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展开一、单选题
1.下列物质(或结构)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突触小泡和氨基酸⑤喝进胃中的牛奶⑥胰腺分泌的消化液⑦肌肉注射的青霉素⑧精子与卵细胞结合而成的受精卵
A.②③⑦ B.②③④⑦ C.①②③⑦⑧ D.①②③⑥⑦③
【答案】
A
【分析】
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细胞的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细胞的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3、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等各种胞内酶和消化酶等。
【详解】
①血液不属于内环境,①错误;
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②正确;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③正确;
④突触小泡在突触前膜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④错误;
⑤胃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所以喝进胃中的牛奶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⑤错误;
⑥胰腺分泌的消化液在消化道中,消化道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因此胰腺分泌的消化液不属于内环境,⑥错误;
⑦肌肉注射青霉素直接进入组织液,组织液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⑦正确;
⑧输卵管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精子与卵细胞结合而成的受精卵不属于内环境,⑧错误。
综上所述,②③⑦符合题意,即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是外界环境相对稳定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内环境稳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实现的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 90%以上来源于 Na+和 Cl−
【答案】
A
【分析】
1、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
A、外界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A错误;
B、温度、pH影响酶的活性,内环境温度、PH维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正确;
C、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C正确;
D、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D正确。
故选A。
3.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量乳酸进入①后,马上被稀释或被彻底分解
B.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③等处的渗透压会下降
C.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与神经—体液调节有关
D.①~③分别代表血液、淋巴和组织液,它们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答案】
B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 ,因此,图中①是血浆; ②是淋巴;③是组织液。
【详解】
A、①为血浆,大量乳酸进入血浆后,会被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中和,维持血浆的pH稳定,A错误;
B、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血浆中蛋白质减少,①③等处的渗透压下降,B正确;
C、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不变,与神经-体液调节有关,C错误;
D、图中①代表血浆,而不是血液,D错误。
故选B。
4.图中甲、乙、丙、丁表示人体体液的各种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淋巴细胞只分布在丁中
B.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为甲和乙
C.人体内含量最多的是乙,O2浓度最高的是乙
D.营养不良时,甲的含量会增多,乙的含量会减少
【答案】
B
【分析】
依题图中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可判断出甲、乙、丙、丁分别是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和淋巴(判断的依据为单箭头指入并且有单箭头指出的为淋巴,淋巴进入血浆)。
【详解】
A、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丁淋巴中,也可以分布在甲血浆中,A错误;
B、毛细血管壁内侧为甲血浆,外侧为乙组织液,因此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B正确;
C、O2通过血液运输至组织液进而被组织细胞利用,其通过细胞膜的方式为自由扩散,顺浓度梯度运输,因此图中甲血浆处O2的浓度最高,C错误;
D、营养不良时,甲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乙组织液将增多,D错误。
故选B。
5.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渗透压下降
C.细胞代谢紊乱 D.血糖含量偏高
【答案】C
【详解】
A、稳态指机体内环境的化合物的含量和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稳态遭到破坏,温度和PH都不是最适,故.酶促反应速率下降,A错误;
B、渗透压液可能上升,B错误;
C、稳态遭到破坏,化合物含量和理化性质都失去平衡,故细胞代谢紊乱,C正确;
D、血糖含量也可能偏低,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
6.短跑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准确理解裁判员的指令,主要依靠
A.大脑皮层视觉中枢 B.大脑皮层言语区
C.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 D.下丘脑
【答案】
B
【详解】
裁判员的指令代表了语言信号,故短跑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准确理解裁判员的指令,主要靠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故选B。
7.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答案】
B
【分析】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递质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神经递质的种类:兴奋性递质或抑制性递质。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
A、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对突触前膜不起作用,不会引起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A错误;
B、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若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神经递质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B正确;
C、根据题意可以知道,本神经递质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前膜神经元持续性抑制没有关系,C错误;
D、根据题意可以知道,本神经递质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神经递质,不是抑制,D错误;
故选B。
8.下丘脑在机体稳态调节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其中错误的选项有 ( )
①感受: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机体渗透压升高
②分泌: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在外界温度低时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③调节: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④传导:下丘脑可传导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至大脑皮层,使人产生渴觉
A.零项 B.一项 C.二项 D.三项
【答案】
B
【详解】
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机体渗透压升高,①正确;
②④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同时下丘脑可传导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使人产生渴觉;在外界温度低时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错误;④正确;
③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③正确。
故选B。
9.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 )
A.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
C.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
【答案】C
