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四第二单元6 辛弃疾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2021黑龙江齐齐哈尔三立高级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词人。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 ,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 ,大进大退。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他亲自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 的政治家。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有人说他是豪放派,继承了苏东坡,但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 ),才能炸响,才能 。学诗功夫在诗外,诗歌之效在诗外。不但我们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更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浮光掠影 大起大落 忧心如焚 震耳欲聋
B.浅尝辄止 悲喜交集 忧心忡忡 振聋发聩
C.浅尝辄止 大起大落 忧心如焚 振聋发聩
D.浮光掠影 悲喜交集 忧心忡忡 震耳欲聋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也只要在政治之风的怂恿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
B.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怂恿下,就能飞翔,就能燃烧
C.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
D.也只要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就能飞翔,就能燃烧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 )
A.不但我们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更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
B.我们不但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更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
C.我们不但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更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
D.不但我们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更承认本身魅力的艺术。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以“ , , ”来表达自己壮心许国,不学为吃鲈鱼以饱口腹而还乡求安适的张季鹰。
(2)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化用桓温的典故,“ , , ”既表达了自己北伐的愿望,也感慨流年易逝而自己却功业无成,表达了对朝廷不思进取的不满。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 , ”两句写随着时间的流逝,英雄功业都化为了历史陈迹。
(4)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 ”之雄心,却落得“ ”的结局。
(5)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回想刘裕挥师北伐、收复中原故土的历史事实,并把其概括为振奋人心的“ , ”两句。
5.微写作。
辛弃疾既是豪情万丈的词人,也是以身许国的英雄。手边一把宝剑,伴随他辗转南北,漂泊西东。这把剑曾于百万军中取敌首级,但最终只能于暗夜灯影下见证心伤……
请以“辛弃疾的剑”为具体形象,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文字,表现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三年模拟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9分)
满江红
辛弃疾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①如雪。春正好,见龙孙②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注] ①荼:落叶灌木,花白色,有香气。②龙孙:竹笋的俗称。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上片着力表现“春正好”之景。樱桃如火,荼如雪,这是从视觉上表现春天的明艳;龙孙破壁而出,母燕引雏燕试飞,流莺娇声唤友,这是从听觉上表现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B.词人并未因“春正好”而欣喜,反而因此生愁。此愁难消,词人向春天发出了怨愤之语——“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表达了抑郁烦乱的心绪。
C.下片化用“庄周梦蝶”的典故,抒写词人梦中也不能回乡的怅恨;又用“子规”这个典型意象来烘托词人有家不得归的无奈与伤感。
D.这首词上片即景抒情,没有选取落花飞絮、凄风苦雨的画面来表现愁情,而是采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下片刻画词人的抒情形象,既有动作、心理描写,也有环境点染。
2.()本词写的是思乡愁情,词中却说这是“古今遗恨”。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2021广西钦州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9分)
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
辛弃疾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今惟有酒偏香。自从来住云烟畔[注],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秋风一夜霜。
[注] 本词作于词人受排挤闲居江西上饶铅山期间,此间的住处依山临水,云烟缥缈。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与陶渊明离开“樊笼”复返自然一样,词人也视官场如“臭腐场”,决然归隐山林。
