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市宝山区初三一模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
2021年上海市宝山区初三一模化学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A.氮气
B.氧气
C.氦气
D.二氧化碳
【答案】A
【详解】
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其中氮气约占五分之四,氧气约为五分之一,所以含量最多的为氮气。二氧化碳约为0.03%,氦气为稀有气体含量也很少。故选A。
2.菠菜中含铁质,对缺铁性贫血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这里的铁质指的是
A.元素 B.分子 C.原子 D.单质
【答案】A
【详解】
试题分析:生活中的都是宏观概念,如物质、元素。那么这里就是指的元素
考点:元素与人体健康
3.测得常见果汁的近似pH,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A.柿子 pH=8.5 B.菠萝 pH=5.1
C.苹果 pH=2.5 D.杨梅 pH=4.1
【答案】C
【详解】
pH>7显碱性,pH=7显中性,pH<7显酸性;pH值越大碱性越强,pH值越小酸性越强。其中苹果的pH最小,酸性最强。
故选C。
4.关于“水”参与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配食盐水 B.小河流淌 C.冰川融化 D.酸雨形成
【答案】D
【详解】
试题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无的是物理变化。A、只是将食盐和水混合均匀,没有生成新物质,物理变化;B、只是河水的运动,没有生成新物质,物理变化;C、由固态水变成液态水,没有生成新物质,物理变化;D、酸雨是二氧化硫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
考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定
5.表示两个氢分子的是
A.2H B.2H2 C.H D.H2
【答案】B
【详解】
A.2H表示两个氢原子,错误;
B.2H2表示两个氢分子,正确;
C.H表示氢元素或表示一个氢原子,错误;
D.H2表示氢气,表示一个氢分子,表示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表示一个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错误。
故选B。
6.属于溶液的是
A.牛奶 B.豆浆 C.矿泉水 D.蒸馏水
【答案】C
【详解】
A、牛奶属于混合物,但是不均一、不稳定,不属于溶液,选项错误;
B、豆浆属于混合物,但是不均一、不稳定,不属于溶液,选项错误;
C、矿泉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选项正确;
D、蒸馏水是纯净物,不属于混合物,故不是溶液,选项错误。故选C。
7.SiO2中Si的化合价是
A.-4 B.-2 C.+2 D.+4
【答案】D
【详解】
试题分析: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设SiO2中Si的化合价是x,则x+(-2) ×2=0 解得x=+4,故选D
考点:化合价规则
8.关于甲烷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具有助燃性 B.氢元素以化合态存在
C.摩尔质量为16 D.碳元素质量分数为20%
【答案】B
【详解】
试题分析:甲烷化学式为CH4,无色气体,具有可燃性。A、是可燃性,错误;B、甲烷是氢元素和碳元素组成的,氢元素以化合态存在,正确;C、缺少单位,错误;D、C%=12/(12+1×4) ×100%=74%,错误。
考点:物质的组成
9.室温时,将1g蔗糖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形成溶液。蔗糖分子发生变化的是
A.大小 B.个数 C.种类 D.间隔
【答案】D
【详解】
由题意可知,将葡萄糖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配成水溶液,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变,因此分子的大小、个数和种类都不会改变,发生改变的只是分子的间隔,故选D。
10.实验室中的操作类似“海水晒盐”原理的是
A.溶解 B.蒸发 C.过滤 D.搅拌
【答案】B
【详解】
试题分析:海水晒盐是通过太阳的热量将海水中水变为气态除去。即为蒸发。
考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1.有关物质用途说法错误的是
A.胆矾可用于检验水 B.氧气可供给呼吸
C.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D.金刚石可切割玻璃
【答案】A
【详解】
A、胆矾为硫酸铜晶体,不能用于检验水,可以检验水的为硫酸铜粉末,错误;
B、氧气可供给呼吸,正确;
C、干冰升华吸热,水蒸气冷凝,故可用于人工降雨,正确;
D金刚石可切割玻璃,因为金刚石的硬度大,正确。
故选A。
12.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CO2验满 B.收集O2
C.滴加液体 D.测溶液pH
【答案】B
【详解】
A.验满二氧化碳时燃烧的木条不能伸入瓶内,故A错误;
B.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比水的小,故应用图示装置收集氧气时应从短进长出,故B正确;
C.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故C错误;
D.测定溶液的pH时,不能把试纸直接浸入溶液内,会把溶液污染,故D错误.答案: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3.向硫酸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混合溶液中硫酸的质量(y)与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质量m的关系 符合的图像是
