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2021学年贵州省黔东南州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与解析)
展开一、单选题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水结成冰B.灯泡发光C.煤气燃烧D.水果榨汁
2.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氧气的验满B.加热液体
C.过滤操作D.取用液体
3.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用途”的叙述中,用途与性质不相关的是
A.AB.BC.CD.D
4.生活中接触到的“富硒茶叶”、“加铁酱油”、“加碘食盐”等中的硒、铁、碘指的是
A.原子B.元素C.离子D.单质
5.下列做法或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尽量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低碳”出行
B.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之一,它的增多不会带来危害
C.生活污水应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后排放以保护水资源
D.汽车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可以减少空气污染
6.下列对有关实验异常现象的分析中,不合理的是
A.点燃氢气时发生爆炸——点燃前没有检验纯度
B.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铁丝没有燃烧——氧气纯度不够
C.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水量偏少——未冷却到常温就打开弹簧夹
D.用高锰酸钾制取O2,刚加热就有气泡产生——反应已经开始
7.对生活中的下列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物体热胀冷缩—分子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B.夏天海水蒸发得比其它季节快—分子运动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C.把蔗糖放入水中,蔗糖固体很快消失—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在不断运动
D.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8.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要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某免洗抑菌洗手液能在15秒内快速杀灭99.99%的细菌,其有效成分是对氯间二甲苯酚(化学式是C8H9ClO)。下列有关对氯间二甲苯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对氯间二甲苯酚属于氧化物
B.对氯间二甲苯酚由8个碳原子、9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和一个氯原子组成
C.对氯间二甲苯酚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对氯间二甲苯酚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5.5
9.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
A.氧化物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B.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C.蜡烛燃烧生成CO2和H2O,所以其组成中一定含有C、H元素
D.石墨是一种碳单质,能导电,所以碳单质都能导电
10.专家提示在日常防控新型冠状病毒中,84消毒液可以使病毒灭活。84消毒液有一定的刺激性与腐蚀性,必须稀释以后才能使用。若用高浓度84消毒液,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84消毒液,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实验的步骤是量取、溶解
B.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注入盛有高浓度84消毒液的量筒中
C.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只有烧杯、量筒和胶头滴管
D.量取84消毒液时仰视读数,会使配得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11.向如图装置中的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下列物质,能使U型管中的液面出现左高右低现象的是
A.蔗糖B.氢氧化钠C.氯化钠D.硝酸铵
12.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W、G、H、P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
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A.待测值为15
B.参加反应的W、P的质量比为15:12
C.物质G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该反应可能是化合反应
13.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反应条件己省略),根据该图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四种物质中只有丁属于氧化物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C.反应前后只有氮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D.生成丙、丁两种物质分子个数为2:3
14.t°C时,某物质的溶液200g,蒸发去15g水后,析出晶体6g,又蒸发去10g水,析出10g晶体,再蒸去1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为
A.4gB.6gC.10gD.15g
15.下列实验中对物质的鉴别或除杂质,提供的方案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AB.BC.CD.D
二、填空题
16.化学语言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用它们来描述物质及其变化既简明直观,又利于表达和交流,请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微粒的符号或名称:
①两个氮原子_______;
②两个氢气分子_______;
③2Fe2+_______;
(2)写出下列符号中数字“2”的含义:
①SO2_______;
② _______;
(3)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物质的化学式:
①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_______;
②能做食品干燥剂且遇水放出热量的固体_______。
(4)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
②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
③水通电分解_______。
17.化学即生活,它与人类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请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房屋装修后,可在室内放一些活性炭来吸收装修材料释放出的甲醛、苯等有毒气体,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__性;
(2)生活中常用来消毒,且又能使硬水软化的方法是_______。
(3)下列做法不能节约用水的是_______(填字母)
A 洗澡擦香皂时关上喷头 B 用洗衣机洗一两件夏季衣服
C 用洗菜、淘米的水浇花 D 家里水龙头坏了应及时修理
(4)生理盐水中含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0.9%,现需要为病人输入500mL(密度为1g/mL)生理盐水,则能为病人提供的氯化钠质量为_______g;
(5)在常温下水能与碳化钙(白色固体,化学式为CaC2)发生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热,生成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R,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则R的化学式为_______。
18.元素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为人体中部分元素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中属于原子的是_______(填序号);
(2)请写出A表示的微粒符号_______。
(3)上图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_______(填序号)。
19.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温度为_______℃时,A与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2℃时,把A、B物质各35g分别加到50g水中,不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填字母代号)。
(3)t2℃时,将等质量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的三种溶液中,溶剂质量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用字母代号和“>”、“<”或“=”填写)。
(4)t2℃时,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的三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用字母代号和“>”、“<”或“=”填写)。
三、计算题
20.碘元素对青少年智力发育影响很大,加碘盐通常在食盐中加碘酸钾(KIO3).如图是超市销售的一种加碘盐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说明.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食用“碘盐”属于_____;(纯净物或混合物)
(2)每袋该食盐中碘元素的质量_____mg.
