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强化练习附答案
展开语文6年级全册文言文强化练习附答案(9)
105.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给划线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盂
沧
孰
汝
知
乎
(2)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两小儿辩斗________
②我以________日始出时去________人近
③及________其日中如探汤________
④孔子不能决________也
⑤孰________为汝多知________乎
(3)下面两句话一是直接引用句,二是间接引用句。试将第一句改写为间接引用句,将第二句改写为直接引用句。
①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②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4)“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5)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阅读理解。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06.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的意思。
诲:
俱:
107.用“/”画出下面一句话的朗读节奏。
思援弓缴而射之。
108.在上面的语段中找出描写那个人不专心学习的语句。
109.用自己的话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智子疑邻》,完成下面小题。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日:“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10.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大意。
111.富家被盗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其家甚智其子”?
112.读了这则寓言,你最想对文中的哪个人发表哪些感慨?
113.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_________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_________!”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 _________,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1)将课文内容补充完整。
(2)请找出伯牙善鼓琴的句子: , 钟子期善听的句子: 。
课外阅读。
约不可失
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③之。
【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③罢:停止,取消。
114.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①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②是日,饮酒乐,天雨
③公将焉之
④岂可不一会期哉
115.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且焉置土石 B.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16.翻译下面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117.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 的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阅读短文,按要求做题。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日:“我以日初出远, 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日:“孰为汝 多知乎?”
118.解释加点的词。
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以:
②及日中则如盘盂 及:
119.联系课文,翻译句子。
①孔子不能决也。
②孰为汝多知乎?
120.两小孩辩斗的原因是:一儿认为 , 原因是 ;一儿认为 , 原因是 。(用原文作答)
121.从两小儿辩论的角度我明白( ),从“孔子不能决也”的角度我明白( )
A.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不知道的东西,我们应该实事求是。
B.知识是不分年龄的,只有多听取小孩子的意见,才能有所进步。
C.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
阅读: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吴王欲伐①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②者死!”舍人③有少孺子④ , 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⑤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选自刘向的《说苑●正谏》
【注释】①[伐]攻打,讨伐。当时吴王一心想攻打西面的楚国,却从未想过提防南面的越国。②[谏]劝谏,规劝。③[舍人]侍从的官 员。④[少孺子]年轻人。⑤[如是者]就这样。
122.下列加点字“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露沾其衣(指劝谏吴王的年轻人) B. 不知螳螂在其后也(指树上的蝉)
C. 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指黄雀旁的螳螂) D. 而不顾其后之患也(指蝉、螳螂、黄雀此三者)
123.带点字“欲”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李白乘舟将欲行 B. 欲问行人去那边 C.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 D. 欲把西湖比西子
124.读短文,填写下表。
此三者
利
患
蝉
饮露
螳螂在其后
螳螂
①
②
黄雀
③
④
125.吴王听了年轻人的话后,停止了出兵。他当时心里怎么想的?
课内阅读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②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注释)①遽(jù):立刻,急忙,马上。②契(qì):用刀刻。
126.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2分)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求:
楚人有涉江者 者:
127.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128.读了这篇古文,你明白什么道理?
整合课文知识:用具体事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两小儿辩日》)
129.“曰”“日”长得太像了,你怎么从字形和意义上给分辨不清的人说明这两个字的不同:
130.结合文言文,分别说说这二个人的观点和证明观点的理由。
①观点是: ;理由是: 。
②观点是: ;理由是: 。
阅读并答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竟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31.解释下面词语。
尝: 竞走: 信然:
132.翻译句子。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
133.王戎为什么站着不动?(用文中语句回答)
134.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阅读《两小儿辩日》,完成下面小题。
两小儿辩日
《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日:“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
13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问其故。
故:
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去:
③及其日中如探汤。
汤:
④孔子不能决也
决:
13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②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
137.你从两个孩子及孔子身上分别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简要说说。
课内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____________________,而日中时__________。”
一儿曰:“我以____________________,而日中时__________。”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38.把文言文按原文补充完整。
139.翻译句子。
孰为汝多知乎?
140.读了短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141.你是怎样理解“孔子不能决也”这句话的?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冕者,诸暨(jì)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①默记。暮归。忘其牛。或②牵牛来责蹊(xī)田者。父怒,挞(tà)之,已而复如初。母曰:“ 几痴如此, 葛③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④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选自《元史·王冕传》)
[注释]:①辄(zhé):总是(常常),就。②或:有人;有的人。③曷:同“何”, 为什么。④执策:拿着书卷。
142.解释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窃入学舍:
②琅琅达旦:
14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144.下面适合作为本文题目的是( )。
A. 王冕放牛 B. 王冕好学 C. 王冕不畏夜佛
145.结合本文内容,说说王冕能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的原因。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
文言文阅读
约不可失
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③之。
【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③罢:停止,取消。
146.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①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②是日,饮酒乐,天雨
③公将焉之
④岂可不一会期哉
147.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且焉置土石 B.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48.翻译下面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149.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 的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文言文阅读:
牛郎织女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
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
150.翻译句子
①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
②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
151.加标点
天 河 之 东 有 织 女 天 帝 之 女 也 年 年 机 杼 劳 役 织 成 云 锦 天 衣 天 帝 怜 其 独 处 许 嫁 河 西 牵 牛 郎 嫁 后 遂 废 织 衽 天 帝 怒 责 令 归 河 东 许 一 年 一 度 相 会
小古文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52.读小古文完成填空。
人物
观点
现象
依据
一儿
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
远者小而近者大
一儿
日初出沧沧凉凉
及其日中如探汤
两小儿分别从两个角度表达自己的观点:一儿以 的角度,一儿则以 的角度。两小儿“辩日”有理有据,可见他们是 的孩子。
153.听了两小儿的话,孔子会怎么回答呢?写一写。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孔子笑曰: 。
154.文言文篇幅短小,事中见理。我们六年级学过的《书戴嵩画牛》告诉我们 的道理;《学弈》则告诉我们 的道理。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
师旷论学
师旷曰:“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注释:(师旷)春秋时期著名的乐师。(炳)点燃。(昧)昏暗。
155.根据古文内容填空。
学习这件事,并不在乎年龄。少年时好学,如同 ;中年时好学,如同 ;老年时好学,如同 。
156.“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这句话的意思是( )