A. B.
C. D.
【答案】A
【详解】
向硫酸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故随着氢氧化钡的加入,硫酸质量不断减少至零,故选A。
14.室温下,向含有ZnCl2,FeCl2、CuC1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将滤渣晾干后称量,质量为 a 克。取少许滤渣,滴入稀盐酸,有气泡逸出,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滤液是无色溶液 B.滤液中一定含有CuCl2、FeCl2、ZnCl2
C.加入铁粉的质量一定大于a克 D.滤渣一定是Cu、Fe两种单质的混合物
【答案】D
【分析】
由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知,金属的活动性锌>铁>铜,室温下,向含有氯化锌、氯化亚铁、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铁粉,铁不能与氯化锌、氯化亚铁反应,能与氯化铜反应生成 氯化亚铁和铜,充分反应后过滤,取少许滤渣滴入稀盐酸,有气泡冒出,说明铁粉有剩余,滤液中不含有氯化铜 ,滤渣为铜和铁的混合物。
【详解】
由分析得:
A、由于溶液中含有,滤液是浅绿色的,错误;
B、由于铁有剩余,溶液中不含有氯化铜,错误;
C、由于每56份质量的铁能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小于生成的铜的质量,故加入铁粉的质量一定小于a克,错误;
D、由上述分析可知,滤渣一定是Cu、Fe两种单质的混合物,正确。
故选D。
【点睛】
位于前面的金属能将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15.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此反应是物质燃烧的反应
B.反应物①的化学式是CH2
C.参加反应的①、②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3
D.反应生成的③、④物质的质量比为 22:9
【答案】B
【详解】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乙烯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2H4+3O22CO2+2H2O。
A、由物质的变化可知,此反应是物质燃烧的反应,故正确;
B、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①的化学式是C2H4,故错误;
C、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①、②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3,故正确;
D、由方程式可知,反应生成的③、④物质的质量比为(44×2):(18×2)=22:9,故正确。
故选B。
16.试分析下列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都不改变
B.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C.碳的同素异形体有金刚石、石墨等
D.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该溶液中含有钠元素
【答案】A
【详解】
A、由催化剂的概念可知,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选项错误;
B、由化合物的概念可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选项正确;
C、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的单质互称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都是碳的同素异形体,选项正确;
D、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该溶液中含有钠元素,选项正确,故选A。
17.某同学研究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是否恰好中和时,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分别用不同试剂进行实验。下列实验方法及结论错误的是
实验序号 | 所用试剂 | 现象及结论 |
A | 铁粉 | 有气泡产生,则稀盐酸一定过量 |
B | pH试纸 | 测得pH﹥7,则氢氧化钠溶液一定过量 |
C | 酚酞溶液 | 溶液为无色,则一定恰好中和 |
D | 少量氯化铜溶液 | 没有蓝色沉淀,则不一定恰好中和 |
A.A B.B C.C D.D
【答案】C
【详解】
A、稀盐酸能与铁反应生成氢气,故当稀盐酸过量时,加入铁粉会反应产生气泡,正确;
B、pH>7显碱性,pH=7显中性,pH<7显酸性;用pH试纸可测出溶液的pH值,当pH值大于7时,说明溶液显碱性,即可证明氢氧化钠过量,正确;
C、酚酞试液遇酸性和中性溶液都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故当稀盐酸过量时,溶液同样为无色,错误;
D、氯化铜溶液与稀盐酸不反应,当稀盐酸过量时,加入氯化铜不会生成蓝色沉淀,故不能证明恰好中和,正确。
故选C。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流程题
18.空气是一种丰富的自然资源。已知氮气在高温、高能量条件下可与某些物质发生反应。如图是以空气和其他必要的原料合成化肥(NH4NO3)的工业流程。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空气中含量过多的二氧化碳,会导致________这一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人们要积极应对,减弱这种物质对环境影响。
(2)NH4NO3从物质类别看,属于_______(填“酸”、“碱”、“盐”)。从化肥的角度看,它属于______肥(填“氮”、“磷”、“钾”)。
(3)NH4NO3中氮、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向某土壤中施加0.1mol NH4NO3能提供氮元素______克,0.1mol NH4NO3中含有氧原子______个。
【答案】
(1)温室效应
(2) 盐 氮
(3) 1:2 2.8 1.806×1023
【分析】
(1)
空气中含量过多的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
(2)
NH4NO3从物质类别看,是由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从化肥的角度看,它能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氮元素,属于氮肥。
(3)
NH4NO3中氮、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4=1:2;向某土壤中施加0.1mol NH4NO3能提供氮元素为0.1 mol×2×14g/ mol=2.8g,0.1mol NH4NO3中含有氧原子的数目为0.1mol×3×1.806×1023 mol-1=1.806×1023个。
三、填空题
19.水和溶液在生命活动和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甲、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4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___;40℃将30克甲放到50克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只列计算式)
(2)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提纯甲物质的方法是________。将b点的甲溶液转化为a点的甲溶液,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选填编号)。
A.增加溶质 B.加溶剂 C.升高温度 D.降低温度
(3)将80℃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析出固体的质量:甲>乙 B.降温后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
C.降温后溶剂质量:甲<乙 D.降温后溶质质量:甲<乙
【答案】
(1) 40g
(2) 降温结晶 A
(3)B
【分析】
(1)