(3)中国营养学会推荐:一个18岁的青年每天摄入碘元素的质量为0.15mg.假设碘的来源仅靠这种加碘食盐,该青年每天摄入这种食盐应为_____ g.
21.实验室制取氧气时,某同学称取一定质量的氯酸钾(KClO3)和二氧化锰混合后加热,记录产生氧气的质量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提示: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1)充分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__g。
(2)t0-t1时段氧气的质量为零,原因是_______;
(3)该同学称取氯酸钾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下同)
(4)t2时,氯酸钾的分解率是多少?
四、推断题
22.已知A、B、C、D、E、F、G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其中含A的物质是常见的建筑材料,B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D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它们相互转化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B_______;
(2)写出G在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用途_______;
(3)写出反应①②④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②_______;
④_______。
五、科学探究题
23.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装置探究“微粒的性质”
图Ⅰ是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该实验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此现象说明微粒有____的性质。由于在实验时,有同学闻到难闻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按如图Ⅱ进行了改进,具体操作如下:
①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②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该改进实验除了能证明改进实验前微粒表现出的性质外,还可以证明微粒运动____与温度之间的性质关系。
(2)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___。
六、实验题
24.下列是初中化学实验室用于气体制取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根据实验装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名称①_______;②__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发生装置可以选用B,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收集装置选用_______(填装置编号,下同),只能用此装置收集的原因是_______。
(3)实验室能用B和F装置制取气体是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如将发生装置B改成D,其优点是_______。
(4)若使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填字母),还需对该装置改进地方是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
(5)常温下,硫化氢是一种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实验室中常用块状硫化亚铁固体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得,同时生成另一种物质硫酸亚铁,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__。若你用此法在实验室中制取硫化氢气体,上图发生装置可选择的有____,收集装置一般用右图装置中的甲而不是乙,原因是____。
序号
物质
性质
用途
A
干冰
升华时吸收热量
制冷剂
B
活性炭
吸附性
防毒面具
C
氧气
助燃性
医疗急救
D
木炭
可燃性
做燃料
物质
W
H
G
P
反应前质量/g
20
1
2
32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6
2
12
选项
物质鉴别
实验方案
A
鉴别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加入二氧化锰,观察有无气泡冒出
B
鉴别氮气和氧气
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集气瓶中,看是否复燃
C
除去铜粉中少量杂质氧化铜
通入足量一氧化碳,加热
D
除去CO中少量杂质CO2
通入澄清石灰水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水结成冰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灯泡发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煤气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D、水果榨汁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分,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2.A
【详解】
A、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经收集满,故A所示操作正确;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手应放在试管夹长柄处,故B所示操作错误;
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故C所示操作错误;
D、取用液体药品的方法:瓶塞倒放在桌面上,试管倾斜,标签向着手心,试管口紧挨着试剂瓶口,故D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A。
3.C
【详解】
A、干冰升华时能够吸收大量的热;
B、活性炭能够吸附色素和异味;
C、氧气能够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D、木炭燃烧时能够放出大量的热.
解:A、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能够使环境的温度降低,可以用作制冷剂.正确;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用在防毒面具中吸收有毒物质.正确;
C、氧气能够支持燃烧,可以用于冶炼钢铁;用于医疗急救是因为氧气能够供给呼吸.错误;
D、木炭具有可燃性,可以用作燃料.正确.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解答时要充分理解各种物质的性质,然后再根据物质的性质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确定物质的用途.
