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8、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8、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介,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时间,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材简介】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内容,是“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系列研究课中的第二课,是物质变化之化学变化探究的深入,是前一内容《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探究的承接,也是后几课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探究的前奏,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课主要是化学变化中产生气体及气体特点的探究。
【设计理念】
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运用怒江州兰坪县城区第二完全小学有效教学模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本课教学力图让学生动脑、动手亲历一次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研讨方法——实验证明——分析现象——获得结论”的完整的探究过程。在课前铺垫、课中构建和课后延伸的过程参与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民主、平等、对话、互动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组织、引导、指导、参与下收集材料、处理材料和信息。落实三维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演绎科学概念构建的完整的思维过程,从而提升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2、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交流、互评互补、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教学难点】
判断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
【教学准备】
1、教师为学生分组实验准备:小苏打,白醋,玻璃杯,火柴,长木条,蜡烛,水槽,集气瓶,培养皿若干。
2、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巩固旧知。
1、师:初次见面,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糖果。老师把这些糖果混合在一起,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后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答,会有新的物质产生吗?
2、师:除了给同学们准备了吃的,还给同学们准备了喝的,但由于老师来自边疆,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不易携带。老师只能在现场为同学们调制,请同学们看一看、尝一尝,然后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不告诉同学们放入了什么,留下悬念。)
设计意图:科学探究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本环节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强化了孔子及兰坪县城区第二完全小学有效教学模式——“研究性教育”教学模式倡导的“温故而知新”的理念,设计了两个有关混合的活动来导入,既复习巩固了旧知,又满足了学生获得新知和技能的探究欲望,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饱满愉快的状态进入下一环节的科学探究活动之中。
二、谈话揭题,学生质疑。
1、师:对,这就是有趣的混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单元第四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板书后组织学生齐读课题。
板书: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2、要求学生翻开课本第32页,组织自读课文,然后提出本堂课想要解决的问题。
3、生:读课文,提出问题。
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预设): eq \\ac(○,1)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是什么? eq \\ac(○,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eq \\ac(○,3)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的气体?这是什么气体? eq \\ac(○,4)混合后玻璃杯中的液体里,小苏打还在吗?留下的液体还是白醋吗?……
4、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作为副板书,然后师生共同梳理、确定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及先后顺序。
5、师:同学们,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说过“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那这节课我们就从观察开始吧!
设计意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探究是在问题的驱动下才走向深入的,学生在对事物的观察中发现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本素质,此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寻疑问难;另一方面也是运用了我校“研究性教育”教学模式中的“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后思考提出问题,梳理问题”这一理念,为接下来的个人、小组主动探究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落实教学任务,完成知识与技能的领悟打下基础。
三、小组观察,了解特点。
1、师:老师在每个组的桌上摆放了两种物质——小苏打和白醋,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小苏打 白醋
师:先请同学们倒入集气瓶中适量的醋,再舀一匙小苏打放入培养皿后进行观察,并填写好实验报告单(一)。在观察前老师有一个提醒:出示PPT
2、组织学生边观察边填写实验报告单(一),师巡视适时指导。
3、组织交流、汇报、互评、互补达成共识。观察结果利用实物展示台进行展示。
4、师:我们用观察的方法解决了同学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接下来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
设计意图:“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本环节的设计,力图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注重探究过程,从中感悟并获取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实验操作,探究重点。
1、本课重点: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板书:混合
eq \\ac(○,1)学生讨论实验方案。
eq \\ac(○,2)师:出示PPT,组织学生阅读弄清楚实验要求:
eq \\ac(○,3)组织分组实验,并要求填写实验报单(二)。
eq \\ac(○,4)组织各小组交流、汇报实验结果,互评互补达成共识。展示观察结果。
2、师:同学们,我们用实验的方法解决了大家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接下来让我们用实验和分析的方法解决第三个问题。
设计意图: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而抽象思维需要有感性材料为基础。科学教学尤为如此,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探索、发现未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和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知识达到领悟、理解和掌握。
五、分析推理,突破难点。
1、本课难点:判断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
eq \\ac(○,1)师: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的气体,这是什么气体呢?
板书:产生
eq \\ac(○,2)学生猜测(预测:二氧化碳、氧气、氮气、氢气……)
eq \\ac(○,3)师:既然大家认为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氧气、氮气、氢气……,意见各不相同,这种气体到底是什么气体?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用实验来亲自验证一下吧。出示PPT提出实验要求:
④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师巡视指导。
eq \\ac(○,5)组织小组交流、汇报实验结果。实物展示台展示并观察实验结果。
eq \\ac(○,6)师引导推理:如果产生的气体像氢气球中的气体那样,我们还能检测到它吗?气体没有上升,而是沉在杯子里,说明产生的气体比空气(重),火在这种气体中会熄灭也就是说它能使火(熄灭或不支持燃烧)。那你们说说这可能是一种什么气体呢?
