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铁人中学2019级高三上学期阶段考试
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1-30题每题1分,31-35每题2分,共40分)
1. 下列关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核生物既有单细胞生物也有多细胞生物,真核生物都是多细胞生物
B. 原核生物都是异养生物,真核生物既有自养生物也有异养生物
C. 施旺和施莱登提出的细胞学说揭示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D. 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存在蛋白质和RNA的结合,也存在蛋白质和DNA的结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生物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DNA和RNA)和蛋白质等物质,且遗传物质是DNA。
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详解】A、原核生物都是单细胞生物,A错误;
B、原核生物中的蓝细菌(即蓝藻)、硝化细菌属于自养生物,B错误;
C、施旺和施莱登提出的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C错误;
D、原核细胞中基因表达时进行转录和翻译,即发生蛋白质和DNA的结合和蛋白质和RNA的结合,D正确。
故选D。
【点睛】
2. 研究人员对小麦、牦牛、T2噬菌体、大肠杆菌等样品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忘记了贴标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含有DNA、RNA和蛋白质等成分的样品是T2噬菌体
B. 含有染色质的样品是小麦组织、大肠杆菌、牦牛的组织
C. 含有DNA、RNA、蛋白质和纤维素等成分的样品是小麦、大肠杆菌
D. 含有DNA、RNA、糖原和蛋白质等成分的样品是牦牛的组织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包括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非细胞生物是指病毒类生物,而细胞生物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其中原核生物包括:细菌、蓝藻、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真核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原生动物、低等植物、真菌等。
【详解】A、T2噬菌体是病毒,只含一种核酸即DNA,不含RNA,A错误;
B、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才有染色质,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染色质,B错误;
C、细胞中含有DNA、RNA和蛋白质,小麦的细胞壁中有纤维素成分,但是大肠杆菌的细胞壁成分是肽聚糖,C错误;
D、牦牛是真核生物,细胞中含有DNA、RNA和蛋白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特有的多糖,D正确。
故选D。
【点睛】
3. 多肽类激素H3Z能使人对陌生人产生信赖感,常用于治疗孤独症等疾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H3Z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
B. H3Z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是因为氨基酸之间可以形成二硫键
C. 孤独症患者直接口服少量H3Z就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
D. 若H3Z被水解成1个二肽、3个四肽、5个六肽,则这些短肽中的肽键总数是35个
【答案】D
【解析】
【分析】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 ,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2、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详解】A、药物H3Z是一种多肽类的激素,其基本组成元素主要为C、H、O、N,A错误;
B、H3Z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是因为侧链基团之间可以形成二硫键,B错误;
C、药物H3Z是一种多肽类的激素,口服后会被蛋白酶消化掉而失去功效,C错误;
D、若H3Z被水解成1个二肽,3个四肽,5个六肽,则氨基酸数=2+3×4+5×6=44,肽链条数=1+3+5=9,故这些短肽肽键总数是44-9=35,D正确。
故选D。
4. 溶酶体是细胞中一种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只有动物细胞才有溶酶体
B. 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C. 能合成和贮藏多种水解酶
D. 分解得到的产物都能利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溶酶体是动植物细胞内 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 ,是细胞的“消化车间”,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且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
【详解】A、植物细胞中也有溶酶体,A错误;
B、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B正确;
C、溶酶体中的水解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C错误;
D、溶酶体分解得到的对细胞有用的物质可以被细胞再利用,无用的物质则以囊泡的形式运出细胞外, D错误。
故选B。
5.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含量关系“c=a+b,且a>b”的是( )
A. a非必需氨基酸种类、b必需氨基酸种类、c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
B. a线粒体的内膜面积、b线粒体的外膜面积、c线粒体膜面积
C. a各细胞器的膜面积、b细胞核的膜面积、c生物膜系统的膜面积
D. a叶肉细胞的自由水、b叶肉细胞的结合水、c叶肉细胞总含水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1、氨基酸的种类:氨基酸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指人体(或其它脊椎动物)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远不适应机体的需要,必需由食物蛋白供给,这些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成人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约为蛋白质需要量的20%~37%。
2、生物膜系统由细胞器膜、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组成。
【详解】A、c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20种,b必需氨基酸8种,a非必需氨基酸12种,c=a+b且a>b,A正确;
B、c线粒体具双层膜结构,a线粒体内膜和b线粒体外膜共同组成了线粒体膜,故总膜面积c=a+b且a>b,B正确;
C、c细胞生物膜系统的膜面积,包括细胞膜的面积、a各细胞器的膜面积,b细胞核的膜面积,不符合c=a+b,C错误;
D、c叶肉细胞总含水量,细胞内总含水量只有两种,a自由水和b结合水,c=a+b且a>b,D正确。
故选C。
6. 痢疾内变形虫无线粒体,能通过胞吐分泌蛋白酶,溶解人的肠壁组织,通过胞吞将肠壁细胞消化,引发阿米巴痢疾,下列关于痢疾内变形虫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中仍存在双层膜的结构 B. 细胞膜上具有运输蛋白酶的载体
C. 无氧呼吸为胞吞肠壁细胞提供能量 D. 蛋白酶的加工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痢疾内变形虫属于变形虫,为真核生物,营寄生生活。由于其体无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详解】A、痢疾内变形虫属于变形虫,为真核生物,具有双层膜结构的核膜,A正确;
B、蛋白酶为分泌蛋白,通过胞吐分泌,不能通过载体运输,B错误;
C、由分析可知,痢疾内变形虫无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为其生命活动提供能量,C正确;
D、由题意可知,蛋白酶为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D正确。
故选B。
【点睛】
7. 细胞生理活动过程中不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是( )
A. 线粒体 B. 叶绿体 C. 核糖体 D. 中心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中心体与有丝分裂有关。
【详解】A、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有水生成,A正确;
B、叶绿体的暗反应阶段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和五碳化合物再生过程中会产生了水,B正确;
C、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蛋白质合成是经过脱水缩合形成的,这过程中有水产生,C正确;
D、中心体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此过程中不能产生水,D错误。
故选D。
8. 下列实验过程中始终保持细胞活性的是( )
A.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B. 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制备细胞膜
C. 观察根分生组织有丝分裂 D.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1、在制备细胞膜时,应选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因为它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放在蒸馏水中使哺乳动物红细胞吸水涨破,流出血红蛋白,制备纯净的细胞膜。
2、观察DNA和RNA分布时,盐酸有两个作用,一是增大膜的通透性,二是使染色体上的DNA和蛋白质分离。
【详解】A、观察DNA和RNA的分布时,用盐酸水解会使细胞死亡,A错误;
B、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的实验中,需要将哺乳动物的成熟的红细胞放在蒸馏水中,细胞会吸水破裂进而死亡,B错误;
C、观察根分生组织有丝分裂时,需要用解离液解离,而解离后细胞就死亡了,C错误;
D、健那绿是一种活体染色剂,能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观察线粒体时,细胞应保持活性,死亡的细胞线粒体不能被健那绿染色,不容易观察到,D正确。
故选D。
9. 下列有关同位素示踪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 小白鼠吸入18O2,则在其尿液中可以检测到H218O,呼出的气体中可能还有C18O2
B. 35S标记甲硫氨酸,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与游离的核糖体都可能出现放射性