【分析】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有免疫缺陷病、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是由免疫系统功能不足或缺乏造成的,如艾滋病等;过敏反应是由免疫系统功能过强造成的,如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自身免疫病是人体的免疫系统不能分辨“自己”和“异己”成分造成的,如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详解】
A、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不是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不具有传染性,A错误;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属于免疫缺陷病,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免疫功能过强引起,无传染性,B错误;
C、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自身的组织和器官损伤,属于自身免疫病,C正确;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一般不会对自身组织和器官造成严重伤害,而自身免疫病是免疫系统将自身的组织或器官当作抗原来攻击,D错误。
故选C。
10.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则这两种物质中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 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答案】
C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
B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在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据此可推知:物质甲是淋巴因子;在抗原的刺激下,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进而获得免疫能力,由此推知物质乙为抗原。综上分析, C正确,A、B、D均错误。
【点睛】
疑难突破: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过程如下图所示:
11.在连续恒速给药(如静脉输注)的过程中血药浓度会逐渐增高,一段时间后可达稳定而有效的血药浓度,此时药物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这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结合相关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稳态是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维持相对稳定状态,注射药物一般不影响稳态
B.注射量相同的情况下,静脉注射比肌肉注射会使药物更快达到全身各部位
C.理想的给药剂量应使稳态血药浓度维持在最小中毒浓度与最小有效浓度之间
D.当治疗效果不满意或发生不良反应时,可通过测定稳态血药浓度对给药剂量加以调整
【答案】
A
【分析】
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由于细胞不停地进行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的影响,导致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及化学物质含量也不断发生变化。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以及各器官协调配合下,机体的内环境稳态才能得以维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机体才能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
【详解】
A、人体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不断发生变化,注射药物会影响稳态,A错误;
B、静脉注射直接进入血浆,肌肉注射先进入组织液,在进入血浆,因此静脉注射的药效更快,B正确;
C、药物在人体内发挥治疗作用时,该药物的血药浓度应介于最低有效浓度和最低中毒浓度之间,C正确;
D、注射药物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当治疗效果不满意或发生不良反应时,可通过测定稳态血药浓度对给药剂量加以调整,D正确。
故选A。
12.如图表示三种海蟹在其他环境条件一定时,不断改变海水盐度,它们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已知海水的浓度约为0.5 mol/L),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①在较低浓度的海水中才能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只有甲
②无法判断甲、乙、丙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的强弱
③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弱的是乙
④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强的是丙
A.①③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
【答案】
C
【分析】
分析曲线图:甲在海水浓度较低的情况下,能维持血液浓度正常,而在海水浓度较高的情况下,血液浓度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甲适于在较低盐浓度下生存;乙的血液浓度随海水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可见乙的渗透压调节能力最差;丙在较低和较高海水浓度下都能维持血液浓度正常,说明丙的渗透压调节能力最强。
【详解】
①由以上分析可知,在较低浓度的海水中能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是甲和丙,①错误;
②③④由以上分析可知,丙的调节能力最强,其次是甲,乙的调节能力最弱,②错误,③正确,④正确。因此,说法正确的是③④。
故选C。
【点睛】
13.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可用静脉滴注较高浓度盐水(1.8% 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 )
A.减少尿液的形成 B.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
C.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 D.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
【答案】
D
【分析】
人一次性饮水过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细胞吸水膨胀,要使细胞恢复正常形态,必须使细胞中的水分渗出,又根据渗透作用原理可知,只有细胞外液浓度大于细胞内液浓度时,细胞中多余的水分才能渗出,使细胞恢复正常形态。
【详解】
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质量分数为1.8%的NaCl溶液)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促使细胞内水分渗透出来,达到治疗的效果,由于细胞内的水分外渗,会使细胞外液液体总量增加,细胞外液中的水可通过排尿的形式排出,所以治疗过程中尿量会增加,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4.下列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内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
A.该患者内环境中含有葡萄糖,但不含呼吸酶
B.该患者的内环境中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相互转化
C.该患者内环境的pH值应比正常人的略微偏大
D.该患者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要比正常人的强
【答案】
B
【详解】
A、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体内的红细胞容易破裂,导致呼吸酶进入血浆,A错误;
B、血浆中的有些物质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同时组织液中的物质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B正确;
C、患者体内由于缺氧,导致细胞无氧呼吸加强,产生的乳酸增多,内环境PH会比正常人略低,C错误;
D、该患者由于运输氧气的血红蛋白减少,所以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要比正常人的弱,D错误。
故选B。
【点睛】
15.根据下图判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①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
②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
③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④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分析】
人体内的液体统称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构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构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过程a是血浆形成组织液,过程b是组织液形成血浆,过程c是组织液形成淋巴。
【详解】
①组织液中的CO2是代谢产物,二氧化碳对维持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调节内环境的pH,刺激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反射,排出内环境中过多的二氧化碳,①错误;