A. 点燃火把,谁还愿意在昏暗中行走呢?
B. 点燃火把,怎么还可以在昏暗中行走呢?
C. 点燃火把走路和摸黑走路相比,哪个更好呢?
157.下面哪句话和古文说明的道理不一样?( )
A. 学习不分年龄。 B. 学习是年轻人的事。 C. 即使老了,也不应该放弃学习。
文言文阅读
欧阳询观古碑
欧阳询①尝行,见古碑,晋索靖②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仁立,及疲,乃布③裘④坐观,因⑤宿其旁,三日方去。
[注释]①欧阳询:唐代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②索靖:晋代书法家。③布:铺开、展开。④裘:皮衣。⑤因:于是。
158.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欧阳询尝行: 晋索靖所书:
良久而去: 数百步复反:
159.梳理欧阳询观古碑的过程并填空。
→ → → (宿其旁观)
160.文言文中的 描写非常传神,从中能感受到 。
借助注释阅读古文,然后答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明]宋濂
余幼时即嗜①学。家贫,无从致②书以观,每假③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观群书。
①嗜:喜爱。②致:买。③假:借。
161.“之”在本文中有这样几种解释:①指借的书;②指抄书;③的。下面句中“之”分别是什么意思?将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中。
①每假于藏书之家。
②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③录毕,走送之 , 不敢稍逾约。
162.哪里可以看出“余幼时嗜学”,请摘录原文。
163.用自己的话概括“人多以书假余”的原因。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心两小儿辩日(节选)
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 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64.选择与选文中“为”的意思相同的一项,将序号写在( )里。
A. 为是其智弗若与 B. 孰为汝多知乎 C. 十两为一斤
165.选择下面句中停顿最恰当的一项,将序号写在( )里。
A.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B.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C.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66.判断下面句子内容的对错。
①选文语言简洁,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②选文善于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颇有说服力。
③选文中第一个孩子的观点正确,因为他的理由来自观察;第二个孩子则没有观察。
④选文中两个孩子在证明自己观点时都运用了对比的方法。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
司马光
群儿 ,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 , 。
167.把内容补充完整。
168.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加点的词语。
群儿: 登: 没: 迸:
169.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众皆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170.读了这个故事,你猜猜后来可能发生什么?
171.中国的姓氏很多,“司马光”的姓是 , 我还知道这样的姓氏有 。
文言文阅读
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②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④犯在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172.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始折旋疾徐 ②乃四顾胆落
17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②椎鼓径进
174.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古文阅读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17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①蚌方出曝: ②日不雨:
③两者不肯相舍: ④渔者得而并禽之:
176.这个故事可以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成语是 , 含义是 。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曾子杀猪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①还,顾反②为女杀彘③。”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①女:同“汝”,你。②反:同“返”。③彘(zhì):猪。
177.写出下面句子中“之”字的不同含义。
曾子之( )妻之( )市,其子随之( )而泣。
178.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其子随之而泣。泣:哭。 B. 妻止之曰。止:制止。 C. 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
179.翻译句子。
①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180.你是怎样看待曾子的做法的?
课内文段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
181.联系上下文,我知道“问其故”中的“其”指的是 。
182.我会用“组词法”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两小儿辩日: 日始出: 日中时:
183.围绕太阳远近的问题,两小儿各执一词,请填写观点与理由:
人物
观点
理由
第一个孩子
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第二个孩子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184.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B.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C.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D.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85.“孔子不能决也。”对此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孔子学识浅薄比不上孩子 B. 孔子对待学问实事求是
C. 孩子不忍心作出判断 D. 孔子缺乏科学探究精神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186.给下列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恭勤不倦( )a.疲倦 b.倦容 c.倦意
③以夜继日焉( )a.继而 b.继续 c.继承
187.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的意思
188.车胤在夏天的晚上是怎样读书的?用波浪线画出来。
189.你从中看到了一个 的车胤。
190.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
A. 萤火虫可以照明用,效果好,还特别环保。
B. 无论环境多恶劣,我们都要勤奋苦学,成就一番事业。
C. 只有家贫的孩子,才会努力学习。
阅读《学弈》,完成下面小题。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批注:一人(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批注:一人(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
191.选择句子中加点字“之”的意思。
一人虽听之(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
A.弈秋 B.鸿鹄 C.弓 D.箭
192.在句旁的方框里,各用一个词语批注两个人不同的学习态度。
193.《学弈》这个事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日:“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
[乙]
黄琬①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②太守。建和③元年正月日食④ , 京师不见⑤而琼以状闻。太后诏⑥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⑦?”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后琼为司徒琬以公孙拜童子郎辞病不就知名京师。
(选自《后汉书·黄琬传》)(有删改)
【注释】①黃琬:东汉末大臣。②魏郡:古郡名。③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④食:同“蚀”,侵蚀。⑤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⑥诏:皇帝的命令。⑦初:一开始,刚刚。
19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
②为魏郡太守 为:
③即以其言应诏 应:
195.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A. 俄而雪骤 B. 黄琬幼而慧 C. 学而不思则罔 D. 而深奇爱之
196.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后琼为司徒琬以公孙拜童子郎辞病不就知名京师。
19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198.下面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通过写谢家子弟咏雪的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
B. 【甲】文中谢道韫用柳絮比喻白雪,突出雪的洁白和轻盈。
C. 【乙】文中的黄琬用初月类比日食,形象说明了日食的形状,表现出他聪慧的才思。
D. 【乙】文中黄琬父亲黄琼按照黄琬说的回答皇后,并更加喜爱他。
文言文阅读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①之,其父曰:“此何遽②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③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④。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注释:①吊:对其不幸表示慰问。②何遽(jù):怎么就,表示反问。遽,就。③将:带领④髀:大腿
199.请写出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①人皆吊之 ,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②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③马无故亡而入胡。
④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200.请你用现代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201.成语“ ”就来源这个小故事。
202.这则小古文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你能明白吗?
阅读回答问题。
《书戴嵩画牛》片段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203.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一日曝书画 ②处士笑而然之 ③古语有云
204.下列句子中,括号里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 (戴嵩)一日曝书画 B. (牧童)拊掌大笑 C. (杜处士)不可改也
205.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206.文章最后引用古文的作用是什么?
