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九年级下册第三节 几种常见的碱精品教案设计
展开教学背景分析
(一)对课标的理解与把握
1、本课题的内容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一级主体“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二级主题“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的知识范畴。
2、本课是本章第三节几种常见的碱的第二课时,介绍碱的化学性质,主要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本课涉及的几种常见的碱在生产生活中的许多应用,通过学习更加深入的了解碱的性质。
3、在学习过程中,与前面学习过的知识紧密相联系,为实验室中更好的使用碱做好知识储备。
4、考试说明的要求:
知道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知道氢氧化钠等药品的保存方法。
★★认识常见碱的腐蚀性。能安全操作,能处理一般意外事故。
★★★用常见碱的性质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科学探究:从所给资料中获取信息;根据所要探究的问题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
(二)学生情况分析
1、从学生的知识储备来看,学生在第一节对酸和碱的初步认识中对碱类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能从组成上,离子的角度认识碱。会写熟悉碱类物质的名称和化学式。
2、学生已经知道了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但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因此学生存在认知困难。
3、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的能力,但还不够完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常见的碱——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②了解碱的化学性质。
③认识氢氧化钠的腐蚀性,氢氧化钠的保存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依据已学知识进行合理类推与假设
初步形成抓住气体参与反应的特点,设计方案进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碱的共性和个性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到组成与性质的关系。
通过设计实验方案,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树立科学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
(二)教学难点:探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和主要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ppt 实验
(二)教学手段:探究实验,与前面学过的知识紧密相连
(三)主要教学方法:
本章的特点是知识系统比较强,概念较多,涉及化合物特点及反应也多,而且反应规律较复杂。本章实验较多,但多为试管实验,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从感性上认识酸碱,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的能力。本节采用实验法和比较法进行。由于本节教材中的有些知识前面已经学过,用以新代旧,以旧促新的方式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时间安排
复习
引入
复习:1举例说明碱的特征
2酸碱与指示剂的变化规律
引入:神秘的红手印:化工厂盗窃案,在案发现场发现一个红手印,经鉴定不是血,而有一种成分是酚酞。请你猜测红手印怎么形成的?
激发学生兴趣
(一)与指示剂反应
新授
二、碱的化学性质
(一)与指示剂反应
1、用实验的方法再现红色的出现(学生实验)
【探究性实验】
(1)在试管中分别取2毫升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加入2-3滴无滴酚酞,观察?
(2)在试管中分别取2毫升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加入几滴紫色石蕊,观察?
2、【讲解】由于碱电离后都能生成OH-,因此也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增强动手实验的能力,提高兴趣
(二)与酸的反应
(二)与酸的反应
1、在上一节已经知道了酸和碱能够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
2、中和反应:酸+碱→盐+水
3、微观实质:OH-+H+→H2O
4、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中和酸性土壤
用碱性的药物治疗蚊虫叮咬
控制工业废水的酸碱度
与已有知识联系,以旧促新。认识中和反应,及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三)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氢氧化钙能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组成上相同,我们可以推测,氢氧化钠可能也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2、探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猜想与假设】氢氧化钠能够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并生成 。
仿写:根据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方程式,写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方程式
3、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反应,实验并猜测现象。
演示实验:向二氧化碳中倒入氢氧化钠溶液
观察:无现象
结论:不反应,或者是无明显现象的反应
4、【设计实验方案】
①如果是无明显现象的反应,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设计出现象来。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老师提示: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
②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说一说设计的灵感和自己的想法。
老师归纳总结:第一组:用指示剂
第二组:利用气压差,二氧化碳减少
第三组:验证碳酸钠生成
③分组实验并展示
④分析:第一组:没有看到明显的现象,原因碳酸钠的水溶液是碱性的。(小资料给出)
第二组:利用气压差设计的两组实验现象明显,灵感来源于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演示实验:
思考:氢氧化钠溶液是氢氧化钠和水组成的,怎么就能说明二氧化碳是与氢氧化钠反应,而不是与水反应呢?
讨论:怎样排除水的干扰?如何进行改进?
小资料:通常状况下,一体积水约溶解一体积二氧化碳。
作对比试验:观察液面上升的程度,上升高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了。
小结:第二组同学验证反应物CO2的减少,并进行了对比试验,成功!
第三组:用盐酸验证碳酸盐的生成,看到有气泡产生,将气体通入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检验有新物质生成,成功!
说明:盐酸不是检验碳酸盐唯一的方法,还有很多方法,后面的学习中会一一介绍给大家。
⑤总结:证明没有明显现象的反应,我们要从反应物的减少和有新物质生成两个方面进行验证。
⑥思考:氢氧化钠为什么要密封保存?
明确探究目的
引起注意,深入思考
设计实验方案,增强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提高实验能力,分析实验的能力
实验方法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已有知识的应用
总结思路
(四)与某些盐的反应
(四)与某些盐的反应
1、演示实验: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分别与碳酸钾反应
实验现象:氢氧化钙与碳酸钾有白色沉淀;氢氧化钠与碳酸钾没有现象
2、反应方程式:Ca(OH)2+K2CO3→2KOH+CaCO3↓
3、发生条件:反应物都可溶,生成物有沉淀。
通过观察现象、得出结论,明确碱与盐反应的条件
总结并板书
总结并板书:碱的化学性质
1、碱与指示剂的反应
2、碱与酸的反应(中和反应)
3、碱与非金属氧化物(CO2)的反应
无明显现象的反应,证明思路:反应物减少;有新物质生成
4、碱与某些盐的反应
重点知识的总结,系统明了
板书设计
二、碱的化学性质
1、碱与指示剂的反应
2、碱与酸的反应(中和反应)
3、碱与非金属氧化物(CO2)的反应
4、碱与某些盐的反应
3、碱与非金属氧化物(CO2)的反应
证明思路:反应物减少
生成物(有新物质生成)
初中化学北京课改版九年级下册第11章 酸与碱第三节 几种常见的碱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北京课改版九年级下册第11章 酸与碱第三节 几种常见的碱教学设计,共6页。
北京课改版九年级下册第三节 几种常见的碱教案: 这是一份北京课改版九年级下册第三节 几种常见的碱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几种常见的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北京课改版九年级下册第三节 几种常见的碱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北京课改版九年级下册第三节 几种常见的碱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几种常见的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