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训练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二第1页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二第2页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二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2 故都的秋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2 故都的秋练习,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文精读,语言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故都的秋

    课后篇巩固提升

    随堂演练

    一、课文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听“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清淡,悠闲,还带有一丝落寞。

    B.“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无声无味,“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渲染了那种寂静的氛围,突出了“静”。

    C.“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细腻中给人以清净悠闲之感,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又紧扣了“悲凉”。

    D.“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以及秋雨后桥头上都市闲人无聊的谈天声,是秋天静中的喧闹,都给人一种热闹的感觉。

    解析D项,此处写声音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声”衬静,所以“喧闹”“热闹的感觉”都理解不当。

    答案D

    2.选文第一段,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感受故都的秋的?

    解析找准答题角度是回答本题的关键。文章有的地方写色彩,是诉诸视觉的;有的地方写声音,是诉诸听觉的。

    参考答案作者是从视觉与听觉角度感受故都的秋的,如“碧绿的天色”“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等是视觉描写,“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听觉描写。

    3.“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一段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答。

    解析这是一个过渡段,可以从结构上的承上启下和内容上所写的具体内容分析。

    参考答案结构上,承上启下,由上文对秋蝉的描写自然过渡到下文对秋雨及“都市闲人”的描写。内容上,南、北方秋雨的对比,突出表现了北国秋雨的“奇”“有味”“像样”,充分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语言运用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一个好思想,一个好作品,在成型之前,                    。这种子来自人类生活的土地,然后如同柳絮一样在人类精神的天空飘荡。倘若它落到了你的心中,你的心又恰巧是一片肥土,                    ,最后有希望发育成一棵好的植物。精神的创造当然是离不开外部的环境的,                    。满天柳絮,阳光明媚,水分充足,可是倘若你的心是一片瘠土,你的心中仍然不会绿柳成荫。一颗种子只有落在适宜的土壤上,才能真正作为一颗种子存在。 

    解析处,从横线后的“种子”来看,横线处要以“种子”比喻思想。第处承前展开,应填入“萌芽”“生长”;第处要辩证分析,文段强调的是思想与作品的关系,是创作的内部环境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起初只是一颗种子(或“它可能只是一颗种子”) 它就会在你的心中萌芽和生长 但更重要的是内部的环境

    5.仿照下面的句子的句式结构以及意境特点,另写一句话。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解析题目中所给的句子描绘江南的秋,并以此来反衬北国的秋。其中的三个句子结构相同,动词后面均用助词“得”,形式上有一种整齐的美感。做补语的形容词“慢”“润”“淡”,表现的都是平淡细腻的韵味,语言精致优美。仿写时要注意这些内容,做到既形似又神似。

    参考答案北国,春当然也是有的;但气温升得慢,春雨下得少,花儿开得迟,并且又时常有沙尘暴光顾。

    课时作业

    一、基础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中国人擅长在石头上进行书法创作,取       的材料气质,达到永存文字的理想。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体量巨大、保存容易、镌刻困难、端正严肃、        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早早有所区别。(        )但秉承的文明理念,拥有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就是代表仪式与权力。 

    金属出现时,正是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在如此珍贵的材料上铸造文字,与当时使用文字的重要地位相匹配。先秦的金文,甚至更久远的甲骨文,它们的一些基本特点,包括书写方式、表达内容,以及实际功用和精神赋予,都被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唯一的书写形式。

    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所处环境       ,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石文”兴起的初期,正是纸张发明的时候。其后,石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法交织前行,聪明的中国人充分利用石头与纸张不同的载体特性,       ,各自发挥长处,共同建构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被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

    B.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许多不同的样式被创造性地发明了。

    C.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被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许多不同的样式被创造性地发明了。

    D.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

    解析根据文意,主动者应该是“中国人”,为了使主动者前后一致,谓语部分要用“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因此排除A、B、C三项。

    答案D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亘古不灭 朴素无华 息息相关 扬长避短

    B.亘古不灭 朴素无华 休戚相关 相得益彰

    C.亘古不变 质朴无华 息息相关 扬长避短

    D.亘古不变 质朴无华 休戚相关 相得益彰

    解析“亘古不变”,从古至今永远也不会改变。“亘古不灭”,从古到今,永不绝灭,形容永久的生命力。文本第一条横线处,是说人们选取材料的恒定气质,所以此处应该用“亘古不变”。“朴素无华”,是指人的朴素朴实。“质朴无华”,是指人或物的内在的气质特点朴素。根据文意,第二条横线处应该用“质朴无华”。“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休戚相关”,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根据文意,第三条横线处应该使用“息息相关”。“扬长避短”,发挥或发扬优点或有利条件,克服或回避缺点或不利条件。“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根据后文“各自发挥长处,共同建构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第四条横线处应该用“扬长避短”。