②由于内环境的三者之间是能转化的,所以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②正确;
③过程b或c受阻,会造成组织液增多,导致组织水肿,③正确;
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过程a是血浆形成组织液,过程b是组织液形成血浆,过程c是组织液形成淋巴。a与b是双向的,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b、c都重要,④错误。
故选C。
16.由于胎儿要从母体获得大量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故会造成孕妇身体浮肿。下列浮肿与孕妇身体浮肿的原理不一样的是( )
A.营养不良引起的组织水肿
B.有蛋白尿的肾炎患者出现的组织水肿
C.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的组织水肿
D.局部代谢旺盛产生大量代谢废物导致的组织水肿
【答案】
D
【分析】
胎儿从母体中获得大量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会造成孕妇血浆中蛋白蛋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由于水是从渗透压低流向渗透压高的地方,所以血浆中水分流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水肿。
【详解】
A、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低,血浆渗透压降低而导致组织水肿,A符合题意;
B、有蛋白尿的肾炎患者的肾小球通透性增加,蛋白质随尿液排出,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低而导致组织水肿,B符合题意;
C、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血浆蛋白流出至组织液,血浆渗透压降低而导致组织水肿,C符合题意;
D、局部代谢旺盛产生大量代谢废物,直接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把血浆中的水分吸了过来导致水肿,与血浆蛋白浓度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7.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成分(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A.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减少
C.②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其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D.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
B
【分析】
分析表格:细胞内钾离子浓度高,细胞外液钠离子浓度高,根据表格中Na+和K+的含量可以确定①(②③)为细胞外液,④为细胞内液;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最主要区别是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高,所以根据蛋白质含量高低可以确定②为血浆,且②③成分非常相似,故③为组织液。
【详解】
A、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A正确;
B、根据试题分析: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血浆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水分流向组织液,③组织液增多,B错误;
C、②为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正确;
D、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两者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
故选B。
18.2019年初,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剑锋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发烧在机体清除病原体感染中的主要作用及其机制做出了全新阐述。研究发现当机体温度达到高热(38.5 ℃)及以上水平时,热刺激会促使免疫细胞中的热休克蛋白90表达并转移到细胞膜上,该蛋白质与alpha4整合素结合后会加速免疫细胞“运动”到感染部位发挥作用。该发现让人们对发热的作用及退热药的使用有了新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热休克蛋白90与alpha4整合素结合并使免疫细胞做出应答,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B.退热药可能是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发挥作用
C.该研究提示我们,在病人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让病人体温维持在38.5℃以上一段时间,然后再吃退烧药
D.机体清除外来病原体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答案】
D
【分析】
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一般分为三种:细胞间直接接触(如精卵结合)、化学物质的传递(如激素的调节)和高等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
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各部分的作用:
①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②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下丘脑:调节体温、水分和血糖平衡等;
④脑干:维持呼吸等;
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人体的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有防卫、监控和清除等。防卫是指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能力。监控和清除是指机体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自身癌变细胞的能力。
【详解】
A、热刺激会促使免疫细胞中的热休克蛋白90表达并转移到细胞膜上,该蛋白质与alpha4整合素结合后会加速免疫细胞“运动”到感染部位发挥作用。热休克蛋白90与alpha4整合素结合并使免疫细胞做出应答,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A正确。
B、下丘脑调节体温、水分和血糖平衡等,因此退热药可能是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发挥作用,B正确。
C、由题干信息可知,在病人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让病人体温维持在38.5℃以上一段时间,然后再吃退烧,C正确。
D、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是指机体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自身癌变细胞的能力, 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免疫系统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分析题干提炼有效信息是解题关键。
19.将某离体神经放置于适宜溶液,在一端给予适宜刺激后,测量膜电位变化,记录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适宜溶液可以为一定浓度的KC1溶液
B.b点细胞膜内Na+的浓度大于细胞膜外
C.若培养液中Na+适当提高,曲线中b点升高
D.曲线bc段,Na+运出细胞,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
【答案】
C
【分析】
本题结合图示考查神经纤维上兴奋产生的机理,熟知神经细胞膜内外的钠钾离子的分布,带电离子跨膜运输对膜电位的影响是解答的关键。
【详解】
A.该适宜溶液为一定浓度的NaC1溶液,A错误;
B.b点细胞膜内Na+的浓度小于细胞膜外,B错误;
C.若培养液中Na+适当提高,有利于Na+内流,使膜内外电位差增大,曲线中b点升高,C正确;
D.曲线bc段表示静息电位的恢复,主要是由于K+运出细胞, D错误;
故选C。
【点睛】
关键点:离体的细胞常常培养在适宜浓度的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中;钠离子在细胞膜内外的分布特点是外高内低,而钾离子是外低内高;动作电位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钠离子内流造成的,而静息电位的恢复和维持主要是钾离子外流造成的。
20.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4个实验,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静脉血液→胰液不分泌
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制成提取液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A.①与②组成的对照实验中,自变量是稀盐酸刺激的部位
B.①与③对比说明没有小肠神经结构的参与时胰腺仍可以分泌胰液
C.上述实验说明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可以通过血液运输来调节胰液的分泌
D.从以上:四个实验中可以推测出胰液中含有人们发现的促胰液素
【答案】
D
【分析】
分析实验:
1、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其结果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不能直接起作用;
2、②与④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含有小肠黏膜的化学物质,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
