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2023学年江西省新余市一中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2023学年江西省新余市一中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第1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新余市一中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第2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新余市一中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江西省新余市一中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西省新余市一中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余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
    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 对下列生物分类错误的是( )
    ①颤蓝细菌 ②酵母菌 ③变形虫
    ④衣藻 ⑤黑藻 ⑥HIV
    ⑦大肠杆菌 ⑧甲型HN流感病毒 ⑨肺炎双球菌
    A. ①④⑤能光合作用 B. ①⑦⑨有核糖体但无染色体
    C. 遗传物质是RNA的生物是⑥⑧ D. 具有核膜的生物只有③④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一些常考生物的类别: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水绵、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常考的原核生物:蓝细菌(如颤蓝细菌、发菜、念珠蓝细菌)、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等)、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此外,病毒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详解】A、①颤蓝细菌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④衣藻和⑤黑藻含有叶绿体,三者都是能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A正确;
    B、①颤蓝细菌、⑦大肠杆菌和⑨肺炎双球菌都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中有核糖体但无染色体,B正确;
    C、遗传物质是RNA的生物是RNA病毒,对应⑥HIV和 ⑧甲型HN流感病毒 ,C正确;
    D、具有核膜的生物为真核生物,即②酵母菌、③变形虫、④衣藻、⑤黑藻,D错误。
    故选D。
    2. 将来自同一紫色洋葱的鳞片叶外表皮且生理状态相同的细胞分别放置在甲、乙溶液中,对细胞失水量进行测量,所得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溶液的起始渗透压比乙溶液的起始渗透压高
    B A点,洋葱细胞开始从乙溶液中吸收溶质分子
    C. 8 min时,乙溶液中的细胞有活性,甲溶液中细胞无活性
    D. 乙溶液内洋葱细胞的细胞液颜色在B点时最深
    【答案】A
    【解析】
    【分析】1、渗透现象:水分子由相对含量多的地方往相对含量少的地方扩散的现象。
    2、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详解】A、甲溶液的细胞失水量大于乙溶液,说明甲溶液的起始渗透压高于乙溶液的起始渗透压,A正确;
    B、由图可知,乙溶液中发生了质壁分离自动复原,说明洋葱细胞可以吸收溶质分子,并且从刚开始就能吸收,B错误;
    C、8 min时,甲溶液中的洋葱细胞还在失水,说明还有活性,C错误;
    D、乙溶液中的洋葱细胞在A点时,失水量大于B点,液泡的颜色最深,D错误。
    故选A。
    3. 下图表示某绿色植物在生长阶段体内物质转变情况,图中a、b为光合作用原料,①~④表示相关过程,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若用18O标记O2,则18O不会出现在C6H12O6中
    B. 光合作用过程中[H]来源于①过程中水的光解,用于③过程C3的还原
    C. 植物缺镁于①过程会受到影响
    D. ②④过程中产生ATP最多的是②过程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中①过程为光反应,③过程表示暗反应,④过程为有氧呼吸的第一、第二阶段,②过程属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详解】A、若用18O标记O2,18O会进入水中,经过有氧呼吸18O进入二氧化碳,经暗反应会出现在C6H12O6中,A错误;
    B、③过程表示暗反应,光合作用过程中[H]来源于①过程(光反应)中水的光解,用于③过程(暗反应)C3的还原,B正确;
    C、植物缺镁影响叶绿素的合成,①过程会受到影响,C正确;
    D、②过程属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④过程为有氧呼吸的第一、第二阶段,因此②④过程中产生ATP最多的是②过程,D正确。
    故选A。
    4. 苜蓿的花色有紫色和白色,分别受一对基因B和b控制。含B或b的卵细胞受精能力相同,而含B基因的花粉存活率是含b基因花粉存活率的1/4,则杂合子紫花苜蓿自交,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为( )
    A 紫花:白花=2:1 B. 紫花:白花=3:2