207.文言文阅读
韩信受辱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wǔ信者,曰:“若虽长cháng大,好hào带刀剑,中情怯qiè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kuà下。”于是信孰视之,俛fǔ出袴下,蒲pú伏fú。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字词解释
侮: 若: 长: 怯:
孰: 俛: 以为:
阅读一句名言,完成1—2题
苏轼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208.请将上面这段文字抄写。要求:书写正确,字体端正,字迹清楚。
209.请你写出这句话的意思。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欧阳询①尝行,见古碑,晋索靖②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③裘④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注释]①欧阳询:唐代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②索靖:晋代书法家。③布:铺开、展开。④裘:皮衣。
210.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欧阳询尝行:
②良久而去:
211.梳理欧阳询观古碑的过程并填空。(填文中语句)
驻马观之→( )→布裘坐观→( )
212.短文的动作描写非常传神,我从中能感受到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日:“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冻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乙]齐景公渭子贡口,“子师谁?”弓:“臣师仲尼。”公月:“仲尼贤乎?”对曰:“贤。”公曰:“其贤何若?”对日:“不知也。”公日:“子知其贤而不知若何,可乎?”对日:“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若何。”
21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及日中则如盘盂(到,到了) B. 及其日中如探汤(代词,它,指太阳)
C. 其贤何若(代词,他,指子贡) D. 臣师仲尼(以……为师)
2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15.下面是有关[甲][乙]两文的简析,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首尾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中间两空用原文回答)
[甲][乙]两文对孔子的认识是不一致的。[甲]文借孔子对①不能做出判断的事,以“②"一句对孔子学识渊博直接提出了质疑:而[乙]文中子贡以“③”作比,盛赞孔子④。
文言文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① ,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hāng cāng)________沧凉凉,及日中如探汤② ,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 sú)________为汝多知乎!”
注释:①盂:古代的圆口器皿。②汤:热水。
216.圈出文中括号内正确的读音。
217.照样子写词语。
例:大如车盖 泪如泉涌
218.选择带线词的解释。
①两小儿辩日( )
A.有口才 B.辩论
②日始出时去人近( )
A.距离 B.失去
219.找出文中的反问句。
2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问其故。
②孔子不能决也。
③孰为汝多知乎!
课内阅读。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yù yì)________也。二者不可得兼 (jiān qiān),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
22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22.把画横线的地方按原文填空。
223.解释所填句子的意思。
课内阅读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224.给下面字注音。
盂( ) 沧( ) 孰( ) 汝( )
225.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两小儿辩斗( )
②及其日中如探汤( )( )
③孔子不能决也( )
226.联系课文,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227.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古文我也懂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日:“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予安能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①祠:祭祀。②舍人:达官贵族家里的门客。③卮(zhT);古代一种盛酒的器皿。
228.解释文言句子中加点的字。
遂 亡
229.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蛇固无足,予安能为之足?
230.这则寓言揭示的道理:
105.(1)yú;cāng;shú;rǔ;zhī;hū
(2)争辩,争论;认为;距离;到;热水;判断;谁;通“智”
(3)①一儿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②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4)不能。因为这是当时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说明一个人懂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5)略
【考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1)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
(2)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3)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4)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yú、cāng、shú、rǔ、zhī、hū
(2)争辩,争论;认为;距离;到;热水;判断 ;谁 ;通“智”
(3)①一儿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②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4)不能。因为这是当时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说明一个人懂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5)略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声调、声母、韵母的区别,平时注意多读多练。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理解词义。
(3)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5)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06.教导。;共同、一起。
107.思/援弓缴/而射之。
108.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109.略
【考点】文言文阅读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2)此题考查学生对朗读停顿的划分,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作此题目。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鸿鹄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106.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使弈秋诲二人弈:让弈秋教两个人下围棋。诲:教导。虽与之俱学: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俱:共同、一起。
107.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节奏,“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是想拿弓箭去射它。正确划分节奏应为:思/援弓缴/而射之。
108.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按要求找到答案。即: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109.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原因是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能专心致志的学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是虽然跟他(之在这里是代词,指代前文中专心学习者)一起学习,但却比不上那个人。出自春秋孟子《学奕》。
110.宋国有一个富人,天下大雨,他家墙被冲垮了。富人的儿子说:“要是不修筑,一定有盗贼来偷东西。”邻居的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果然丢失了很多财物。结果,那个富人认为自己儿子很聪明,却怀疑邻居家的老人偷了他家的东西。
111.因为下大雨,墙被冲垮了。他儿子的估计是正确的,而且他儿子与富人关系亲密。
112.略
【考点】文言文阅读
(1)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句的翻译。
(2)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内容,再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10.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亡:古义丢失 今义:死亡。其邻人之父亦:云:古义:说。 今义:常做“云朵”讲,在空中悬浮的有水滴、冰晶凝聚形成的物体。智其子:以为他的儿子很聪明,聪慧,机智。父:(fǚ,第3声,译为“老人”指邻居家的老人)邻居家的老人。短文大意是: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他们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111.由短文内容可知,因为下大雨,墙被冲垮了。他儿子的估计是正确的,而且他儿子与富人关系亲密。
112.谈自己的感慨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能做到语意连贯,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我最想对富人发表感慨,儿子和邻居老人都给富人提出意见,富人却怀疑邻居老人,同样的事发生在不同人身上对待却不同,这是不对的。做人做事要公平,实事求是。
113.(1)若泰山;若江河;世再无知音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考点】语段阅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文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前后句默写即可。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1)若泰山; 若江河;世再无知音;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点评】(1)针对古文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114.打猎。;下雨。;到,往。;约定。
115.A
116.于是前往赴约,亲自取消了这次打猎的活动。
117.守信
【考点】文言文阅读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2)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正确理解字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
(3)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句的翻译。
(4)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14.本题主要考查词语的解释,在文言文中,解释加点的词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在学习中注意平时的积累和识记。①魏文侯与虞人期猎:魏文侯与掌管山泽的官员约好了去打猎的。猎:打猎。
②是日,饮酒乐,天雨:今天您喝酒喝得高兴,天又下雨。雨:下雨。
③公将焉之:您将要到什么地方去?之:到,往。
④岂可不一会期哉:但是怎么可以不遵守约定呢?期:约定。
115.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选项判断。“公将焉之”您将要到什么地方去?“焉”哪里。
A: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在哪里啦?“焉”哪里。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焉”语气助词。
116.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其中“乃、之”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乃:于是。之:到……去。
117.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通过阅读可知,魏文侯与人相约打猎。第二天与人饮乐,天也下雨了,他不顾别人的劝阻,亲自去取消了约定,由此可知,他是个守信的人。他守信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118.认为;到,到了
119.①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②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120.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121.C;A
【考点】文言文阅读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2)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句的翻译。
(3)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118.本题主要考查词语的解释,在文言文中,解释加点的词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在学习中注意平时的积累和识记。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 以:认为。②及日中则如盘盂: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及:到,到了。
119.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①“决、也”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决:判定。也:语气词。意思: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②“孰……乎、汝”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孰……乎:谁……呢。汝:你。意思: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120.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两小孩辩斗的原因是:一儿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原因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一儿认为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原因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121.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然后结合选项判断。从两小儿辩论的角度我明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从“孔子不能决也”的角度我明白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不知道的东西,我们应该实事求是。
122.C
123.A
124.①取蝉;②黄雀在其旁;③啄螳螂;④弹丸在其下
125.我一心想着去攻打楚国,却忘记了南面的越国对我虎视眈眈。我可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忘记了身后的祸患啊!