4.B
【分析】
食品、药品、营养品、矿泉水等物质中的“氟、钙、碘、硒、铁”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
【详解】
“加碘食盐”、“富硒茶叶”、“加铁酱油”等用品中的“硒、铁、碘”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硒、铁、碘”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B。
5.B
【详解】
A、尽量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低碳”出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环境,选项A正确;
B、二氧化碳增多会加剧温室效应,对环境有害,选项B不正确;
C、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是造成水污染的原因之一,应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以保护水资源,选项C正确;
D、汽车使用天然气作燃料和使用汽油或柴油做燃料相比较,可以减少空气污染,选项D正确。
故选B。
6.D
【详解】
A、点燃氢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可能发生爆炸,所以点燃前要先检验纯度,不符合题意;
B、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若氧气纯度不够铁丝可能不能发生燃烧,不符合题意;
C、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未冷却到常温就打开弹簧夹会使进水量偏少结果偏小,不符合题意;
D、排水法收集气体时,要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再收集,如果开始有气泡冒出是试管中的空气,会导致收集的气体不纯,符合题意。
故选D。
7.A
【详解】
A、热胀冷缩的解释错误,分子大小是不变的,改变的是分子的间隔,故A错误;
B、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故B正确;
C、物质溶解;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间有间隔,故C正确;
D、氧化汞分解生成汞和氧气,解释正确,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故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则D正确。
故选A。
8.C
【详解】
A、对氯间二甲苯酚是一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A错误;
B、对氯间二甲苯酚有对氯间二甲苯酚分子构成,1个对氯间二甲苯酚由8个碳原子、9个氢原子、1个氯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B错误;
C、对氯间二甲苯酚中,碳、氢、氯、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8):(1×9):35.5:16=192:18:71:32。则该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C正确;
D、对氯间二甲苯酚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8+1×9+35.5+16=156.5。D错误。
故选C。
9.C
【详解】
A、氧化物指的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因此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高锰酸钾,A选项推理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同,B选项推理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蜡烛燃烧生成CO2和H2O,所以其组成中一定含有C、H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C选项推理正确,符合题意;
D、石墨是一种碳单质,能导电,但碳单质不一定都能导电,如金刚石不能导电,D选项推理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D
【详解】
A、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实验的主要步骤是计算、量取、混匀、贴标签装瓶保存,故选项错误;
B、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释84消毒液,应用量筒分别量取所需的水和浓84消毒液,倒入烧杯中混匀,故选项错误;
C、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和胶头滴管,还有玻璃棒,故选项错误;
D、量取浓84消毒液时仰视读数,会使量取的浓溶液体积偏大,溶质质量偏大,配得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选项正确。故选D。
11.D
【分析】
向如图装置中的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下列物质,能使U型管中的液面出现左高右低现象的原因是集气瓶内气压减小,瓶内气压小于瓶外气压,而使容器内气压减小的方法有:瓶内气体被消耗或瓶内气体遇冷收缩,而本题中盛放药品的试管与外界相通,所以加入的药品不能消耗到瓶内气体,故只能通过降低瓶内温度,使瓶内气体遇冷收缩达到目的。
【详解】
A、蔗糖溶于水温度不变,瓶内气压不变,U型管内液面无变化,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集气瓶内气体受热膨胀,瓶内气压增大,会使U型管内液面左低右高,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氯化钠溶于水温度不变,瓶内气压不变,U型管内液面无变化,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下降,使集气瓶内气体遇冷收缩,气压减小,水会倒吸,使U型管内液面左高右低,故D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D。
12.A
【详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待测值=20+1+2+32-26-2-12=15,故A正确;
B、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即反应前后改变的质量,参加反应的W、P的质量比为(20-15):(32-12)=5:20=1:4,故B错误;
C、反应前后物质G的质量不变,则G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未参与反应的杂质,故C错误;
D、该反应中W和P的质量减少,是反应物,H的质量增加,是生成物,符合“多变一”,则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故D错误。
故选A。
13.D
【分析】
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氨气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一氧化氮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