    C. 紫花:白花=5:2 D. 紫花:白花=4:1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型为Bb的紫花植株自交,其产生卵细胞的种类及比例为B∶b=1∶1,即B占1/2,b占1/2;由于含B基因的花粉存活率是含b基因花粉存活率的1/4,则其产生花粉的种类及比例为B∶b=1∶4,即B占1/5,b占4/5。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基因型为Bb的紫花植株能产生的雌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1/2B、1/2b, 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1/5B、4/5b。 因此基因型为Bb的紫花植株自交,子代白花bb所占的比例为1/2×4/5=2/5,紫花所占的比例为3/5,即紫花∶白花=3∶2,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5. 细胞分裂是生物体一项重要的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下列关于图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①表示的细胞一定是有丝分裂,其下一个时期主要进行着丝粒分裂
    B. 图②是某基因型为AaBb的哺乳动物睾丸里一个细胞,其子细胞的基因型有两种
    C. 图③是某高等雌性动物体内的一个细胞,此细胞形成过程中可出现6个四分体
    D. 图①和图②可对应于图④中的BC段,图③对应于图④中的DE段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①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最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③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④表示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其中AB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BC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详解】A、图①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最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也可能为单倍体植物的有丝分裂中期),A错误;
    B、据图分析,图②细胞所处时期为有丝分裂中期,故其若为基因型为AaBb的哺乳动物睾丸里的一个细胞,则其子细胞只有一种基因型AaBb,B错误;
    C、图③是某高等雌性动物体内的一个细胞,此时细胞中有3条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则该动物的体细胞有6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形成3个四分体,C错误;
    D、①和②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对应于图④中的BC段;③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对应于图④中的DE段,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区段形成的原因或代表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6. 奥密克戎是2019新型冠状病毒变种。数据表明,在德尔塔变异毒株中,突变的氨基酸数量为18个,而在新毒株奥密克戎中则有43个。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新冠病毒的不同变种发生突变的氨基酸不同,表明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
    B. 新冠病毒变异快、变种多,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DNA复制时容易发生基因突
    C. 新型冠状病毒繁殖过程中存在着碱基互补配对现象
    D. 人类在与新冠病毒的斗争中,二者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生命活动。病毒依据宿主细胞的种类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根据遗传物质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新型冠状病毒属于RNA病毒。
    【详解】A、新冠病毒的不同变种发生突变的氨基酸数量不同,即不同的RNA片段(基因)会发生突变,表明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A正确;
    B、新冠病毒变异快,变种多,根本原因是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单链RNA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基因突变,B错误;
    C、新型冠状病毒繁殖过程中需要经过复制和翻译的过程,所以存在着碱基互补配对现象,C正确;
    D、人类在与新冠病毒的斗争中,人类不断提高免疫力抵抗病毒感染,而病毒不断变异以便完成对宿主的感染,因而二者相互选择、共同进化,D正确。
    故选B。
    7. 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变,而基因表达与表现型发生可遗传变异的现象。其原因之一是碱基甲基化影响基因表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碱基甲基化不会改变基因储存的遗传信息
    B. 碱基甲基化可能会影响RNA聚合酶的识别
    C. 由于碱基甲基化而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
    D. 若双链DNA分子中C全部甲基化且占30%,则单链中A占比不超过40%
    【答案】C
    【解析】
    【分析】表观遗传学的主要特点:
    1、可遗传的,即这类改变通过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能在细胞或个体世代间遗传。
    2、可逆性的基因表达调节,也有较少的学者描述为基因活性或功能调节。
    3、没有DNA序列的改变或不能用DNA序列变化来解释。
    【详解】A、遗传信息储存在基因的碱基序列中,甲基化没有改变碱基序列,因此不会改变基因储存的遗传信息,A正确;
    B、基因表达时,需要RNA聚合酶识别DNA序列并启动转录,因此碱基甲基化可能会影响RNA聚合酶的识别,B正确;