    答案C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青铜文明在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B.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C.在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抵抗的书写形式。

    D.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使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唯一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解析A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可将“在”放至“青铜文明”之前。C项,搭配不当,“抵抗”可以改为“抗衡”。D项,成分残缺,应该去掉“使”;语序不当,将“唯一”提到“可以”的前面。

    答案B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4~6题。

    碧云寺的秋色

     钟敬文

    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了几百岁的参天老树。寺的附近,那些高地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

    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

    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变换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

    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

    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夏日花园的美不能代替它,也不能概括它。

    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所谓“春秋佳日”,绝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

    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六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

    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们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悼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卖鲈鱼”……这些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连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对秋叶的描写采取了有详有略的技巧,着重描绘了得秋意之先的爬山虎,而对其他树种的叶子则点到即止。

    B.作者对急速换上新装的爬山虎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意在对老柏和松树的“保守”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批评。

    C.古代诗人写下了许多“悲秋”之作,从“满山红叶”中见出“离人眼中血”,这与诗人的生活背景有一定关联。

    D.本文主旨在于表达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了作者对审美体验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

    解析B项,从文章第六段对松树的描述中可判断出作者对保守的松树并无不满和批评。

    答案B

    5.第三段结尾画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

    解析解答此题需要知道一个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无外乎这三点:一是在篇首,有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引出话题、为下文做铺垫等作用;二是在篇中,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三是在结尾,使感情升华、主题深化,言有尽而意无穷。另外,从前后语境分析,作者运用“惊醒”一词,突出了自己对突然来临的秋色的感叹。

    参考答案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

    6.文章结尾说:“‘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连的源流。”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本文意在表达一种对秋色的赞美和感叹之情。把握了这一点,然后结合上下文内容具体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作者通过对古代诗人赞美秋色的诗句的引用,说明了古人与今人的感受也是有相通之处的。因此“过去”与“现在”并不是割裂的,两者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三、语言运用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近日,有媒体报道,在实现新高考改革的上海,选择物理科目的考生仅占总数的30%;浙江的近30万考生中,选考物理的也只有8万人。                   。对学生来说,“物理太难”使得作业量大幅增加,                     ,可谓“性价比太低”。在不少家长看来,高中物理中的牛顿力学、电磁学等知识太过高深,不从事科学研究的孩子们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常识也就绰绰有余。对学校而言,                         ,因此一些优质教育资源欠缺的学校倾向让学生放弃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和带头学科的物理却遭冷遇,这让很多物理学界人士“心塞”。 

    解析处是过渡,由前面的报道转向后面的原因分析,结合前后文,此句应总结上文物理选考人数较少的情况,同时引出下文“对原因的分析”;第处前面“物理太难”“作业量大幅增加”与后面的“性价比太低”都是在分析学生不选择物理的原因,“性价比太低”,就是收益小,也就是“分数可能不高”,因此填写“还不一定能取得高分”;第处是从学校角度分析原因,从后面的“因此”可以看出前后句的逻辑关系,“一些优质教育资源欠缺的学校倾向让学生放弃物理”,前面就应该写物理学科和教学资源的关系。

    参考答案物理遇冷背后有多方面原因 还不一定能取得高分 物理学科非常依赖教学资源

    8.某班级拟了一个班级学习分享活动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框架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解析作答本题可以按照从上至下、从左至右的顺序表述。“学习分享”由“小组”分享和“班级”分享两部分构成,对主要内容可依照从上至下、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表述,直到提高“学习能力”结束。

    答案示例班级学习分享活动,由小组分享和班级分享两部分构成。其中,小组分享包括主题、书目、作业三部分;班级分享有海报展示、笔记漂流、投票评比三个环节。通过这样的活动,同学们能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

    课外篇素养提升

    技法借鉴

    技法指导

    如何做到融情于景

    融情于景是指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景物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法。在自然界,“景物”自身并不带有感情色彩,但是景物被写入作品,就会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而获得了生命,并表现出鲜明的感情倾向性。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这个道理。如何达到融情入景呢?