C. 将某精原细胞中的某条染色体上的DNA的一条链用15N进行标记,正常情况下,在该细胞分裂形成的精细胞中,含15N的精子所占比例为50%
D. 在缺氧时给水稻提供14CO2,体内可以存在 14C的转移途径14CO2→14C3→(14CH2O)→14C3H4O3→14C2H5OH
【答案】C
【解析】
【分析】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1)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分别侵染细菌,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用3H标记氨基酸,探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3)15N标记DNA分子,证明了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4)卡尔文用14C标记CO2,研究出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即CO2→C3→有机物;
(5)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水和CO2,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详解】A、小白鼠吸入18O2,18O2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生成H218O,H218O又可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形成C18O2,则在其尿液中可以检测到H218O,呼出的CO2也含有18O,A正确;
B、35S标记甲硫氨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而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因此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与游离的核糖体都可能出现放射性,B正确;
C、将某精原细胞中的某条染色体上的DNA的一条链用15N进行标记,根据半保留复制特点,正常情况下,在该细胞分裂形成的4个精细胞中,含15N的精子只有1个,因此所占比例为25%,C错误;
D、在缺氧时给水稻提供14CO2,水稻先利用其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有机物可作为无氧呼吸的底物,形成酒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体内可以存在14C的转移途径为:14CO2→14C3→(14CH2O)→14C3(丙酮酸)→14C2H5OH,D正确。
故选C。
【点睛】
10. ATP、GTP、CTP和UTP是细胞内四种高能磷酸化合物,它们的结构只是碱基的不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CTP中C是由胞嘧啶和脱氧核糖构成的
B. 1分子GTP彻底水解可得到3种小分子物质
C. ATP的合成常伴随着细胞内的放能反应
D. UTP断裂两个高能磷酸键后可作为基因转录的原料
【答案】A
【解析】
【分析】1、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的“A”代表腺苷,是由核糖和腺嘌呤组成,“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一分子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余下的部分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单位之一。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
2、在此基础上,依据RNA的化学组成并结合题意“ATP、GTP、CTP和UTP的结构只是碱基不同”来分析判断各选项。
【详解】A、CTP中“C”是由胞嘧啶和核糖构成的,A错误;
B、1分子CTP彻底水解可得到3种小分子物质:磷酸、核糖与胞嘧啶,B正确;
C、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换言之,ATP的合成常伴随着细胞内的放能反应,C正确;
D、UTP断裂两个高能磷酸键,脱去两个磷酸基团,余下的部分是尿嘧啶核糖核苷酸,是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基因转录的产物为RNA,因此UTP断裂两个高能磷酸键后可作为基因转录的原料,D正确。
故选A。
11. 请根据下图指出下列有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植物长时间处于黑暗中时过程②③④⑥都不会发生
B. 晴朗夏天的上午10时,北方种植的植物的叶肉细胞中③一定强于②
C. 进行②和③时物质从产生部位到利用部位都将穿过4层磷脂分子
D. 晴朗夏天的中午③过程停止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图形可以判断:①是二氧化碳,②是二氧化碳,③是氧气,④是氧气,⑤是氧气,⑥是二氧化碳。
①状态时,黑暗状况时,植物只进行细胞呼吸,不进行光合作用,此状态下,植物从外界吸收O2,并将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释放到体外。
②状态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细胞呼吸速率时,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O2用于细胞呼吸,细胞呼吸产生的CO2用于光合作用,植物与外界不进行气体交换,即没有O2和CO2的吸收与释放。
③状态时:较强光照时,植物同时进行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且光合作用强度大于细胞呼吸强度。此状态下,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除用于植物的有氧呼吸消耗之外,其余的氧气释放到周围的环境中。植物光合作用所利用的CO2除来自植物自身细胞呼吸外,不足的部分从外界吸收。
④状态时光合作用速率小于细胞呼吸速率时,植物从外界吸收O2,并将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释放到体外。
【详解】A、植物叶肉细胞处于黑暗环境下,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呼吸作用,②③④⑥过程都不会发生,A正确;
B、晴朗夏天的上午10左右,北方种植的植物的叶肉细胞中③=②,B错误;
C、叶绿体和线粒体都双层膜结构,所以进行②和③时物质从产生部位到利用部位都将穿过8层磷脂分子,C错误;
D、晴朗夏天的中午,植物为了降低蒸腾作用,气孔关闭,影响了叶肉细胞吸收二氧化碳,导致暗反应减弱,进而导致光合作用强度减弱,但③过程不会停止,D错误。
故选A。
【点睛】
12. 下列关于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前期,中心体完成复制后发出纺锤丝组成纺锤体
B. 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垂直于纺锤体中轴的一个平面上
C. 后期,着丝粒分裂后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与亲代细胞完全相同
D. 末期,细胞膜从细胞中部向内凹陷将两套染色体平均分到两个子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有丝分裂前的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2)中期: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排在赤道板位置;(3)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4)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洋葱是高等植物,其细胞不含中心体,前期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组成纺锤体,A错误;
B、中期,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的位置,B正确;
C、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变成子染色体,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与亲代细胞不同,C错误;
D、末期,植物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由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聚集成),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D错误。
故选B。
13. 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两个体杂交,子代的表型比为1:1:1:1,一定能说明( )
A. A对a,B对b都是完全显性
B. 两个体自交后代的表型比都是3:1
C. A、a和B、b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D. A、a和B、b两对基因各自遵循分离定律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A、aaBb和Aabb的两个体杂交,若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即aa×Aa→Aa:aa=1:1,Bb×bb→Bb:bb=1:1,若A对a、B对b不完全显性,也可能出现表型比为1:1:1:1,A错误;
B、aaBb自交,子代为aaBB:aaBb:aabb=1:2:1,若B对b不完全显性,则子代表现型为1:2:1,同理,Aabb自交,子代表现型也可能为1:2:1,B错误;
C、若a与B连锁,a与b连锁,A与b连锁,即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aaBb和Aabb的两个体杂交,子代也会出现1:1:1:1的表型比,C错误;
D、A和a是一对等位基因,B和b是一对等位基因,A、a和B、b两对基因各自遵循分离定律,D正确。
故选D。
14. 高等植物在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三者数量之比为1∶2∶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时期染色体有可能散乱分布于细胞中央
B. 该时期有可能出现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现象
C. 该时期细胞中可能没有同源染色体
D. 相比于体细胞,该时期染色体数目有可能加倍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在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说明染色体已完成了复制,且着丝点没有分裂,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因此,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各时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
【详解】A、该时期染色体有可能散乱分布于细胞中央,可能是有丝分裂中期,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三者之比为1:2:2,A正确;
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时期出现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现象,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三者之比为1:2:2,B正确;
