是通过氢键连接,而是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A错误;
    B、胞嘧啶甲基化导致的是表达过程中基因转录被抑制,对已经表达的蛋白质结构没有影响,B错误;
    C、根据题意“胞嘧啶甲基化会抑制基因的转录”可推知,抑制的实质就是阻碍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C正确;
    D、由于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基因的转录有关,所以与基因的甲基化程度有关,D错误。
    故选C。
    25. 某基因(14N)含有3000个碱基,腺嘌呤占35%。若该DNA分子用15N同位素标记过的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复制3次,再将全部复制产物置于试管内离心,进行密度分层,得到的结果如图1所示;然后加入解旋酶再离心,得到的结果如图2所示。则下列有关分析完全正确的有( )

    ①X层全部是含14N的基因②W层中含15N标记的胞嘧啶3150个
    ③W层与Z层的核苷酸数之比为8∶1④X层中含有的氢键数是Y层的1/3
    A. 一项 B. 二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该基因(14N)含有3000个碱基,腺嘌呤占35%,即A=300035%=1050个,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T=A=1050个,则C=G=450个。将该DNA分子用15N同位素标记过的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复制3次得到23=8个DNA分子(16条链),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其中有两个DNA分子一条链含14N,另一条链含15N (X层),其余6个DNA分子均只含15N(Y层)。8个DNA分子共有16条链,加入解旋酶再离心,Z层有两条链,只含14N,W层有14条链,只含15N。
    【详解】①项,第一次离心后,应有两种DNA,第一种是两条链全部为15N,第二种是一条含14N,一条含15N,所以X层应都是第二种,①错误;
    ②项,因为一个DNA中含有3000个碱基,腺嘌呤占35%,那么胞嘧啶占15%,故胞嘧啶的碱基数为450个。复制3次一共得到8个DNA,相当于新复制7个DNA,这样需要的胞嘧啶数为4507 =3150个,②正确;
    ③项,复制3次后得到8个DNA共含有16条链,其中14N的链2条(分布在Z层),15N的链14条(分布在W层)。因为该基因含有3000个碱基,故每条链的核苷酸为1500,这样Z层的核苷酸数为15002=3000,W层的核苷酸数为150014= 21000个,故W层与Z层的核苷酸之比为7:1,③错误;
    ④项,复制得到的DNA所含的碱基数都是相同的,那么氢键数也应该是相同的,X层有2个DNA,Y层有6个DNA,这样它们的氢键数之比即为DNA数之比,即X层中含有的氢键数:Y层中含有氢键数=1:3,④正确。
    故选B。
    26. 下图所示的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遗传信息由DNA向蛋白质传递与表达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原核细胞中b、c过程同时进行
    ②人体细胞中,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会发生e、d过程
    ③真核细胞中,a过程只能在细胞核,b过程只发生在细胞质
    ④a、b过程都以DNA为模板,以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都有酶参与反应
    ⑤能特异性识别信使RNA上密码子的分子是tRNA,后者所携带的分子是氨基酸
    A. ①⑤ B. ②④ C. ③④ D. ②⑤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的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遗传信息传递的过程,其中a表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b表示转录过程,c表示翻译过程,d表示逆转录过程,e表示RNA分子的复制过程。
    【详解】①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因此原核细胞中b转录和c翻译过程是同时进行的,①正确;
    ②人体细胞被某些RNA病毒侵染时可能会发生e、d过程,②错误;
    ③真核细胞中,a、b过程都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其次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发生,③错误;
    ④a、b过程都以DNA为模板,都需要酶的参与,但a过程以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b过程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④错误;
    ⑤能特异性识别信使RNA上密码子的分子是tRNA,tRNA携带的分子是氨基酸,⑤正确。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7. 人类白化病和苯丙酮尿症是由于某些氨基酸代谢异常引起的疾病,前者是不能合成黑色素,后者是苯丙酮酸在体内积累所致。人体内苯丙氨酸的代谢途径如下图所示,现已知人群中有若干遗传病是由苯丙氨酸的代谢缺陷所引起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人体不能合成酶③,则会患白化病
    B. 若正常人的食物中缺乏酪氨酸,则一定会患白化病
    C. 若人体不能合成酶①,则一定会患苯丙酮尿症与白化病
    D. 若正常人体内长期缺乏苯丙氨酸,则会患苯丙酮尿症和白化病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酶①可将苯丙氨酸转化为酪氨酸,而苯丙氨酸在酶④的作用下能转化为苯丙酮酸;酶②可将酪氨酸转化为黑尿酸,但酶③可将酪氨酸转化为黑色素。由此可见,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新陈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详解】A、据图可知,若人体细胞不能合成酶③,则体内无法合成黑色素,人体会患白化病,A正确;
    B、酪氨酸在人体内可由苯丙氨酸转化得到,为非必需氨基酸,所以食物中缺少酪氨酸不一定会导致患白化病,B错误;
    C、苯丙酮尿症的病因是缺乏酶①,使苯丙氨酸不能转化为酪氨酸,故导致苯丙酮酸积累所致;但酪氨酸可能由食物中获得,能合成黑色素,故不一定患白化病,C错误;
    D、若正常人体内长期缺乏苯丙氨酸,则不会有苯丙酮酸的积累,不会患苯丙酮尿症;酪氨酸可以从食物中获得,故不一定患白化病,D错误。
    故选A。
    28. 镰状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发现,是现代医学史上重要的事件。假设正常血红蛋白由H基因控制,突变后的异常血红蛋白由h基因控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镰状细胞贫血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该病的症状可利用显微镜观察到
    B. 造成镰状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一个氨基酸发生了替换
    C. H基因与 h基因中的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的比值不同
    D. 利用光学显微镜可观测到基因H的长度较基因h长
    【答案】A
    【解析】
    【分析】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排列顺序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等。正常血红蛋白由H基因控制,突变后的异常血红蛋白由h基因控制。
    【详解】A、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由中央微凹的圆饼状变成了弯曲的镰刀状,而红细胞呈红色,可在显微镜下看到其形态,故可用显微镜观察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A正确;