【考点】文言文阅读
参考译文:
吴王想要讨伐楚国,告诉左右大臣说:“我会杀死所有敢劝谏我不出兵的人!“吴王的侍从中有个年轻人想要劝谏吴王却不敢,就怀里藏着弹丸,手里拿着弹弓,在后院游荡,露水沾湿了他的衣服,像这样过了几天。吴王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辛苦地沾湿衣服?“年轻人回答说:“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处在高处一边动听地鸣叫,一边吮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的后面;螳螂缩着身子紧贴树枝,弯起前肢,想要取食抓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旁边;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拿着弹弓的人在它的下面。这三者都必定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考虑身后的隐患。“吴王说:“好啊!“于是吴王便停止了出兵。
122.考查了“其”的理解。结合句子理解,根据句意可知,ABD正确,C.有误,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意思是却不知道拿着弹弓的人在它的下面。“其”指黄雀。故选C。
123.考查了”欲”的理解。结合句子理解,根据句意可知,A。李白乘舟将欲行。“欲”是将要的意思。BCD句的“欲”都是想要的意思。
124.考查了信息的筛选。根据文章的内容理解,通过阅读可知答案。
125.考查了思维拓展。结合内容理解,例:我一心想着去攻打楚国,却忘记了南面的越国对我虎视眈眈。我可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忘记了身后的祸患啊!
126.寻找;……的人
127.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128.事务都是发展变化的,应尊重实际,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考点】词义,诗文朗读、默写、翻译,文言文阅读
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含义的答题思路是:先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辨析。一个词的词义和语音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一个词,它的语音不同,这个词所表示的词义也必然会有所不同。再利用上下文语境辨析。词义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义性,但当这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句中时,它的意义大都会单一化。因此,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可以辨析出来。最后,比较互证法。通过词与词之间意义的关系和多义词诸义项的关系对比,较其异,证其同,达到探求和判定词义的目的。参考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126.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者”是”……的人”;“求”是古今异义词,“寻找”的意思。
127.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求(寻找)、若此(像这样)、惑(糊涂)”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128.考查文章内容的对比。《河中石兽》中的讲学家只知道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没有考虑客观实际情况,这一点与《刻舟求剑》中的楚人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的行为,从本质上说是一样的——脱离实际考虑问题。据此可概括作答。
129.“曰”字横长竖短;“日”字横短竖长。
130.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考点】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129.本题考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和区分能力。学生可从二者的字形进行区分,运用一些有趣的方式来识记,如:“曰”又矮又胖,“日”又高又瘦。
130.本题考查了信息的筛选和对文章的理解。《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阅读可知,一个小孩的观点是: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结合原文可知,这个小儿的理由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意思是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阅读可知,另一个小孩的观点是: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结合原文可知,这个小儿的理由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意思是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
131.曾经;争着跑过去;的确如此
132.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
133.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13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多想一想,多思考其中的道理,不要盲目跟从。
【考点】文言文阅读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2)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句的翻译。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4)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131.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参见译文,尝:曾经。诸:众多。竞走:竞:争逐。走:跑。争着跑过去。信然:确实如此。
132.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句中“子、折枝、竞、走”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子:李子。
折枝:压弯树枝。竞走:争相地跑过去。竞:争逐。走:跑。
133.参见译文可知,王戎站着不动,因为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134.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多想一想,多思考其中的道理,不要盲目跟从。
135.原因。;距离。;热水、开水。;分辨、判断。
136.①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样,到了正午却像盘盂,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近的东西看起来大吗?②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137.从两个孩子身上得到的道理是: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从孔子的身上得到的道理是: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考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知识无穷,学习是无止境的。
【点评】阅读分析小古文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完成时要反复认真阅读小古文,了解小古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135.本题考查词语理解。完成此题,要先弄懂句子意思,然后理解词义。
①“ 问其故 ”意思是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所以“故”意思是原因。
②“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意思是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所以“去”意思是距离。
③“ 及其日中如探汤 ”意思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所以“汤”意思是热水、开水。
④“ 孔子不能决也 ”意思是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所以“决”意思是 分辨、判断。
136.本题考查翻译句子。先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翻译句子。
①初,刚刚。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及:到。 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故句子意思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样,到了正午却像盘盂,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近的东西看起来大吗?
