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二十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
展开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与文化: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范缜与《神灭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综合归纳能力;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学习,培养艺术修养和文物鉴赏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当代青年应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科技传统,发扬创新精神,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教学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书法、绘画与雕塑。
教学难点:圆周率及推算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虽然发生分裂,但是由于北方民族大交融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南北经济的发展,共同促进了这一时期科技文化的繁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二、讲授新课: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讲述:贾思勰,北朝人,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所著《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加工贮藏、野生植物利用,包括种植菜蔬果木、养殖畜禽鱼类到各类食品加工的技术知识,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解释“齐民”的含义。
提示:“齐民”指一般老百姓。《齐民要术》书名的含义是“一般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方法”。而其中心与出发点则在农业。
3. 指导学生归纳《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和地位。
提示:内容: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地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4.展示材料,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
提示:强调了贾思勰的“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农学思想。
(二)科学家祖冲之
1.讲述:祖冲之(429─500年) 南朝人,我国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也是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祖冲之的祖父祖昌曾任刘宋的“大匠卿”掌管土木工程;父亲也在朝中做官。祖冲之从小接受家传的科学知识,青年时进入华林学省,从事学术活动。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等方面。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说祖冲之在圆周率上的特殊贡献。
提示:祖冲之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第七位。祖冲之的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祖冲之入选世界第一位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第七位的科学家。
3.讲述祖冲之的其他成就。
提示:祖冲之写的《缀术》一书,被收入著名的《算经十书》中,作为唐代国子监算学课本。祖冲之创制了《大明历》,首次精密测出一年的天数为365.2428天,与现代天文学测得的结果只差50秒。他还很擅长机械制造,设计制造了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科学家,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把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4.启发学生思考: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你认为他最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三)书法、绘画与雕塑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归纳魏晋南北朝时书法、绘画与雕塑成就。
2.讲述“书圣”王羲之和《兰亭集序》。
提示:《兰亭集序》是王羲之50岁时所书。全篇运用篆、隶、章草的笔法,中锋起转提按,意随笔转,线条如行云流水,字体极尽变化,楷草兼施,平稳中寓险峻,相同的字皆有不同表现,全文有二十个“之”字,都加以变化,无一雷同。《兰亭集序》喻为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与“中华第一神品”《清明上河图》齐名。原始版的《兰亭序》已被作为陪葬品埋入唐太宗的昭陵,现存于故宫的是唐朝三大书法家共同模拟而成的精品,具有很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这一藏品是严格按照1∶1的比例原尺寸复制,最高程度地保证还原书法大家高超的艺术境界。
3.展示图片,并讲述顾恺之及其绘画成就。
提示:顾恺之(约346~407年),字长康,博学而又有才气。善画人物、佛像、山水、鸟兽,特别善于以色彩绘画人物、肖像、佛像等,还善于点睛传神。由于顾恺之不仅擅长绘画,文章和诗也写得很好,做事又非常认真,有时达到痴迷的程度,因此有“画绝”“才绝…‘痴绝”三绝之称。时人谓之“虎头三绝”。《女史箴图》是顾恺之取材于西晋诗人张华的《女史箴》著作而成。顾恺之以它为题材,结合东晋的现实生活,创造了12幅历史故事画。整个画面生动形象,是古代绘画史上的杰作。《洛神赋图》卷是根据三国时诗人曹植的名篇《洛神赋》而创作的。此图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绘画中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特点。这幅图有多种摹本,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卷最为完整,因此前人曾称为“真迹本”。
4.展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雕塑,并讲述石窟艺术。
提示:云冈石窟雕刻在吸收和借鉴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同时,有机地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造像粗犷、威严、雄健。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开始动工开凿,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诸朝,雕凿不绝。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共有近11万尊大小佛像,虽经一千多年的风化和上世纪30年代外国掠夺者的盗窃破坏,仍然保持了相当可观的面貌。
5.启发学生思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
提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的大融合,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外来佛教的传入,吸收了异域文化的成果,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继承了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又进行了有意义的改革、创新,成为文化发展的前提。
三、课堂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民族之间的交往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外来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绘画、文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了它的文化内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继承了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又进行了有意义的改革、创新,从而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发展的前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权分裂,但是由于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的开发,共同促进了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繁荣。本节课教学过程中,能够利用图片资料,让学生对贾思勰、祖冲之等人物有了初步了解,通过对书法绘画及石窟艺术的介绍,培养了学生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发展了学生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三课 远古的传说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三课 远古的传说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课堂互动,传授新知,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课堂互动,传授新知,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