    C、甲基化不改变基因中碱基序列,因此由于碱基甲基化而引起的变异不属于基因突变,C错误;
    D、若DNA分子中C占30%,则G=C=30%,A+T=1-30%×2=40%,A=T=20%,则一条DNA单链上A最多占40%,因此若DNA分子中C甲基化且占30%,则单链中A占比不超过40%,D正确。
    故选C。
    8. 结肠癌是一种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下图是结肠癌发生的简化模型。下列关于结肠癌发生及预防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从细胞形态的角度分析,结肠癌细胞已失去了正常结肠上皮细胞的形态
    B. 从基因的角度分析,结肠癌的发生是多种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的累积
    C. 从基因表达的角度分析,结肠癌细胞的细胞膜上糖蛋白的表达量增强
    D. 从蛋白质活性的角度分析,结肠癌细胞内蛋白质的活性可出现增强、减弱甚至丧失
    【答案】C
    【解析】
    【分析】癌细胞具有以下特征:
    (1)在适宜的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在人的一生中,体细胞一般能够分裂50—60次,而癌细胞却不受限制,它们迅速地生长、分裂,无限增殖;
    (2)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例如,体外培养的正常的成纤维细胞呈扁平梭形,当这种细胞转变成癌细胞后就变成球形了。
    (3)癌细胞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癌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详解】A、结肠癌呈球形,正常结肠上皮细胞呈长方体,A正确;
    B、由图可知,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为两大类基因,当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多种基因突变,累积到一定程度则会变为癌细胞,B正确;
    C、结肠癌细胞的细胞膜上糖蛋白的比例大量降低,细胞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在体内易发生分散而转移,C错误;
    D、结肠癌细胞内蛋白质的活性可出现增强、减弱甚至失去活性,D正确。
    故选C。
    9. 细胞中出现的异常mRNA被SURF复合物识别而发生降解的过程被称为NMD作用,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mRNA质量监控机制,该机制能识别并降解含有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的转录产物以防止毒性蛋白的产生。图中异常mRNA与正常mRNA长度相同,AUG、UAG分别表示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异常mRNA经NMD作用,可以获得六种小分子化合物
    B. SURF复合物能识别异常mRNA的终止密码子
    C. 异常mRNA控制合成的毒性蛋白与正常mRNA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相同
    D. 异常mRNA产生的原因是DNA发生了碱基对的增加,使mRNA中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中异常mRNA的中间部位出现一个终止密码子,该密码子能够阻断该mRNA的继续翻译,从而抑制该突变基因的表达。
    【详解】A、由图示可知,异常mRNA被SURF复合物识别而发生降解的过程是形成核糖核苷酸,因此降解的产物是四种核糖核苷酸,A错误;
    B、由图示可知,SURF只能识别异常mRNA的终止密码子,B正确;
    C、由于异常mRNA中提前出现了终止密码子,因此其合成的毒性蛋白的分子质量小于正常mRNA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分子质量,C错误;
    D、由图示可知,异常mRNA与正常mRNA长度相同,故异常mRNA产生的原因是转录它的基因发生碱基对替换造成的,D错误。
    故选B。
    10. 有研究表明,M140基因的突变与遗传性骨骼发育不良(SD)的发生有关。某研究小组获得了一个SD患病家系的遗传系谱图,并对其成员的M140基因进行了测序,部分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成员
    测序结果
    Ⅰ-1、Ⅰ-2、Ⅱ-1、Ⅲ-1
    …CTGCCAGTGGTT…
    Ⅱ-2、Ⅲ-2
    …CTGCCAGTGTT…和…CTGCCGGTGGTT…

    A. 致病的M140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
    B. Ⅱ-2的早期胚胎细胞中可能发生了M140基因的突变
    C. 该家系SD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D. 家系中Ⅱ-2的致病基因来自Ⅰ-1和Ⅰ-2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若该病是来自于第一代的遗传,则该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I -1、 I -2应该是携带致病基因,但测序结果只有一一个序列,说明 I -1、I-2不是携带者,根据测序分析可知,该家系出现 SD 病是由于II-2的早期胚胎细胞中发生了M140基因的突变,而不是来自第一代的遗传,且III-2有正常基因,也有致病基因,说明 SD 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详解】 A、B 、据分析可知致病的M140基因由于II-2的早期胚胎细胞中在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 A 与T碱基对被 G 与 C 碱基对替换),即发生了基因突变,且是显性突变, A、B 正确;
    C 、根据测序分析可知,该家系出现 SD 病是由于 II -2的早期胚胎细胞中发生了M140基因的突变,而不是来自第一代的遗传,且III-2有正常基因,也有致病基因,SD 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C 正确;
