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球公转的意义第二课时教案
展开本节课的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地球公转的意义进行讲解。首先介绍了地球公转的特点:方向、轨道、周期、速度,增强学生对地球的认识,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然后重点阐释了地球公转的意义: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描述了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黄赤交角的存在以及运动规律。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详细介绍了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通过活动探究,让学生认识地理在生活中的用处。3、昼夜长短的变化。分析了昼夜长短的判断以及变化规律。4、五带与四季的形成。介绍了五带的形成原因及划分,同时介绍了四季的形成原因以及不同地区四季的划分。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
2.理解黄赤交角以及影响。
3.熟练掌握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提高判读光照图的能力。
4.学会运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5.培养通过日常地理现象探究地理原理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核心素养:
1.人地协调观:认识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节气及季节变化等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综合思维:从空间和时间综合的角度分析黄赤交角、昼夜长短、太阳高度及季节等产生及其影响。
3.区域认知:从区域视角认识区域所在时区及自然地理特点。
4.地理实践力:通过生活体验或户外活动,认识太阳日出日落的方位、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师准备:课件、学案、投影仪等。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第2课时
【老师】导入:到北京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是中华儿女的心愿与期盼。一年中的大部分日子,国旗升起的时刻就是天安门广场的日出时刻。下表为天安门广场不同日期的升旗时刻。
为什么一年中不同日子天安门广场的升旗时刻不相同?升旗时刻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学生】思考、自由回答
【老师】从上面的案例可知同一地区不同时间昼夜长短发生了变化,那么如何判断一个地区的昼夜长短呢?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以及结合教材得出答案,并举手回答。
【学生】观看视频、阅读、思考总结、举手回答
【老师】针对性的鼓励、表扬,并补充展示
四、昼夜长短的变化(板书)
1. 昼夜长短的判断(板书)
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圈分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昼弧和夜孤的长度,反映了该纬度地区昼夜的长短。
由于赤道与晨昏线始终相互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其他纬度除春分日、秋分日外,昼夜长短不等。
【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
【老师】下面请同学继续观看视频演示以及结合教材,归纳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展示视频演示)
【学生】观看视频、阅读、思考总结、举手回答
【老师】针对性的鼓励、表扬,并补充展示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板书)
【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
【老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分小组合作讨论完成ppt上的合作探究,然后小组举手分享。
【合作探究1】探究昼夜长短的变化
图1-2-9表示四个不同地点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以下任务。
1.春分日和秋分日,四个地点昼夜长短有何共同特点?
2.四个地点中,哪一个位于南半球?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3.请将这四个地点的纬度按由南到北的顺序排列。
【学生】思考、合作探讨、小组代表回答
【老师】针对性的鼓励、表扬,点评并展示:
【参考】
1.春分日和秋分日,四个地点昼夜等长,昼夜各为12时
2.四个地点中,C点位于南半球,判断的依据是冬至日时昼长夜短,夏至日时昼短夜长
3.这四个地点的纬度按由南到北的顺序为CBDA
【学生】认真听讲
【老师】拓展: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
1.常规计算
(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
昼长时数=昼弧度数/15°。
夜长时数=夜弧度数/15°。
(2)根据日出、日落时间进行计算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这里的日出时间、日落时间不必要求是地方时,但日出时间、日落时间所用的时间要统一,如都是北京时间或都是伦敦时间)。
昼长时数=(12:00-日出地方时)×2=(日落地方时-12:00)×2。
夜长时数=(日出地方时-0)×2=(24:00-日落地方时)×2。
(3)特殊地点的昼长确定
①赤道上:昼长=夜长=12小时。
②极昼区:昼长=24小时,夜长=0;极夜区:昼长=0,夜长=24小时。
2.规律推断
(1)同一纬线上各地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2)北半球某度数纬线上各地的昼长=南半球同度数纬线上各地的夜长。
(3)利用时间的对称性计算
相对于夏至日或者冬至日对称的两个时间,某地的昼长、夜长都是相同的;相对于春分日或者秋分日对称的两个时间,某地一个时间的昼长等于另一个时间的夜长。如下图:
a与b两个时间的昼长、夜长是相同的,c与d两个时间的昼长、夜长也是相同的;b与c两个时间中,b时间的昼长等于c时间的夜长。
【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
【老师】过渡:在电视里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地区非常的热,有的地区又非常的冷,为什么?我们又是怎样去划分热量带的?