②孰:谁。 为:同“谓”,说,认为。 汝:你。 知:,通假字。“知”通 “智”聪明、智慧。 笑:在这里不是嘲笑,在这里突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故句子意思是: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137.本题考查文言文的主旨。理解此文言文的主旨要从不同方面来分析。 从两个孩子身上得到的道理是: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从孔子的身上得到的道理是: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138.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39.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140.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141.说明孔子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考点】文言文阅读
参考译文: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138.考查文章内容的背诵与默写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背诵,要做到背诵与书写都准确无误。
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39.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句中重点词有:孰:谁;知:同“智”,智慧。句意为: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140.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要想抓住文章的中心,必须从故事入手,我们要先理清故事的大意,感知故事的情节,解答时,需要结合故事具体情节和自己的感悟等方面进行思考分析。本题中围绕要大胆质疑等方面来答等。
141.本题考查对文言文重点句子的理解。从“孔子不能决也”中可知,世间有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从中可以知道孔子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42.偷偷地;直到
143.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
144.B
145.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且达到入迷的程度。我们从中得到的启迪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要珍惜青春,好学上进,将来才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意思对即可)
【考点】文言文阅读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2)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句的翻译。
(3)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先对短文的主要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判断。
(4)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收他做弟子,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
142.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①窃入学舍: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窃:偷偷地。②琅琅达旦: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达:直到。
143.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①中“痴、曷”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痴:入迷。曷:为何。
144.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对短文的主要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结合选项判断。短文讲了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且达到入迷的程度。后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故题目为王冕好学。
145. 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王冕能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且达到入迷的程度。我们从中得到的启迪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要珍惜青春,好学上进,将来才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146.打猎;下雨;到,往;约定
147.A
148.于是前往赴约,亲自取消了这次打猎的活动。
149.守信
【解析】【分析】本文讲述了魏文侯不因客观因素为由守信赴约的事,它告诫世人:做人要守信用。
【点评】文言文的理解是小学语文中的难点,完成此类题目要注意古今异义及语言习惯的不同。
146.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句意为:魏文侯同掌管山泽的官约定去打猎。猎,打猎。②句意为:天下雨。雨,下雨。③句意为:您要去哪里。之,到,往。④句意为: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 期 ,约定。
147.考查了一字多义。“公将焉之”的意思是“您将要到什么地方去”。“焉”为疑问代词,哪里。
A.“且焉置土石”出自《愚公移山》,意思是︰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焉”为疑问代词,哪里。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出自《愚公移山》,意思是︰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焉”为语气词,与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
故选A。
148.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重点词语︰乃,于是。身,亲自。句意为︰(魏文侯)于是前往,亲自取消了打猎活动。
14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魏文侯是一个讲诚信的人,他不会因为个人原因而违背承诺。
150.①天帝同情她独自一个人生活,允许将她嫁给河西的牛郎。哪知道她婚后却把织作的事情荒废了。
②每年入秋的第七天,我们总会看见乌鹊的头顶突然秃去。
151.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
【考点】文言文阅读
译文:天河的东岸住着织女,她是天帝的女儿,年年在织布机前投梭织布,劳苦操作,织成了云锦天衣。天帝同情她独自一个人生活,允许将她嫁给河西的牛郎。哪知道她婚后却把织作的事情荒废了。天帝恼怒,命令她仍旧回到河东去住,只允许她一年和牛郎相会一次。每年入秋的第七天,我们总会看见乌鹊的头顶突然秃去。(这是什么缘故呢?)相传这天牵牛和织女在银河的东岸相会,役使乌鹊做桥梁从它们头顶上走过去,所以乌鹊头上的毛都被踩脱了。
150.考查将指定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要解释出关键字词的意思。结合古诗的写作背景进行翻译,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1)许:答应或允许相:逐渐或慢慢地织社:织布机上的经线叫社。织社就是拿着纬线而贯经线的意思翻译为:天帝同情她独自一个人生活,允许将她嫁给河西的牛郎。哪知道她婚后却把织作的事情荒废了。(2)涉秋:入秋:古代刑法之一,剃掉头发,使成秃头叫翻译为:每年入秋的第七天,我们总会看见乌鹊的头顶突然秃去。
151.本题考查给古文加标点的能力。首先要明白古文的意思,然后要理解古汉语的常用句式。最后根据虚词所在位置、语境中语速的快慢和感情色彩,点上相应的标点(古人对文章加标点称为“句读”)。所加标点的文段都是陈述语句用逗号和句号断开即可。句号:句末点号,主要表示句子的陈述语气。逗号表示句子或语段内部的一般性停顿。
152.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近者热而远者凉;视觉(远近);触觉(冷热);聪明
153.我确实不如你们如此爱思考呀!
154.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考点】文言文阅读
这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篇幅短小,学生在获得初步读懂文言文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语言感受力,另一方面也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弘扬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兴趣。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译文: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152.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提取的能力。根据原文内容进行翻译。两小儿分别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以及依据,根据此内容进行填空即可。
153.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孔子笑着说的话,可以是夸奖的话,做到语句通顺即可。
154.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书戴嵩画牛》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学弈》的中心思想:文章通过讲述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故事,说明了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一定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155.日出之阳;日中之光;炳烛之明
156.C
157.B
【考点】文言文阅读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2)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正确理解字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
(3)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句的翻译。
(4)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译文:师旷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壮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强烈的阳光;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155.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学习这件事,并不在乎年龄。少年时好学,如同日出之阳;中年时好学,如同日中之光;老年时好学,如同炳烛之明。
156.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其中“炳烛、孰与、昧行”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炳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烛。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157.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不分年龄。即使老了,也不应该放弃学习。
158.曾经;写;离开;返回
159.驻马观之;下马伫立观;布裘从观
160.动作;欧阳询观古碑时的沉醉、痴迷、忘我、刻苦、专心致志等,或好学、善学等。
【考点】文言文阅读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结合句子的意思去解析句中词语的意思。
(2)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梳理、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3)掌握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描写人物一般是想表现出人物的特点、情感等,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大意:欧阳询曾经骑马赶路,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驻马浏览,看了很久后离开。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乏,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于是就住宿在古碑旁,守在碑前多日才离去。
158.本题主要考查词语的解释,在文言文中,解释加点的词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在学习中注意平时的积累和识记。
欧阳询尝行:欧阳询曾经骑马赶路。尝:曾经。 晋索靖所书: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书:写。
良久而去:看了很久后离开。去:离开。 数百步复反: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反:返回。
159.整体感知短文内容可知, 欧阳询观古碑的过程,先是停下马观看,往前走了几百步又返回来,下马伫立看,站累了,就把皮衣铺在地上,坐着看,在古碑旁睡了三天,观察了三天才离开。所以结合原文可得:驻马观之、下马伫立观、布裘从观、宿其旁观。
160.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文言文中的“伫立、坐观、宿其旁”等动作描写非常传神,从中能感受到欧阳询观古碑时的痴迷与刻苦。
161.③;②;①
16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163.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考点】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161.本题考查虚词的理解。
①“每假于藏书之家”意思是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所以“之”的意思是“的”。
②“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意思是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所以“之”的意思是 指抄书 。
③“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意思是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所以“之”的意思是指借的书 。
故答案为:③;②;①
162.本题考查信息的提取。这则文言文的意思是: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故“余幼时嗜学”的句子是“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
故答案为: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163.本题考查主题的把握。联系上下文可知答案。“ 人多以书假余 ”的原因是“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意思是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故答案为: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164.C
165.A
166.正确;正确;错误;正确
【考点】文言文阅读
(1)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正确理解字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