C、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该时期细胞中可能没有同源染色体,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三者之比为1:2:2,C正确;
D、相比于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有加倍,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三者之比为1:0:1,而该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三者数量之比为1∶2∶2,D错误。
故选D。
15. 普通果蝇的第Ⅲ号染色体上的三个基因按猩红眼基因—桃色眼基因—三角翅脉基因的顺序排列;另一种果蝇(X)中的第Ⅲ号染色体上,其序列则是猩红眼基因—三角翅脉基因—桃色眼基因,这一差异构成了两个物种之间的差别。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X与普通果蝇不能再通过杂交产生可育的后代
B. X发生的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C. X和普通果蝇中的猩红眼基因表达的产物不同
D. X和普通果蝇中的桃色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一定不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等位基因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X和普通果蝇是两个物种,所以存在生殖隔离,二者不能再通过杂交产生可育的后代,A正确;
B、X中发生的变异是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B错误;
C、X和普通果蝇中的猩红眼基因中的遗传信息可能是相同的,所以表达的产物可能相同,C错误;
D、X和普通果蝇中的桃色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可能相同,D错误。
故选A。
16. 现有基因型为XDY的动物(2n=20),其精巢中某细胞处于分裂过程中,在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该细胞基因型为XDXD,则其一定处于有丝分裂的周期中
B. 若该细胞基因型为XDXDYY,则其一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
C. 若该细胞含有40条染色体,则其一定正进行着有丝分裂
D. 若该细胞含有20条染色体,则其一定正进行着减数分裂
【答案】C
【解析】
【分析】一般来讲,鉴别某一细胞图像属于哪种细胞分裂,最关键的是看染色体的行为。可按如下原则判定。、
(1)前期:看有无同源染色体及联会、四分体现象。有同源染色体,无联会、四分体现象为有丝分裂;有同源染色体,有联会、四分体现象,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为减数第二次分裂。
(2)中期:着丝点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两侧,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为有丝分裂中期。
(3)后期:着丝点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质若均等分裂,则为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质若不均等分裂,则为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每一极内无同源染色体,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每一极内有同源染色体,则为有丝分裂后期。
(4)末期:一般来讲,末期图像不容易进行单独鉴别,需与其他时期相比较。若形成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且每条染色体都有姐妹染色单体,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若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不减半,且无同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无姐妹染色单体,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若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不减半,但有同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无姐妹染色单体,则为有丝分裂末期。
【详解】A、若发生有丝分裂,那么有丝分裂的后期着丝点断开,细胞中会有两条XD,若发生减数分裂,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同源染色体XD和Y已经分开,分别进入到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中,但是由于每条染色体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所以XD所在的次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为XDXD,A错误;
B、若该细胞基因型为XDXDYY,说明该细胞已经完成了间期染色体的复制,但是细胞还没有一分为二,可能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XD和Y还没有分开)或有丝分裂,B错误;
C、雄性动物体细胞有20条染色体,若该细胞含有40条染色体,说明该细胞完成了间期染色体的复制,而且着丝点已经断开,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但是细胞还没有一分为二,则其一定正进行着有丝分裂,且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 ,C正确;
D、若该细胞含有20条染色体,正好等于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那么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完成了染色体的复制但是没有着丝点的断开),也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着丝点断开),也可能是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D错误。
故选C。
17. 下列有关基因型、性状和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个个体的身高不相同,二者的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
B. 某植物的绿色幼苗在黑暗中变成黄色,这种变化是由环境造成的
C. O型血夫妇的子代都是O型血,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D. 黄色圆粒豌豆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和自由组合现象,说明这两对性状是由环境决定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1、基因型是指某一生物个体全部基因组合的总称,它反映生物体的遗传构成,即从双亲获得的全部基因的总和。2、表现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3、生物体的表现型是由基因型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决定的: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也不一定相同。
【详解】A、表现型是具有特定基因型的个体所表现出的性状,是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的,所以两个个体的身高不相同,二者的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A正确;
B、叶绿素的合成需要光照,某植物的绿色幼苗在黑暗中变成黄色,说明这种变化是由环境造成的,B正确;
C、O型血夫妇的基因型为ii,其子代都是O型血(ii),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C正确;
D、黄色圆粒豌豆的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和自由组合现象,这是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结果,不是环境因素决定的,D错误。
故选D。
【点睛】
18. 科学家将患有先天手指没有指纹的基因与正常指纹的基因进行对比,发现没有指纹是由于正常基因(a)发生了显性突变所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B. 基因A和a的本质区别是碱基序列不同
C. 制作该患者的组织切片,用光学显微镜可观察到突变基因
D. 一对患无指纹的夫妻,其子女一定都是无指纹患者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遗传信息是指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这是不同基因的本质区别;染色体变异在显微镜下是可见的,基因突变在显微镜下一般不可见。
【详解】A、遗传病的发病率应该在人群中随机调查,遗传方式应该在患者家系中调查,A错误;
B、等位基因A与a的本质区别在于基因片段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的差别,也即碱基序列的不同,B正确;
C、基因突变显微镜是不可见的,染色体变异显微镜可以观察到,C错误;
D、据题意可知,无指纹是显性,假定一对患无指纹的夫妻基因型都为Aa,后代会出现aa正常个体,D错误。
故选B。
19. 生物变异为人类的生产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在农业生产上的一些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杂交育种就是将两个物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
B. 诱变育种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C. 将无子西瓜进行植物组织培养育苗可减少年年制种的麻烦
D. 单倍体育种获得的一般为纯合子,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变异的类型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有:(1)基因突变: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2)基因重组: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片段的增加、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详解】A、两个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无法进行杂交育种,杂交育种可以将两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A错误;
B、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B正确;
C、植物组织培养可以保持作物的优良特性,将无子西瓜进行植物组织培养育苗可减少年年制种的麻烦,C正确;
D、单倍体育种经花药离体培养和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后获得的一般为纯合子,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D正确。
故选A。
