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九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达标测试
展开1.4 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 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族B.鲜卑族C.氐族D.羌族
下列改革或变法中,通过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 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
C.吴起变法D.北魏孝文帝改革
右图是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砖画,它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胡人牛耕图
A.北方民族交融B.江南经济开发C.中外之间交往D.北方政权分立
小明一家打算去旅游。他们在查阅导游手册时看到了一张某古遗址纪念碑的照片(右图)。小明的爸爸想了解古时候当地发生过什么大事。小明自告奋勇充当解说员。下面一段文字是他的解说词。 请你找找看,小明哪些地方说错了。
公元 4 世纪,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西晋和前秦两个政权南北对峙的局面。383 年,前秦的统治者王猛征集了 80 多万大军,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南北。西晋组织了 8 万人迎战。双方在淝水这个城市展开了激
战。王猛自恃兵多,骄傲轻敌。前秦军有 80 多万人,但民族成分复杂,各族将士不满羌族人的统治,军心涣散。晋军在苻坚的领导下士气高昂,齐心合力,一举击溃前秦军,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历史上把这 场战役称为淝水之战。
下列哪些成语反映了淝水之战时的情况()
①破釜沉舟②投鞭断流③揭竿而起④风声鹤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下列历史上的战役同淝水之战相似的是()
①围魏救赵②巨鹿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如下表所示,这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一项内容有关()
A.改官制B.禁胡服
C.通婚姻D.改姓氏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 1 500 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鲜卑族姓
汉族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独孤
刘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②改鲜卑姓为汉姓 ③从官员到民众都必须穿戴鲜卑族服饰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A.①②④B.①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5.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A.民族交融B.中外交往C.国家统一D.经济发展
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不属于其影 响的是( )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族学习和接受内迁各族的食物、服饰、用具等,融入汉族的生活中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前秦军队虽然有 80 多万人,但向南进军时前后相距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 30 万人。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
“草木皆兵”。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因此昼夜不 敢停歇。
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次著名的战役?
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和结果。
这次战役的结局对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魏主(孝文帝)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口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皆改之。”
帝(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 加降黜。”
——《资治通鉴》
材料二下图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述孝文帝改革的措 施。
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改革对当时及后世历史发展的作用。
9.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正在进行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改革”的探究活动,请你参加。
【材料呈现】
材料一公元前 356 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主要内容是: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 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摘编自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二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使落后的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到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了解。
——摘编自北师大版《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七年级上册
【问题探究】
材料一中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内容是哪一项?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后,生活在北魏的鲜卑族女孩可能经历的是()
①学汉语②穿戴汉族服饰③改汉姓④禁止与汉族贵族联姻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请你谈谈一场改革或变法要想取得成功需具备哪些条件。
答案与解析
夯基达标
1.D2.B3.D
4.A图片下的文字信息“胡人牛耕”,反映了少数民族和汉族在农业生产方面出现了交融的现象。
5.参考答案 (1)两个并立的政权应该是东晋和前秦。
前秦的统治者是苻坚不是王猛。
淝水是一条河的名称而不是城市名。
前秦是氐族人建立的政权,应该是各族将士不满氐族人的统治。 (5)苻坚是前秦皇帝,不是东晋的首领。
培优促能
1.D本题考查对淝水之战的识记理解能力。破釜沉舟是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使用的策略,揭竿而起指 陈胜、吴广起义,排除①③,故选 D 项。
2.D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之一,比较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3.D4.A
5.A左图中北魏文官的服饰,符合当时汉族服饰的特点,右图中汉族人在吃北方少数民族的食物,这 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6.DA、B、C 三项都是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而 D 项是民族交融的方式,故选 D 项。
参考答案 (1)淝水之战。
383 年。前秦、东晋。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 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参考答案 (1)改鲜卑姓为汉姓;禁用鲜卑语,说汉语;改鲜卑服为汉服。
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孝文帝改革为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或促进了我国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发展。(只要答案意思相近即可)
参考答案 (1)承认土地私有。(2)A
条件: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紧跟时代发展;改 革要有良好的环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综合训练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测试题: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测试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C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同步训练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A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