【详解】
A、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A正确;
B、①与③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通向小肠的神经,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可以不通过神经调节产生,B正确;
C、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来调节,C正确;
D、促胰液素是由小肠粘膜分泌的,不是由胰腺分泌的,D错误。
故选D。
21.选体重相近、发育正常的四只雄性小狗,甲狗不做任何处理,乙、丙、丁分别做不同手术处理。几个月后,测得四只狗血液中的三种激素的含量(μg/mL)如下表:
甲
乙
丙
丁
甲状腺激素
3
0.1
2.8
3
雄性激素
4
3.8
3.6
0.8
生长激素
6
5.8
0.1
5.6
据表分析:乙、丙、丁三只小狗分别被切除的内分泌腺依次是( )
A.甲状腺、垂体、睾丸 B.甲状腺、睾丸、垂体
C.垂体、甲状腺、睾丸 D.睾丸、甲状腺、垂体
【答案】
A
【分析】
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产生;雄激素是由睾丸产生;生长激素是由垂体产生。
【详解】
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产生;雄激素是由睾丸产生;生长激素是由垂体产生;由表可知,乙缺少甲状腺激素,可能被切除甲状腺;丙缺少生长激素,可能被切除垂体;丁缺少雄激素,可能被切除睾丸。
故选A。
22.给正常小鼠静脉输入一定量的等渗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内小鼠体内发生的生理变化中错误的是
A.糖原和非糖物质的含量可能都会增加
B.血浆中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的比值升高
C.下丘脑参与小鼠血糖平衡的调节
D.小鼠的尿液经斐林试剂检测,可能出现砖红色沉淀
【答案】
B
【分析】
1、血糖的来源主要有3条途径。①饭后食物中的糖消化成葡萄糖,吸收入血,为血糖的主要来源。②肝糖元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③脂肪等非糖物质变成葡萄糖。
2、正常人血糖的去路主要有3条。①全身各组织细胞中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供人体利用消耗。②变成肝糖元、肌糖原储存起来。③转变为脂肪和某些氨基酸。当血糖浓度过高超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能力,就会出现糖尿。
3、糖尿中的葡萄糖和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生成砖红色沉淀。
【详解】
A、据分析知:由于葡萄糖的量增加,故糖原和非糖物质的含量可能都会增加,A正确;
B、由于输入的是等渗的葡萄糖溶液,不会引起血浆中胰高血糖素的升高,故血浆中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的比值基本不变,B错误;
C、下丘脑是机体血糖平衡的中枢,故下丘脑参与小鼠血糖平衡的调节,C正确;
D、由于血浆中葡萄糖的增加,故小鼠的尿液经斐林试剂检测,可能出现砖红色沉淀,D正确。
故选B。
23.肥胖已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常见的营养障碍性疾病。瘦素是白色脂肪组织中肥胖基因的表达产物,其部分作用机制如下图所示(“+”为促进,“-”为抑制)。有关瘦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当体重增加时,健康人血浆中瘦素增加导致神经肽Y含量减少,摄食减少
B.健康人体内瘦素和神经肽Y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C.若体内存在瘦素受体的抗体,即使瘦素分泌正常,也可能出现肥胖症状
D.肥胖患者通过口服瘦素可以减少摄食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答案】
D
【分析】
题图分析:体重增加,促进脂肪细胞分泌瘦素,瘦素能抑制下丘脑分泌神经肽Y,,神经肽Y促进摄食,故血浆中瘦素增加导致神经肽Y含量下降,减少摄食。神经肽Y分泌增多时,促进脂肪细胞分泌瘦素,从而减少神经肽Y的分泌,属于反馈调节。
【详解】
A、据分析知:当体重增加时,健康人血浆中瘦素增加导致神经肽Y含量减少,摄食减少,A正确;
B、据分析知:健康人体内瘦素和神经肽Y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存在反馈调节机制,B正确;
C、若体内存在瘦素受体的抗体,导致瘦素抑制神经肽Y的作用无法发挥,摄食增加,故即使瘦素分泌正常,也可能出现肥胖症状,C正确。
D、由题意可知瘦素是蛋白质,口服会导致瘦素无法发挥作用,故肥胖患者通过口服瘦素不能减少摄食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D错误。
故选D。
24.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
B.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说明激素具有酶的催化活性
C.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其既可加速糖原合成,也可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
D.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
【答案】
D
【详解】
【分析】由题意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激素调节及其实例(血糖调节)等相关知识。理清肾上腺素和性激素的功能、血糖调节过程、激素调节的特点是正确分析各选项的关键。
【详解】人体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引起心律加快,增加心输出量,进而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可见激素不是高能化合物,而是信息分子,A错误;饥饿时,血糖浓度低,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更多的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与相应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进而促进靶细胞内的糖原分解,但胰高血糖素不具有酶的催化活性,B错误;进食后,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吸收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及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原等生理过程而降低血糖浓度,但其不能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C错误;青春期,性腺分泌的性激素水平升高,性激素随体液运输到达靶细胞,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D正确。
【点睛】激素是一种信号分子,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25.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神经递质可存在于内环境中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25~7.35
③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
④人体内环境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⑤人体对花粉等产生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组织液增多
A.一项 B.二项 C.三项 D.四项
【答案】
C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
①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可存在于内环境中,①正确;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②错误;
③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代谢产物增多,导致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③正确;
④人体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④错误;
⑤人体对花粉等产生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组织液增多,⑤正确。
综上,正确的有共三项。
故选C。
26.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重要原料。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膜上的钠-钾泵可维持细胞内外的Na+浓度梯度,钠-碘同向转运体借助Na+的浓度梯度将碘转运进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碘被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活化后,进入滤泡腔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长期缺碘可导致机体的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B.用钠-钾泵抑制剂处理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会使其摄碘能力减弱
C.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可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加
D.使用促甲状腺激素受体阻断剂可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答案】
B
【分析】
1、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主要受下丘脑控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后,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这样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就不至于过高。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