(2)此题考查学生对朗读停顿的划分,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作此题目。
(3)解答此题要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再读一读这个给出的选项,然后分析判断。
164.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选项判断。“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意思是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 的看着大吗?为:是。A:为是其智弗若与: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为:因为。B: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为:同“谓”,说,认为。C:十两为一斤:十两是一斤。为:是。选C。
165.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节奏,“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的意思是: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正确划分节奏应为: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66.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①正确
②正确③错误,选文中第一个孩子的观点正确,因为他的理由来自观察;第二个孩子的理由来自感觉。④正确。
167.戏于庭|儿得活
168.一群孩子;爬到,爬;淹没;涌出
169.其他人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着石头把水缸砸破了
170.后来人们都夸司马光是个机智勇敢,临危不惧,乐于助人的人
171.司马;诸葛、夏侯、东郭、东方、欧阳
【考点】文言文阅读
这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篇幅短小,学生在获得初步读懂文言文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语言感受力,另一方面也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弘扬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兴趣。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译文: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玩耍,有一个小孩儿爬到了瓮上,失足跌了下去,沉到了水里。其他孩子都吓得扔下落水的小孩儿跑了,司马光拿了一个大石头,用石头砸破了瓮,瓮里的水涌了出来,落水的小孩儿得救了。
167.本题考查文言文的背诵与默写。平时应熟记文言文内容,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即可。注意易错字”庭”。
16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的理解,平时要下功夫熟记课下注释。群儿:一群孩子。登:爬到。没:淹没。进:涌出。
169.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将重点词“皆”:都,“去”:离开,“持”:拿,“击”:砸的意思弄明白,再进行翻译。即:其他孩子都得扔下落水的小孩儿跑了,司马光拿了一个大石头,用石头砸破了瓮。
170.本题考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推测、猜想的能力。一定要根据故事内容,进行合理猜测。例如:人们得知这件事后的反应。
171.本题考查课外积累。司马是复姓,平时注意积累。
172.慢;看
173.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
174.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不能自满或应该不断进取)
【考点】文言文阅读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2)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句的翻译。
(3)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72.本题主要考查词语的解释,在文言文中,解释加点的词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在学习中注意平时的积累和识记。
①始折旋疾徐: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徐:慢。②乃四顾胆落: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顾:看。
173.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
①“遂、尽”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遂:于是。尽:完全。句意: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②“椎、径”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椎:击。径:快。句意: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
174.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一个楚国人学习划船,并且在小江小河中小试之后,就天真的认为自己会划船了,急于求成反而船沉人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不能自满或应该不断进取)。
175.正;下雨;放弃;一起
176.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考点】文言文阅读
翻译与赏析文言文是一门学问,掌握到了其中的精髓,那么在阅读古诗时就更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175.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① 蚌方出曝: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 故“方”意思是正。 ②日不雨:今天不下雨。故“雨”意思是下雨。③两者不肯相舍:两个不肯互相放弃。 故“舍”意思是放弃。 ④渔者得而并禽之: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故“并”意思是一起。
故答案为:正、下雨、放弃、一起
17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这个故事可以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成语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意思是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177.的。;去,往。;指曾子的妻子。
178.C
179.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后回来了,曾子就要抓住一头猪把它杀了。 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育孩子骗人啊!
180.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我认为他这种做法是很正确的。
【考点】文言文阅读
翻译与赏析文言文是一门学问,掌握到了其中的精髓,那么在阅读古诗时就更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177.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理解。“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意思是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边走边哭。所以,第一个“之”意思是的;第二个“之”去,往;;第三个“之” 指曾子的妻子。
故答案为:的;去,往;;曾子的妻子
178.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理解。
·A:“其子随之而泣”的意思是她的儿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边走边哭。泣:哭。所以正确。
·B:“妻止之曰”的意思是他的妻子马上阻止他说。止:制止。所以正确。
·C:“特与婴儿戏耳”的意思是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了。特:只不过。所以错误。
·故答案为:C
179.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句子。
①“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意思是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后回来了,曾子就要抓住一头猪把它杀了。
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意思是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育孩子骗人啊!
故答案为:①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后回来了,曾子就要抓住一头猪把它杀了。
②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育孩子骗人啊!
180.本题考查主旨的概括和延伸。回答时只要围绕“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孩子”即可。示例: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我认为他这种做法是很正确的。
181.两个小孩
182.争辩。;刚刚开始。;时候
18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84.C
185.B
【考点】文言文阅读
(1)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能力。平时要注意理解和识记。
(2)此题主要考查用“组词法”解释字义的能力。平时注意多练。
(3)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选文内容,锁定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4)此题考查学生对朗读停顿的划分,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作此题目。
(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181.查结合语境理解词语。“问其故”(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句中“其”两个小孩。
182.考查用“组词法”解释加点字的意思。“两小儿辩日”句中“辩”是争辩。“日始出”句中“始”是刚刚开始。“日中时”句中“时”是时候。
183.由第4句可知,观点是“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他这样说的理由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由第5句可知,观点是“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他这样说的理由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184.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节奏,“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的意思是: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的看着大吗?正确划分节奏应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85.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真正含义。“孔子不能决也。”说明孔子对待学问实事求是,故选B。
186.a;b
187.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色薄绢做的口袋,装几十只萤火虫来照着书本,不分昼夜地学习
188.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189.能吃苦、学习勤奋
190.B
【考点】文言文阅读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2)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句的翻译。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186.本题主要考查词语的解释,在文言文中,解释加点的词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在学习中注意平时的积累和识记。“ 恭勤不倦”的意思是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故“倦”是疲倦;“以夜继日焉”的意思是夜以继日地学习着,故“继”是继续。
187.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其中“练、以夜继日”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练囊:用白色绢子做袋。练:白绢,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白绢做"。以夜继日:用夜晚接着白天(学习)。句意: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色薄绢做的口袋,装几十只萤火虫来照着书本,不分昼夜地学习。
188.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按要求找到答案。即: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
189.本题考查结合具体事例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要整体感知,结合人物的事例及言行分析。你从中看到了一个能吃苦、学习勤奋的车胤。
190.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这个故事启示我们无论环境多恶劣,我们都要勤奋苦学,成就一番事业。
191.A;B
192.专心致志;三心二意
193.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考点】文言文阅读
(1)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正确理解字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
(2)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及成语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对成语多记多积累。
(3)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91.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选项判断。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意思是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天鹅。前一个“之”,指弈秋。后一个“之”,指鸿鹄。
192.“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一人(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意思是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天鹅。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第一空填“专心致志”,第二空填“三心二意”。
193.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学弈》这个事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194.不如;担任;回答
195.C
196.后琼为司徒/琬以公孙拜童子郎/辞病不就/知名京师。
197.①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②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月初出来的样子?
