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初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
展开《愚公移山》知识点汇总讲解+专题训练
一、原文及翻译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二、字词理解
(1)注释
方:指面积。
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河阳:黄河北岸。
且:副词,将近。
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惩(chéng):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塞(sè):阻塞。
迂(yū):曲折、绕远。
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献疑:提出疑问。
以:凭借。
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损:削减。
曾(zē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丘:土堆。
置:安放。
且:况且。
焉:疑问代词,哪里。
荷(hè):扛的意思。
夫:成年男子。
箕畚(jī 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孀(shuāng) :孀妻,寡妇。
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
龀(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龀,换牙。
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
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叟(sǒu):老头。
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长息:长叹。
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匮(kuì):竭尽的意思。
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苦:愁。
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
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
负:背。
厝(cuò):同“措”,放置。
(2)古今异义
(1)指 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用手指
(2)曾 古义:连……都;今义:曾经
(3)毛 古义:草木;今义:毛
(4)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5)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6)诸 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7)息 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8)虽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9)已 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10)方 古义:方圆;今义:常指矩形
(11)惩 古义:苦于;今义:惩罚
(12)苦 古义:愁;今义:能燥,能泄,能坚的药味
(13)荷 古义:挑;今义:莲,又称荷、芙蕖、鞭蓉、水芙蓉、水芝、水芸、水旦、水华等,溪客、玉环是其雅称,未开的花蕾称菡萏,已开的花朵称鞭蕖,睡莲科,属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地下茎称藕,能食用,叶入药,莲子为上乘补品,花可供观赏。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是印度的国花。
(3)词性活用
1险: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2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石土。
3面:名词活用作状语,面向着。
4聚:使动用法,使……聚,相当于:“把……召集在一起”。
5苦:形容词作动词,愁
(4)一词多义
1、其 惧其不已也(代词,他) 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帝感其诚(他) 其妻献疑(他的)
2、之 以君之力(的) 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跳往助之(代词,代指愚公)
3、且 年且九十(将要,快要) 且焉置土石(况且)
4、焉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始一反焉(加强语气)
5、而 面山而居(表示修饰) 何苦而不平 (表示承接)而山不加增(表示转折)
(5)通假字
1、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4、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5、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6、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三、常考题目
1.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
答:不有损。一是这个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们的美好愿望,这与封建迷信有本质区别。二是因为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遣力神二子背走二山,这衬托了愚公的形象,使之更加丰富,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赞扬。
2.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1)“方七百里,高万仞”山本身高大无比。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遥远。
3)“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人老又少。
4)“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工具简陋。
5)河曲智叟劝阻,讥笑。
3.故事用神话做结尾的原因有哪些(故事为什么用神话结尾)?
1) 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就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方式,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 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四、实战演练
单选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甚矣,汝之不惠 B.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D. 子子孙补无穷匮也
2.文中多用对比、衬托手法,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愚公似愚而智,智叟似智而愚。这样写,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
B. 遗男“助之”与智叟“止之”对比鲜明,更显示出智叟目光短浅、态度消极。
C. 写太行、王屋二山之高大,运土路程之遥远,衬托出愚公的过人胆识与气魄。
D. 其妻献疑与智叟讥笑形成对比,凸显愚公之妻支持移山的坚定立场和决心。
3.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 “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霜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 本文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4.下列对《愚公移山》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 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 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 “愚公 ”,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 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默写
5.根据文段内容用原句答题。
(1)反映愚公移山艰苦情形的句子:________。
(2)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________。
(3)愚公能够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
(4)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是________。
(5)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___”而言的。
文言文阅读
6、阅读《愚公移山》,完成下面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年且九十 且:况且 B. 杂然相许 杂然:纷纷地
C.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肩负、扛 D.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2)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 甚矣,汝之不惠 D.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有意在人物的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B. 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 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 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
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叠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①治:修建。②颠踬(zhì):跌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止,息。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________
②固不可彻________
③河曲智叟亡以应________
④公遂止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②或曰:“土可叠山。”公善之,欲行。
(3)【甲】文中写山的险峻、智叟的阻止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4)请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年且九十________
②方磨铁杵________
③始一反焉________
④媪自言姓武________
(2)【甲】文中下列几组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 无陇断焉
B.惧其不已 其如土石何
C.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D.操蛇之神闻之 告之于帝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②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4)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________。
(5)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
(6)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
(7)【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_”。(用原文回答)
(8)【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鱼我所欲也-初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 这是一份鱼我所欲也-初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文件包含鱼我所欲也原卷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docx、鱼我所欲也解析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曹刿论战-初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 这是一份曹刿论战-初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文件包含曹刿论战原卷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docx、曹刿论战解析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沁园春·雪-初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 这是一份沁园春·雪-初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文件包含沁园春·雪原卷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docx、沁园春·雪解析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