    首先,必须把握好抒发感情的方向。一般情况下,描写的文字只有一个感情基调,抒发的感情必须统一在这个基调中。如《故都的秋》,紧扣“清”“静”“悲凉”,选择不同景物,从不同的侧面加以渲染、刻画,并对所写的景物进行一番独特的装点与解说,注入了自己特有的感受与情趣。

    其次,要注意对景物的选择,即为情感的抒发找好载体。挑选景物时,所选景物的特点必须与作者抒发感情的主旨有某些相似或相通之处,比如那牵牛花的蓝朵、秋蝉的残声以及秋雨秋风,乃至被作者称为“奇景”的枣树,无不充满着浓浓的、悲凉的秋意。它们是经过感性过滤后的“结晶”,因而也笼上了一层“清”“静”“悲凉”的主观感情色彩。

    最后,要能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技巧。在观察景物时,要注意观察的角度和顺序,充分调动起各种感官的感知能力。在具体描摹景物时,利用对比、衬托、象征、联想等表现手法,丰富景物的刻画点,加强景与情的沟通,加深景与情的融合。

    对点小练

    请尝试采用融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秋天中特有的景物,写一段文字,表达你对秋天的感受。200字左右。

    写作示例每到秋天,我总是这样固执地借秋风拂去惆怅,可秋风却不因我的固执而收起她的悲凉。是谁在秋风中低低地叹息?又是谁在秋风中将锦瑟弹响?是谁梧桐下淋着秋雨?又是谁西风中瘦似黄花?杨柳岸的晓风残月,湿了谁的青衫,淡了谁的归程?秋风早已吹过心田,为何荡起万千涟漪?还有那秋水,我不知道“秋水长天”是何等空旷,我只知道陆游诗句“秋晚雁来空自寒,夜阑酒尽不胜悲”,可谓做足了秋天的文章。

    主题阅读

    感悟秋怀

    名句诵读

    1.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2.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

    3.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4.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5.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

    6.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素材趣读

    1.郁达夫:眷恋故都清秋

    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描绘了故都北平的秋天,表达了对故园的殷殷思念。如他写“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对北国之秋的眷恋溢于言表。他还选择了具有代表性和富有特色的秋花、秋草、秋蝉、秋雨、秋实等景物,对故都之秋进行了烘托,那清静且悲凉的情韵、含蓄且坚韧的品格,自然而然拨动了思念的心弦。

    2.古代文人士子的悲秋情怀

    秋天,草木黄落,原野萧条。苍凉凄清的景象,最易触动离人游子的伤感,勾起羁旅行役的乡愁。宋玉《九辩》以“悲哉秋之为气也”首开其端,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结合各自的身世经历,以“悲秋”“秋兴”“秋怀”为题,抒发了思乡怀人的感慨。黄庭坚的“茅堂索索秋风发,行绕空庭紫苔滑。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秋怀》二首之二),便是这类感秋抒怀诗中的佳作。欧阳修除有名的《秋声赋》以外,还有多首写秋的诗篇。“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秋怀》)这首诗并未凭秋色诉离情,托秋意写别恨,而是借秋景表达他的忧国之心,格调高致。

    3.“秋”写尽天下离人愁

    秋,这是一个引人生“愁”的字眼,不记得是谁一语道破了“愁”的天机——“离人心上秋”,于是,在中国的诗文中,就有了“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惆怅,有了“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落寞,有了“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无奈,有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喟,有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怅惘。

    美文品读

     

    秋天,秋天

     张晓风

    满山的牵牛藤起伏,紫色的小浪花一直冲击到我的窗前才猛然收势。

    阳光是耀眼的白,像锡,像许多发光的金属。是哪个聪明的古人想起来以木像春而以金像秋的?我们喜欢木的青绿,但我们怎能不钦仰金属的灿白?

    对了,这就是灿白,闭着眼睛也能感到的。在云里,在芦苇上,在满山的翠竹上,在满谷的长风里,这样乱扑扑地压了下来。

    在我们的城市里,夏季上演得太长,秋色就不免出场得晚些,但秋是永远不会被混淆的——这坚硬明朗的金属季。让我们从微凉的松风中去认取,让我们从新刈的草香中去认取。

    已经是生命中第二十五个秋天了,却依然这样容易激动。正如一个诗人说的:

    “依然迷信着美。”

    是的,到第五十个秋天来的时候,对于美,我怕是还要这样执迷的。

    那时候,在南京,刚刚记得一些零碎的事,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开,独自坐在草地上。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把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进我的心里来了。我忽然迷乱起来,小小的心灵简直不能承受这种兴奋。我就那样迷乱地捡起一片落叶。叶子是黄褐色的,弯曲的,像一只载着梦的小船,而且在船舷上又长着两粒美丽的梧桐子。每起一阵风我就在落叶的雨中穿梭,拾起一地的梧桐子。必有一两颗我未拾起的梧桐子在那草地上发了芽吧?二十年了,我似乎又能听到遥远的西风,以及风里簌簌的落叶。我仍然能看见那些载着梦的船,航行在草原里,航行在一粒种子的希望里。

     

     

    [品开头]