由溶解度曲线可知,4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40g;40℃将30克甲放到50克水中,最多溶解20g甲物质,故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
(2)
甲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提纯甲物质的方法是降温结晶。将b点的甲溶液转化为a点的甲溶液,由图可知温度没有改变,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状态,可采取的方法是A.增加溶质,故选A。
(3)
A. 没有明确甲乙溶液质量,析出固体的质量大小不能判断,错误;
B. 20℃乙物质溶解度大于甲物质,则降温后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正确;
C. 没有明确甲乙溶液质量,不能判断降温后溶剂质量大小,错误;
D. 溶液质量不确定,降温后溶质质量大小不能判断,错误。
故选B。
四、实验题
20.以下实验装置可进行气体制备、收集及分离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
(2)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并收集一瓶较纯净的O2,可以选用的装置是_______(填编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3)C装置的适用范围是________,通过装置G(其中液体药品均足量)可以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进行分离。首先打开活塞a,广口瓶中的现象是_______,此时从导管c逸出的气体主要是________。
(4)在实验室中,为测定某一批次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取一定量盐酸和大理石进行了如下实验(不计每步损耗)。
步骤I:称取一定质量大理石。
步骤II:将I称量所得大理石转移至烧杯中,加入该盐酸充分反应。
步骤III:将II中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对剩余大理石烘干、冷却再称量。
根据上述实验步骤和图示计算:50克盐酸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_______
【答案】
(1)酒精灯
(2) AF
(3) 块状固体与液体的不加热反应 溶液变浑浊 CO
(4)解:反应碳酸钙质量为32.6-22.6=10g
设反应氯化氢的质量为x
答:50克盐酸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为0.2mol。
【分析】
(1)
仪器①的名称是酒精灯。
(2)
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并收集一瓶较纯净的O2,反应为固体加热反应,发生装置选择A;氧气密度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排水法收集的氧气较纯净,故收集装置选择F;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3)
C装置的适用范围是块状固体与液体的不加热反应;一氧化碳和石灰水不反应,二氧化碳和石灰水中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通过装置G首先打开活塞a,广口瓶中的现象是溶液变浑浊,此时从导管c逸出的气体主要是不反应的一氧化碳气体。
(4)
碳酸钙和稀盐酸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水、氯化钙,反应后固体减少质量就是反应碳酸钙的质量32.6-22.6=10g;过程见答案。
五、科学探究题
21.某化学兴趣小组围绕“酸和碱的反应”,做了如下图所示的两个实验。
①实验一:向NaOH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继续加入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________色变为无色,由此现象证明了酸和碱能发生反应;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对实验一中试管内的无色溶液成分展开了讨论。
(提出问题)试管中无色溶液的溶质除酚酞外还有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H2SO4和Na2SO4;猜想二:________;
(实验设计)若要证明猜想一成立,下列试剂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________;
A紫色石蕊溶液 B Cu C BaCl2 D Na2CO3
(讨论交流)小莹同学认为还可以加入________,也能证明猜想一成立。
②实验二:向CuSO4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继续滴加稀硫酸,通过稀硫酸与________反应的现象,证明了酸和碱能发生反应;由以上实验现象推断,向一定量的CuSO4和H2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NaOH溶液,________(填“会”或“不会”)立即产生沉淀,用图像的方法表示出生成沉淀的质量与滴入NaOH溶液质量的关系图__________。
【答案】红 Na2SO4 B C pH试纸或CuO等 有蓝色沉淀生成 Cu(OH)2 不会
【详解】
①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色,遇酸性和中性溶液不变色;故向NaOH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继续加入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由此现象证明了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猜想假设: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若恰好反应则反应后溶质只有硫酸钠,故猜想二:Na2SO4;
实验设计:若要证明猜想一成立,就是证明溶液中显酸性,存在稀硫酸;
A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色,正确;
B Cu活动性较弱不和稀硫酸反应,错误;
C BaCl2和硫酸、硫酸钠都会生成硫酸钡沉淀,错误;
D Na2CO3和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正确。
故选BC。
讨论交流:稀硫酸能和金属氧化物氧化铜反应生成蓝色硫酸铜溶液,故还可以加入氧化铜,也能证明猜想一成立(pH试纸等合理即可)。
②实验二:向CuSO4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两者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观察到的现象为有蓝色沉淀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氢氧化铜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沉淀溶解形成蓝色溶液,故继续滴加稀硫酸,通过稀硫酸与Cu(OH)2反应的现象,证明了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由以上实验现象推断,向一定量的CuSO4和H2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NaOH溶液,氢氧化钠首先和稀硫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再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故不会立即产生沉淀;生成沉淀的质量与滴入NaOH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
2024年上海市宝山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年上海市宝山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含答案,共5页。
2024届上海市宝山区初三一模化学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上海市宝山区初三一模化学试卷(含答案),共5页。
2022年上海市宝山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年上海市宝山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