2、钠-钾泵(也称钠钾转运体),为蛋白质分子,进行Na+和K+之间的交换。每消耗一个ATP分子,逆浓度梯度泵出三个Na+和泵入两个K+,保持膜内高钾、膜外高钠的不均匀离子分布。
【详解】
A、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长期缺碘可导致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从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会增加,A错误;
B、用钠-钾泵抑制剂处理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会使钠-钾泵的运输功能降低,从而摄取碘的能力减弱,B正确;
C、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碘不能被活化,可使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减少,C错误;
D、使用促甲状腺激素受体阻断剂,可阻断促甲状腺激素对甲状腺的作用,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旨在考查学生识记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同时获取题干信息准确答题。
27.如图是肝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营养不良,④中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
B.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③④
C.正常情况下①处的CO2浓度低于⑤处
D.饭后4小时①处的葡萄糖浓度高于⑤处
【答案】
D
【详解】
依题意和分析图示可知: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表示毛细血管的动脉端;②为肝细胞;③为淋巴;④为组织液;⑤为血浆。若营养不良,则会导致血浆蛋白浓度降低,血浆渗透压下降,进而导致④中的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A项正确;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③(淋巴)和④(组织液),B项正确;正常情况下,血液由①→⑤流动的过程中,肝细胞产生的CO2不断进入血液,因此①处的CO2的浓度低于⑤处,C项正确;饭后4小时,因血糖浓度降低,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不断进入血液,导致①处的葡萄糖浓度低于⑤处,D项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肝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综合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正确解答此题,需要理清脉络,建立知识网络;此外还需要与细胞呼吸、血糖平衡调节等知识建立联系。
28.有三个均表现为低甲状腺激素的病人,他们分别患有甲状腺、垂体和下丘脑功能缺陷症。给这些病人及健康人静脉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注射前30min和注射后30min分别测定每个人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浓度,结果如下:
健康人
病人甲
病人乙
病人丙
注射TRH前
<10mU/L
<10mU/L
<10mU/L
10~40mU/L
注射TRH后
10~40mU/L
10~40mU/L
<10mU/L
>40mU/L
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中,不正确是( )
A.TRH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一种激素
B.病人甲的下丘脑功能缺陷,应直接注射TRH进行治疗
C.病人乙的垂体功能缺陷,该类病人体内的TRH浓度较高
D.病人丙的甲状腺功能缺陷,注射TRH或TSH都不能治愈
【答案】
A
【分析】
据表分析:病人丙乙甲分别患有甲状腺、垂体和下丘脑功能缺陷症.正常人的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作用于全身细胞,可以促进细胞代谢,同时,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可以反馈意在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反之,则促进其分泌。
【详解】
A、TRH是由下丘脑分泌并释放的一种激素,A错误;
B、病人甲的下丘脑功能缺陷,应直接注射TRH进行治疗,B正确;
C、病人乙的垂体功能缺陷,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低,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抑制作用减弱,该类病人体内的TRH浓度较高,C正确;
D、病人丙的甲状腺功能缺陷,注射TRH或TSH都不能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因此注射TRH或TSH都不能治愈,D正确。
故选A。
29.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调控模式图,图中字母表示腺体、“+”表示促进、“-”表示抑制,数字表示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代表分级调节的是①②过程
B.代表反馈调节的是①④过程
C.a既具有神经功能,又具有内分泌功能
D.b分泌的激素过多会抑制a分泌的激素
【答案】
B
【分析】
由图可知,a表示甲状腺、b表示下丘脑、①④表示TH、②表示TRH、③TSH。
【详解】
A、下丘脑分泌的②TRH会促进垂体分泌③TSH,TSH可以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故②③表示分级调节,A正确;
B、①④表示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B正确;
C、a表示甲状腺,具有内分泌功能,但不具有神经功能,C错误;
D、a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过多会抑制b分泌TRH,D错误。
故选B。
30.下图是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示意图,其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1)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2)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3)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②③过程(4)胰岛素促进④、⑤、⑥等过程的实现
A.零项 B.一项 C.二项 D.三项
【答案】
C
【分析】
该图表示血糖的来源与去向图,其中①②③表示血糖的来路,④表示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⑤⑥⑦表示血糖的去路。①表示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是血糖的最主要来路; ⑤表示氧化分解,是血糖的最主要的去路。
【详解】
(1)②过程是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只发生在肝细胞中,肌糖原不能分解转化为血糖,(1)错误;
(2)(4)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可以促进血糖的去路,即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同时抑制血糖的来源,即抑制②③过程,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2)错误,(4)正确;
(3)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血糖的来路,即促进②③过程,使血糖含量上升,(3)正确。
故选C。
31.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B.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C.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答案】
C
【分析】
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是由于钾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外流,使神经纤维膜外电位高于膜内,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机制是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使神经纤维膜内电位高于膜外,表现为外负内正。
【详解】
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外流,A错误;
bc段动作电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造成的,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B错误;
cd段是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该过程中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C正确;
在一定范围内,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而刺激强度较小时是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的,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机制的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32.如图是胰岛素作用于脑神经元后调节其功能机理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素与InR结合后,能促进神经元的变性坏死