20. 小麦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锈病(T)对不抗锈病(t)为显性,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纯合的高秆抗锈病的小麦种子和矮秆不抗锈病的小麦种子,欲通过杂交育种获得能稳定遗传的矮秆抗锈病小麦种子,假设小麦从播种到收获种子需要一年时间,则至少需要的时间为( )
A. 2年 B. 3年 C. 4年 D. 5年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已知控制小麦两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纯合高秆抗锈病小麦的基因型为DDTT,纯种矮秆不抗锈病小麦的基因型为ddtt,两者杂交产生的子一代基因型为DdTt,表现型为高秆抗锈病,再让子一代自交,后代会出现矮秆抗锈病小麦ddT_,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若要获得稳定遗传的矮秆抗锈病小麦ddTT,应该将两纯合亲本杂交,将产生的子一代自交,再选取其中矮秆抗锈病小麦进行自交,不发生性状分离的即为稳定遗传的矮秆抗锈病小麦,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年:种植纯合的高秆抗锈病的小麦(DDTT)和矮秆不抗锈病的小麦(ddtt),两者杂交,收获F1种子(DdTt);
第二年:种植F1种子,让其自交,收获F2种子(D_T_、D_tt、ddT_、ddtt);
第三年:种植F2种子,获得表现型符合要求的小麦(矮抗ddT_)植株,同时让矮抗小麦植株(ddT_)自交,收获F3种子(ddT_),分单株保存;
第四年:分别种植符合要求的F3种子(ddT_),让其自交,观察是否发生性状分离,收获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的种子(ddTT)。
综上所述,要获得能稳定遗传的矮秆抗锈病小麦种子,至少需要4年,C正确。
故选C。
21. 如图表示长期使用某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点:种群中不存在抗药性变异
B. A→B:农药诱导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
C. B→C:抗药性强的害虫存活并大量繁殖
D. C点:种群中都是具有抗药性的变异个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谓定向是指适应特定环境。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每一代都要变异,没有2个生物个体是完全一样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存斗争的结果是适者生存,即具有适应生存条件的变异的个体被保留下来,这就是选择,不具适应性变异的个体被消灭,这就是淘汰。
【详解】A、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在使用农药前,害虫存在多种变异类型,有抗药性强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弱的个体,A错误;
B、农药的作用是选择,不能诱导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B错误;
C、BC段上升的原因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生存斗争中存活并大量繁殖,C正确;
D、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C点种群中可能产生不能抗药的变异个体,D错误。
故选C。
22. 下图所示为人体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表示不同的体液,A和B表示两种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淋巴液、①和②等构成了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B. 若组织细胞是肝细胞,则物质B可以是葡萄糖、CO2、甘油或肝糖原
C. ②中液体增多时会引起组织水肿,液体增多的原因一定是淋巴管堵塞
D. 若图中组织细胞是物质A的靶细胞,则物质A可以定向运输至该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1、分析图可知,①为毛细血管中的液体,因此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组织细胞中的液体,为细胞内液。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3、激素调节具有三个特点: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和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详解】A、分析图可知,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它们与淋巴液等构成了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A正确;
B、若组织细胞是肝细胞,则物质B可以是葡萄糖、CO2、甘油,但不能是肝糖原,肝糖原储存在肝脏细胞内,B错误;
C、②组织液中液体增多时会引起组织水肿,液体增多的原因比较多,如淋巴管堵塞、营养不良、过敏等,C错误;
D、若图中组织细胞是物质A的靶细胞,那么物质A是通过体液运输的,可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作用于靶细胞,D错误。
故选A。
23. 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新鲜的小青菜中脱落酸含量相对较高
B. 自然萌发的黄豆芽中含有多种植物激素
C. 猕猴桃果实中通常含有少量自身合成的萘乙酸
D. 自然成熟的葡萄中不再含有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不同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
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幼嫩根尖。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防止植物衰老。
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等。主要生理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
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
【详解】A、新鲜的小青菜中脱落酸含量相对较低,A错误;
B、植物的生命活动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据此可推测自然萌发的黄豆芽中含有多种植物激素,B正确;
C、萘乙酸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是植物自身合成的物质,C错误;
D、自然成熟的葡萄中也会含有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只是含量少而已,D错误。
故选B。
【点睛】
24. 在连续五年内,某池塘中鲫鱼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依次为1.5、1.8、1.5、0.8、0.5,一年中不同月份池塘内鲫鱼的水层分布有差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调查鲫鱼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B. 第一年与第三年该池塘中鲫鱼的增长率相等
C. 第二年至第五年该池塘内鲫鱼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D. 一年中不同月份该池塘内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根据题干信息综合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群落结构的有关知识,遗传结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A、鲫鱼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
B、增长率指的是增加的个体数与原个体数之比,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虽然第一年和第三年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相等,但无法判断这两年增长率是否相同,B错误;
C、第二年至第五年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先大于1后小于1,因此,鲫鱼数量也将先增长后下降,C正确;
D、由于“一年中不同月份池塘内鲫鱼的水层分布有异”,所以一年中不同月份该池塘内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变化,D正确;
故选B。
【点睛】关键点:区分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差异,增长率可用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表示,而增长速率是单位时间种群数量的变化。
25. 下列有关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用样方法调查森林群落丰富度时应对各样方数据求平均值
B. 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高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
C. 利用样方法调查蝗虫幼虫(跳蝻)密度应随机取样
D. 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的雄性个体属于化学防治
【答案】C
【解析】
【分析】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用取样器取样法。年龄结构增长型种群的增长率大于衰退型种群的增长率,增长率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故无法判断出二者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
【详解】A、调查物种丰富度时应调查统计生物种类总数,而不计算平均值,A错误;
B、根据分析可知,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大于其死亡率,但不一定就大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B错误;
C、调查蝗虫幼虫常用样方法,且需要随机取样,C正确;
D、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的雄性个体属于生物防治,D错误。
故选C。
26.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在加入酸或碱后,生物组织匀浆的pH变化更接近自来水
B. 用浸泡法处理插条时,最好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
C. 在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可采用样方法
D. 在观察生态缸的稳定性时,要适时打开缸盖,适量补充氧气
【答案】B
【解析】
【分析】1、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也叫缓冲对,如NaHCO3/H2CO3、Na2HPO4/Na2PO4,其作用是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2、适宜的浓度的NAA溶液促进插条生根,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插条生根。
3、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实验原理:
(1)调查方法:取样器取样法.
