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 (130)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 (130),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释文中下列词语的意义,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写出下列句中加线词的古今意义,一词多义,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阅读下列选段,完成文后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晏子使楚》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卷文言文期末总复习
正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解释文段中加线的词语。
一、解释文中下列词语的意义 1.方(将要) 2.坐(犯罪) 3.徒(只) 4.固(本来) 二、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酒酣(hān) 诣王(yì) 曷为(hé) 为枳(zhǐ)非所与熙(xī) 反取病焉(yān) 三、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A.齐人固善盗乎 B.缚者曷为者也 C.圣人非所与熙也 D.系向牛头充炭直四、写出下列句中加线词的古今意义。谓左右曰 古义:指近侍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 其实味不同 古义:它的果实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含转折)。
习辞:能言善辩,长于辞令。 何以:用什么办法。 何坐:犯了什么罪。 避席:离开座位。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D)A.缚者曷为者也 B.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C.路转溪头忽见 D.寡人反取病焉3.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目的是想说明什么?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一来到楚国就偷盗,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喜欢偷盗。反击“齐国人本来 就喜欢偷盗”的发难。4.把“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当他到来的时候,请让我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
寡人反取病焉 古义:辱 今义:疾病。 五、下列句子中与“何以也”句式相同的是(B)
一、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1×10)
《人琴俱亡》 练习题
A.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B.缚者曷为者也 C.圣人非所与熙也 D.为其来也六、一词多义:楚王闻之(代词,这件事) 为其来也(相当于“于”)之 齐之习辞者也(助词,的) 为 何为者也(做)吾欲辱之(代词,指晏子) 生于淮北则为枳(结出) 七、本文说明晏子是怎样的一个人?根据课文分析说明
八、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子猷.yóu 病笃.dǔ 索舆.yù 奔.丧 bēn 好.琴 hào 掷.琴 zhì恸.绝 tòng 亦卒.zǘ 不调.tióo 了.不悲 liǒo二、解释加点字(1×25)俱.病笃.都 (病)重 而.子敬先亡表承接。不译 此.已丧矣.这 语气助词,“了”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即“以何”为什么 都,总,竟 便.索.舆.来奔丧 于是,就 要 轿子 便径.入坐灵床上直往 弦既.不调.已经 协调 掷.地云 投掷,扔 人琴俱.亡都 因.恸.绝.良.久于是,就 痛苦,极度悲哀 气息中止,死亡 很 月余亦.卒.也 死 语.时了.不悲动词,说话 完全子敬素.好.琴向来,一向 喜欢三、填空(1×7) 1、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的笔记小说。作者刘义庆,彭城(今江苏 徐州)人,南朝宋的文学家。2、这则故事写了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四、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1×8) 1、因/恸绝良久 2、月余/亦卒 3、子敬/素好琴 4、便/径入坐灵床上 5、便/索舆来奔丧 6、此/已丧矣 7、何以/都不闻消息 8、都/不哭五、翻译下列句子(2×7)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
8、文中表现子猷一心挂系弟弟的三个动词 索 、 径 、 掷 (3) 9、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3) 子猷先前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为他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又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但后来发现琴因主人亡而音调不调了,琴随人亡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内心的悲痛无法排 解,所以才“掷琴”并“ 恸绝良久”
2、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3、语时了不悲。 说话时完全不悲伤。
10、课文写了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独特在哪里?(2) “不悲”“不哭”,“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4、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5、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
11、收集写手足之情的诗句和谚语(4) 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 谚语:“ 酒肉面前知己假,患难之中兄弟真”“千金难买兄弟情”
7、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六、你能结合下面句子补出省略的词语吗?(1×3)1、何以都不闻(子敬)消息? 2、(子猷)便径入坐灵床上。3、(子猷)月余亦卒。 七、问答:1、说说成语“人琴俱亡”的含义。(2) 睹物思人,悼念死者 2、说出几个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2) 一往情深 口若悬河 望梅止渴等 3、你能默写出最能表现子猷哀悼弟弟与自己生死相隔的悲叹句吗?(2)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4、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于子敬的兄弟之情?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 说明了什么?(4)“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了不悲”“都不哭”“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5、子猷死亡的原因是什么?(2) 因为生病和悲痛 6、如何理解子猷的“了不悲”,“都不哭”?(3) 自知自己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对子敬的死,子猷早已有准备, 因为“王子猷、子敬俱病笃”7、找出文中子猷的语言并分析其表达作用?(2) “ 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表现了对弟弟的关心和痛失弟弟的悲伤。
12、读了《人琴俱亡》这则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你能说出《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故事吗?(4) 《管宁割席》 《陈太丘与友期》 《周处》 《小石潭记》练习题 一、给加线的字注音 篁(huáng)竹 卷(juǎn)石底(dǐ )以出 为坻(chí) 佁(yǐ) 然不动寂寥(liáo)无人 翕(xī)忽 幽邃(suì) 犬牙差(cī)互二、填空 (1)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人,号称“唐宋八大家之一”,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最有成就的作品。 (2) 《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抒情议论 ,是属于散文的范畴。 (3) 文章顺着寻找 发现 欣赏的线索展开,行文如画。写石,突出了一个奇字;写水,突出了一个清字;写林木,刻画出一个翠字。三、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B)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洌”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 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四、(1)解释句子中加线的实词。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缠绕)(不齐)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愣住的样子)(轻快敏捷)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静悄悄)(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环 如鸣佩环 玉环 四面竹树环合 环绕 清 水尤清冽 清凉 以其境过清 凄凉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不可知其源 可以 明灭可见 可以 不可久居 能够
(1) 全石以为底 (潭)由整块的石头形成潭底 (2)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向下一直照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3、 第 2、3、4 段文字依次写出了潭中景物、小溪源头和潭中气氛。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凄清寂静 寂寞忧伤5、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阳光向下一直照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