    B、造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根本原因是控制血红蛋白分子中的基因的碱基对发生了替换,从而引起所编码的蛋白质的改变,B错误;
    C、在双链DNA分子中,A=T,C=G,因此A+G=C+T,即嘌呤与嘧啶的比值等于1,因此H基因与h基因中的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的比值相同,其比值均等于1,C错误;
    D、镰状细胞贫血症的病因是H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导致的,在光学显微镜下是观察不到的,故利用光学显微镜不能观测到基因H的长度较基因h长,D错误。
    故选A。
    29. 研究人员利用60Co-γ射线处理某品种花生,获得了高油酸花生突变体。研究发现,该突变与花生细胞中的M基因有关,含有MA基因的花生油酸含量与原花生品种无显著差异,含有MB基因的花生油酸含量较高,从而获得了高油酸型突变体,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若直接在M基因的第442位插入一个“A-T”碱基对,则也可获得高油酸型突变体
    B. MA基因和MB基因都是通过基因突变形成的,两基因中的嘧啶碱基所占比例相同
    C. 利用60Co-γ射线处理花生的方法属于人工诱变,具有可在短时间内提高突变率等优点
    D. MB基因中“A—T”碱基对的插入使基因结构发生改变,可能导致具有活性的某种蛋白质无法合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的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结合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可知,MA基因是由M基因中的一个碱基对(第448位)的替换产生的,属于基因突变,该突变并没有改变基因中碱基对的数量;MB基因是由MA基因中的增加了一个碱基对(第442位)产生的,也属于基因突变。
    【详解】A、图中显示M基因先突变为MA再突变为MB,才获得了高油酸型突变体,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并不能得出“若直接在M基因的第442位插入一个“A-T”碱基对,则也可获得高油酸型突变体”的结论,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MA基因和MB基因都是通过基因突变形成的,基因中的碱基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嘌呤总是和嘧啶配对,因此两基因中的嘧啶碱基所占比例相同,都是50%,B正确;
    C、基因突变分为自然突变和人工诱变,如题中利用利用60Co-γ射线处理花生的方法就属于人工诱变,其具有可在短时间内提高突变率等优点,C正确;
    D、MB基因中“A-T”碱基对的插入使基因结构发生改变,导致转录后产生的mRNA上该部位及以后部位对应的密码子发生改变,所以有可能导致具有活性的某种蛋白质无法合成,D正确。
    故选A。
    30. 如图表示几种不同的育种方法,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过程的育种方法能产生新的基因
    B. ④⑤过程和⑦过程的育种方法均利用了染色体变异的原理
    C. ⑥过程的原理与基因工程的原理相同
    D. 通过⑦过程产生的新物种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是E的两倍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②③为杂交育种,并对筛选植株连续自交;①④⑤是单倍体育种,⑤是选取花药进行离体培养;⑥是诱变育种;⑦是多倍体育种。
    【详解】A、①②③过程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能产生新的基因型,⑥过程的育种方法是诱变育种,能产生新的基因,A错误;
    B、④⑤过程是单倍体育种,⑦过程是多倍体育种,两种育种方法均利用了染色体变异的原理,B正确;
    C、⑥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工程的原理是基因重组,两者原理不同,C错误;
    D、⑦是多倍体育种,其染色体数目是正常细胞的2倍,而E是花药得到的单倍体,染色体是正常体细胞的一半,故通过⑦过程产生的新物种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是E的四倍,D错误。
    故选B。
    31. 果蝇的有眼(B)对无眼(b)为显性。缺失一条Ⅳ号染色体的果蝇(单体果蝇)可以存活并繁殖后代,缺失两条则会致死,果蝇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图解示意如图。科研人员将缺失一条Ⅳ号染色体的有眼雄果蝇与缺失一条Ⅳ号染色体的无眼雌果蝇杂交得F1。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形成单体的变异类型可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到
    B. Ⅳ号染色体单体果蝇产生的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均为3条
    C. 若有眼基因在Ⅳ号染色体上,F1中有眼:无眼约为1:1
    D. 若有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F1中染色体正常的有眼果蝇所占比例为1/3
    【答案】A
    【解析】
    【分析】1、染色体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2、减数分裂是生物生殖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形成4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只有母细胞的一半的过程;
    3、基因分离定律实质是:在同一对基因杂合体内,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生成配子时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形成单体的变异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染色体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A正确;
    B、Ⅳ号染色体单体的果蝇含有7条染色体(3对同源染色体+1条Ⅳ号染色体),产生的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均为3条或4条,B错误;
    C、若有眼基因在Ⅳ号染色体上,Ⅳ号染色体上为常染色体,则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有眼雄果蝇为BO,能产生的配子为B:O=1:1,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无眼雌果蝇为bO,能产生的配子为b:O=1:1,由于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单体果蝇)仍能生存和繁殖,缺失2条则致死,所以杂交后所得F1果蝇中有眼(1Bb、1BO):无眼(1bO)为2:1,C错误;
    D、若有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则有眼雄果蝇为XBY,无眼雌果蝇为XbXb,交后所得F1果蝇中有眼果蝇占1/2;Ⅳ号染色体的遗传为:亲本的染色体组成均为IV0(产生的配子为IV:O=1:1),后代果蝇中IVIV:IV0=1:2,后代染色体正常的果蝇(IVIV)占1/3,因此染色体正常且为有眼的果蝇占1/2×1/1/3=6,D错误。
    故选A。
    32. 帝王蝶的幼虫吃一种叫作“乳草”的有毒植物,乳草产生的毒素“强心甾”能够结合并破坏动物细胞钠钾泵,帝王蝶的幼虫能将“强心甾"储存在体内以防御捕食者。研究人员发现帝王蝶的钠钾泵的119和122位氨基酸与其他昆虫不同,如果蝇。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修改果蝇钠钾泵基因,发现122位氨基酸改变使果蝇获得抗“强心甾”能力的同时导致果蝇“瘫痪”,119位氨基酸改变时表现型不变,但能消除因122位氨基酸改变导致的“瘫痪”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帝王蝶在进化过程中119、122位氨基酸的改变一定是同时发生的
    B. 帝王蝶钠钾泵突变基因是由于强心甾与钠钾泵结合后诱发突变形成的
    C.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研究果蝇钠钾泵基因功能时设置了两个实验组