B.胰岛素与InR结合后,途径⑥促进神经元以自由扩散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加强联系
C.细胞表面InR减少后,脑神经元摄取葡萄糖的速率降低,胰岛素浓度下降
D.胰岛素与InR结合后,途径①可能是通过增加GLUT数量而促进葡萄糖的吸收
【答案】
D
【分析】
依据图示,胰岛素受体的激活可促进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改善突触后神经元的形态与功能。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胰岛素受体被激活后抑制了神经元凋亡,也抑制了神经元释放炎症因子,从而抑制其导致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炎症因子对GLUT具有抑制作用,若胰岛素对InR的激活能力下降,则导致InR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降低,从而导致炎症因子对GLUT的抑制作用增强,最终导致神经元摄取葡萄糖的速率降低。
【详解】
A、根据分析可知,胰岛素受体InR被激活后抑制了神经元凋亡,也抑制了神经元释放炎症因子,从而抑制其导致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A错误;
B、胰岛素受体的激活可促进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释放是胞吐,B错误;
C、细胞表面InR减少,则导致InR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降低,从而导致炎症因子对GLUT的抑制作用增强,最终导致神经元摄取葡萄糖的速率降低,胰岛素浓度增大,C错误;
D、胰岛素与InR结合后,可能通过增加GLUT数量,增强了GLUT对葡萄糖的摄取,D正确。
故选D。
33.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依赖突触,图1所示为多个神经元之间联系示意图,为研究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别用同强度的电刺激进行实验:Ⅰ、单次电刺激B,Ⅱ、连续电刺激B,Ⅲ、单次电刺激C,用微电极分别记录A神经元的电位变化表现如图2.(注:阈电位是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电位值)。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静息电位的数值是以细胞膜外侧为参照,并将该侧电位值定义为0mv
B.由Ⅰ可知,刺激强度过低不能使神经元A产生动作电位
C.由Ⅱ可知,在同一部位连续给予多个阈下刺激可以产生叠加效应
D.由Ⅲ可知,神经元A电位的形成与神经元B释放神经递质的量不足有关
【答案】
D
【分析】
分析图1,CB之间存在突触,AB之间存在突触,A神经元上连接着微电极,可检测电位变化。
分析图2,单次刺激B,膜电位发生了变化,静息电位差值变小,但没有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说明刺激强度在阈值之下;连续刺激B,形成了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说明连续的阈下刺激可在突触后膜叠加;单次刺激C,静息电位差值变大,说明C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详解】
A、静息电位的数值是以细胞膜外侧0mv作为参照,因此静息时膜内比膜外低为负电位,A正确;
B、由Ⅰ可知,单次电刺激B,电位峰值依然低于0,说明刺激强度过低不能使神经元A产生动作电位,B正确;
C、由Ⅱ可知,连续电刺激B,神经元A产生动作电位,结合Ⅰ、Ⅱ可说明在同一部位连续给予多个阈下刺激可以产生叠加效应,C正确;
D、由Ⅲ可知,神经元A电位低于静息电位的70 mv,原因是C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D错误。
故选D。
34.如图是描述某种生命活动的模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A代表人体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a代表低血糖,则b可代表促进肝糖原分解,c可代表抑制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B.若A代表脊髓,a代表传入神经,则b、c可分别代表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C.若A为调节中枢,a为渗透压升高,则b、c可分别代表抗利尿激素的减少和产生渴觉
D.若A代表体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以及记忆细胞的形成
【答案】
D
【详解】
A.若A代表人体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a代表低血糖,则b可代表促进肝糖原分解,c可代表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A项错误;
B.若A代表脊髓,a代表传入神经,则b、c都代表传出神经,B项错误;
C.若A为调节中枢,a为渗透压升高,则b、c可分别代表抗利尿激素增多和产生渴觉,C项错误;
D.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可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若A代表人体B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以及记忆细胞的形成,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以概念图为情境考查血糖平衡调节、神经调节、水盐平衡调节、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更主要的是抓住题图中箭头所隐含的关键信息,将这些信息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35.人体受到病毒感染后,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抗病毒抗体可特异性地与血液中游离的病毒结合并直接使其降解
B.某些病毒可破坏其感染的免疫细胞从而造成免疫系统受损
C.病毒抗原和淋巴因子可参与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
D.效应T细胞接触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可引起被感染细胞的裂解
【答案】
A
【分析】
病毒感染后,病毒经吞噬细胞的处理呈递给T细胞,一方面T细胞会增殖分化出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会攻击靶细胞,引起靶细胞的裂解死亡;另一方面,T细胞会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出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可以与病毒结合。
【详解】
抗病毒抗体可特异性地与血液中游离的病毒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经吞噬细胞处理消化掉,A错误;某些病毒如HIV可破坏其感染的T细胞从而造成免疫系统受损,造成获得性免疫缺陷病,B正确;B细胞识别病毒抗原且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可以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效应T细胞接触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可引起被感染细胞的裂解,释放病毒,D正确。故选A。
36.图为人体某过程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该图表示在温度交替变化的环境中健康人的皮肤血流量变化,则BC段感受刺激的是冷觉感受器,此时血液中增多的激素是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
B.若某健康人A点前从未接触过某病菌,该图A、C两点表示该病菌先后两次侵入此人体后引起的抗体浓度的变化,则AB、CD段产生抗体的浆细胞都来自两种细胞的分化
C.若该图表示正常人一天内体温变化,则说明人的体温不是恒定不变的
D.若该图表示正常人进食后的血糖浓度变化,则AB段血液中胰岛素含量上升,肝脏在BD段起到了重要作用
【答案】
B
【详解】
若该图表示在温度交替变化的环境中健康人的皮肤血流量变化,则BC段血流量逐渐减少,说明皮肤血管处于收缩状态,应处于低温环境中,因此感受刺激的是冷觉感受器,此时血液中增多的激素是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A正确;若某健康人A点前从未接触过某病菌,该图A、C两点表示该病菌先后两次侵入此人体后引起的抗体浓度的变化,则AB段产生抗体的浆细胞只来自B细胞的增殖分化,CD段产生抗体的浆细胞来自B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B错误;若该图表示正常人一天内体温变化,则说明人的体温不是恒定不变的,C正确;若该图表示正常人进食后的血糖浓度变化,则AB段因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吸收而导致血糖浓度升高,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液中胰岛素含量上升,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肝脏中合成的肝糖原增多,有利于血糖浓度降低,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肝脏中的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有利于血糖浓度升高,可见,肝脏在BD段起到了重要作用,D正确。
37.动植物细胞均具有高尔基体,依据高尔基体囊泡内容物对细胞作出的判断,正确的是
A.若为消化酶,则一定会被排出细胞到达内环境中
B.若为神经递质,则该细胞会出现核膜核仁周期性变化
C.若为胰岛素,则该细胞表面有神经递质、血糖、胰高血糖素的受体
D.若为抗体,则该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答案】
C
【详解】