    D 、若该病是来自于第一代的遗传,则该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I -1、 I -2应该是携带致病基因,但测序结果只有一个序列,说明 I -1、 I -2不是携带者, D 错误。
    故选 D 。
    11. 如图为人体内某组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A、B、C分别表示不同体液,据图判断,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 A、B、C的成分和含量相近,但不完全相同,最主要差别在于A中含有较多蛋白质
    B. 人体剧烈运动后,B中的pH将会由弱碱性变成酸性
    C. 如果图示为肺部组织,则Ⅱ端比Ⅰ端血浆中葡萄糖含量低、O2较多
    D. 如果图示为胰岛组织,则饱饭后Ⅱ端比Ⅰ端血浆中胰岛素含量高、葡萄糖含量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示为人体内某组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B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C是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详解】A、A是组织液,B是血浆,C是淋巴,三者成分和含量相近,但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B)中含有较多蛋白质,A错误;
    B、由于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所以人体剧烈运动后,B血浆中的pH将维持相对稳定,B错误;
    C、如果图示为肺部组织,则Ⅱ静脉端比Ⅰ动脉端相比,血浆中的葡萄糖因不断消耗而降低、O2不断进入血浆而增多,C正确;
    D、饱饭后,血液经过胰岛组织时,胰岛组织要摄入葡萄糖,同时感受到高血糖的信号后,胰岛组织会向血液中释放胰岛素,所以饱饭后Ⅱ端比Ⅰ端血浆中胰岛素含量高、葡萄糖含量低,D错误。
    故选C。
    12. 坐骨神经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度均有差异,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即大小、变化、幅度)可以叠加。图1表示将坐骨神经与生物信号采集仪相连,图2为a、b处测得的动作电位相对值。在刺激电极处依次施加由弱到强的电刺激,显示屏1上出现第一个动作电位时的刺激强度即阈刺激。(记为Smin),当动作电位幅值不再随刺激增强而增大时的刺激强度为最大刺激(记为Smax)。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是Na+通过主动运输内流,使膜内外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B. 动作电位产生后,膜内电荷的流动方向是从右到左,而膜外是从左到右
    C. Smax表明全部神经纤维发生兴奋,且每条神经纤维的兴奋强度均随刺激的增强而增大并达到最大值
    D. 动作电位在不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不同导致显示屏2测得的动作电位叠加值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每根神经纤维的兴奋性不同,引起它们兴奋所需的阈强度不同,刺激强度较小时兴奋性高的神经首先被兴奋,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兴奋性较低的神经也逐渐被兴奋,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刺激强度会改变被兴奋的神经根数,它们叠加到一起的动作电位幅值就会改变。
    【详解】A、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是Na+内流,方式是协助扩散,使膜内外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A错误;
    B、据图可知,刺激位置在左侧,则该处膜外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故动作电位产生后,膜内电荷的流动方向是从左到右,而膜外是从右到左,B错误;
    C、结合题意可知,坐骨神经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刺激强度会改变被兴奋的神经根数,它们叠加到一起的动作电位幅值就会改变,因此在刺激的基础上依次施加由弱到强的电刺激,当动作电位幅值不再随刺激增强而增大时,刺激强度即为最大刺激,记为Smax,此时不一定每条神经纤维的兴奋强度都达到最大值,C错误;
    D、据图可知,显示屏2的动作电位叠加值比显示屏1要低,说明动作电位在不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不同,D正确。
    故选D。
    二、选择题
    13. 某二倍体生物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了下图所示①②③④4种类型的变异,图中字母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变异类型对应错误的是( )








    基因突变
    染色体片段重复
    基因重组
    染色体片段缺失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1、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2、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①中出现了两个基因c,发生的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
    ②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个别增加,属于染色体 数目的变异;
    ③表示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发生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④表示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对应错误的是①②④。