    D. 强心甾与钠钾泵结合的普通动物细胞,兴奋传导发生异常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本实验中的基因编辑技术修改果蝇钠钾泵基因设置了三组实验,分别是改变122位氨基酸的基因,改变119位氨基酸的基因,119和122位氨基酸的基因均改变。
    【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但基因的改变不一定是同时进行的,A错误;
    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强心甾”能够结合并破坏动物细胞钠钾泵,起选择作用,B错误;
    C、由分析可知,该实验设置了三个实验组,C错误;
    D、在兴奋传导过程中,钠钾泵需要将钠离子运出细胞外,将钾离子运入细胞内,以便细胞能再次产生兴奋;强心甾与钠钾泵结合,会破坏动物细胞钠钾泵,会影响钠离子和钾离子的运输,兴奋传导发生异常,D正确。
    故选D。
    33.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共同进化就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而进化
    B. 进化一定能导致新物种产生进而增加物种多样性
    C. 进化过程中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而进化,A错误;
    B、生物进化过程中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进化不一定能导致新物种产生,B错误;
    C、进化过程中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
    故选C。
    34. 下列过程,哪些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 )
    ①激素的合成 ②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③葡萄糖被初步分解为丙酮酸和[H] ④兴奋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和受体的作用⑤蛋白质在消化道中被消化分解
    A. ②④⑤ B. ①⑤ C. ①③⑤ D. ①②③
    【答案】C
    【解析】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反应都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发生在细胞内的反应不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是反应。
    【详解】①激素的合成在细胞内,不发生在细胞外,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符合题意,①正确;
    ②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不符合题意,②错误;
    ③葡萄糖被初步分解为丙酮酸和[H] 是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该过程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符合题意,③正确;
    ④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发生在组织液内,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不符合题意,④错误;
    ⑤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消化道内的液体不是体液,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水解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符合题意,⑤正确。
    故选C。
    35. 下面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饮水过少时,激素d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肾小管和集合管
    B. 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的a→c→d→e属于体液调节
    C. 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是通过a→b→e来实现的,属于神经调节
    D. 体温调节过程中的内分泌腺c包括下丘脑、胸腺、肾上腺和甲状腺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过程,图示也表明动物体的生命活动常常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其中a→c→d→e只涉及体液调节,如血糖调节;a→b→d→e涉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如体温调节;a→b→e只涉及神经调节。
    【详解】饮水过少时,激素d抗利尿激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肾小管和集合管,A正确;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的a→c→d→e属于体液调节,B正确;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是通过a→b→e来实现的,属于神经调节,C正确;胸腺不参与水平衡调节,D错误。
    【点睛】注意三种调节方式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区别:体液调节中没有神经系统中相关结构的参与;神经调节中没有激素参与;神经-体液调节则需要二者都共同参与。
    36.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继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地震时,常会导致大片房屋崩塌,伤者掩埋在土石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因长时间未进水,伤者处于脱水状态,血浆渗透压过高
    B. 在移开重物前,应先为伤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
    C. 刚获救时,伤者体内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尿量增多
    D. 人体组织受到长时间的挤压时,会产生毒素并破坏人体稳态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因长时间未进水,伤者处于脱水状态,血浆渗透压过高,A正确;
    B、在移开重物前,应先为伤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调节渗透压,B正确;
    C、刚获救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伤者体内的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减少,C错误;
    D、人体组织受到长时间的挤压时,会产生毒素并破坏人体稳态,D正确。
    故选C。
    37. 下丘脑是脑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中的某些神经细胞具有内分泌功能。有关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下丘脑细胞既有激素受体也有神经递质受体
    B. 同一个体不同功能的下丘脑细胞中核基因一般相同
    C. 控制生物节律和呼吸的中枢都位于下丘脑
    D. 下丘脑受损可能导致尿量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A、下丘脑既受神经调节,也是某些激素的靶器官,故下丘脑细胞既有激素受体也有神经递质受体,A正确;
    B、同一个体不同功能的下丘脑细胞是分化产生的,一般情况下含有相同的核基因,B正确;
    C、控制呼吸的中枢在脑干,C错误;
    D、下丘脑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受损后,产生的抗利尿激素减少,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功能减弱,导致尿量增加,D正确。