消化酶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一类蛋白质,但消化酶是通过导管排到消化道中,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A项错误;若为神经递质,则该细胞为神经细胞,神经细胞已经失去分裂能力,不会出现核膜核仁周期性变化,B项错误;血糖的调节途径有两条:一是血糖浓度的变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或胰岛A细胞,进而引起机体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二是血糖浓度的变化引起下丘脑有关神经兴奋,进而调节胰岛B细胞或胰岛A细胞分泌相关的激素,当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时,会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据此可推知:若为胰岛素,则该细胞为胰岛B细胞,其表面有神经递质、血糖、胰岛血糖素的受体,C项正确;若为抗体,则该细胞为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D项错误。
38.若T细胞表面的某些分子被激活后,会使T细胞活性受到抑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激活这些分子有利于移植器官的存活
B.T细胞起源于骨髓并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C.阻断这些分子的作用可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力
D.T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直接识别相应的抗原并与之结合
【答案】
D
【分析】
T细胞在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中,接受抗原-MHC复合体的刺激能够合成分泌多种蛋白质激活B细胞或细胞毒性T细胞,使其开始分裂分化进行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在人体特异性免疫中起重要的作用。
【详解】
T细胞活性受到抑制,则接受移植器官时可以降低机体发生细胞免疫破坏移植器官的情况,A选项正确;T淋巴细胞是由来源于骨髓的淋巴干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熟后,通过淋巴和血液循环而分布到全身的免疫器官和组织中发挥免疫功能,B选项正确;阻断这些分子,可以使T细胞活性免受抑制,即可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力,C选项正确;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MHC复合体,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与嵌有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密切接触,使之裂解,所以不是直接识别抗原,D选项错误。故错误的选项选择D。
39.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颗粒物,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目前PM2.5已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有关PM2.5的推测正确的是
A.PM2.5进入人体肺泡中即进入了人体的内环境
B.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将导致血浆最终呈酸性
C.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兔疫缺陷症
D.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
【答案】
D
【分析】
消化道、呼吸道、膀胱、肺泡等与外界环境相通,属于细胞外部环境;内环境具有一定的渗透压、酸碱度等理化性质,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和缓冲物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可以通过肺或肾脏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过敏原具有异物性,过敏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功能过强引起的免疫失调病;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主要在脊髓,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详解】
A. 肺泡与外界环境相通,属于人体外部环境,A错误;
B. 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B错误;
C. 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这是由于免疫系统功能过强导致,不属于免疫缺陷病,C错误;
D. 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反射中枢在脑干,不在大脑皮层,D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0.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的情况
下面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从图甲可以看出,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
B.从图乙可以看出,HIV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
C.从图丙可以推测,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
D.从图丁可以看出,HIV对试验药物b敏感
【答案】
D
【详解】
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为逆转录;图甲第一个过程就是逆转录过程,A正确。图乙显示,感染过程中有抗体的产生,抗体是由体液免疫过程中浆细胞分泌的,B正确。HIV主要侵染和破坏T细胞;图丙显示,加入试验药物a后,T细胞数量增多,说明HIV在药物a的作用下,侵染能力下降,C正确。图丁显示,加入试验药物b后,HIV数量增多,说明HIV对药物b不敏感,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免疫原理、识图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
二、综合题
41.据图回答:
(1)甲图中d表示的结构是______,由______,______,______构成,乙图是甲图中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或______,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方式是______。
(2)图丙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______。若刺激图丙中b点,图中除b点外______(字母)点可产生兴奋。
【答案】
(1) 突触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d 树突膜 细胞体膜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 神经中枢 adce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1、图甲表示反射弧的相关结构,其中f是感受器、e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表示突触、b表示传出神经、a表示效应器。
2、乙图中A表示突触小体、B表示突触后膜。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3、丙图中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1)
据分析可知,甲图中d表示的结构是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乙图是甲图中d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细胞体膜。突触前膜可将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突触后膜可将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故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方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
图丙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神经中枢。若刺激图丙中b点,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图中除b点外a、c、d、e点均可产生兴奋。
【点睛】
本题综合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反射弧结构、突触结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42.春季是感冒高发季。“胃肠感冒”在医学上又称“呕吐性上感”,主要是由一些侵犯胃肠道的病毒引起的,同时可伴有细菌性混合感染。它的发病症状主要是胃胀、腹痛、呕吐、腹泻,部分患者伴有发热等。
(1)胃部因病菌或其他毒性物质进入,导致胃壁肌肉刺激收缩,将胃内容物排出体外,频繁而剧烈地呕吐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脱水时,位于______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通过调节使______释放的抗利尿激素______(填“增加”或“减少”)。
(2)侵入人体的细菌是一种发热激活物,通过一系列反应引起人体发热。机体感知到细菌侵入后,在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下,病人骨骼肌颤栗加大产热,同时______(填相关激素)分泌增多,该激素促进细胞代谢加快,体温升高。
(3)当病毒侵入机体细胞后,主要靠______细胞与靶细胞______使靶细胞______释放病毒,随后被体液免疫过程产生的______(物质名称)予以消灭,该物质的化学本质是______,产生该物质的细胞是______细胞或______细胞分裂分化而来的。
【答案】
(1) 下丘脑 垂体 增加
(2)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
(3) 效应T细胞 密切接触 裂解死亡 抗体 蛋白质 记忆 B
【分析】