    故选B。
    14. 下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2表示处于细胞有丝分裂某个时期的细胞图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分子的复制
    B. 图1中DE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
    C. 图2中细胞处于图1中的DE段
    D. CD段是子细胞的形成导致的
    【答案】ABC
    【解析】
    【分析】图1:AB段表示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时每条染色体上由一个DNA分子变成两个DNA分子。BC表示每条染色体有姐妹染色单体,CD表示细胞分裂后期(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每条染色体上再变成一个DNA分子。 图2:细胞含中有同源染色体,且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A、图1中AB段一条染色体的DNA分子由1个变成2个,这是由于DNA分子的复制,A正确;
    B、图1中DE段表示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B正确;
    C、图2中细胞一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DNA分子,并且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处于图1中的DE段,C正确;
    D、CD段是着丝粒分裂导致的,处于有丝分裂后期,D错误。
    故选ABC
    15. 神经元的回返性抑制中枢神经元的兴奋沿轴突外传的同时,又经轴突侧支使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后者释放递质反过来抑制原先发生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即回返性抑制(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刺激a会引起b神经元氯离子通道开放
    B. b神经元释放递质使c膜内外电位差增大
    C. 回返性抑制可以使神经元的兴奋及时停止
    D. 该机制利于同一中枢内神经元活动协调一致
    【答案】BCD
    【解析】
    【分析】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刺激a,引起a神经元兴奋,释放兴奋性递质,作用于b,b神经元兴奋,释放神经递质,回返性抑制a神经元,故b神经元为钠离子内流,因此刺激a会引起b神经元钠离子通道开放,A错误;
    B、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后,释放的递质反过来抑制原先发生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故c神经元会受到抑制,无动作电位产生,会引起氯离子内流,静息电位(膜内外电位差)增大,B正确;
    C、回返性抑制使a神经元由兴奋状态迅速转变为抑制状态,回返性抑制可以使神经元的兴奋及时停止,C正确;
    D、中枢神经元的兴奋沿轴突外传的同时,通过回返性抑制,又经轴突侧支使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后者释放递质反过来抑制原先发生兴奋的神经元,使得中枢神经元的兴奋及时停止,因此该机制利于同一中枢内神经元活动协调一致,D正确。
    故选BCD。
    16. 脑卒中是脑部血管破裂或阻塞导致的疾病,患者常出现上下肢不能运动等功能性障碍。研究人员尝试通过如图所示的“脑机接口”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能部分恢复受损大脑的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脑卒中患者不能完成膝跳反射等非条件反射
    B. 脑卒中患者常伴有认知或言语障碍等后遗症
    C. 脑机接口必须连接传出神经及相应的效应器
    D. 脑机接口意在恢复患者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答案】ACD
    【解析】
    【分析】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 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A、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而脑卒中患者的脊髓正常,因此脑卒中患者能完成膝跳反射等非条件反射,A错误;
    B、因为大脑皮层具有认知、言语等功能,而脑卒中患者的大脑皮层受到了损伤,故脑卒中患者常伴有认知或言语障碍等后遗症,B正确;
    C、脑卒中患者的大脑皮层受到损伤,大脑皮层是神经中枢,反射弧其他部位可能正常,因此脑机接口不一定要连接传出神经及相应的效应器,C错误;
    D、大脑属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不是自主神经系统,因此脑机接口意在恢复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D错误。
    故选ACD。
    三、非选择题
    17. Rubisco是光合作用过程中催化CO2固定的酶。但其也能催化O2与C5结合,形成C3和C2,导致光合效率下降。CO2与O2竞争性结合Rubisco的同一活性位点,因此提高CO2浓度可以提高光合效率。
    (1)蓝细菌具有CO2浓缩机制,如下图所示。

    注:羧化体具有蛋白质外壳,可限制气体扩散
    据图分析,CO2依次以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方式通过细胞膜和光合片层膜。蓝细菌的CO2浓缩机制可提高羧化体中Rubisco周围的CO2浓度,从而通过促进___________和抑制___________提高光合效率。
    (2)向烟草内转入蓝细菌Rubisco的编码基因和羧化体外壳蛋白的编码基因。若蓝细菌羧化体可在烟草中发挥作用并参与暗反应,应能利用电子显微镜在转基因烟草细胞的___________中观察到羧化体。