    故选C。
    【点睛】
    38. 如图表示某人在安静状态下,单位时间内流经其单位面积皮肤血管内血液的相对含量。在a时刻,所处环境温度由15℃突升至40℃;在b时刻,所处环境温度又突降至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ab段时间内,人体温度会升高,增加散热,维持产热与散热平衡
    B. 在a时刻环境温度突变后,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舒张
    C. 体内酶的活性在ab段时间内比bc段时间内明显升高
    D. 在bc段时间内,体内甲状腺腺素分泌量会有所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1、体温调节是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2、据图分析,a点开始血流量增加,则室内温度升高,b点开始血流量减少,则室内温度降低。
    【详解】AB、ab段室内温度高于人体温度,人体通过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腺分泌增加,进而增加散热量,体温依然要维持不变,A、B错误;
    C、在ab段时间内,人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人体内酶活性不变,C错误;
    D、bc段,环境温度由较高温度变为较低温度,此时通过调节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即人体内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立毛肌收缩、骨骼肌战栗,毛细血管中血流量减少,汗液分泌减少,D正确。
    故选D。
    39.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有I型糖尿病和II型糖尿病两种类型,I型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被破坏是引起II型糖尿病的原因之一、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注射胰岛素可以控制I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含量
    B. 血糖平衡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而不是胰岛
    C. 糖尿病患者多饮是因为血浆渗透压较高,在大脑皮层中经常产生渴觉
    D. 糖尿病患者多尿是因为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
    【答案】D
    【解析】
    【分析】糖尿病分为两种类型:I型糖尿病和工型糖尿病,I 型糖尿病主要病因是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Ⅱ型糖尿病主要病因是胰岛素不能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从而使胰岛素失去作用。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互为拮抗关系,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互为协同关系。
    【详解】A、 I型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所以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控制患者的血糖含量,A正确;
    B、血糖平衡调节中枢为下丘脑,胰岛分泌的相关激素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参与血糖调节,B正确;
    C、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较高,导致血浆渗透压较高,刺激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后产生渴觉,C正确;
    D、糖尿病患者多尿的原因是原尿中的葡萄糖浓度过高,抑制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D错误。
    故选D。
    【点睛】
    40. 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下图a、b、c表示内环境的成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a为组织液
    B. 肌肉注射药物一段时间后,药物在a、b、c中都可出现
    C. 补充人血白蛋白来治疗水肿时可采用肌肉注射
    D. 静脉点滴生理盐水不会改变血浆渗透压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组织液,所以a是组织液;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和血浆,所以b、c表示血浆和淋巴;静脉点滴是将药物直接注入血浆,而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组织细胞直接从组织液中获取药物。
    【详解】A、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组织液,所以a是组织液,A正确;
    B、肌肉注射药物后,药物先进入组织液,然后可通过组织液进入血浆和淋巴,故一段时间后在a、b、c中都可出现药物,B正确;
    C、水肿是组织液增加,一般是由于血浆蛋白减少导致组织液回流减少造成的,血浆蛋白是大分子,故补充人血浆蛋白来治疗水肿时需要静脉点滴,以增大血浆渗透压,使组织液中水渗透进入血浆的增加,C错误;
    D、生理盐水与血浆渗透压等渗,故静脉点滴生理盐水不会改变血浆渗透压,D正确。
    故选C。
    【点睛】
    41. 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发现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机制的科学家。研究发现在体内氧含量降低时,低氧诱导因子(HIF)会大量生成,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增加红细胞的数量从而促使机体适应低氧环境,而在正常的含氧条件下,细胞内的HIF会被蛋白酶降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低氧环境下,HIF主要在红细胞中发挥功能,有利于氧气的运输
    B. 当人体缺氧时,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提供能量
    C. 正常含氧条件下,HIF的生成与降解发生在内环境中,且生成量大于降解量
    D. 通过增加HIF的活性和含量可治疗贫血等缺氧性疾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干可知:正常氧气条件下,细胞内的低氧诱导因子(HIF)会被蛋白酶体降解,HIF的生成与降解处于动态平衡,使HIF含量较低;低氧环境下,低氧诱导因子(HIF)会大量生成,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可能主要作用于造血干细胞,来增加红细胞的数量,从而促使机体适应低氧环境;人体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
    【详解】A、低氧诱导因子(HIF)能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而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不含基因,说明HIF发挥功能的场所不在红细胞中,A错误;
    B、当人体缺氧时,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提供能量,B错误;
    C、根据题意可知,正常的含氧条件下,HIF的生成与降解处于动态平衡,使HIF含量较低,该过程发生在细胞内,C错误;
    D、由于低氧诱导因子(HIF)会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增加红细胞的数量从而促使机体适应低氧环境,所以可以通过提高HIF的活性治疗贫血等缺氧性疾病,D正确。
    故选D。
    42. 下图是采用CRISPR技术对某生物基因进行编辑的过程,该过程中用sgRNA可指引核酸内切酶Cas9结合到特定的位点进行切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根据破坏B基因后生物体的功能变化,可推测B基因的功能
