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第4节 免疫学的应用课时练习
展开4.4免疫学的应用 课时作业
基础训练
一、单选题
1.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有些疫苗需两次接种,初次接种产生免疫后,按规定时间间隔再次接种。若提前进行再次接种,则会减弱二次免疫效果,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提前接种导致初次免疫产生的记忆细胞凋亡数目少
B.提前接种导致初次免疫产生的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少
C.疫苗会与初次免疫后存留的抗体结合被迅速清除
D.疫苗会与初次免疫产生的效应T细胞结合被裂解
2.2002年7月12日美国《科学快报》报道了纽约州立大学几位病毒学家人工合成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病毒的消息和简略的研究过程。用人工合成的病毒感染小鼠的实验证明,人工合成的病毒能引发小鼠脊髓灰质炎,只是毒性比天然病毒小得多。下列有关该成果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人工合成脊髓灰质炎病毒,就是人工制造了生命
B. 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可以使人类更好地认识病毒,有利于研制抵抗病毒的药物和疫苗
C. 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也可能会合成某些对人类有害的病毒
D. 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其意义具有两面性,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态度都是不全面的
3.中国的“种痘之术”开创了人类天花病(天花病毒引起的疾病)预防之先河。清代《种痘新法》描述了人痘苗的选育方法“其苗传种愈久,药力提拔愈清,人工之选炼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独存,所以万全而无害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痘苗进入人体后仅激发细胞免疫途径 B.种痘成功后可以预防水痘病毒感染
C.种痘后人体产生的抗体可终身防卫 D.痘苗的选育过程相当于对病毒减毒
4.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 )
A.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 B.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淋巴细胞
C.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D.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
5.乙肝疫苗的有效成分是乙肝病毒的一种抗原。接种该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抗体,该抗体( )
A.由T淋巴细胞产生 B.可与多种抗原结合
C.可裂解乙肝病毒 D.可被蛋白酶水解
6.某人因过量注射美容制剂而出现头昏、站立不稳等症状。经诊断后,医生为其注射了肉毒杆菌抗体进行治疗,目的是( )
A.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抗原
B.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原发挥免疫作用
C.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抗体
D.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7.新生儿在出生后六个月内一般不易生某些传染病,这是因为( )
A.病原体不感染新生儿 B.新生儿的皮肤、黏膜有极强的杀菌力
C.新生儿体内免疫系统十分健全 D.在胎儿期从母体血液中就获得了抗体
8.酿脓链球菌侵入人体后,通过刺激人体产生相应抗体,可以引起心肌细胞损伤,进而诱发风湿性心脏病.在这一过程中( )
A. 发生了强烈的过敏反应 B. 细胞免疫发挥主要作用
C. 心肌细胞诱导产生抗体 D. 需要多种免疫细胞参与
9.某种致病性极强的细菌外毒素由α和β两个亚单位组成,其中β亚单位无毒性,但能促进α亚单位进入宿主细胞发挥毒性作用。因此,研制疫苗时应选择该细菌的( )
① 外毒素
② 减毒外毒素
③ 外毒素α亚单位
④ 外毒素β亚单位
A.① 或② B.① 或③ C.② 或④ D.③ 或④
10.下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仅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的基因
C.②、③ 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
D.细胞5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
11.破伤风外毒素是由破伤风杆菌产生的一种强毒性蛋白质,注射破伤风外毒素可导致小鼠死亡,该毒素经脱毒处理后可成为类毒素,下图是关于这种类毒素的一组免疫学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组小鼠存活是因为其产生细胞免疫
B.免疫血清能诱导甲组小鼠产生外毒素抗体
C.1~3周后,乙组小鼠体内有相应的记忆B细胞
D.乙组的二次免疫中抗原直接刺激浆细胞产生抗体
12.高三学生李丁元最近到医院体检,体检报告中的检验结果显示:乙肝抗原呈阴性(-),乙肝抗体呈阳性(+) (说明:“+”表示有,“-”表示没有)。他说自己没有注射过乙肝疫苗,就此结果向你咨询,你应该给他怎样的合理答复( )
A.你体内带有乙肝抗体,说明一定也有乙肝病毒,需要到医院就诊
B.你体内没有乙肝病毒,但含有乙肝抗体,一定是妈妈怀孕时传递给你的免疫力
C.你体内没有乙肝病毒,但含有乙肝抗体,说明你可能曾感染乙肝病毒后痊愈了
D.你体内没有乙肝病毒,但含有乙肝抗体,这是父母遗传给你的免疫力
13.每年的秋冬季节都是流感的高发期,下列预防措施与所对应切断的传染链不匹配的是( )
A.勤洗手——传播途径 B.注射疫苗——易感人群
C.开窗通风——传染源 D.衣服消毒——传播途径
14.能使人体产生抗体、获得免疫的医疗措施是( )
A.服用碘丸 B.注射抗生素 C.注射疫苗 D.注射胰岛素
15.某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人体不会产生相应的( )
A.浆细胞 B.记忆淋巴细胞
C.过敏反应 D.免疫反应