(2)采集方法:诱虫器采集法、简易采集法。
(3)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4、生态瓶的制作原理,是遵循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功能特点。生态瓶制作要求:a.生态瓶必须是封闭的;b.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使生态瓶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c.生态瓶的材料必须透明;d.生态瓶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间;e.生态瓶的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f.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
【详解】A、在加入酸或碱后,生物组织匀浆的pH变化更接近缓冲液,A错误;
B、浸泡法处理插条要求生长素类似物溶液的浓度较低,最好在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处理,沾蘸发处理插条时生长素类似物溶液的浓度较高,B正确;
C、在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C错误;
D、在观察生态缸的稳定性时,要适时密封缸盖,生态瓶要遵循物质循环的原理,D错误。
故选B。
27. 黑龙江黑河至云南腾冲的“胡焕庸线”,既是一条我国人口疏密程度的分界线,又是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分界线——由东部的青山绿水变成了西部的草原、大漠与雪山。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胡焕庸线”两侧人口疏密程度的差异属于人口的空间特征
B. “胡焕庸线”两侧的野兔难以进行基因交流故属于不同物种
C. 区别西部草原、大漠、雪山中的生物群落首先要分析其物种组成
D. 东部青山绿水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种群,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C
【解析】
【分析】1、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集合体。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遗传特征和空间特征,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2、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
(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
【详解】A、 “胡焕庸线”两侧人口疏密程度的差异属于人口的数量特征,A错误;
B、“胡焕庸线”两侧的野兔由于地理隔离难以进行基因交流,但要判断它们是否为不同物种,需要看它们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
C、区别不同的生物群落首先要分析其物种组成,C正确;
D、青山绿水(不同区域)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种群,主要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物种的概念、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28.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与染色体变异可以为洋葱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B. 一般来说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C. 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的幼苗均能得到纯合子
D. 群落的演替达到相对稳定阶段后,一般情况下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1、可遗传变异的变异包括:
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基因重组是指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
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产生了各种可遗传变异,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A正确;
B、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不需要从系统外获得能量,有些人工生态系统需要从系统外获得能量(如鱼塘), B错误;
C、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不一定能得到纯合子,如AAaa属于杂合子,C错误;
D、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例如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大多会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 D错误。
故选A。
29. 甲、乙、丙、丁为生态学有关概念,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甲为生态系统的结构,则乙、丙、丁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 若甲为生态系统的功能,则乙、丙、丁表示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C. 若甲为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则乙、丙、丁表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D. 若甲为种群的年龄结构,则乙、丙、丁表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答案】A
【解析】
【分析】1.种群的年龄组成:(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详解】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错误;
B、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B正确;
C、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C正确;
D、种群的年龄结构有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三种类型,D正确。
故选A。
30. 2020年1月26日,联合应急攻关团队及时公布由上海科技大学饶子和/杨海涛课题组测定的新型冠状病毒3CL水解酶(Mpro)的高分率晶体结构。下列有关3CL水解酶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Mpro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B. Mpro具有高效性
C. 设计验证Mpro的专一性的实验中,不需要控制适宜温度和pH
D. Mpro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且空间结构一旦改变,催化活性就会丧失或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
【详解】A、Mpro为一种水解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A正确;
B、Mpro为一种水解酶,具有高效性,B正确;
C、设计验证Mpro的专一性的实验中,温度和pH为无关变量,需要相同且适宜,C错误;
D、Mpro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其空间结构一旦改变,催化活性就会丧失或改变,D正确。
故选C。
31. 科学家以含有16条染色体的酿酒酵母为原型,借助CRISPR-Cas9工具精确敲除了15个着丝粒和30个端粒中的DNA,使染色体末端-末端相连,最终构建出只含有一条功能性染色体的单染色体酵母菌株SY14。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单染色体酵母的染色体主要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
B. CRISPR-Cas9工具与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作用效果类似
C. 单染色体酵母进行酒精发酵时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D. 单染色体酵母在细胞分裂时着丝粒数目最多可达两个
【答案】A
【解析】
【分析】在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分布。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其中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详解】A、染色体位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细胞质中没有,A错误;
B、 CRISPR-Cas9的作用是切割DNA与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作用效果类似,B正确;
C、酒精发酵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C正确;
D、单染色体酵母细胞分裂时只有一或两个着丝粒,所以最多为两个,D正确。