    文章开头,富有勃勃生气,这哪儿像是写秋天?引起读者思考。

    明亮的阳光,微凉的松风,新刈的草香,作者调动视觉、触觉和嗅觉来写秋。

     

     

     

     

     

    [品意境]

    对南京秋天的回忆,朦胧而美丽。

    簌簌落着的梧桐叶子,黄褐色的,弯曲的,像载着梦的船,多美的意境。

     

     

     

     

     

      后来,到了柳州,一城都是山,都是树。走在街上,两旁总夹着橘柚的芬芳。学校前面就是一座山,我总觉得那就是地理课本上的十万大山。秋天的时候,山容澄清而微黄,蓝天显得更高了。没有人能忘记柳州的,没有人能忘记那苍郁的、沉雄的、微带金色的、不可描摹的山的。

    而日子被西风刮尽了,那一串金属性的、有着欢乐叮当声的日子。终于,人长大了,会念《秋声赋》了,也会骑在自行车上,想象着陆放翁“饱将两耳听秋风”的情怀了。

    秋季旅行,相片册里照例有发光的记忆。还记得那次倦游回来,坐在游览车上。车子一路走着,同学沿站下车,车厢里越来越空虚了。

    “芷”,我忽然垂下头来,“当我们年老的时候,我们生命的同伴一个个下车了,慢慢稀松了,你会怎样呢?”“我会很难过。”她黯然地说。

    分别这么多年了,我们都无恙,我们的梦也都无恙——那些高高的、不属于地平线上的梦。

    而现在,秋在我们这里的山中已经很浓很白了。偶然落一阵秋雨,薄寒袭人,雨后常常又现出冷冷的月光,不由人不生出一种悲秋的情怀。你那儿呢?窗外也该换上淡淡的秋景了吧?秋天是怎样地适合故人之情,又怎样地适合银银亮亮的梦啊!

    随着风,紫色的浪花翻腾,把一山的秋凉都翻到我的心上来了。我爱这样的季候,只是我感到我爱得这样孤独。

    我并非不醉心春天的温柔,我并非不向往夏天的炽热,只是生命应该严肃,应该成熟,应该神圣,就像秋天所给我们的一样——然而,谁懂呢?谁知道呢?谁去欣赏深度呢?

    远山在退,遥遥地盘结着平静的黛蓝。而近处的木本珠兰仍香着(香气真是一种权力,可以统辖很大片的土地)。溪水从小夹缝里奔窜出来,在原野里写着没有人了解的行书;它又是一首小令,曲折而明快,用以描绘纯净的秋光的。

    而我的扉页空着,我没有小令,只是我爱秋天,以我全部的虔诚与敬畏。

    愿我的生命也是这样的,没有太多绚丽的春花,没有太多飘浮的夏云,没有喧哗,没有旋转着的五彩,只有一片安静纯朴的白色,只有成熟生命的深沉与严肃,只有梦,像一树红枫那样热切殷实的梦。

    秋天,这坚硬而明朗的金属季,是我深深爱着的。

    (有删改)

      在作者的记忆里,秋山不是瘦削岩石,也不是枯槁的野草,而是那样绚丽的色彩,那样夹着橘柚的芬芳。

    [品语言]

    “在我们的城市里,夏季上演得太长,秋色就不免出场得晚些”运用拟人手法,作者急切盼望秋天的到来,对秋天情有独钟。

    “而日子被西风刮尽了,那一串金属性的、有着欢乐叮当声的日子”化抽象为形象,写出了作者对秋日独特的记忆。

     

     

     

     

    “溪水从小夹缝里奔窜出来,在原野里写着没有人了解的行书。”多美的修辞,活画出溪流的婉转。

    [品情感]

    作者认为没人懂秋的严肃,没人知道秋的成熟,没人去欣赏秋的神圣,然而作者依然爱这样的季节。

      【问题】

    1.文中两次把秋天称为“坚硬”的金属季,“坚硬”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有人说文中作者和“芷”的一段对话与本文主旨的表达关联不大,应该删去。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1.“坚硬”是说秋天的阳光像许多发光的金属,既具有金属一样的光泽,又具有金属一样的质地。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无限热爱之情。

    2.不能删去。文本接着作者与“芷”的对话,将对秋的描绘转换到对人生的思考,车厢里越来越空虚的情景让作者感慨生命的消失,为后文“悲秋”情怀做铺垫,从而让读者体会生命的严肃与深沉,给人以理性的思考和深刻的启迪。

    相关试卷

    必修二2 故都的秋练习题:

    这是一份必修二2 故都的秋练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微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3 *囚绿记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3 *囚绿记课后练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文精读,语言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1 荷塘月色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1 荷塘月色综合训练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文精读,语言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