    (3)研究发现,转基因烟草的光合速率并未提高。若再转入HCO3-和CO2转运蛋白基因并成功表达和发挥作用,理论上该转基因植株暗反应水平应___________,光反应水平应___________,从而提高光合速率。
    【答案】(1) ①. 自由扩散 ②. 主动运输 ③. CO2固定 ④. O2与C5结合
    (2)叶绿体 (3) ①. 提高 ②. 提高
    【解析】
    【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植物在光下会进行一种区别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生理作用,即光呼吸作用,该作用在光下吸收O2形成C3和C2,该现象与植物的Rubisco酶有关,它催化五碳化合物反应取决于CO2和O2的浓度,当CO2的浓度较高时,会进行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当O2的浓度较高时,会进行光呼吸。
    【小问1详解】
    据图分析,CO2进入细胞膜的方式为自由扩散,进入光合片层膜时需要膜上的CO2转运蛋白协助并消耗能量,为主动运输过程。蓝细菌通过CO2浓缩机制使羧化体中Rubisco周围的CO2浓度升高,从而通过促进CO2固定进行光合作用,同时抑制O2与C5结合,进而抑制光呼吸,最终提高光合效率。
    【小问2详解】
    若蓝细菌羧化体可在烟草中发挥作用并参与暗反应,暗反应的场所为叶绿体基质,故能利用电子显微镜在转基因烟草细胞的叶绿体中观察到羧化体。
    【小问3详解】
    若转入HCO3-和CO2转运蛋白基因并成功表达和发挥作用,理论上可以增大羧化体中CO2的浓度,使转基因植株暗反应水平提高,进而消耗更多的[H]和ATP,使光反应水平也随之提高,从而提高光合速率。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光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18.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B经基因突变引起的,病因如下图。

    (1)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易夭折,在人群中十分少见,由此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特点。该突变是因基因发生了碱基对______________而引的。由图可知,决定缬氨酸的密码子是______________。
    (2)图中①过程需要______________酶的参与。图中②表示遗传信息表达的______________过程,此过程涉及了______________类RNA。
    (3)图中③过程______________(能、不能)发生在人的成熟红细胞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育了一个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儿子。他们再生一个孩子正常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这对夫妇再生育时,医生通过产前基因诊断帮助他们获得了健康的孩子。产前诊断常采用羊膜穿刺术从孕妇的______________中获得胎儿细胞进行检查。
    【答案】(1) ①. 多害少利(低频性) ②. 低频性(多害少利) ③. 替换 ④. GUA
    (2) ①. RNA聚合 ②. 翻译 ③. 3
    (3) ①. 不能 ②.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没有细胞核,不进行DNA复制
    (4) ①. 3/4 ②. 羊水
    【解析】
    【分析】图示表示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其中①表示转录过程;②表示翻译过程;③表示DNA复制过程,该过程中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即基因突变。
    【小问1详解】
    镰刀型红细胞对人体有危害的性状,患者易夭折,说明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的特点;在人群中十分少见,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的特点。对比基因突变前后的DNA序列可知,该突变是因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而引起的。由图可知,双链DNA下面的一条链为转录的模板,其碱基组成为CAT,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决定缬氨酸的密码子是GUA。
    【小问2详解】
    图中①表示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图中②表示遗传信息表达的翻译过程,此过程涉及了3类RNA,即tRNA转运氨基酸、 mRNA作为模板和rRNA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
    【小问3详解】
    图中③过程表示DNA复制过程,不能发生在人的成熟红细胞中,因为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没有细胞核,不进行DNA复制。
    【小问4详解】
    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育了一个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儿子,说明夫妇基因型均为Bb,他们生育的后代基因型及概率为1/4BB,1/2Bb,1/4bb,因此再生一个孩子正常的概率是3/4。对胎儿进行镰刀型贫血症的产前基因诊断,常采用羊膜腔穿刺术从羊水中获取胎儿细胞进行基因检测。
    【点睛】本题结合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图解,考查基因突变、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患病概率的计算。
    19. 我们的DNA能精确地复制,关键在于大量蛋白质监控的修复机制。除了目前知道的碱基切除修复、核苷酸切除修复和错配修复,还有一些DNA修复机制。每天我们的DNA都会受到一些损坏,比如紫外线、香烟或其他有毒物质,如果修复机制出现错误,那么癌症就有可能发生。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的DNA能精确地复制”,参与DNA复制过程的酶_____________,DNA复制的两个特点是____________。
