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第二节 人口迁移教课ppt课件
展开学习目标1.区域认知:了解国际和中国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及其特点。2.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能够总结人口迁移的特点并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3.地理实践力:运用所学知识、资料和身边的案例,能够说出自身所在区域人口迁移的状况及原因。4.人地协调观:理解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5世纪到19世纪,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地势美洲“新大陆”等未开放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际人口大多从贫穷的落后地区移向富裕发达地区。 问题:人口迁移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一)人口迁移
定义:指人口变换常住地的空间移动,它反映人口在地域之间的动态变化,使人口空间分布变得复杂
属性:
永久性或长期性(达一年以上)
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
影响:
类型:按照人口变换常住地是否跨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判断题:
我国春运期间的人口移动属于人口迁移( )公司职员外出出差属于人口迁移( )亲朋好友组团旅游属于人口迁移( )住在广州的小明和家人去上海姥姥家探亲不属于人口迁移( )家住农村的小军去城市里读大学属于人口迁移( )
都属于人口流动
(二)人口流动
定义:通常是指由于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往返于工作场所和居住地点的人口流动,外出时间一般不超过一昼夜
定期外出在新地点居住一定长的时间后返回居住地
思考: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人口迁移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和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三)人口迁移特点
集团性迁移、大批性迁移
人口跨国界并改变居住地达到一定时间(1年)的迁移活动
国际人口迁移特点
【合作探究1】国际人口迁移特点
读图1-2-1和图1-2-2,结合实例,简要说明不同历史阶段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提示:可从人口迁移时间、规模、方向(包括迁出地和迁入地)、距离,以及迁移目的和形式等方面说明。
探究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距离:跨大洲、海洋的远距离
目的:资本主义发展、殖民扩展
方向:“旧大陆”迁往“新大陆”
时间:15-19世纪
规模:迁移规模大、持续时间长
目的:多元化(寻求高收入、战乱等)
形式:多元化(非定居外籍劳工增多)
方向: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
时间:二战以后
【知识拓展】:外籍劳工
影响:对于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来说,引入外籍劳工,一方面可以弥补本国劳动力的不足,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并节省大量教育和技术培训费用,但另一方面容易滋长当地的排外情绪,引发种族纠纷等。对于人口增长率高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居民出国务工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外汇收入,缓解本国的人口压力,但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素质劳动力大量外流,无疑会对本国发展造成损失。
外籍劳工是指以劳务输出形式出现的短期性、临时性或季节性向异国流动的工人。目前世界各地的外籍劳工总数达三四千万人,以美国、西欧发达国家以及中东石油生产国最为集中。其中美国是外籍劳工最大的聚集地,来自邻近的墨西哥等拉美国家的外籍劳工达一千万以上,此外还有数百万“非法”移民。
思考:我国国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地区移居的现象
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特点
思考:读图1-2-4,简要说明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大规模的垦荒、严重的自然灾害、战乱等往往引发国内人口迁移潮
【知识拓展】:“闯关东”
19世纪中期,我国总人口突破4亿。面对沉重的人口压力,1860年东北地区开禁放垦,以山东人为主的移民迅速涌入。东北地区人口从1871年的330万猛增到清末的1840多万,成为当时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关东”原来指山海关以东一带地区,后泛指东北各省。人们把不顾禁令来此谋生的人口迁入现象称为“闯关东”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东北地区辽阔的土地便吸引了来自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移民。明清时期,大批移民来此开荒种地。移民主要来自山东河北等地,其中山东人最多
【知识拓展】:“走西口”
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从中原腹地抵达蒙古草原,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知识拓展】:“下南洋”
南洋指东南亚较深区域(不包括越南北部等)为主的区域,也包括斯里兰卡等等。阿拉伯海以东的属于南洋。中国人去南洋区域从事经商、打工、官事、迁徙等活动,历史上称为“下南洋”。下南洋以广东和福建人为主,目的地是东南亚为主
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迁移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国内人口迁移
不是。要判断是不是人口迁移必须依据空间位移、时间限度、居住地的变更这三个条件进行具体分析,外出打工属于人口流动。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自发性地涌向城市,特别是涌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大中城市,形成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
迁移者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减轻迁出地的人地矛盾、资源环境压力有助于不同地区经济、科技、文化联系,加强民族融合
年轻人的迁出致使迁出地劳动力减少导致迁出地人才外流对迁入地就业、住房、交通、教育、环境卫生等造成压力给迁入地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社会治理管理难度
【合作探究2】调查家庭人口迁移情况
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以“自己家庭或熟悉的某一家庭的人口迁移情况”为主题的调查研究活动,将研究成果在全班分享。 1、询问家庭中父母和祖辈每一个人的出生地和迁移经历。 2、绘制家庭人口迁移路线图。 3、比较两代人迁移的特点及原因,讨论迁移给家庭带来的影响。
三、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是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是人类适应环境的表现,并具有一定的个人决策主观性
通过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而影响人口迁移
通过影响农业生产发展而影响人口迁移
其分布及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美国老年人口由东北部“冷冻地带”向西部、南部“阳光地带”迁移
塔里木盆地中绿洲地区的人口移动
农业社会人们为寻找新土地而迁移
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由于矿产资源开采而吸引人口迁入
随着矿产资源开发而发生人口迁移
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饥荒或生态恶化迫使人们“背井离乡”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更高的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
乡村人口进城“孔雀东南飞”体现了人口向东南沿海集中迁移
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减小迁移困难
例如近几个世纪以来人口迁移高潮
政治独立、 国家解体
决定人口迁移能否正常、合理进行
造成人们无家可归,流落到邻近的国家
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和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
宗教信仰不同导致大规模人口迁移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口迁移起重要的作用
印巴分治时期两国间的人口迁移
大学生的求学“科技移民”
阿富汗难民涌向巴基斯坦,我国历史上人口重心南移
二战后东欧一些国家重新划定国界,人口互相迁入、迁出
人口迁移的动力可以归结为“推力”和“拉力”