B.词人闲居乡间,饱览山水云烟,饮酒赋诗,且歌且舞,尽显潇洒的气派。
C.适逢重阳,词人与“老伴”共赏秋光,虽然“寻菊花无有”,却诗兴不减,遂作此篇。
D.本词语言轻快诙谐,不避浅俗,故名“戏作”,但内蕴丰富,暗含郁愤不羁的情绪。
4.()下片中的菊花形象寄寓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具体分析。(6分)
三、(2020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5—6题。(9分)
满江红·中秋寄远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注]时节。问嫦娥孤令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舞,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注] 玉斧修:这里指“玉斧修月”。传说唐代有一人游嵩山,见一枕幞而眠者。其人告诉他说,月由七宝合成,常有八万二千户修之。后因有“玉斧修月”之说。
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的上片就中秋月来写,起笔即激情喷涌,以一“快”字催促,表达要上西楼赏月的酣畅兴致。而一“怕”字,又透露出词人担心中秋月不够明朗的心思。
B.“问嫦娥”句由无边的月色回转到月亮本体,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有没有愁恨,其实词人追问嫦娥的目的,并不止于发一发绮情幽思,而有借之诉愁的用意。
C.下片,词人由此中秋明月夜、歌舞助兴人想到的是令自己牵情的远方之人,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人们不珍惜此夜月色好景的深沉叹息。
D.“人情”一句,虽像是对人间常情的遗憾,实际上却指向词人所痴情的那个人,意谓一旦离别,别人在心里未必与自己一样珍惜这段感情。
6.()同是望月怀远,这首词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6分)
五年高考练
诗歌鉴赏之用典
一、(2020课标全国Ⅰ,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 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二、(2018北京,14—1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3—5题。(12分)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 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4.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5.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分)
答案全解全析
6 辛弃疾词两首
基础过关练
1.C ①浮光掠影: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形容印象不深刻。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做深入研究。此处描述的对象是“政治”,应选“浅尝辄止”。②大起大落:形容起伏变化极快极大。悲喜交集:悲伤和喜悦的感情交织在一起。此处是说随时局起伏,辛弃疾仕途变化极大,再结合横线前后的“大忙大闲”“大进大退”可知,应选“大起大落”。③忧心如焚:忧愁得心里好像被火烧一样。忧心忡忡:形容忧愁不安的样子。“忧心忡忡”是直陈心中忧虑不安,偏重指忧虑的情状;“忧心如焚”是比喻内心焦虑不安。语境中说的是辛弃疾对政治非常忧虑,十分焦急,应选“忧心如焚”。④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语境说的是诗歌对人的影响力大,不是指声音很大,应选“振聋发聩”。故选C。
2.C 鼓荡,鼓动激荡;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带有贬义色彩。结合语境可知,应用“鼓荡”,据此排除A、B两项。括号后面为“才能……才能……”,根据句式一致的原则可知,需要补写的句子也应该用“才能……才能……”,据此排除D项。故选C。
3.C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关联词语“不但”语序不当,应该放在“我们”之后,因为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都为“我们”;二是逻辑关系不当,两个分句之间为递进关系,故应该先是“艺术本身的魅力”,然后是“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综合以上分析,C项修改最恰当。
4.答案 (1)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 季鹰归未
(2)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 树犹如此
(3)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4)封狼居胥 仓皇北顾
(5)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5.【写作指导】
写作任务有二:一是以“辛弃疾的剑”为具体形象,在行文的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辛弃疾及其剑来组织文字;二是表现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这个任务应通过“辛弃疾的剑”来表现。同时,材料中又提到辛弃疾“手边一把宝剑……但最终只能于暗夜灯影下见证心伤”,这既是背景介绍,也是在写“辛弃疾的剑”的不同凡响。写作时,建议围绕这一背景信息来展开。此外,字数的要求也不可忽略。
三年模拟练
1.A “龙孙破壁而出”“母燕引雏燕试飞”是从视觉上表现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2.答案 ①思乡愁情是古往今来常见的情感,但词人比常人多了一份思乡难归的遗憾,更显出这份情感的深度。②词人执着于抗金复国,却遭排挤,壮志难酬,乡愁中融入了“国恨”,堪为古今之大恨。
解析 答题时,要结合词人的经历分析出其思乡难归的遗憾、“乡愁”中融入了“国恨”以及个人抱负难以施展的苦闷等要点。
3.A “与陶渊明离开‘樊笼’复返自然一样……决然归隐山林”错误。辛弃疾的归隐山林和陶渊明不一样,陶渊明是主动选择欣然归田,辛弃疾则是受到排挤被迫归隐。
4.答案 ①词中的菊花故意避开热闹的重阳节,要在秋风霜降后才开放,表现出菊花不趋时俗、傲霜凌寒的品格;②词人以菊花自况,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③表现了词人蔑视来自官场的排挤打击,愈挫愈坚的傲然风骨和豪迈气概。
