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劝学(节选)学案及答案
展开(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等。如: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蟹六跪而二螯……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五)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如: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作为连词,“而”除了可以表示以上六种关系之外,还可以表示假设关系,用于主谓之间,译为“如果”、“假如”等。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另外,在文言中,“而”一般除了作连词外,还可以作代词,用作第二人称,如“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种树郭橐驼传》),或与“已”一起组成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苏教版必修一获得教养的途径(问题探讨)求学之道劝学(节选)导学案: 这是一份苏教版必修一获得教养的途径(问题探讨)求学之道劝学(节选)导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典型例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必修一劝学(节选)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一劝学(节选)学案设计,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夯实基础,理解鉴赏,教材回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劝学(节选)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劝学(节选)学案设计,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解题,学生试译全文难句,教师点拨指正,讲解设喻的运用,并分析文章,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