故选A。
32. 许多生物学知识在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都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下列叙述与所蕴含的生物学道理相符的是( )
A. 四世纪葛洪所著《抱朴子》一书中记有“海藻酒疗瘿”,是利用了海藻中的“碘”治疗甲状腺肿大
B. 七世纪的孙思邈用猪肝治疗雀目,是利用猪肝中储存的维生素A治疗色盲症
C. “螟蛉有子,蜾嬴负之”体现了物种间的捕食关系,此过程中能量由蜾嬴流向螟蛉
D. “凡嫁接矮果及花,用好黄泥晒干,以小便浸之……以泥封树枝,则生根”体现了赤霉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答案】A
【解析】
【分析】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
(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
(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钙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
(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
【详解】A、四世纪葛洪所著《抱朴子》一书中记有“海藻酒疗瘿”,是利用了海藻中的“碘”治疗甲状腺肿大,因为碘是甲状腺激素的组成成分,A正确;
B、用猪肝治疗雀目,实际是利用了猪肝中含量较丰富的维生素A治疗维生素A缺乏症导致的“夜盲症”,而不是“色盲症”,B错误;
C、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赢是一种寄生蜂;蜾赢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蜾赢幼虫就拿螟蛉作食物。蜾赢是一种寄生蜂,但以螟蛉为食,故《诗经•小雅•小宛》中的“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物种间的捕食关系,此过程中能量由螟蛉流向蜾嬴,C错误;
D、“凡嫁接矮果及花,用好黄泥晒干,以小便浸之……以泥封树枝,则生根”体现了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D错误。
故选A。
【点睛】
33. 苏氨酸在苏氨酸脱氨酶等酶的作用下,通过5步反应合成异亮氨酸。当细胞中异亮氨酸浓度足够高时,其与苏氨酸脱氨酶结合,抑制酶活性;当异亮氨酸的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异亮氨酸脱离苏氨酸脱氨酶,使苏氨酸脱氨酶重新表现出活性,从而重新合成异亮氨酸。反应过程如下图所示:
以下推测合理的是( )
A. 异亮氨酸的合成一定不需要ATP提供能量
B. 细胞通过正反馈调节机制控制异亮氨酸的浓度
C. 苏氨酸脱氨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后可恢复正常
D. 异亮氨酸的合成不需要其它酶催化其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苏氨酸经5步反应合成异亮氨酸的过程,需要苏氨酸脱氨酶,而该酶的活性受异亮氨酸含量的影响。异亮氨酸越多,越容易与该酶结合而抑制其活性,导致合成异亮氨酸合成减少,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
【详解】A、异亮氨酸的合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酶的催化,酶的合成是吸能反应,需要ATP提供能量,A错误;
B、由题意可知,细胞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控制异亮氨酸的浓度,B错误;
C、由题图可知,苏氨酸脱氨酶催化苏氨酸合成B,此过程中苏氨酸脱氨酶与苏氨酸结合,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转化为B后,苏氨酸脱氨酶恢复原来的空间结构,C正确;
D、由题意可知,苏氨酸在苏氨酸脱氨酶等酶的作用下,经过5步反应合成异亮氨酸,因此需要苏氨酸脱氨酶和其它酶的催化,D错误。
故选C。
点睛】
34. 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了一种人类单基因遗传病,并将其命名为“卵子死亡”。该类患者的卵子出现发黑、萎缩、退化的现象,导致不育。下图为该病某家系的遗传系谱图,经基因检测发现,I1含有致病基因,I2不含致病基因。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该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 II2一定为杂合子
C. II3与II4再生一个患病后代的概率为1/4
D. 患者的致病基因均来自父亲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题干信息知,该遗传病“患者的卵子出现发黑、萎缩、退化的现象”,故患者中只有女性,男性可能携带致病基因,但不会患病。设该病相关的基因为A/a。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I-1含有致病基因,I-2不含致病基因,且II-2患病,又因该病为单基因遗传病,该病只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可用假设法:伴X隐性遗传及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均不符合题意),且I-1基因型为Aa,I-2基因型为aa,A正确;
B、I-1基因型为Aa,I-2基因型为aa,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1/2Aa,1/2aa,又因Ⅱ-2患病,故其基因型为Aa,为杂合子的概率是1,B正确;
C、I-1基因型为Aa,I-2基因型为aa,则Ⅱ-3基因型为1/2Aa、1/2aa,Ⅱ-4不患病,基因型为aa,两者再生一个患病后代(Aa)的概率为1/2×1/2×1/2(女性)=1/8,C错误;
D、患病女性不能产生后代,患者母亲正常,母亲基因型为aa,则其致病基因(A)只能来自父亲,D正确。
故选C。
35. 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的两大学说:共同由来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除了达尔文列举的大量证据,后来人们也发现了许多新证据支持进化论。下列有关阐述不合理的是
A. 古人类的上肢骨骼与黑猩猩相似,下肢骨骼与人类接近,有力地支持了自然选择学说
B. 大量化石证据揭示了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C. 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抗多种抗生素的“超级细菌”的出现,支持了自然选择学说
D. 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从分子和细胞水平支持了共同由来学说
【答案】A
【解析】
【分析】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的证据,比较解剂学和胚胎学以及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都给生物进化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些证据互为补充、相互印证,有力地支持了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进而为解释适应和物种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详解】A、古人类的上肢骨骼与黑猩猩相似,下肢骨骼与人类接近,说明它们有共同的祖先,有力地支持了共同由来学说,A符合题意;
B、大量化石证据揭示了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说明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支持进化论,B不符合题意;
C、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抗多种抗生素的“超级细菌”的出现,说明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支持了自然选择学说,C不符合题意;
D、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从分子和细胞水平支持了共同由来学说,支持进化论,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二、填空题(50分)
36. 夏日晴天的中午,高温、低湿常引起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下降,称为“光合午休”。科研人员以小麦为实验材料,研究了温度和湿度对小麦光合午休的影响,实验处理及结 果如下表所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实验条件
实验结果
温度(℃)
空气相对湿度(%)
光合速率(mgCO2•dm﹣2•h﹣1)
1
37
18
107
2
37
26
15.8
3
37
50
21.8
4
30
50
24.2
5
25
50
21.7
(1)小麦捕获光能的色素分布在________,具体地说,色素吸收的光能用于________,色素含量下降还会间接影响________过程。
(2)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导致小麦“光合午休”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填“温度”、“湿度”或“温度和湿度”)。
(3)与大水漫灌相比,在生产实践中采用喷灌方式不仅节水,而且能有效消除作物的光合午休现象, 原因是________。
【答案】(1) ①. 类囊体薄膜 ②. 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少答不给分) ③. C3的还原