解析 下片的前三句是说重阳时节,菊花还未开放;后两句则是联想,说菊花的开放还得等待刮一阵秋风,落一夜严霜。这就含蓄地赞美了菊花不趋炎附势而傲霜凌寒的品格,既是对抗金志士的赞颂,也是词人的自许自况。词人斥官场为“臭腐场”,当时投降派掌权,词人虽遭受打击、排挤,但从未被击倒,故这里借“菊”来表现他的愤世情怀和傲然风骨。
5.C “发出了人们不珍惜此夜月色好景的深沉叹息”错误,“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表达的应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的深沉叹息”。
6.答案 ①苏词认为即使远隔千里,普照世界的明月也能把分离的人联系在一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表达了对天下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以及词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②辛词以“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人情未必看承别”来叹息月亮圆时少、缺时多,情人之间不得如愿长聚的遗憾。结句又化幽怨的感情为对相逢的期待,想象相聚时向情人尽情诉说相思之情的场景。
解析 苏轼的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态度,表达了其洒脱、旷达的襟怀。齐荣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与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以求得安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表达了词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辛弃疾的词中,“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词人叹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就像天上的明月总是圆时少、缺时多一样;“人情未必看承别”,一旦离别,别人在心里未必与自己一样珍惜这段感情。而“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又化幽怨的感情为对相逢的期待,想象相聚时向情人尽情诉说相思之情的场景。辛词中有遗憾,也有期待。
五年高考练
1.A “与外界不通音讯”错误。标题“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中,“见寄”的意思是“寄信给我”,由“奉和”“次韵”可知,此诗是作者为应和皮日休书信所作,可见皮日休并未与外界不通音讯。
2.答案 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解析 解答本题,需结合标题、正文、注释整体把握诗歌情感。首先,由注释①可知,诗人和皮日休是好友。其次,根据标题和首联可知,好友患病,原有的赏春约会搁置,由此可推知诗人有无法和好友共同赏景的遗憾。尾联表达了对好友病愈重赏美景的期待。
3.D 结尾两句的意思是:正是梅花开放、大雪纷飞的季节,务必相互勉励,莫相忘,还要不断传递消息。这是对未来的抒写。选项中“怀念过去”理解错误。
4.A B.写入蜀路上会遇到赤壁美景,不是用典。C.写蜀道难行,表达对友人的担忧;作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无望其早归之意。D.劝说李正之不要儿女情长,而非“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5.答案 ①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平和,缓和,细腻)之笔。
②比如上阕“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气势雄奇,下阕“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意境宏阔,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
③比如上阕“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宛转,下阕“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清丽隽永,皆堪称“和缓”。
解析 “龙吟虎啸”和“和缓”相对,分别指稼轩词的豪放和细腻。本词上阕的气势、下阕的意境,都给人以“龙吟虎啸”的豪迈之感;词中又通过“须相忆”等,抒发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有“和缓”之感。
方法技巧
1.用典的定义、类型及效果
(1)定义。用典,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引用(化用)前人诗(词)句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2)类型。就内容而言,用典分为引用历史故事和引用(化用)前人诗(词)句两种;就用法而言,用典分为明用和暗用;就用意而言,用典分为正用和反用。
(3)效果。用典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增加内容的丰富性、生动性和含蓄性,收到言简义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赏析用典“三步骤”
(1)第一步,结合注释,明确用了什么典故。
(2)第二步,结合诗句,理解典故在诗(词)句中的具体含意。
(3)第三步,联系全诗(词)内容或创作背景、诗(词)人处境,理解诗(词)人用典的真正意图。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四2 雷雨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四2 雷雨巩固练习,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微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全书综合测评-2022版语文必修4 人教版(新课标)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 这是一份全书综合测评-2022版语文必修4 人教版(新课标)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共20页。
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3 *哈姆莱特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3 *哈姆莱特随堂练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微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