    (2)“关键在于大量蛋白质监控的修复机制”中的蛋白质可能是______________(填“酶”、“激素”或“维生素”):“核苷酸切除修复”中的核苷酸指的是4种_______________(填“核糖核苷酸”或“脱氧核糖核苷酸”)。
    (3)“错配修复”中的“错配”实际上是发生了_____________(填“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或“同源染色体错配”)。细胞对DNA损伤的修复,形式虽然多样,但都是以未发生错误的母链作为模板,按照_____________原则对子链进行修复的。
    (4)“如果修复机制出现错误,那么癌症就有可能发生”,从引起细胞癌变的因素分析,紫外线属于____________因素,香烟或其他有毒物质属于_____________因素,人和动物细胞中与癌变相关的基因有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解旋酶和DNA聚合酶 ②. 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
    (2) ①. 酶 ②. 脱氧核糖核苷酸
    (3) ①. 基因突变 ②. 碱基互补配对
    (4) ①. 物理 ②. 化学 ③.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解析】
    【分析】1、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及特点:(1)场所:主要在细胞核(2)时间:细胞分裂间期(3)条件:①模板:DNA的两条链②原料: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③能量:由ATP供能④酶:解旋酶、DNA聚合酶⑤特点: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5)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T-A、C-G、G-C。
    2、引起基因突变的外界因素有:(1)物理因素:X射线、激光、紫外线等(2)化学因素: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3)生物因素:Rous肉瘤病毒等。
    【小问1详解】
    DNA分子复制的基本条件是模板、原料、能量、酶,其中酶有解旋酶和DNA聚合酶,复制过程的特点是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
    【小问2详解】
    大量蛋白质起到“修复”的作用是一种催化作用,而酶具有催化作用;分析题意可知,修复的对象是DNA,DNA的基本单位为脱氧核糖核苷酸。
    【小问3详解】
    “错配”指的是DNA中碱基配对发生错误,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称之为基因突变;DNA分子中的碱基是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配对。
    【小问4详解】
    引起基因突变的外界因素主要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紫外线属于物理因素,香烟或其他有毒物质属于化学因素。人体和动物细胞内含有与癌变有关的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20. 分析下列图形中各细胞内染色体组成情况,并回答相关问题。

    (1)一般情况下,一定属于单倍体生物体细胞染色体组成的是图____________。
    (2)图C中含_____________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_____________条染色体,由c细胞组成的生物体可育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而言,当该个体由____________发育而来时,由B细胞组成的生物体是二倍体;在该个体由______________发育而来时,由B细胞组成的生物体是单倍体。
    (4)若由A细胞组成的生物体是单倍体,则其正常物种体细胞内含____________个染色体组。
    (5)基因型分别为AAaBbb、AaBB、AaaaBBbb及Ab的体细胞,其染色体组数目依次与图A~D中的____________相等。
    【答案】(1)D (2) ①. 3 ②. 3 ③. 不可育。因为由C细胞组成的生物体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能产生可育配子
    (3) ①. 受精卵 ②. 未受精的生殖细胞 (4)8
    (5)C、B、A、D
    【解析】
    【分析】1、单倍体的概念: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单倍体可能含有一个或多个染色体组,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一定是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含有2个染色体组的叫二倍体,含有3个或3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是多倍体。
    2、染色体组数目的判断方法:根据染色体形态判断,大小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就是几个染色体组,图中A含有4个染色体组,B含有2个染色体组,C含有3个染色体组,D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小问1详解】
    单倍体是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与含有几个染色体组没有必然联系,但是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必然是单倍体,所以一定属于的单倍体的是D,其他均可能为单倍体。
    【小问2详解】