198.D
【考点】文言文阅读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2)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正确理解字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
(3)此题考查学生对朗读停顿的划分,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作此题目。
(4)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句的翻译。
(5)解答此题要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再读一读这个给出的选项,然后分析判断。
194.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①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起来。未若:不如。②为魏郡太守:起初担任魏郡的太守。为:担任。③即以其言应诏:就按照他说的回答皇太后。 应:回答。
195.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选项判断。例句: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却不知道该如何描述。“而”但、却。A:俄而雪骤:不久,雪下得大了。而:片刻。 B:黄琬幼而慧:黄琬小时候聪明。而:就。C:学而不思则罔: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而:但、却。D:而深奇爱之:极其爱他。而:极其。
196.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节奏。后琼为司徒琬以公孙拜童子郎辞病不就知名京师:后来黄琼担任司徒,黄琬因是他的孙子被授为童子郎,他推辞有病不就职,在京
城闻名(出名)。正确划分节奏应为:
后琼为司徒/琬以公孙拜童子郎/辞病不就/知名京师。
197.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①中“内集、讲论文义、儿女”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内集:家庭集会。讲论文义:谈论诗文(论:讨论)。儿女:指侄子辈。②中“何、如”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何:为什么。如:像。
198.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A、B、C正确,D:错误,改【乙】文中黄琬祖父黄琼按照黄琬说的回答皇后,并更加喜爱他。
199.指他,也指塞上之人的父亲;的;逃跑;丢失;经过
200.这户人家有好多良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有一次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
20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02.祸与福,好与坏,得与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应该全面地看待问题,并且有乐观精神和居安思危的精神。(大一即可,答出任何一点即可得分)
【考点】文言文阅读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2)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句的翻译。
(3)此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及成语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对成语多记多积累。
(4)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99.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①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意思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之:指他,也指塞上之人的父亲。②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意思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之:的。③马无故亡而入胡。意思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亡:逃跑;丢失。④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意思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居:经过。
200.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句中“富、好、堕、髀”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富:很多。好:喜欢。堕:掉下来。髀:大腿骨。意思是这户人家有好多良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有一次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
201.在理解短文的前提下筛选恰当的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202.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这则小古文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祸与福,好与坏,得与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应该全面地看待问题,并且有乐观精神和居安思危的精神。
203.晾晒;认为对;说
204.C
205.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
206.使论据确凿充分、提纲挈领、总领全篇、引人入胜。
【考点】文言文阅读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2)此题主要考查补写文言文中省略部分的能力,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补充句子。
(3)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句的翻译。
(4)考查学生对引用修辞手法的掌握及运用。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03.本题主要考查词语的解释,在文言文中,解释加点的词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在学习中注意平时的积累和识记。
①一日曝书画:有一天,他晾晒书画。曝:晾晒。
②处士笑而然之: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然:认为对。
③古语有云:古人说。云:说。
204.省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由此而产生了省略句,分析补写省略部分是文言文题目中的一个重点又是难点,要注意联系上下文将所省略的成分补出。A、B正确。C:(杜处士 改 这个道理)不可改也。
205.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其中“牛斗、尾搐、股、掉、谬”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牛斗(dòu):牛互相争斗。
力在角(jiǎo):力量用在角上。尾搐(chù)入两股间:尾巴紧紧夹在两腿之间。搐,抽搐,这里指用力夹或收。股,大腿。掉尾:摇尾。掉,摇。《左传·昭公十一年》:“尾大不掉。”谬(miù)矣:错了。谬,错误,差错。句意: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
206.引用是在说话和行文中,引入现成的语句(包括诗文、成语、谚语等),借以在说明问题、阐明观点时增强说服力。文章最后引用古文使论据确凿充分、提纲挈领、总领全篇、引人入胜。
207.轻视;你;高;怯懦;仔细,反复;同“俯”;认为
【考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韩信受辱大意是:有一次,在淮阴城里卖肉的少年中间,有一个人瞧不起韩信,当中侮辱他说:“虽然你长得高大,喜欢带着刀剑,但其实是个胆小鬼。”这个少年还当着大家羞辱韩信说:“你不怕死,就来刺我;你怕死,就从我的裤裆底下钻过去!”这时,韩信仔细的打量了对方一番,二话不说,就脸朝地,从那人的胯下爬了过去。于是,集市上的人都耻笑韩信,认为他是个胆小鬼。
侮:轻视。若:你。长:高。怯:怯懦。孰:仔细,反复。俛:同“俯”。以为:认为。
故答案为:1、轻视 2、你 3、高 4、怯懦 5、仔细,反复 6、同“俯” 7、认为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208.苏轼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209.苏轼诗中说:“一个人,多读好书,善读诗书,那么,其外貌气质必定秀气亮丽。”
汉字临摹是写好汉字的重要方法之一,我们从小要注意汉字的书写,写一手好字对我们一生都有好处。
208.本题考查了学生汉字的书写能力,完成此类题目较简单,注意笔画、笔顺,将字写工整、正确、舒展、美观。注意“腹、气、华、”容易写错这几个字。
209.考查诗句的翻译,尤其注意”腹有:胸有,比喻学业有成。诗书:原指《诗经》和《尚书》。此泛指书籍。气:表于外的精神气色。华:丰盈而实美。“这些词语的翻译。诗句意思是” 一个人,多读好书,善读诗书,那么,其外貌气质必定秀气亮丽。 “
210.曾经;离开
211.下马伫观;宿其旁观
212.欧阳询对此碑文十分痴迷,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也表现他刻苦、专心致志的品质。
文言文学习要注重课内积累,利用课内学习的重点知识和方法解决课外文言文的题目。
参考译文:
欧阳询曾经有一回骑马赶路,看到一块古碑。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停住马观看古碑,过了很久才离开。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后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欣赏,等到疲乏了,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看,就又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离去。
210.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可以根据平时的学习、积累或文言文的大致意思理解文言词语。①“欧阳询尝行”意思是:欧阳询曾经有一回骑马赶路。故“尝”意思是:曾经。
②“晋索靖所书”意思是: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故“书”意思是:写,书写。③“良久而去”意思是:过了很久才离开。故“去”意思是:离开。
21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译文可知,欧阳询赶路时看到一碑文,停下观看,后下马观看,累了就铺上皮衣观看,在古碑旁看了三天三夜才离开。所以欧阳询观看古碑的过程是:驻马观之→下马伫观→布裘坐观→宿其旁观。
212.考查对人物描写手法的辨析及人物形象的分析。人物形象可以通过人物描写的语句和具体事例体现出来。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文章对欧阳修进行了详细的动作描写,从看到碑文驻马观到下马观到坐观,一直观看三天三夜,能够体现出欧阳询对此碑文十分痴迷,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也表现他刻苦、专心致志的品质。
213.C
214.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
215.①太阳在早上和中午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②孰为汝多知乎;③天高;④贤明。
【考点】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213.考查了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句意∶他有多么贤明呢? 其,代词,他,指 仲尼 。