    B. 基因定点编辑前需要设计与靶基因全部序列完全配对的sgRNA
    C. 图中sgRNA1的碱基序列和sgRNA2碱基序列相同或互补
    D. 可利用此技术编辑生殖细胞相关基因以期生育出免疫艾滋病的婴儿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用sgRNA可指引核酸内切酶Cas9结合到特定的切割位点并进行切割,进而将基因II切除连接基因I和II,形成新的B基因。
    【详解】A、通过破坏B基因后生物体的功能变化可推测B基因的功能,A正确;
    B、sgRNA可指引核酸内切酶Cas9结合到特定的切割位点,因此基因定点编辑前需要设计与被切割基因两端碱基序列配对的sgRNA,B错误;
    C、图中sgRNA1的碱基序列和sgRNA2碱基序列结合的是不同的DNA区段,故二者一般情况下既不相同也不互补,C错误;
    D、基因编辑不能用于编辑生殖细胞相关基因以期生育出免疫艾滋病的婴儿,这是有很大风险且不道德的行为,D错误。
    故选A。
    43. 某科学兴趣小组以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以葡萄糖作为能量来源,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控制氧气浓度的变化,得到了酵母菌进行细胞呼吸时二氧化碳产生速率(Ⅰ)、氧气消耗速率(Ⅱ)、以及酒精产生速率(Ⅲ)随着时间变化的三条曲线,实验结果如图所示,t1时刻Ⅰ、Ⅱ两条曲线重合,S1、S2、S3、S4,分别表示图示面积。该兴趣小组还利用乳酸菌作为实验材料进行相同的实验,实验装备和条件不变,得到乳酸产生速率(Ⅳ)的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t1时刻,氧气浓度较高,无氧呼吸消失
    B. 如果改变温度条件,t1会左移或右移,但是S1和S2的值始终相等
    C. 若S2∶S3=2∶1,S4∶S1=8∶1时,0~t1时间段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的比值为2∶1
    D. 若曲线Ⅳ和Ⅲ完全重合,则0~t1时间段酵母菌和乳酸菌细胞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相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1mol葡萄糖进行有氧呼吸消耗6mol氧气,产生6mol二氧化碳和12mol水;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物是二氧化碳和酒精,1mol葡萄糖无氧呼吸产生2mol酒精和2mol二氧化碳。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S1+S2+S3+S4代表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S2+S4可代表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S2+S3可代表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
    【详解】A、t1时刻,酒精产生速率为0 ,Ⅰ、Ⅱ两条曲线重合,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消失,A正确;
    B、如果改变温度条件,酶的活性会升高或降低,t1会左移或右移,0~t1产生的CO2=S1+S2+S3+S4,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量与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量相同,即无氧呼吸产生的CO2=S2+S3,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等于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即有氧呼吸产生的CO2=S2+S4,即S1+S2+S3+S4=S2+S3+S2+S4,即S1和S2的值始终相等,B正确;
    C、由上述分析可知,S1=S2,若S2:S3=2:1、S4:S1=8:1时,则S4:S2=8:1,有氧呼吸产生的CO2=S2+S4=9S2,无氧呼吸产生的CO2=S2+S3=1.5S2,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无氧呼吸产生的的CO2=6:1,有氧呼吸消耗1mol葡萄糖产生6mol二氧化碳,无氧呼吸消耗1mol葡萄糖产生2mol二氧化碳,因此0~t1时间段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的比值为2:1,C正确;
    D、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消耗1mol葡萄糖产生2mol乳酸,酵母菌无氧呼吸消耗1mol葡萄糖产生2mol酒精,若曲线Ⅳ和曲线Ⅲ两者完全重合,说明酵母菌和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且乳酸和酒精的产生速率相等,但酵母菌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则0~t1时间段酵母菌细胞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大于乳酸菌,D错误。
    故选D。
    44. 某昆虫体色的黄色对黑色为显性,翅形的长翅对残翅为显性,两种性状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两纯合亲本杂交得F1,F1雌雄个体间相互交配得F2,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长翅∶黄色残翅∶黑色长翅∶黑色残翅=2∶3∶3∶1,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昆虫种群中存在控制黄色和长翅的基因纯合致死现象
    B. F1产生的具有受精能力的雌、雄配子的种类不同
    C. F2个体存在5种基因型,其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3
    D. F2黄色长翅个体与黑色残翅个体杂交后代有3种表现型,比例为1∶1∶1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某昆虫体色的黄色(设由A控制)对黑色为显性,翅形的长翅(设由B控制)对残翅为显性,两种性状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说明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分析F2中黄色长翅∶黄色残翅∶黑色长翅∶黑色残翅=2∶3∶3∶1,为9∶3∶3∶1的变式,说明在黄色长翅中存在致死现象。若为配子致死,由子代份数为2+3+3+1=9可知,雌雄配子中各有一种类型死亡,又由于后代只有双显性个体减少,所以可初步判断雌雄配子中均出现AB配子致死现象,此时子二代符合题目所示2∶3∶3∶1的表现。若为合子致死则无法出现上述比例。
    【详解】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若控制黑色和长翅的纯合子致死,则F2中的黄色长翅的份数应为4而非2,且黄色残翅和黑色长翅中也应该有致死的个体,故子二代不符合题目所示2∶3∶3∶1的表现,A错误;
    B、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若为配子致死,则应为雌雄配子中均出现AB配子致死现象,即F1产生的具有受精能力的雌、雄配子的种类应相同,B错误;
    C、若为雌雄配子中均出现AB配子致死现象,则子二代存在的基因型为6种,分别为1AAbb、2Aabb、1aaBB、2aaBb、2AaBb、1aabb,纯合子所占比例为3/9=1/3,C错误;
    D、若为雌雄配子中均出现AB配子致死现象,则F2中黄色长翅个体基因型为AaBb,黑色残翅基因型为aabb,由于AB配子死亡,所以后代基因型和比例为Aabb∶aaBb∶aabb=1∶1∶1,分别对应黄色残翅、黑色长翅、黑色残翅,D正确。
    故选D。
    45. 将青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在脊柱下部打开脊椎骨,剥离出脊髓一侧的一对脊神经根(包含背根、腹根和由背根腹根合并成的脊神经,如图)。已知分别电刺激背根、腹根、脊神经均可引起蛙同侧后肢发生收缩。若利用上述实验材料设计实验,以验证背根具有传入功能,腹根具有传出功能,实验操作和预期结果都正确的一组是( )


    实验操作
    预期结果
    A
    剪断背根中央处,分别电刺激背根向中段、外周段