(2) 小石潭的全貌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水尤清冽
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过去,(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流)像长蛇爬行那样弯曲,有的地方露出来,有的地方被掩没了,隐隐约约可以看得出。 五、阅读理解。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 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1) 佁然不动 愣住的样子 (2) 俶尔远逝 忽然 (3) 悄怆幽邃寂 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4) 以其境过清 因为 2、翻译句子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柏树的影子。
一、给加线的字注音 解衣欲睡(jiě)(yù)欣然(xīn)起行(xíng)念无与乐者(lè)亦未寝(qǐn) 藻荇(zǎo)(xìng)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字词1.欣然起行(愉快地,高兴地)2.水中藻荇交横(交叉错杂)3.如吾两人者耳(相当于“罢了”) 4.月色入户(指单扇的门)5.盖竹柏影也(相当于“原来是”)6.但少闲人(只) 7.遂至承天寺(于是) 8.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 三、填空本文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朝代)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三人同为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死后谥号文忠。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下列加点双音节词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B)A、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B、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洞明澈)C、水中藻荇交.横.(纵横交错)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清闲的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A、相与步于.中庭/所欲有甚于.生者 B、盖.竹柏影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C、欣然.起行/所以然.者何 D、念无与乐者./陈胜者.,阳城人也3、选出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C)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解释下列句子(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
(2)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3)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5、选文第二节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庭下如积水空明”一句写尽了清澈透明的月色。“水中藻荇交横”一句写幻觉,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6、试说一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绘了怎样的景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怎样理解?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令人神往的月色中的世界。 表达了作者自适、自乐,又隐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7、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 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8、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9、“寻张怀民”能否改为“访张怀民”,为什么? 包含着一种揣想:面对如此良夜,张怀民一定不会蒙头大睡吧!他很可能也在赏月。只是不知他是庭中赏月,还是出门步月呢?其次,“寻”与“访”不同,“寻”有一种急欲找到的迫切感,这就写出了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同赏月的急切心理。 《治水必躬亲》练习题 一、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潴有浅深 (zhū) 非相度不得其情(xiàng)(duó) 躬历山川 (gōng) 非咨询不穷其
致(zī)(xún) 好逸而恶劳(yì) 亲劳胼胝 (pián)(zhī)远嫌而避怨(xián) 布袍缓带 (páo)二、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1)泥于掌故(拘泥)(2)非咨询不穷其致(追究到底)(3)势有曲直(河流的形势)(4)是以必得躬历山川(因此)(5)不可执一(固执,坚持某种主张)(6)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代词,这样)(7)冒雨冲风(迎着,顶着)(8)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成功,办成)三、与“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B.送孟浩然之广陵C.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D.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四、指出下列加点的词的古今义。(1)泥于掌故 古义:古代典籍制度 今义: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4)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 水利也就办不好了。九、阅读下列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一)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 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 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别事不举而水利不兴 矣。文中“海忠介”即海瑞,是明朝(朝代)曾骂过皇帝的清官。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杂文家吴晗
(2)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古义:完成、做好 今义: 举起、抬起五、作者认为“事举”“水利兴”的必要条件是什么?躬亲、清廉(用原文“冒雨冲风,亲给钱粮,不扣一厘”也行) 六、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治水必躬亲”这个观点的?事实论证、对比论证
曾写过一部关于他的历史剧《海瑞罢官》。 第二段就治水问题作者讲了两个方面,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这两个方面的结果,并用自己的话概括造成这两种结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举”是因为海瑞能深入实际不畏艰辛,清廉治水。
七、除海瑞治水外,请列举我国历史上其他的治水名人,并简要介绍其事迹。 (1) 禹:中国最早治理大洪水的领袖人物,用疏导的方法治水 13 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2) 范仲淹:北宋文学家,在江苏东部海滨修筑大堤――范公堤,恩泽后代;治理太湖时,提出了“浚
“不举”是因为好逸恶劳,贪财求利,不听取正确的意见。 作者在这段文字中表明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治水必躬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实情,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
河、修圩、置闸”三者并重的治水方式。 (3) 李冰:秦时蜀郡太守,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 八、翻译下列句子。(1) 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 (2) 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C) 第一段中的“盖”字是句首发语词,表明下文要就自己的观点发表议论。 第二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治水,一实一虚,对比分明,很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作者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第一段讲道理,第二段侧重摆事实,讲道理与摆事实相结合很好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第一段中“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构成排比,很有气势;“是以”一句是对上文的总结,并运用了对偶的句式。
(3) 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行勒索一文钱财。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有答案 (130),共9页。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含参考答案 (130),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含答案 (130),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作文,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