(2)湿度 (3)喷灌可以明显地提高空气相对湿度,降低空气温度,从而提高光合速率
【解析】
【分析】根据表格可知,实验组1、实验组2、实验组3的自变量是相对湿度,根据实验结果可知,相对湿度越大,小麦光合速率越大;实验组2、实验组3、实验组4的自变量是温度,根据实验结果可知,30℃左右时小麦光合速率最大,适当提高温度可增加酶的活性,提高光合速率。
【小问1详解】
小麦捕获光能的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色素吸收的光能用于光反应阶段,可用于ATP 的合成和水的光解;色素含量下降会使光反应阶段速率下降,供给暗反应生物[H]和ATP减少从而影响C3的还原。
【小问2详解】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推测中午时对小麦光合速率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是相对湿度,其依据是相同温度条件下,小麦光合速率随相对湿度的增加而明显加快,但相对湿度相同时,小麦光合速率随温度的变化不明显。
【小问3详解】
与大水漫灌相比,喷灌可以明显地提高空气相对湿度,降低空气温度,从而提高光合速率,故在生产实践中多采用喷灌方式。
【点睛】本题结合表格主要考查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意在考查考生对表格数据的分析与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37. 鱼鳞病是一种遗传所致的皮肤疾病,临床表现为皮肤干燥、伴有鱼鳞状脱屑。
(1)下图为某鱼鳞病家族系谱图。据图分析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最可能是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
(2)Ⅲ-14为该家族发现的一位鱼鳞病女性患者,通过对患者细胞学鉴定,发现该患者核型为45,XO,推测该女性患者鱼鳞病致病基因来自于_______________。
(3)鱼鳞病的病因是由于患者体内缺乏类固醇硫酸酯酶(STS)所致,已知编码STS的基因含有10个外显子,根据STS基因的编码区外显子1及外显子10序列设计引物,对该家系中相关成员的基因进行PCR检测,结果如下图所示(a~e分别是III-14、II-6、II-7、正常女性和正常男性;M是标准DNA片段)。同时在患者细胞中不能检测到STS蛋白,由此推测患者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_________(填“增添”、“缺失”或“替换”)。
(4)鱼鳞病目前还没有较好的治疗方法,最常用的方法是加强皮肤保湿和护理。通过遗传咨询和_________可对该病进行预防和监测,进而降低该病的发病率。请结合本研究,提出可能根治鱼鳞病的思路_________。
【答案】(1) ①.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②. 双亲正常,能生出患病孩子,判断是隐性;男患者比例明显高,第二代男性均不患病,排除伴Y染色体遗传,因此判断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2)Ⅱ-6##女患者母亲
(3)缺失 (4) ①. 产前诊断 ②. 通过基因治疗,将STS基因导入患者细胞内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1中4号和5号正常,9号患病,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由于图中患病男性的子代也有正常儿子,说明该病不可能是伴Y染色体遗传,同时图中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说明该病最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小问1详解】
由分析可知,该病最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依据是,图中4号、5号双亲正常,9号患病,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该家族中男患者比例明显高,且第二代男性均不患病,可排除伴Y染色体遗传,因此该病最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小问2详解】
Ⅲ-14为该家族发现的一位鱼鳞病女性患者,且该患者的核型为45,XO,而其母亲和父亲均表现正常,说明其父亲不携带致病基因,母亲携带致病基因。母亲产生携带致病基因的卵细胞与父亲产生的不含X染色体的精子结合,产生核型为45,XO的受精卵。故该女性患者鱼鳞病致病基因来自于Ⅱ-6,即女患者的母亲。
【小问3详解】
由题意可知,编码STS的基因含有10个外显子,对比正常个体与患者的PCR检测结果,aIII-14患者体内缺乏S基因的编码区外显子1及外显子10,同时患者细胞中不能检测到STS蛋白,可判断此患者是由于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缺失所致。
【小问4详解】
由题意可知,鱼鳞病目前还没有较好的治疗方法,可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可对该病进行预防和监测,进而降低该病的发病率。由于该病是基因突变所致,因此要根治鱼鳞病可通过基因治疗,将STS基因导入患者细胞内,从而达到根治的目的。
【点睛】本题主要考査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根据题干信息推断出遗传方式,把握知识点间的联系,结合图示作出正确判断,再利用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38. 下图表示甲刺激引起的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乙表示某种参与调节的器官,①~④表示相关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激素A为_______。人体内激素种类较多,各种激素随体液运输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_____发生变化。激素A能与肝细胞结合并使血糖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
(2)若甲刺激为血糖浓度升高,则“甲刺激→乙胰岛”这一途径属于血糖调节的______(填“神经”或“体液”)调节途径。若甲刺激为食物过咸,则激素C为_______。若甲刺激为寒冷条件,请用图中文字、序号及箭头写出分级调节的过程:________。
【答案】(1) ①. 肾上腺素 ②. 原有的生理活动(或代谢) ③. 肝细胞膜上有激素A的特异性受体,且激素A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及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
(2) ①. 神经 ②. 抗利尿激素 ③. 甲刺激→乙垂体甲状腺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乙表示下丘脑,下丘脑某些神经细胞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其对水分的重吸收。
【小问1详解】
由图分析可知,激素A是由肾上腺分泌的,具有促进心跳和呼吸加快的作用,说明激素A是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进入内环境后,随体液运输到达靶细胞,与靶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引起靶细胞的原有的生理活动(或代谢)发生改变,并且发挥作用后就会失活。激素A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且肝细胞膜上有激素A的特异性受体,激素A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肝细胞发生相应的生理活动使血糖升高。
【小问2详解】
若甲刺激为血糖浓度升高,则甲刺激→乙胰岛¨这一途径属于血糖调节的神经调节途径。若甲刺激为食物过咸,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激素C为抗利尿激素。若甲刺激为寒冷条件,则寒冷刺激传递乙下丘脑,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到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此分级调节过程为甲刺激→乙垂体甲状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血糖平衡调节、体温调节和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的过程,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生理过程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能将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合形成知识网络,能通过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9. 海洋微塑料污染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发展的一个缩影。微塑料(环境中粒径<5mm的塑料颗粒)的化学性质稳定,可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在海洋环境中会发生一系列的迁移和转化等,极易被海洋动物误食并分布于肠道、肌肉等组织中。生活中,每个人都是塑料垃圾的制造者,会对海洋产生间接的影响。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海洋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种类众多,其中的硫细菌可通过氧化硫化物时所释放的能量将CO2和H2O合成有机物,因此硫细菌属于海洋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调查海洋生态系统表明,表层海水中含氧量最高,其原因是________。不同深度的海水中分布的生物种类是不一样的,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