故答案为:C
21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以”认为的意思。“去”是距离的意思。
故答案为: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
215.考查提取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甲文中的句子“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及“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可知两个小孩子在讨论“太阳在早上和中午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在孔子也不能作出回答的时候,两个小孩子说到“孰为汝多知乎”;根据乙文中“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高。高几何?皆日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可知子贡用“天高”来比喻孔子的“贤明”。
故答案为: ①太阳在早上和中午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②孰为汝多知乎;③天高;④贤明。
216.cāng;shú
217.亲如骨肉;恰如其分;了如指掌(答案不唯一)
218.B;A
219.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220.询问他们(争辩的)原因。;孔子不能够决断。;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考点】拼音,字义,词义,文言文阅读
(1)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阅读中的词语多做一些摘抄、积累,分类整理,加强背诵,此题会迎刃而解。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4)考查学生对反问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5)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句的翻译。
216.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要注意区分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还要注意多音字在不同词组中的不同读音。平时要多读、多练。“ 沧 ”读“ cāng ”;“ 孰 ”读“ shú ”。故为: cāng;shú。
217.本题考查仿写词语的能力。从题干可知仿写含“如”的比喻式词语。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故可以为:亲如骨肉、恰如其分、了如指掌。
218.本题主要考查词语的解释,在文言文中,解释加点的词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在学习中注意平时的积累和识记。①“ 两小儿辩日 ”的意思是两个小孩辩论。辩:辩论。②“ 日始出时去人近 ”的意思是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去:距离。
219.本题考查反问句的辨析能力。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意思是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 的看着大吗?“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意思是太阳刚出来时很清凉,到了中午就热得像吧手伸到热水里去一样,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故为“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220.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① 其中“其、故”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其:他们。故:缘故。” 句意:询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② 其中“决、也”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决:断绝。也:语气词。”句意: 孔子不能够决断。 ③ 其中“孰、汝”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孰:谁。汝:你” 句意: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221.yù;jiān
222.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舍生而取义者也。
223.我就舍弃鱼而要熊掌。我就舍弃生命而获取道义。
【考点】语段阅读
(1)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往往也不同,可以根据意思来记住不同的音节。
(2)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的背诵情况。书写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和形近字。
(3)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句的翻译。
221.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要注意区分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平时要多读,多练。“亦我所欲”的“欲”读yù,注意韵母。“二者不可得兼”的“兼”读jiān ,不要读成形近字“谦qiān”。
222.这道题是按课文原文填空,平时要做到熟读并背诵课文,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如:熊、义。
223.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其中“舍、取”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舍:舍弃。取:选取。
224.yú;cāng;shú;rǔ
225.辩论,争论;到;热水;判断
226.①两个小孩子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②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但是正午时候离人远。
227.从两小儿辩日中的两个小孩身上学到了善于动脑,善于观察,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还敢于争辩。
【考点】语段阅读,文言文阅读
(1)本题考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能力。平时多读写,加强记忆。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3)此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句的翻译,注意通假字、人称词语、固定翻译等,如“汝”指你。
(4)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224.主要考查对生字的掌握。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汉字,知道是读什么音,然后找出正确的拼音,全部写完后再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盘盂”的“盂”读yú,不要读成形近字“孟mèng”。“沧沧凉凉”的“沧”读cāng。“ 孰”读“shú”,“汝”读rǔ 。
225.本题主要考查词语的解释,在文言文中,解释加点的词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在学习中注意平时的积累和识记。
①两小儿辩斗: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辩斗:辩论,争论。
②及其日中如探汤:等到了中午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中。及:到。汤:热水。
③孔子不能决也: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决:判断。
226.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①“孰、为、汝、知”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孰:谁。为:同“谓”,说,认为。汝:你。知:zhì,通假字。“知”通 “智”聪明、智慧。②“以、始、去、日中”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以:认为。始:刚刚,才。去:离;距离。日中:正午。
227.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这个故事从两小儿辩日中的两个小孩身上学到了善于动脑,善于观察,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敢于争辩。
228.于是;就;丢失;失去
229.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
230.常做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办糟了的人。
【考点】文言文阅读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2)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句的翻译。
(3)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228.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于是就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遂:于是;就。亡:丢失;失去。
229.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①中“固、子、安能、为”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固:本来,原来。子:对人的尊称,您;你。安能:怎能;哪能。为:给;替。
230.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这则寓言揭示常做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办糟了的人。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强化练习附答案(80页):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强化练习附答案(80页),共8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阅读课内文段,完成小题,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强化练习附答案(100页):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强化练习附答案(100页),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朗读画线句子时,正确的读法是,对比阅读,课内阅读,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文中“大虫”指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强化练习附答案(104页):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强化练习附答案(104页),共10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课外阅读,古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根据原文,并完成练习,阅读古文,回答问题,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