【详解】
A、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四种物质中丙和丁均属于氧化物,故A错误;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原子种类不变,故B错误;
C、反应前后氮元素的化合价由-3价变为+2价,氧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变为-2价,故C错误;
D、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丙、丁两种物质分子个数为2:3,故D正确。
故选D。
14.C
【分析】
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蒸发水分析出晶体后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详解】
t℃时,某物质的溶液200g,蒸发去15g水后,析出晶体6g,又蒸发去10g水,析出10g晶体,由此可知10g晶体溶解在10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也就是说10g水中最多溶解10g该物质,由于析出晶体后的溶液是饱和溶液,所以将饱和溶液蒸发掉1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应为10g。
故选C。
15.D
【详解】
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水不能,可以鉴别,故选项方案能达到目的;
B、氧气能支持燃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氮气不能,可以鉴别,故选项方案能达到目的;
C、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下生成二氧化碳和铜,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方案能达到目的;
D、CO2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CO不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应使用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且应再进行干燥,故选项方案不能达到目的。
故选D。
16.2N 2H2 两个亚铁离子 一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 氧化铜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负二价 O2 CaO
【详解】
(1)①元素符号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氮原子表示为:2N;
②化学式可以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2个氢气分子可表示为:2H2;
③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2Fe2+表示两个亚铁离子。
(2)①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该元素的原子个数,故SO2中的“2”表示一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②化学式中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化合物中该元素的化合价,故中的“2”表示氧化铜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3)①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是氧气,化学式是:O2;
②能做食品干燥剂且遇水放出热量的固体是氧化钙,化学式是:CaO。
(4)①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为:;
②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③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17.吸附 煮沸 B 4.5 C2H2
【详解】
(1) 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可以在房屋装修后,在室内放一些活性炭来吸收装修材料释放出的甲醛、苯等有毒气体;
(2) 生活中常用来消毒,且又能使硬水软化的方法是加热煮沸;
(3) A.洗澡擦香皂时关上喷头,能够节约用水;
B.用洗衣机洗一两件衣服,会浪费水;
C.用洗菜、淘米的水浇花,能够节约用水;
D.家里水龙头坏了应及时修理,能够节约用水;
(4) 溶质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所以能为病人提供的氯化钠质量为0.9%×500g=4.5g;
(5)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变,反应物中有1个钙原子,2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生成物质有1个钙原子,2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所以X是C2H2。
18.BC Ca2+ CD
【详解】
(1) 如图2属于原子的是BC,这是因为它们的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相等;
(2) 由A结构示意图可知,质子数为20,核外电子数为2+8+8=18,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所以A是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钙离子,可以表示为Ca2+;
(3) 图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CD,这是因为它们的核内质子数相等。
19.t1 A C>B>A B>A>C
【详解】
(1) 由溶解度曲线可知:温度为t1℃时,A与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 t2℃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80g,B物质的溶解度为50g,把A、B物质各50g分别加到100g水中,不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A;
(3) t2℃时,将等质量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剂质量不变,在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关系为A>B>C,故溶剂质量关系为C>B>A;
(4) t1℃时,B物质的溶解度最大,A、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降低温度,A、B物质会析出晶体,C物质不会析出晶体,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由于溶液组成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所以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A>C。
20.(1)混合物;(2)10;(3)7.5.
