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部编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教学课件ppt
展开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北)。早年家境贫困,颇历艰辛。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除讽喻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也很有名。和元稹友谊甚笃,与之齐名,世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
《卖炭翁》选自《白居易集》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是诗人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唐德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
木炭是木材或木质原料经过不完全燃烧,或者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热解,所残留的深褐色或黑色多孔固体燃料。
两鬓苍苍 辗 冰辙 泥中歇 翩翩两骑 口称敕 回车叱牛 宫使驱将 一丈绫 系向牛头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节奏:七言为主,基本上是二二三,根据句意断句。
第1段应该读得缓慢、低沉些,读出卖炭老头的凄苦;第2段应该读得稍快、较重些,读出官吏的骄横、强蛮。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长安城南。
做什么用。营,谋求、需求。
车轮滚过地面碾出的痕迹。
城市中划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唐代长安有东、西两市,各有东、西、南、北、四门。
译: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贱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的道路中歇息。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黄衣使者,指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长安城宫廷在北面,集市在南面。
唐代商品交易,钱帛并用,但“半匹红纱一丈绫”远远低于一车炭的价值。
译: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来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掉转车头,吆喝着赶着牛朝皇宫走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卖炭翁》讲述了一个宦官及其爪牙强夺百姓财物的故事:卖炭老人含辛茹苦烧出来的一车炭,被宦官及其爪牙以极低的价钱夺走。
鞭挞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者的残暴,揭露了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
着重从颜色上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指耳边鬓发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十分艰辛。生动地刻画了一位年迈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了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来之不易。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衣单”按常理来说应该盼望天气暖和,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这是因为老人清楚地知道:只有天气寒冷,炭的价格才能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些,他宁愿自己受冻。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写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深深的同情。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写出卖炭老人早起驾车、踏雪辗冰的艰辛,运炭的艰难、路远、车重、雪厚、人苦的生活状态仿佛就在我们眼前。
互文,写出了卖炭的艰难。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历尽艰辛,好不容易烧了一车炭,早早地驾着牛车,碾着冰辙赶到宫市南门,一心希望炭能卖个好价钱,到头来宫使却硬要赶着走,心里的确舍不得,可也无可奈何。表现出宫使的强硬、霸道以及穷苦百姓的无力反抗和悲惨命运。
处在受压迫受剥削且无力反抗的地位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困悲苦的穷苦老百姓。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运用了肖像描写,“翩翩”形容轻快洒脱的样子。这里表现了宫使趾高气扬、得意忘形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把”“称”“叱”“牵”几个动词有何表达效果?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阶级罪恶的控诉、愤怒以及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
“宫使”仗势欺人 专横跋扈
“宫使”蛮不讲理 霸道凶残
揭露了宫市掠夺的残酷,以及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不幸。
本诗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请找出文中有哪几处对比?并谈谈它的作用是什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写的是诗人自己在一场暴风雨中的经历,这个事件本身可以生发出许多不同的主题,但诗人并未停留于对自身境遇不幸的描述,而是推己及人,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从而体现了一种博大的胸怀。不借助直接抒情,读者是无法感受到的。
《卖炭翁》则直接将目光投向了底层的劳动人民,卖炭翁就是千千万万底层劳动人民的代表,卖炭翁的故事本身就已经足以令人动容,任何议论和直接抒情都是多余的。诗人几乎不露声色地平静地讲述了整个故事,让故事在高潮中戛然而止,反而更含蓄,更有余味,更令人深思和感愤。
1.形式上的异同。 同:古体诗,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各句字数也没有严格限制,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二言、七言、九言句,《卖炭翁》有三言、七言句;用韵灵活,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还可以中途换韵;不讲究平仄、对仗;等等。 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属于歌行体,《卖炭翁》属于乐府体。
2.思想情感上的异同。 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侧重于表达自己渴望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而《卖炭翁》更多是对底层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3.写法上的异同。 两首诗都有较强的叙事性,也都有比较精彩的描写。不同点在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末节还有作者的内心独白,是直接抒情;《卖炭翁》则只是记叙和描写,并没有观点和情感的直接表达。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南山中伐薪烧炭”。
《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诗。诗人记叙了卖炭翁烧炭、卖炭及炭被掠夺的经过,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卖炭翁的命运是悲惨的,这是因为他所处的社会本身就是黑暗的。而我们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不用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为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处在新社会。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用行动来回馈社会。
在表现手法上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
诗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其“伐薪烧炭”的艰辛,以“两鬓苍苍”突出卖炭翁的年迈,再加上开头荒凉险恶的南山做陪衬,卖炭翁的命运更能激起人们的同情,反衬出卖炭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卖炭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做陪衬,使人更感受到卖炭翁的“可怜”。接下来,“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的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的对比,反衬出宫使掠夺的残酷。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卖炭翁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宫使翩翩——趾高气昂把、称、回、叱、牵——蛮横无理
(肖像、心理、动作描写)
(1)诗中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老妇为何家庭,自请应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 , ! (4)《卖炭翁》中对老翁的肖像进行描写的诗句是 , 。最能体现卖炭翁的悲惨遭遇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 , 。
2.下列加线词的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A.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看见)B.安得广厦千万间(安然)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把)D.可怜身上衣正单(令人怜悯)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系向牛头充炭直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C.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D.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下列有关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后面的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的。B.“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鲜明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渲染出石壕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人后面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已经足够悲惨,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D.“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暗示老妇人已经出征,与花木兰替父从军有着相似的英雄气概。
5.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6.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卖炭翁的辛酸劳作。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卖炭翁的勇敢反抗。D.“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家田输税尽”中的“尽”字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描绘了丰收的景象,“覆”字准确写出了小麦成熟后压盖田垄的情形。B.“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与《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有异曲同工之妙。C.诗人“不事农商”却“岁晏有余粮”,这与贫妇人的处境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的愧疚之情。D.以前的割麦者,成了如今的拾穗者,如今的割麦者却享受着悠闲的生活,诗人对此表现出了愤怒之情。
1.一个“尽”字写出贫妇人因租税繁重而卖光土地,被迫捡麦穗为生的悲惨情景,从而揭示繁重的租税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2.D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石壕吏课文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石壕吏课文内容课件ppt,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注释与翻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八年级下册石壕吏优秀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石壕吏优秀ppt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 唐诗三首卖炭翁评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 唐诗三首卖炭翁评课课件ppt,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卖炭翁,勤劳善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