【学生】思考、回答
【老师】针对性的鼓励、表扬,点评:
五带与四季的形成(板书)
1、五带的形成(板书)
划分依据:理论上说,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的地区,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越多。由于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向两侧递减,导致地球表面不同纬度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不同,据此可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热量带。
五带划分:
【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
【老师】提问:同学们应该体会过四季的转变,但是四季是怎样形成的呢?世界上对四季的划分都是一致的吗?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
【老师】针对性的鼓励、表扬,并补充展示:
2、四季的形成
(1)成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造成太阳辐射的时空变化。
(2)天文四季
①夏季: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
②冬季:一年中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
③春季和秋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热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终年较大,全年气温较高,四季更替不明显;寒带地区的昼夜长短变化很大,全年正午太阳高度很小,全年气温很低,四季交替不明显
(3)传统上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 立秋、立冬分别作为四季的开始
(4)西欧、北美地区的中高纬度国家四季划分:传统上则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分别作为四季的开始
(5)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四季:3、4、5月为春季,依次类推,每三个月为一个季节。
(6)根据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每5天为一候,一年共73候。每5天的平均气温即为候平均气温。侯平均气温超过22〫C的时期为夏季;侯平均气温低于10〫C的时期为冬季;介于两者之间的时期为春季和秋季。
【学生】认真听讲
【老师】陈述:本节课的内容就上到这,下面通过习题检测同学们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请同学完成当堂检测的习题。并举手分享解题成果及思路方法。
某日,小明在互联网上看到世界各地好友当天发来的信息:
甲:温暖的海风夹着即将到来的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
乙:冬季临近,金黄的落叶铺满了一地。
丙:又一次入秋失败了,这还是我四季分明的家乡吗?
丁:又是黑夜漫长的季节,向北望去,小城上空的极光如彩色帷幕般挂在夜空。
据此回答1~2题。
1.以上四人所在地从北到南的排列顺序是( )
A.甲乙丙丁 B.丁乙丙甲
C.丁丙甲乙 D.甲丙乙丁
2.当天可能是( )
A.4月28日 B.6月28日
C.9月2日 D.11月2日
(2017·高考全国卷Ⅱ)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芬兰伊瓦洛(位置如图)吸引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轮胎测试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据此完成第3题。
3.在最佳测试期内,该地轮胎测试场( )
A.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B.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
C.经常遭受东方寒潮侵袭
D.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小于12时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下图为二十四节气图。读图,回答4~5题。
4.下列农事活动中的谚语与“惊蛰”这一节气相吻合的是( )。
A.春雷响,农夫闲转忙 B.麦熟一晌,虎口夺粮
C.东风不倒,雨下不小 D.寒露有霜,晚稻受伤
5.下列有关济南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寒露的夜较清明的昼短B.小寒较大寒日出时刻早
C.立春与立冬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D.夏半年与冬半年时间长度一样
(2018·高考全国卷Ⅰ)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图所示。据此回答第6题。
6.小明若从重庆出发乘长途客车经遵义至毕节,为免受阳光长时间照射且能欣赏窗外风景,以下出发时间和座位较好的是( )
A.6:00出发,左侧靠窗 B.8:00出发,右侧靠窗
C.10:00出发,左侧靠窗D.12:00出发,右侧靠窗
甲、乙、丙、丁四图中的①②③分别表示春秋分日、夏至日、冬至日的太阳光线,读图完成7~9题。
7. 有关甲、乙、丙、丁四图对应的地区正确的是( )
A.甲—南寒带 B.乙—北温带
C.丙—南温带 D.丁—北温带
8. 四地中,一年有两次直射的是( )
A.甲、乙、丙 B.乙、丙、丁
C.甲、乙、丁 D.甲、丙、丁
9. 四地中,季节变化最明显的是( )
A.甲 B.乙C.丙 D.丁
10. 读昼长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二分二至日的昼长分布规律:
①夏至日,太阳直射__________,北半球昼__________,夜________,纬度越高,昼越________,夜越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出现极昼;南半球正好相反。
②冬至日,太阳直射__________,北半球昼__________,夜________,纬度越高,昼越________,夜越________,________地区出现极夜;南半球正好相反。
③春、秋分日,太阳直射________,全球昼夜________。
(2)从每年的12月22日(冬至日)到次年6月22日(夏至日)期间,太阳直射点从________向北运动到北回归线,北半球昼变________,夜变________(即从昼最短、夜最长→昼夜等长→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正好相反。
(3)北半球夏半年,即从3月21日(春分日)到9月23日(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先向________(南、北)移,再向______(南、北)移,该时段北半球各地白昼先变______、到最长,然后变________。
【学生】做题、举手分享
【老师】鼓励、表扬、纠错、释疑
日期
3月21日
6月22日
9月23日
12月22日
升旗时刻(北京时间)
6时17分
4时46分
6时02分
7时32分
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 选修一 1.2.2 地球公转的意义 教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 选修一 1.2.2 地球公转的意义 教案,共1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地表环境的差异性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地表环境的差异性教案设计,共2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探究1,活动探究2,活动探究3,活动探究4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四单元 水体运动的影响第二节 洋流及其影响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四单元 水体运动的影响第二节 洋流及其影响教学设计,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