【详解】
(1)食用 “碘盐”含有氯化钠、碘酸钾,属于混合物;
(2)每袋该食盐中碘元素的质量=0.5kg×20mg∕kg=10mg;
(3)该青年每天摄入这种食盐应为0.15mg÷20mg∕kg=0.0075kg=7.5g。
21.(1)9.6;
(2)还未到氯酸钾分解的温度或氯酸钾尚未分解;
(3) 设称取氯酸钾的质量为x,
x=24.5g ;
(4) 据图可知,t2时生成氧气的质量为4.8g;设t2时,氯酸钾分解的质量为y,
y=12.25g,
氯酸钾的分解率:
【详解】
(1)据图可知,充分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9.6g;
(2)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由于氯酸钾分解需要一定的温度,t0-t1固体质量不变,是因为反应还未进行;
(3)见答案;
(4) 见答案。
22.CaCO3 CH4 作建筑材料 CaCO3CaO+CO2↑ 分解反应 CO2+Ca(OH)2=CaCO3↓+H2O
【分析】
本题属于框图式推断题,是根据物质的一些特殊性质、特殊的反应条件、特殊反应现象、特殊的反应形式等方面知识,将常见物质间的反应关系综合在一起,考查学生对物质的类别、性质、用途、变化规律的综合掌握情况。
A为常用的建筑材料,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D和E,故A为碳酸钙,D和E分别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中的一种,D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D为二氧化碳,E 为氧化钙;
B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B为甲烷,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C为氧气,因为D为二氧化碳,所以F为水;
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G为氢氧化钙;
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
【详解】
(1)由分析可知:A和B分别为碳酸钙和甲烷,化学式分别为:CaCO3、CH4。
(2)G为氢氧化钙,在日常生活中可用于建筑材料、中和酸性土壤、配制农药波尔多液等,合理即可。
(3)反应①为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CaCO3CaO+CO2↑,该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反应②为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
反应④为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反应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点睛】
解答此类题要全面掌握化学基础知识,掌握解答推断题的突破口,常用突破口如以特殊反应现象、物质特殊性质、特殊反应条件、物质之最等等,这些突破口涉及内容较多,需要自己加以整理熟知。另外解题时不一定是从框图左推到右,也可能是从右开始推,也可能是从中间向两边推,关键看哪部分最明显,从最明显处入手。
在解答的过程中,要看清题目要求,如是填名称还是化学式,是用语言叙述,还是用化学用语回答等,化学用语书写务必规范,这些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不加以注意,会做的题目填错了,也是常有的事。
23.甲中的酚酞溶液逐渐变红 分子(微粒)在不停的运动 速率 能防止空气污染
【详解】
图Ⅰ: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分子不断运动到甲烧杯中与水结合成氨水,氨水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大烧杯中会看到小烧杯甲中酚酞溶液由无色逐渐变红,大烧杯外小烧杯中酚酞溶液无明显变化;此实验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分析讨论](1)该改进实验除了能证明改进实验前微粒表现出的性质外,还可以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 改进前的实验装置不密封,挥发出的氨气会污染空气,改进后实验是密封装置,能够防止氨气扩散到空气中,污染大气;并且能够得出在不同温度下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的差异。
24.分液漏斗 锥形瓶 CaCO3+2HCl=CaCl2+H2O+CO2↑ G 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 氢气(H2) Zn+H2SO4=ZnSO4+H2↑ 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A 在试管口处塞一团棉花 2KMnO4K2MnO4+MnO2+O2↑ FeS+H2SO4=FeSO4+H2S↑ BCD 甲装置便于对尾气进行处理,防止空气污染
【详解】
(1)由图可知①为分液漏斗,②为锥形瓶,故填:分液漏斗;锥形瓶。
(2)实验室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故填:CaCO3+2HCl=CaCl2+H2O+CO2↑;G;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
(3)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该反应不需加热,氢气密度比空气小,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实验室能用B和F装置制取气体是氢气;
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
如将发生装置B改成D,其优点是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锌粒放在隔板上,长颈漏斗添加稀硫酸,固液接触,反应发生,关闭出口,气体无法排出,气压增大,稀硫酸被压入长颈漏斗,固液分离,反应停止;
故填:氢气(H2);Zn+H2SO4=ZnSO4+H2↑;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4)若使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该反应需要加热,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A,还需对该装置改进地方是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堵塞导气管;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是 :2KMnO4K2MnO4+MnO2+O2↑;
故填:A;在试管口处塞一团棉花;2KMnO4K2MnO4+MnO2+O2↑。
(5)硫化亚铁固体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得,生成硫化氢同时生成另一种物质硫酸亚铁,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FeS+H2SO4=FeSO4+H2S↑;
该反应不需加热,若用此法在实验室中制取硫化氢气体,发生装置可选择BCD,收集装置一般用甲而不是乙,原因是:甲装置便于对尾气进行处理,防止空气污染;故填:FeS+H2SO4=FeSO4+H2S↑;BCD;甲装置便于对尾气进行处理,防止空气污染。
2021-2022学年贵州省黔东南州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贵州省黔东南州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72gD,8g,【答案】A,【答案】D,【答案】B,【答案】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与解析):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与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贵州省铜仁市印江自治县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与解析):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贵州省铜仁市印江自治县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与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