    图C中有三种染色体,含有3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组含有3个染色体;由C细胞组成的生物体为三倍体,因为由C细胞组成的生物体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能产生可育配子,生物体不可育。
    【小问3详解】
    B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如果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是二倍体,如果由未受精的生殖细胞直接发育的,是单倍体。
    【小问4详解】
    A细胞是单倍体,含有4个染色体组,正常物种是经受精结合产生的,含有8个染色体组。
    【小问5详解】
    AAaBbb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对应C图;AaBB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对应B图;AaaaBBbb含有四个染色体组,对应A图,Ab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对应D图。
    21. 尿崩症患者的肾脏不能保留水分,临床上表现为排出大量低渗尿液,依据病变部位可分为中枢性尿崩症和肾性尿崩症。某实验小组对正常小鼠、患有中枢性尿崩症的小鼠和肾性尿崩症的小鼠禁水一段时间,并观察记录三组小鼠尿液渗透压的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随着时间的变化,对照组小鼠的尿液渗透压逐渐升高,尿崩症实验鼠的尿液渗透压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或“等于”)正常鼠。中枢性尿崩症小鼠发病原因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泌的抗利尿激素的量不足所致,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渗透压 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升高”或“下降”或“不变”)。
    (2)肾性尿崩症的病因是肾脏相应细胞表面缺乏________________, 而使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检测患者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与正常人相比要____________(填“多”或“少”)些。
    (3)经研究发现尿崩症患者体内细胞外液的渗透压___________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或“正常”)。
    (4)尿崩症患者如果渴觉减退或消失,未能及时补充水分,可引起严重失水、血浆渗透压和血清钠水平明显升高,出现极度软弱、发热、神精症症状,甚至死亡。由此可见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低于 ②. 下丘脑 ③. 升高 ④. 受体 ⑤. 多 ⑥. 偏高 ⑦. 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析】
    【分析】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由垂体后叶释放,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尿液渗透压较低,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渗透压升高,说明是由于抗利尿激素减少导致的,故为中枢性尿崩症;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渗透压并未改变,与正常鼠相比抗利尿激素反而偏高,为肾性尿崩症。
    【详解】(1)尿崩症患者的肾脏不能保留水分,临床上表现为排出大量低渗尿液,尿崩症实验鼠的尿液渗透压应低于正常鼠。中枢性尿崩症小鼠发病原因是由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澈素的量不足所致,抗利尿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所以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渗透压升高。
    (2)肾性尿崩症的病因是肾脏相应细胞表面缺乏受体而使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检测患者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与正常人相比要多。
    (3)尿崩症患者的肾脏不能保留水分,临床上表现为排出大量低渗尿液,由于水分大多随尿液排出体外,所以导致尿崩症患者体内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偏高。
    (4)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这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点睛】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要能识记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能够根据题干信息判断正常、中枢性尿崩症和肾性尿崩症,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相关试卷

    2022-2023学年江西省金溪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西省金溪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5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宜春市铜鼓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江西省宜春市铜鼓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梧州市金溪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西省梧州市金溪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