(2)调查发现海鸟的体内出现海洋微塑料。根据题中信息分析其原因:________。
(3)我国先贤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体现出追求人与自然协调一致的美好理想。今天,可持续发展观念已是针对全球性生态环境等问题形成的新思维。请阐述可持续发展的含义:________。
【答案】 ①. 生产者 ②. 表层有大量的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③. 垂直 ④. 微塑料在生物体内不易被分解,可通过捕食关系沿食物链进入海鸟体内或被海鸟误食 ⑤. 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这代人的需要,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解析】
【分析】1、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推动着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这里的物质包括组成生物体的基础元素:碳、氮、硫、磷,以及以DDT为代表的,能长时间稳定存在的有毒物质,。
2、硫细菌之所以被归类为自养型生物,是因它能利用氧化硫化物释放的化学能将CO2合成有机物,只不过它不能像植物利用光能,而是利用物质氧化时释放的化学能。
【详解】(1)硫细菌能利用氧化硫化物(如H2S)释放的能量将CO2合成有机物,是自养型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由于海水表层光照充足,大量的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因而表层海水中含氧量最高。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不同深度的海水中分布的生物种类是不一样的,这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2)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由于微塑料在生物体内不易被分解,可通过捕食关系沿食物链进入海鸟体内或被海鸟误食,故调查可发现海鸟的体内出现海洋微塑料。
(3)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这代人的需要,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的空间结构及生态系统的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0.[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40. 东北农业大学科研人员利用双重固定法,即采用戊二醛作交联剂(使酶相互连接),海藻酸钠作为包埋剂来固定小麦酯酶,来研究固定化酶的性质,并对其最佳固定条件进行了探究。 下图显示的是部分研究结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注:酶活力为固定化 酶催化化学反应的 总效率
(1)从对温度变化适 应性和应用范围的角度分析,甲图所示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
(2)乙图曲线表明浓度一般为_____的海藻酸钠包埋效果最好,当海藻酸钠浓度较低时,酶活力较 低原因是_________。
(3)固定化酶的活力随使用次数的增多而下降,由丙图可知,固定化酯酶一般可重复使用_____次, 酶活力明显下降。
(4)固定小麦酯酶不仅采用海藻酸钠直接包埋,同时用戊二醛作交联剂,这是因为_________。
【答案】(1)固定化酯酶比游离酯酶对温度的变化适应性更强且应用范围较广
(2) ①. 3% ②. 海藻酸钠浓度较低时包埋不紧密,酶分子容易漏出,数量不足 (3)3
(4)酶分子很小,很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
【解析】
【分析】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酶或细胞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包括包埋法、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一般来说,酶更合适采用化学结合和物理吸附法固定化,而细胞多采用包埋法固定化。这是因为细胞体积大,而酶分子小;体积大的细胞难以被吸附或结合,而体积小的酶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
题图分析,甲图中固定化酶与游离酶相比,对温度变化的适应性更强且应用范围较广。乙图曲线表明浓度为3%的海藻酸钠包埋效果最好,此时的酶活力最高;当海藻酸钠浓度较低时包埋不紧密,酶分子容易漏出,数量不足,因此酶活力较低。由丙图可知,固定化酶的活力随使用次数的增多而下降,且在使用3次以后,酶活力显著下降。
【小问1详解】
由甲图可知,当温度变化时,游离酶的酶活力比固定化酶变化明显,说明固定化酯酶比游离酯酶对温度变化适应性更强且应用范围较广。
【小问2详解】
由乙图可知,浓度为3%的海藻酸钠包埋效果最好,即酶活力最高。当海藻酸钠浓度较低时,包埋不紧密,酶分子容易漏出,数量不足,因而酶活力较低。
【小问3详解】
由丙图可知,固定化酯酶一般可重复使用3次,之后若继续使用则酶活力明显下降。
【小问4详解】
由于小麦酯酶分子很小,很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来,因此固定小麦酯酶不仅采用海藻酸钠直接包埋,而是采用双重固定法。
【点睛】熟知固定化酶的操作要点及其相关的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明确相关曲线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前提,能根据固定化酶技术的相关原理分析相关操作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41.[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41. 研究人员按照下列流程培育具有新性状的转基因动物,进入泌乳期后,可以通过分泌的乳汁来生产所需要的产品,称为乳腺生物反应器。
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受体细胞→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生产产品
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工程的第一步是______________,常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等。(至少答出2点)
(2)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需要在目的基因首端加入_______________,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需要将胚胎体外培养至_____________阶段进行性别鉴定,筛选出发育状态良好的雌性胚胎进行移植,然后对受体母本进行________________的检查,最终产下胚胎移植的个体。胚胎移植的优势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提出建立膀胱生物反应器的设想,与乳腺生物反应器相比,膀胱生物反应器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目的基因的获取 ②. 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人工合成等 ③. 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 ④. 使目的基因在动物体内的乳腺细胞中表达,从而在乳汁中获取所需产品 ⑤. 囊胚 ⑥. 是否妊娠 ⑦. 可以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潜力 ⑧. 不受动物性别和发育时期的影响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1)基因工程的第一步是目的基因的获取,常用的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人工合成等。
(2)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需要将目的基因与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等调控组件重建在一起,其目的是使目的基因在动物体内的乳腺细胞中表达,从而从乳汁中获取所需产品。
(3)实验中,需要将胚胎体外培养至囊胚阶段进行性别鉴定。筛选出发育状态良好的雌性胚胎进行移植,然后对受体母本进行是否妊娠的检查,最终产下胚胎移植的个体。由此可见,胚胎移植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发挥雄性优良个体的繁殖潜力。
(4)“乳腺细胞生物反应器”只能从哺乳期雌性奶牛的乳汁中获取产物,与“乳腺细胞生物反应器”相比,“膀胱生物反应器”的优点是雌性和雄性奶牛的尿液中都可提取到产物,且不受性别和发育时期的影响。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工程以及胚胎工程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识记基因工程的三种操作工具,掌握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方法,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关于水的叙述,错误的是,8下降至2,578,则其葡萄糖含量大于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生物试题含解析,共9页。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