    刺激背根向中段蛙后肢收缩;刺激背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
    B
    剪断腹根中央处,分别电刺激腹根向中段、外周段
    刺激腹根向中段蛙后肢收缩;刺激腹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
    C
    剪断脊神经,分别电刺激背根、腹根
    蛙后肢均不收缩
    D
    剪断背根、腹根中央处,电刺激脊神经
    蛙后肢收缩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分析】背根传入功能:电刺激背根向中段可以产生后肢运动反应,表明神经兴奋进入脊髓中枢并通过传出神经纤维引发相应肌肉收缩,可见是传入功能。电刺激背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表明背根无传出功能。
    腹根传出功能:电刺激腹根向中段不发生反应,而电刺激腹根外周段可以产生后肢运动反应,表明神经兴奋进沿传出神经纤维引发相应肌肉收缩,因此是传出功能。
    【详解】A、电刺激背根向中段后肢收缩,表明神经兴奋进入脊髓的中枢并通过传出神经纤维引发相应肌肉收缩,可见是传入功能;电刺激背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表明背根无传出功能,A正确;
    B、刺激腹根向中段蛙后肢收缩,表明神经兴奋进入脊髓的中枢并通过传出神经纤维引发相应肌肉收缩,可见是传入功能;刺激腹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表明腹根无传出功能,B错误;
    C、脊神经由背根和腹根合并,电刺激脊神经蛙后肢均不收缩,不能说明背根具有传入功能,腹根具有传出功能,C错误;
    D、脊神经由背根和腹根合并,电刺激脊神经蛙后肢收缩,不能说明背根具有传入功能,腹根具有传出功能,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能否依据解剖结构和实验提供的相应的生理现象,通过推理得出脊神经背根和腹根的生理功能。首先要能读懂示意图,了解“向中段和外周段”的涵义,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二、非选择题
    46. 图1表示细胞代谢的某些过程,图2表示光照强度与二氧化碳吸收量的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图中数字代表物质,a、b、c代表细胞器)

    (1)图1中a、b的结构名称依次是_____、_____。
    (2)图1中物质④是_____,葡萄糖→③过程中还能产生的物质是_____。
    (3)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的场所是_____。
    (4)将植物置于完全黑暗条件下24小时后,给植物提供H218O,继续置于黑暗条件下,一段时间后除水外还能在_____(填物质名称)中检测到18O。
    (5)在温度、水分适宜的条件下,图2BC段限制作物增产的主要因素是_____。
    (6)若要进一步提高温室中农作物的产量,具体可行的措施是_____(从以下选项中选出所有合理答案)
    A. 施用NH4HCO3 B. 增加光照强度 C. 使用CO2发生器 D. 施农家肥 E. 与鸡(猪)舍连通 F. 开窗通风
    【答案】(1) ①. 液泡 ②. 叶绿体
    (2) ①. O2 ②. [H]、ATP
    (3)叶绿体基质 (4)CO2
    (5)CO2浓度 (6)ACDEF
    【解析】
    【分析】分析图1:根据b需要光照,说明b是叶绿体,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需要水和二氧化碳,c可以和b叶绿体进行物质交换,且叶绿体产生的葡萄糖转化为③后,可以进入c,所以c是线粒体,线粒体内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 因此判断出:①为二氧化碳、②为水,③为丙酮酸,④为氧气;a结构吸收②水,且为叶绿体和线粒体提供②水,所以a是液泡。
    分析图2: A点CO2 吸收量为0,说明A点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即A为光补偿点; B点之前,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是光照强度, BC段达到光饱和,光照强度不再是限制因素。
    【小问1详解】
    根据分析可知,a、b结构名称依次是液泡、叶绿体。
    【小问2详解】
    图I中,物质④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并且产生后直接被排出胞外,同时④还是呼吸作用的反应物,所以④是氧气;葡萄糖→③过程是指葡萄糖在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生成③丙酮酸的过程,该过程除了产生③丙酮酸,还产生了[H]和ATP。
    【小问3详解】
    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小问4详解】
    将植物置于完全黑暗条件下24小时,水稻只能进行呼吸作用,给植物提供H2l8O,继续置于黑暗条件下,提供的水只能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被利用到,根据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化学式:2C3H403 + 6H20→6CO2 + 20[H] +少量能量,可看出只有CO2有O,因此只能在CO2中检测到18O。
    【小问5详解】
    在温度、水分适宜的条件下,图2中BC段光照强度不再是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了,所以限制作物增产的主要因素是CO2浓度。
    【小问6详解】
    A、施用NH4HCO3,该物质可以分解提供CO2,增加CO2浓度,A正确;
    B、BC阶段光照强度不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所以增加光照强度不能进一步提高温 室中农作物的产量,B错误;
    C、使用CO2发生器, 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C正确;
    D、施农家肥以后,农家肥分解,可以提供二氧化碳,增加CO2浓度,D正确;
    E、鸡(猪)舍提供呼吸作用的产物二氧化碳,增加CO2浓度,E正确;
    F、开窗通风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F正确。
    综上所述,若要进一步提高温室中农作物的产量,具体可行的措施是ACDEF,故选ACDEF。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有氧呼吸的过程、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图获取有效信息并利用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考察学生利用曲线对知识进行模型构建的能力。
    47. 某雌雄异株的植物,其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该植物由基因A、a控制茎的高度(高茎和矮茎),由基因D、d控制花的颜色(红花、粉红花和白花,其中红花对白花为不完全显性)。科研人员用高茎红花植株和矮茎白花植株作为亲本进行正交和反交实验,所得F1均表现为高茎粉红花;让F1的雌雄植株进行杂交,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红花∶高茎粉红花∶高茎白花∶矮茎红花∶矮茎粉红花∶矮茎白花=3∶6∶3∶1∶2∶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上述杂交实验结果,_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若不考虑基因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情况,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不属于伴性遗传,作出后一项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
    (2)科研人员对F2中高茎红花植株的基因型进行鉴定,最好采用测交法,请预测结果并指出相应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研人员将抗虫蛋白基因M导入该植物一雄株的某条染色体上,使之具备抗虫性状。为了确定基因M所在的染色体,可让该雄株与雌株杂交,测定后代的抗虫性。请补充以下推论:
