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第2课时)学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51894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5 大自然的语言第2课时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5 大自然的语言第2课时学案,共3页。
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知识回顾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 、《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B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C 、本文以平时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D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因素。2、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2)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4)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合作探究1、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因素时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2、文章在说明纬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所举的两个例子各有什么作用? 3、从全文来看,这篇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内容的?有何好处? 4、文中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等说明方法,试举例说说它们的作用。 5、品读文章,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2)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知道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能力提升1、 请你试着用下列词语描绘一下四季的景象苏醒 萌发 次第 孕育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当堂检测(一)阅读课文9-10两个语段,回答问题。1、分别找出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句。第一段: 第二段: 2、第9段中“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前后两段在说明影响物候来临因素方面出发点不同,前者是________因素,后者是________因素。(选择填空:空间、时间)(二)你能说出下列诗歌所包含的物候知识吗?竹下残雪 唐 罗隐墙下浓阴对此君,小山尖险玉为群。夜来解冻风虽急,不向寒城减一分。 柳 唐 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学案,共5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5 大自然的语言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准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导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阅读,然后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