16.下列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 )
A.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
B.移植的器官被排斥
C.抗SARS病毒的抗体清除SARS病毒
D.青霉素消灭肺炎双球菌
17.免疫接种包括两种方法:①注射抗体,②注射抗原。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治愈者的血清进行治疗属于方法②
B.方法①在接种对象体内引起B细胞的增殖、分化
C.方法②是通过使人体患病然后获得免疫力
D.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②预防一些传染病
18.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 )
A.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
B.使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
C.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D.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
二、填空题
19.免疫学的应用
1.在免疫反应中疫苗相当于__________,求作用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__________。
2.人工标记__________检测追踪抗原体在机体中的位置。
3.__________药物——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20.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患病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回答下列问题:
1.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__________。
2.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___________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__________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__________,从而起到预防该肿瘤病的作用。
21.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属于DNA病毒,成年女性感染率超过25%。研究表明,99.7%的宫颈癌的主要诱因是长期持续感染HPV。HPV疫苗的商业化生产揭开了人类预防癌症的崭新一页。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正常机体在少数细胞发生癌变后会被及时处理,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_功能。
2.接种疫苗后,当该病毒再次进入体液或侵染宿主细胞时,记忆细胞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抗体与HPV结合会抑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HPV疫苗最佳初次接种为12~14周岁,35周岁以后,预防宫颈癌的效果越来越差,即HPV感染时间越长,患癌可能性越大,原因是癌变的过程具有________________效应。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 提前接种不能导致初次免疫产生的记忆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A错误;
B. 初次免疫产生的浆细胞可能已经死亡,应该是第二次由记忆细胞分化产生的浆细胞起作用,B错误;
C. 疫苗会与初次免疫后存留的抗体结合被迅速清除,C正确;
D. 效应T细胞不能直接裂解抗原,D错误。
故选:C。
2.答案:A
解析:
3.答案:D
解析:
4.答案:C
解析:接种疫苗后,机体会产生记忆细胞,也分泌抗体,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大量的抗体消灭抗原,使得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接种乙肝疫苗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目的就是激发机体二次免疫反应的机制,使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故选:C.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査免疫调节及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抗原、 抗体、酶等基本概念的理解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A错误。抗体是浆细胞针对特定抗原合成并分泌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因此不能与多种抗原特异性结合,B错误。该抗体只能与乙肝病毒特异性结合并形成沉淀,之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水解,C错误。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依据酶的作用特点可知,该物质可被蛋白酶水解,D正确。
6.答案:A
解析:抗体有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特定抗原的特点,所以肉毒杆菌抗体能够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抗原,A正确;抗体可以消灭抗原,却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原,B错误;肉毒杆菌抗体只能特异性识别并结合肉毒杆菌抗原,不能自我识别并结合(中和),C错误;抗体不能当作抗原而引起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D错误。
7.答案:D
解析:A、病原体也会感染新生儿,A错误;
B、新生儿的皮肤、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具有防卫功能,但没有极强的杀菌力,B错误;
C、新生儿体内免疫系统还不健全,C错误;
D、新生儿在胎儿期从母体血液中就获得了抗体,因此新生儿在出生后六个月内一般不易生某些传染病,D正确.
故选:D.