    ①若产生的后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基因M最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
    ②若产生的后代中__________________,则基因M最可能位于Y染色体上。
    ③若产生的后代中__________________,则基因M位于常染色体上。
    【答案】(1) ①. 能 ②. 能 ③. 亲本植株进行正、反交实验结果一致,都与性别不相关联
    (2) ①. 若子代均为高茎粉红花,则高茎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DD ②. 若子代中高茎粉红花植株与矮茎粉红花植株的数量比为1∶1##子代出现矮茎粉红花植株,则高茎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DD
    (3) ①. 仅雌株具备抗虫性 ②. 仅雄株具备抗虫性 ③. 不论雌雄均有一半抗虫,一半不抗虫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科研人员用高茎红花和矮茎白花植株为亲本进行正交和反交实验,F1均为高茎粉红花,说明两对等位基因是细胞核遗传,且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高茎对矮茎为显性性状、红花对白花为不完全显性;子一代自交得到子二代的表现型比例是高茎红花:高茎粉红花:高茎白花:矮茎红花:矮茎粉红花:矮茎白花=3:6:3:1:2:1,共有16种组合,因此2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Dd。
    【小问1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结合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可以确定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亲本植株进行的正交和反交实验结果是一致的,都与性别不相关联,说明在不考虑基因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情况下,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都在常染色体上,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不属于伴性遗传。
    【小问2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子一代基因型为AaDd,则子二代中高茎红花植株的基因型可能为AaDD或AADD,可以让其与aadd进行测交,根据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判断其基因型。若子代均为高茎粉红花,则高茎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DD;若子代中高茎粉红花植株与矮茎粉红花植株的数量比为1:1(或子代出现矮茎粉红花植株),则高茎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DD。
    【小问3详解】
    由于抗虫基因导入的是雄株,让该雄株与雌株杂交,假设基因M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后代表现为抗虫性的都是雌性;假设基因M位于Y染色体上,后代表现为抗虫性的都是雄性,雄性的Y染色体只能传递给雄性后代;假设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不论雌雄均有一半抗虫,故有以下推论:
    ①若产生的后代中仅雌株具备抗虫性,表型与性别相关联,则说明基因M最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
    ②若产生的后代中仅雄株具备抗虫性,表型与性别相关联,且只发生在雄性中,则说明基因M最可能位于Y染色体上。
    ③若产生的后代中不论雌雄均有一半抗虫,一半不抗虫,表型与性别无关,则说明基因M位于常染色体上。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不完全显性,并根据子代的表现型比例推测基因的位置,要求考生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应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设计遗传实验判断基因的位置的能力。
    48. 将某种二倍体植物a、b两个植株杂交,得到c,将c再做进一步处理,如图1所示。按要求完成下列的问题:
    \
    (1)由c到f的育种过程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相比,前者能产生_____,生物体任何时期、任何细胞都可发生该变异,体现了该变异_____特点。
    (2)由g×h过程形成的m是_____倍体,m_____(填是/不是)新物种;图中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_____。
    (3)若a、b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ddFF、aabbDDFF,①为自交,该育种方式选育的时间是从_____代开始,原因是从这一代开始出现_____。
    (4)若c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有红色显性基因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b(见图2)若该植株自交,则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
    【答案】(1) ①. 新基因 ②. 随机性
    (2) ①. 三 ②. 不是 ③.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3) ①. F2 ②. 性状重组(符合性状要求的个体)
    (4)白色:红色=1:1
    【解析】
    【分析】常见的育种方法有: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根据题意和图1分析可知:abcde是单倍体育种,abcgn是杂交育种,abch是多倍体育种,cf是诱变育种。
    【小问1详解】
    由c到f的育种过程属于诱变育种,其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突变。由于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所以能产生新的基因,从而创造变异新类型。而基因重组只是将原有基因进行重组,可产生新基因型,但不能产生新基因。生物体任何时期、任何细胞都可发生基因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的特点。
    【小问2详解】
    秋水仙素能抑制细胞纺锤体的形成,h是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长成的四倍体,所以与自然生长的二倍体g杂交形成的m是三倍体,细胞内含有的3个染色体组在联会时发生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从而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后代,所以m不是新物种。
    【小问3详解】
    若a、b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ddFF、aabbDDFF,则c的基因型为AaBbDdFF,共有3对等位基因,由于杂合体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杂交育种选育的时间是从F2代开始。
    【小问4详解】
    由于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所以可育的花粉只有b,而卵细胞有B和b两种,比例为1∶1,因此该植株自交,子代的基因型为Bb∶bb=1∶1,故其表现型及比例为白色∶红色=1∶1。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应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题意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9. 下图1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图2、图3分别表示图1虚线框内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1)图1中表示效应器的是_____(填字母)。图2中组成突触的结构包括_____(填字母)。
