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1 轴对称现象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学年1 轴对称现象教案,共3页。
《5.1轴对称现象》教学目标:1.感知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的共同特征.2.通过大量的实例初步认识轴对称,能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3.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体会其文化底蕴及价值,学为所用.教学过程: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课前准备 、情境引入、合作学习、练习提高、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第一环节 课前准备活动内容:收集与对称相关的图片和实物(提前一周布置)活动目的:通过收集整理与对称相关的图片和实物,使同学们先对对称有一个整体的感性认识,并且初步了解对称在生活中大量存在,理解学习对称的必要性.实际教学效果:通过分组合作,走向广阔的生活天地——田间、山村、工厂、社区等等,能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数学是对自然的浓缩与抽象,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极大地激发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展现了同学们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第二环节 情境引入活动内容:从各小组收集的图片中有代表性的选择了一些,进行幻灯演示.使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感受图形的对称.附小组收集的部分图片: 活动目的:通过感官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即把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应注意三点:(1)轴对称图形是一个图形;(2)对折;(3)重合.实际教学效果:学生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展示、讲解亲自搜集到的生活中的图片,从中获取大量的信息,亲身经历、感受生活中的数据的过程.而且讲解中小组之间互相补充、互相竞争,气氛热烈,使图片信息的获取更加全面.事实上,通过对各种图片特点的一个自然感知的过程,学生都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出对称图形的一些特点,这就为下一环节“合作学习”打下了一些基础.此外,李文塞等同学在收集英文字母“S”时,发现表面看好似轴对称,但仔细琢磨却不是现在讲的轴对称,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第三环节 合作学习活动内容:1.学生根据小组收集到的感兴趣的图片,结合本小组制定的研究方向,小组讨论,选择哪些图片才是教科书上讲的对称图形.2.各小组成员各自画了一些图形,互相判断是否为轴对称图形,教师给予适当辅导.活动目的:此处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选择、绘制,并培养学生对某个问题作出正确判断、合理决策的能力,使学生完整地经历“收集采样 整理对照 理性思维”的活动过程,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学效果:只有调查才有发言权,实践是检验客观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与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讨论学习,杨普城小组,丁凡超小组,姜萌小组等都获得了对轴对称的深刻认识和理解.第四环节 练习提高活动内容:进行适当的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一些练习,老师进行了一些必要的讲解,打好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运算能力的基础.为此教学中设计了选一选、看一看、想一想、试一试,以打好学生的感性认识基础.选一选1.下面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A.角 B.线段 C.太极图 D.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上的紫荆花E.等腰三角形 F.五角星 2.找出下文中成轴对称的文字:一叶孤舟,坐着两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天一定要中.想一想: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角是一个以角平分线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B.英文中大写的字母A是一个轴对称图形C.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是它的对称轴D.等边三角形每一条边的垂直平分线都是它的对称轴2.一天,小明,小刚,小强,小军四个人发生了争论:小明认为:凡是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都 是轴对称图形;小刚认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小强认为:有一个角等于45˚的直角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小军认为:有一个角是30˚,另一个角为120˚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你知道他们谁说的不对吗?试一试:如图:△ABC 中,∠C=90˚,∠A可以变化.现将△ABC沿一边翻转,使翻转后的图形各边都相等,并且翻转次数最少,应该如何翻转?第五环节 课堂小结活动内容:师生共同交流,总结本节收获——从实际到理论.活动目的: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加强同学们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精神.实际教学效果: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能动性,也再次认识到教师在教学中的“导和授”的作用.第六环节 布置作业活动内容:1.请你根据本节所学收集或设计一些简单的,漂亮的轴对称图案,在班级后面的板报上展出.2.课后练习.3.预习和准备下一节课内容.活动目的:增强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及爱好,充分给学生们展示的空间,让他们心灵之花得到舒展与开放.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1 轴对称现象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1 轴对称现象教案,共3页。
这是一份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 生活中的轴对称1 轴对称现象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制定,评价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理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