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蜀道难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蜀道难习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积累,文本阅读,初八的弓形月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失意的人生 灿烂的生命
一、语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鱼凫(fú) 袅娜(niǎ)
枭雄(xiā) 飞湍(duān)
B.塞外(sài) 阻塞(sāi)
塞车(sāi) 崔嵬(wéi)
C.栈桥(jiàn) 蜜饯(jiàn)
信笺(jiān) 卑贱(jiàn)
D.参宿(shēn) 参差(cēn)
峥嵘(zhēnɡ) 险壑(hè)
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地崩山摧 天梯石栈 扪参历井 万壑雷
B.峥嵘崔嵬 冲波逆折 横绝峨嵋 倚绝壁
C.飞湍瀑流 猿猱攀援 萧萧落木 萦岩峦
D.磨牙吮血 以手抚膺 两鬓斑白 仰胁息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国何茫然(渺茫遥远的样子)
B.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参,指参宿七星,蜀地为参宿的分野)
C.凋朱颜(使……凋谢,这里指憔悴)
D.以手抚膺坐长叹(抚摸双腿)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风急天高猿啸哀(声音凄清)
B.渚清沙白鸟飞回(鸟儿飞回巢)
C.无边落木萧萧下(秋天树木的落叶)
D.艰难苦恨繁霜鬓(极恨,非常悔恨)
5.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B.以手抚膺坐长叹
C.剑阁峥嵘而崔嵬
D.猿猱欲度愁攀援
二、文本阅读
(一)阅读《蜀道难》全诗,回答6~12题。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与秦塞通人烟 通:畅通
B.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回:回转
C.连峰去天不盈尺 盈:满,足
D.但见悲鸟号古木 号:大声鸣叫
7.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eq \b\lc\{\rc\ (\a\vs4\al\c1(西当太白有鸟道,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B.eq \b\lc\{\rc\ (\a\vs4\al\c1(剑阁峥嵘而崔嵬,吾尝终日而思矣))
C.eq \b\lc\{\rc\ (\a\vs4\al\c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eq \b\lc\{\rc\ (\a\vs4\al\c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8.“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9.诗人主要从哪两个方面写青泥岭的难行?请作简要分析。
答:
10.对下列诗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可以横绝峨眉颠”意思是能够阻断峨眉山的顶峰。横绝,横着阻断。
B.“连峰去天不盈尺”描绘出一幅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近景画面。
C.“砯崖转石万壑雷”是动景的描绘,写出了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
D.“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两句直抒胸臆,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寂寞苍凉的环境气氛。
1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噫”、“吁”、“嚱”本来是三个独立的感叹词,李白在这里特地把三个感叹词连起来使用,以加强惊叹的语气。
B.诗人把实写、虚写和想像、夸张结合起来刻画山的高险,突出了蜀道之难。
C.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蜀道上那空寂、苍凉而又无比壮阔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的奇险。
D.李白擅长写乐府体裁,是因为乐府格律较严,比较讲究韵律,能体现高超的艺术手法。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译文:
(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译文:
(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译文:
(二)阅读《登高》全诗,回答13~16题。
13.这首诗所写的景物有何特点?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14.首联中的“哀”字,在首联和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
15.颔联若改成“无边落木下,不尽长江来”,意思并无变化,但与原句相比,你认为哪一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
1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悲恨”之情,这一感情是通过叙述哪几件事来表达的?
答:
三、一法一练——抓住关键语句,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这里的关键语句就是诗中抒情、议论的句子。《蜀道难》一诗表面上极力描写了蜀道的逶迤、峥嵘、高峻、奇险。但“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一句融会着诗人对人生的感叹:人生非坦途,处处是坎坷,功业难成。诗人又以蜀地险要的特点和承平景象背后潜藏的危机,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登高》一诗中“万里悲秋常作客”一句是理解整首诗歌思想情感的突破点。
1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分别概括颔联和颈联的内容,说说其中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
1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月
杜 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 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
答案
1.D 2.B 3.D 4.B 5.A 6.A 7.C
8.反衬。山高得连善飞的黄鹤都不能飞过,善攀的猿猱也发愁,不言而喻,人若行走难上加难。从侧面写山势高危,状蜀道难行。
9.①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②以人在岭上曲折盘旋、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难行之状如在眼前。
10.C 11.D
12.(1)上面有迫使太阳神的车子掉头而回的高峻山峰,下面有波涛滚滚的回旋的急流。
(2)山高入天,人在山上,似乎可以用手触摸星星,甚至能从它们中间穿过,仰望星空,屏住呼吸,用手抚摸胸口,空有一声长长的叹息。
(3)绵延不断的山峰距天不足一尺,倒挂的枯松斜倚在绝壁悬崖旁。
13.①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落木、长江,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悲凉、凄清。②抒发了诗人的羁旅情思和内心郁结的爱国情怀。
14.这个“哀”字让诗句中的风、天、猿啸、沙、鸟飞顿时带上了浓重的感伤色彩,为首联营造的画面增加了不尽的悲怆意味。同时,这个“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不仅写出了自然之悲象(秋),而且写出了人生之艰难(霜鬓)。
15.原句更好。去掉两个叠词,虽然文意明了,但是效果却不一样:“萧萧”描绘出了落叶之声,使之动静和谐;“滚滚”则增强了长江波涛汹涌的浩大气势。
16.①常作客:作客,就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杜甫处在战乱的年代,从48岁开始到58岁去世,一直在外飘零。②独登台:登台,重阳节的一种习俗,登高以求长寿,一般在自己的家乡,全家人都去。杜甫此时登高却是孤苦伶仃的一个人。③繁霜鬓:诗人的白发又增多了,两鬓斑白,如霜似雪。④多病: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一只手已经不能动弹,诗人已百病缠身。⑤新停浊酒杯:诗人刚刚戒酒,而且是因病戒酒,因穷困戒酒。
17.颔联写大雁高飞、月出山谷的情景;颈联写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楼高耸云间的情景。表现了诗人的轻松愉悦之情。
18.①对家乡故园的亲人的思念,②对时局国事的忧虑,③对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雷雨(节选)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积累,文本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文本研习)综合与测试复习练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积累,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表达,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活动体验)*倾听白发的期盼(节选)当堂达标检测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积累,文本阅读,一法一练——把握访谈的问答技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