    (2)图3中,表示兴奋部位的是_____(填字母),该兴奋状态的形成是Na+内流的结果,其进入膜内的方式是_____。
    (3)兴奋在图2所示处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
    (4)如图4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5是测得的动作电位变化(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若该神经纤维接受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则图4的指针有何变化?_____(向左/向右/不变)。若该神经纤维接受突触前膜释放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则图4的指针有何变化?_____(向左/向右/不变)。
    ②图5中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Na+内流引起的是_____区段的变化。
    【答案】(1) ①. B ②. a、b、c
    (2) ①. h ②. 协助扩散
    (3)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4) ①. 向左 ②. 向右 ③. B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图1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的结构,A是感受器,B是效应器;图2中a是突触前膜,b是突触间隙,c是突触后膜,f是受体;图3中g和i是静息电位,h是动作电位。图4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一个电极在膜内,一个电极在膜外;图5是测得的动作电位变化,AB段是静息电位,是K+外流引起的,BC段是产生动作电位,是Na+内流引起的,CD段是恢复静息电位过程,是K+外流引起的,DE段是产生动作电位后在钠钾泵的作用下将K+运入细胞及将Na+运出细胞恢复静息状态的过程。
    【小问1详解】
    根据神经节的位置和神经中枢中突触的结构可知,B是效应器,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图中是a、b、c。
    【小问2详解】
    静息状态时膜电位是外正内负,动作电位是外负内正,图3中,表示兴奋部位的是h,兴奋状态的形成是Na+内流的结果,是顺浓度梯度的运输,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
    【小问3详解】
    图2是突触的结构,兴奋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小问4详解】
    图4可以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图中是静息状态,膜电位是外正内负,电流表指针向右偏,当受到外界刺激时,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则会引起Na+内流,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电流表指针向左偏。突触前膜释放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会引起Cl-内流,膜电位仍然是外正内负,使膜内外的电位差增大,电流表指针向右偏。图5中表示动作电位的是BC段。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综合知识。要求考生理解反射弧的结构、突触的结构、神经细胞的膜电位的曲线变化。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识图分析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的综合解决问题能力。
    50. 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推动了免疫学和畜牧业的发展。
    (1)制备单克隆抗体需要借助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其过程中与植物不同的方法是使用_____诱导,融合细胞首先需要经过_____培养获得杂交瘤细胞;还需进行_____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经多次筛选,用专一抗体检验呈阳性才可获得足够数量的_____,再进行体内或体外培养,大量制备单克隆抗体。
    (2)对大面积烧伤病人,借助_____技术可获取大量自身健康皮肤用于移植。培养的条件需要_____、合适的营养、适宜的温度、通入_____混合气体。
    (3)用细胞核移植技术繁育良种牛的培育过程属于_____(有性/无性)生殖。
    【答案】(1) ①. 灭活的病毒 ②. 选择性 ③. 克隆 ④. 能分泌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2) ①. 动物细胞培养 ②. 无菌、无毒的环境 ③. 含有95%空气和5%CO2 (3)无性
    【解析】
    【分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1)制备产生特异性抗体的B淋巴细胞:向免疫小鼠体内注射特定的抗原,然后从小鼠脾内获得相应的B淋巴细胞。(2)获得杂交瘤细胞:①将鼠的骨髓瘤细胞与脾细胞中形成的B淋巴细胞融合;②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该杂种细胞既能够增殖又能产生抗体。(3)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4)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5)提取单克隆抗体: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的腹水中提取。
    【小问1详解】
    制备单克隆抗体需要借助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其过程中与植物不同的方法是使用灭活的病毒诱导融合;由于细胞融合不一定都是形成杂交瘤细胞,因此融合细胞首先需要经过选择性培养获得杂交瘤细胞;由于B细胞具有多种,杂交瘤细胞产生的抗体不一定是所需的抗体,故还需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经多次筛选,用专一抗体检验呈阳性才可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再进行体内或体外培养,大量制备单克隆抗体。
    【小问2详解】
    对大面积烧伤病人,借助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可获取大量自身健康皮肤用于移植。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需要无菌、无毒的环境、合适的营养、适宜的温度、通入含有95%空气和5%CO2混合气体(维持培养液的pH)。
    【小问3详解】
    用细胞核移植技术繁育良种牛的培育过程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因此属于无性生殖。
    【点睛】本题考查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动物细胞培养,要求考生识记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制备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同时获取题干信息准确答题。



    相关试卷

    2024六安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六安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黑龙江省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黑龙江省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不定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