8.答案:D
解析:自身抗体对自身心肌细胞发起进攻,引起的疾病为自身免疫病, 不是过敏反应,A错误。酿脓链球菌抗体作用于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细胞损伤,此过程中是体液免疫发挥主要作用而不是细胞免疫,B错误。酿脓链球菌刺激机体形成效应细胞,效应细胞产生抗体,不是心肌细胞诱导产生的抗体,C错误。该过程需要吞噬细胞、细胞、 细胞、浆细胞等参与,D正确。
9.答案:C
解析:疫苗应能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但不会使机体致病.由于该外毒素致病性极强,因此应选用减毒外毒素或无毒性的β亚单位.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免疫。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疫苗的特点。属于中档题。解题关键是注意该外毒素致病性极强,否则可能B选项。
10.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细胞1是吞噬细胞.细咆2是T细胞,细胞3是B细胞,细胞4是桨细胞,细胞5是记忆细胞,物质a是抗体骨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为T细胞和B细胞;人体所有细胞中都含有合成抗体的基因,但该基因只在桨细胞中表达;②、③过程表示抗原的呈递过程,与细胞膜上糖蛋白有关;细胞5是记忆细胞,保留有分裂能力。
11.答案:C
解析:由于免疫血清中含有外毒素的抗体,所以甲组小鼠存活,A错误;免疫血清中的抗体可与甲组小鼠体内的外毒素结合,外毒素能诱导甲组小鼠产生外毒素抗体,B错误;给乙组小鼠注射类毒素1~3周后,乙组小鼠体内产生了相应的记忆细胞,C正确;浆细胞不能识別抗原,二次免疫中抗原作用于记忆细胞,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将抗原消灭,D错误。
12.答案:C
解析:乙肝抗原呈阴性说明体内没有乙肝病毒;乙肝抗体呈阳性说明体内含有乙肝抗体;抗体可能是曾感染乙肝病毒痊愈后存留下来的。
13.答案:C
解析:
14.答案:C
解析: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原料,A错。抗生素是消灭细菌的物质,B错。疫苗是经过特殊处理的抗原,使人体在不发病下产生针对该抗原的抗体,C正确。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激素,D错。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5.答案:C
解析:
16.答案:D
解析: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是一种过敏反应,是因为过敏原花粉再次进入人体后,与人体内某些细胞表面的抗体相结合,细胞释放组织胺造成的,A错误;移植的器官被排斥,也是一种免疫,属于机体的免疫保护,B错误;抗SARS病毒的抗体清除SARS病毒,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使抗原失去活性,C错误;青霉素消灭肺炎双球菌,不是免疫过程,因为青霉素是体外注射的物质,不是人体通过免疫过程产生的,D正确。
17.答案:D
解析:治愈者的血清中含有大量抗体,用其血清进行治疗属于①注射抗体;②注射抗原能剌激人体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方法②是通过注射抗原剌激机体产生抗体而获得免疫力,但一般不会使人体患病;医学上一般采用②注射抗原来预防一些传染病。
18.答案:C
解析:注射乙肝疫苗后,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形成特定的淋巴细胞(记忆细胞)和抗体;如果有同样的抗原再次剌激机体,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效应B(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B(浆)细胞进而产生抗体消灭抗原,这就是二次免疫反应。接种乙肝疫苗之所以要间隔注射三次,目的就是激发机体二次免疫反应的机制,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特定淋巴细胞。
19.答案:1.抗原; 抗体和记忆细胞; 2.抗体; 3.免疫抑制
解析:
20.答案:1.免疫功能下降; 2.抗原; 浆细胞; 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大量分泌抗体
解析:
21.答案:1.监控和清除
2.迅速增殖分化,体内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 HPV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3.累积
解析:1.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内部产生的癌细胞或受损细胞以及清除功能。
2.HPV侵入机体后,有的分布在体液中,有的侵入宿主细胞内,同时涉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预防接种后,当HPV再次侵入机体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机体会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抗原抗体结合后,能抑制HPV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3.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至少在一个细胞中发生5~6个基因突变,才能具备癌细胞所有的特征,这是一种累积效应,因此HPV感染时间越长,患癌可能性越大。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4节 免疫学的应用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4节 免疫学的应用课后测评,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如图所示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下列有关疫苗的叙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第4节 免疫学的应用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第4节 免疫学的应用课时作业,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接种对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4章 免疫调节第4节 免疫学的应用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4章 免疫调节第4节 免疫学的应用随堂练习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接种对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