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过程为:(1)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细胞免疫过程为:(1)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1)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而下丘脑存在渗透压感受器,在感受到渗透压变化的刺激后,下丘脑产生的抗利尿激素增加,抗利尿激素通过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
(2)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和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都可以促进细胞代谢加快,体温升高。
(3)病毒侵入细胞后,主要依赖的是细胞免疫,此过程中,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病毒,随后通过体液免疫过程产生的抗体予以消灭,该物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产生该物质的细胞是浆细胞,是由记忆细胞或B细胞分裂分化而来的。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以及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43.向小白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TSH),会使下丘脑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分泌减少。对此现象的解释有两种,观点一:这是TSH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观点二:这是TSH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两种观点孰是孰非?某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
(一)实验步骤:
(1)将生理状态相同的小白鼠分为A、B两组,测定两组动物血液中______的含量。
(2)用手术器械将A组小白鼠的______(器官)切除,B组做相同的外伤手术,但不摘除此器官。
(3)向A、B组小鼠注射等量且适宜浓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观测。
(二)实验结果及结论:
(4)若A组小白鼠和B组小白鼠TRH减少的量相等,则支持观点______;
若A组小白鼠TRH不减少(或增加),B组小白鼠TRH减少,则支持观点______。
【答案】
(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2)甲状腺
(3)促甲状腺激素(TSH)
(4) 一 二
【分析】
向小白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TSH),会使下丘脑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分泌减少,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TSH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二是TSH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实验设计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所以需要设置A、B两组实验。
(1)本题实验的因变量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含量的变化,因此要测定A、B两组动物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含量。
(2)要验证这是不是TSH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需要切除实验动物的甲状腺,防止甲状腺激素对实验产生干扰,同时B组做相同的外伤手术,但不摘除此器官,以排除外伤手术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3)向A、B两组小白鼠注射等量的适宜浓度的促甲状腺激素(TSH)。
(4)实验结果及结论:若这是TSH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则A组小白鼠和B组小白鼠TRH减少的量相等;若这是TSH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则A组小白鼠TRH不减少(或增加),B组小白鼠TRH减少。
【点睛】
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及探究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三、实验题
44.精神刺激因素的作用下,会使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长期持续的压力会导致机体内环境稳态紊乱。
(1)图为人体产生情绪压力时肾上腺皮质、肾上腺髓质受下丘脑调节的模式图,肾上腺髓质属于反射弧中的________。当情绪压力刺激下丘脑时,支配肾上腺的神经兴奋,兴奋以_______的形式传至神经纤维末梢并释放________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促进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产生短期压力效应。
(2)情绪压力下,机体还可以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进行调节。此调节过程是,下丘脑分泌的激素a会促进垂体分泌__________(激素b),从而使肾上腺皮质分泌和释放的糖皮质激素量增加。健康人体内糖皮质激素浓度不会持续过高,其体内的_______调节机制保证了激素分泌的稳态。若下丘脑或垂体的_________数量和功能下降,将造成上述作用减弱,HPA 轴功能亢进,糖皮质激素持续升高而引发长期且持久的心境低落等长期压力效应。
(3)人的情绪是由激发情绪的刺激传到大脑的情绪中枢后而产生。5-羟色胺是使人产生愉悦情绪的神经递质。研究发现糖皮质激素的持续升高会影响到5-羟色胺的信号传递(见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时,膜上的________通道打开,使该离子内流,从而引起突触囊泡的________与突触前膜上的膜蛋白分子簇结合,随后突触小泡膜与突触前膜融合,5-羟色胺以_______的方式释放。释放到突触间隙的5-羟色胺可与 _________结合,实现了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4)为研究糖皮质激素对递质5-羟色胺分泌的影响,科学家进行实验研究的结果如下表
组别
神经细胞内突触囊泡中5-羟色胺的量
神经细胞内突触囊泡
蛋白分子mRNA含量
正常大鼠
正常
正常
长期情绪低落大鼠
正常
低
服用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的大鼠
正常
正常
分析以上实验结果,并结合(1)(2)(3)的分析,补充和完善下图字母后面横线中的内容,展示你对持续“情绪压力”引起长期心境低落的机理的理解_____。
【答案】效应器 局部电流(神经冲动) 神经递质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负反馈 糖皮质激素受体 钙离子 囊泡蛋白分子簇 胞吐 5-羟色胺受体 a内分泌 b糖皮质(激素) c神经 d不能正常释放(释放减少)
【分析】
本题以长期压力下产生压力效应为题境,综合图示考查对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以及识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
(1)肾上腺髓质受下丘脑的传出神经调节,因此属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或局部的流的形式传导,神经纤维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促进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
(2)下丘脑对肾上腺进行分级调节,下丘脑能够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即a,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即b。血液中糖皮质激素浓度过高时会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合成分泌活动,使糖皮质激素浓度不会持续过高,这是负反馈调节。激素与靶细胞上的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所以下丘脑或垂体的特异性受体数量和功能下降,将造成上述作用减弱,HPA 轴功能亢进,糖皮质激素持续升高而引发长期且持久的心境低落等长期压力效应。
(3)据图可知,当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时,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打开,钙离子内流,引起突触囊泡的囊泡蛋白簇与突触前膜上的膜蛋白分子簇结合,随后突触小泡膜与突触前膜融合,5-羟色胺排出细胞,这种方式是胞吐。5-羟色胺是神经递质,可与突触后膜上的5-羟色胺受体结合,实现了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4)由图1可知,情绪压力通过下丘脑作用于内分泌系统,使得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增多。根据实验结果可知,糖皮质激素使神经细胞内突触囊泡蛋白分子mRNA含量降低,引起突触囊泡的囊泡蛋白簇减少,导致5-羟色胺不能正常释放,因而激发情绪的刺激不能正常传到大脑的情绪中枢,产生心境低落。
【点睛】
重点: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难点:实验结果的分析,压力大没有改变神经细胞内突触囊泡中5-羟色胺的量,而是影响其释放。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生物试题 Word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生物试题 Word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等六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等六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5-7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