人口迁移是各种“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推力因素或拉力因素
1980年以来,为什么黑龙江人口迁移出现“雁南飞”现象?结合实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探究参考】: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迁移出现“雁南飞”,即大批山东人返乡的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以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成为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农村经济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也大幅度增加,由人口迁出省变为人口迁入省;二是移民受到迁返故地的潜在意识和亲情、乡情的吸引。实例比如我国的“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等。以及国际上的叙利亚难民、墨西哥人迁往美国等来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省是移民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省份。其中,前30年为人口净迁入;从20世纪80年代起变成人口净迁出,人口多向南迁移,被称为“雁南飞”现象。
【合作探究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净迁移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区域总人口]×100%。读1985~2010年广东、河南、云南、北京四省市人口净迁移率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 甲、乙、丙、丁依次表示的省市是( )A. 广东、河南、云南、北京B. 北京、广东、河南、云南C. 北京、广东、云南、河南D. 云南、河南、广东、北京
【解析】根据图示,甲地和乙地人口净迁移率大,人口迁入为主,为北京或广东。同时,乙地人口迁入起步早,是广东改革开放政策实施早的原因;甲地迁入人口比乙地多,且迁入人口起步较,说明甲是北京,排除AD。丙、丁人口迁入率几乎都是负值,人口迁出为主。河南人口迁出较多,说明丙是河南。云南迁出人口相对较少,应该是丁,故选B。
人口净迁移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区域总人口]×100%。读1985~2010年广东、河南、云南、北京四省市人口净迁移率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2. 甲、丙两省市人口净迁移率差异显著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经济发展水平 B. 资源状况 C. 国家政策 D. 交通条件
【解析】根据上题分析,甲代表北京,丙代表河南。北京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人口迁入为主,河南经济较落后,就业机会少,人口以迁出为主,说明影响两地人口净迁移率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程度,A正确。资源状况、国家政策和交通条件不是导致我国改革开放后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BCD不符,故选A。
3. 1995年以后,乙地人口净迁移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环境人口容量下降 B. 环境污染严重 C.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D. 限制人口迁入
【解析】根据图示分析,乙地是广东,1995年以后,乙地人口净迁移率减少,说明人口迁入减少,主要是因为该区进行产业升级,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其他地区转移,就业机会减少,C正确。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流动无关,A错误。广东以轻工业为主,且1995年后城市越来越注重环境质量,污染减小,B错误。目前珠三角户籍管理制度变宽,人口迁入多数是主动的,没有限制人口迁入,D错,故选C。
下图为百度地图发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城市研究报告》中城市人口吸引力指数(是评估城市吸引力的重要指标)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4.图示城市人口吸引力指数排名靠前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水平高 B. 生态环境好 C. 交通状况好 D. 人口素质高
【解析】我国城市人口吸引力排名前十名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少数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这些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A对。前十名生态环境好的风景城市少,不是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错。城市交通通达度高,但交通拥堵严重,C错。人口素质高对城市人口吸引力影响较小,D错。
5.图示城市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后,带来的不利影响是( )A. 人口素质下降,管理难度加大 B. 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老龄化加剧C. 加剧交通拥堵,增加住房压力 D. 就业岗位减少,失业率提高
【解析】图示城市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后,带来的不利影响是加剧交通拥堵,增加住房压力,C对。人口增加,不会导致人口素质下降,A错。劳动力人口迁入,老龄化减轻,B错。劳动力迁入,就业岗位不会减少,D错。
6.针对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图示城市应( )A. 迅速扩大城区规模,提高人口容量 B. 大力发展制造业,增加就业机会C. 拓宽改造城市道路,解决交通拥堵 D. 进行城市合理规划,分散城市职能
【解析】针对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图示城市人口数量过大,应进行城市合理规划,分散城市职能,D对。我国城市政策是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A错。大力发展制造业,增加就业机会,会导致更多人口迁入,城市化问题加重 ,B错。拓宽改造城市道路,不能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C错。
7.读“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回答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比较多的地区是京津唐地区、_____和______。这三个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2)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3)随着“西部大开发”,我国由东部向西部迁移的人将会不断_______。(4)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 和_________。
【答案】(1). 长三角 珠三角 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高,医疗、教育、居住条件好。 (2). 矿产资源丰富; (3). 增加。 (4). 务工 经商。【解析】首先描述该国人口分布特点,集中在沿海、沿河地区,中部人口少,原因从地形、土壤、水源、交通等方面回答。
地理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人口迁移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人口迁移备课课件ppt,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常住地,集团性,经济发达,外籍劳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四节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授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四节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授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循环经济,如何实现循环经济,农业生产生态农业,工业生产清洁生产,个人消费绿色消费,绿色消费,当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鲁教版 (2019)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案配套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鲁教版 (2019)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案配套ppt课件,共5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地域文化,云南元阳梯田,地域文化的含义,区域性,多样性,有形地域文化服饰,有形地域文化饮食,无形地域文化语言,独特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