板书:气体
eq \\ac(○,7)组织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大胆猜测。(预测: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氢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
这是一种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的气体,它到底是什么气体?仅凭我们现在知道的这两个特点是很难确定它是什么气体的。但是,科学家经过研究,确定了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请同学动笔用波浪线画出课本第33页的倒数第11行至倒数第6行的内容。老师读,同学们边听边勾画边思考边记忆。
板书:二氧化碳
eq \\ac(○,8)师适机进行人文渗透教育。请同学们注意看,划线部分的开头 “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 这行字,谁能说说这说明了什么?
eq \\ac(○,9)生:说明需要有更多的证据,科学上的结论不是轻易可以获得的……师适机对学生进行严谨科学态度的教育。
2、师:我们用实验和分析的方法解决了同学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接下来让我们用查资料的方法解决第四个问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落实了兰坪县城区第二完全小学有效教学模式——“研究性教育”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民主、平等、对话、互动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组织、引导、指导、参与下收集材料、处理材料和信息。创设了一种科学研究的环境。让学生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认识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培养了学生开放的思维,个体的自信,以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符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彰显教学模式要求的育人先育德的宗旨,不经意间完成本堂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目标的落实。
六、查阅资料,获取信息。
1、组织学生观察集气瓶中的液体,小苏打还在吗?留下的液体还是白醋吗?
板书:沉淀物
2、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新物质呢?仅靠同学们现有的知识储备,还不能回答这个问题,课本第43页的资料库,明确的告诉了我们这种新物质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到43页的资料库,边读边思考倒数第二自然段,找出答案。完成后告诉老师,好吗?
板书:醋酸钠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中并不要求学生掌握,而是对照实验前的小苏打和白醋,研究这些物质究竟是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课外进行探究。所以本环节我只提供给学生阅读资料库的内容,不作深入的感悟。
七、总结回顾,全面升华。
1、师:同学们,本节课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用了观察、实验、分析、查资料等方法,完成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不知不觉一节课就要结束了,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说说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化学变化
2、师:根据学生发言,适时出示PPT,这些饮料就是碳酸饮料,老师课前调制的也是一杯碳酸饮料。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课后也调制一杯碳酸饮料吧。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是对全文做一个系统的梳理、总结和回顾。创设了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既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又让学生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巧妙地将学生的探究热情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外,可谓“一石三鸟”。
八、拓展延伸,作业布置。
1、自制碳酸饮料,与家人或朋友分享。
2、预习第五课《铁生锈了》。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身边,学好科学的用处是多么广泛。让学生利用课内学会的研究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去探究和解决生活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实现课堂与生活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兰坪县城区第二完全小学有效教学模式——“研究性教育”教学模式倡导的孔子的思想中“温故而知新”、“学而知之,学以致用”的理念。
【板书设计】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小苏打 混合 气 体(二氧化碳)
产生 化学变化
白 醋 沉淀物(醋酸钠)
设计意图:整堂课无论从学习内容,还是学习方法上,都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及年龄特点,凸显孔子及兰坪县城区第二完全小学有效教学模式——“研究性教育”教学模式的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理念。教学方法上突显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和教、扶、放有机科学合理整合的原则,在教师的组织、引导、指导、参与、合作、精讲下,力求在最短时间内让学生在愉悦中自主、合作探究新知和方法,获得更多的收获。
附件:1、实验报告单三份。
2、怒江州兰坪县城区第二完全小学有效教学模式——“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
刘江华:男,汉族,中共党员,出生于1975年6月5日,大学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1年,现任兰坪县城区第二完全小学副校长,承担六年级科学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怒江州科学骨干教师、兰坪县科学骨干教师。
通迅地址:怒江州兰坪县城区第二完全小学
电 话:13187999615邮 编:671400
电子邮箱:1278269086@qq.cm观察提醒:
eq \\ac(○,1)看一看(标签、形状、颜色); eq \\ac(○,2)摸一摸晶体; eq \\ac(○,3)闻一闻液体(用手扇着闻); eq \\ac(○,4)忌用口尝。
实验要求:
1、取一匙小苏打倒入集气瓶底部。
2、取三倍白醋沿着瓶壁缓慢地倒入瓶中。
3、迅速用玻璃片盖上集气瓶。
4、多角度地观察实验现象,(如看、听、摸等)并随时在实验记录表上记录好实验现象。
5、实验中不要移动玻璃瓶口的玻璃片。
实验要求:
1、实验时,注意安全,小心烫伤。
2、将燃烧的细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像倒水一样,把集气瓶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注意不要把集气瓶中的液体倒出来),观察到什么现象?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教科版六年级下册8、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
这是一份六年级下册8、物质变化与我们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科学六年级下册8、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