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变迁教案
展开“海洋和陆地”是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教学内容,包括“海陆的分布”和“海陆的变迁”两节。在“海陆的分布”部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在“海陆的变迁”部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不仅是学习世界区域地理的基础,而且在培养学生空间定位能力和渗透科学史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一般不喜欢上地理复习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其一,复习沦为“炒剩饭”,没有知识点重构。其二,复习重点不突出,缺少难点突破。其三,复习沦为习题堆砌,缺少考试热点研究。
鉴于此,本节课从知识点、重难点、考试热点三方面重构教学内容,试图在学习素材呈现方式、学习活动设计、课堂整体架构等方面进行创新,以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复习效果。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时间为情境主线,设计三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根据大陆漂移说猜想“昨天”世界海陆轮廓概况、观察地球仪认识“今天”世界海陆分布、运用板块构造说推测“明天”世界海陆轮廓的变迁。
板块构造说
“昨天“
“今天“
“明天“
大陆漂移说
海陆分布
海陆轮廓演变
综合分析
考点梳理
难点突破
思维导图
谷歌地球
热点训练
情境主线
思维主线
在每个学习任务中,笔者从考点梳理、难点突破、热点训练三方面确定思维主线,围绕思维主线层层深入设计具体学习活动。针对考点过于分散的特点,笔者设计考点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根据思维导图自主梳理考点。针对平面地图在空间定位方面的不足,笔者运用谷歌地球软件和地球仪,引导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在统计分析近年中考试题基础上,结合时政热点材料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综合分析考试热点。设计思路及课堂架构如下图所示。
四、教学目标
1.依据地图,明确世界海陆面积比例及分布特点;
2.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特点及其轮廓,指出大洲、大洋的位置关系及主要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3.举例说明海陆变迁的原因,说出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
4.运用地图指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和范围,说明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五、教学重难点
1.运用地图和地球仪,查找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关系;
2.运用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六、教学资源
课本、课件、导学案、地球仪、谷歌地球等
七、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八、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手持地球仪讲述:同学们,地球仪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你从地球仪上能获得哪些有关世界海陆分布的信息?地球海陆轮廓是不是从古至今固定不变呢?你判断依据是什么?今天,我们以时间为主线,复习地球海陆轮廓的演变。
【设计意图】:由于是复习课,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以问题方式导入,不仅有利于激发学习自信和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在设问中点明本节课以时间为情境主线,从而顺利过渡到三大学习任务。另外,导入中引入地球仪,也是为后续深入学习做铺垫。
(二)学习任务
任务一:根据大陆漂移说,猜想“昨天”世界海陆轮廓。
活动1:自主复习,知识梳理。
【设计意图】: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整合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按照思维导图进行自主复习,不仅可以较为全面地复习知识点,而且可以避免“炒剩饭”现象出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查漏补缺,进行个性化复习。
活动2:合作交流,突破难点。
【设计意图】:设计小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气候资料运用大陆漂移学生解释相关地理现象,训练学生综合思维。
活动3:典例分析,训练热点。
例1. 下列是不同时期大陆分布示意图,表示海陆轮廓从古至今演变顺序是( )
① ② ③ ④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③④②① D. ③②④①
【设计意图】:精选典型中考真题,提取图像信息,阐述解题思路,掌握世界海陆轮廓演变过程,巩固考试热点。
任务二:观察地球仪,认识“今天”世界海陆分布。
活动1:自主复习,知识梳理。
【设计意图】:该考点思维导图从两方面整合考点:其一,将零散考点整合成考点结构图;其二,将考点文本和课本插图进行融合。教学时,首先由学生按照考点思维导图自主复习,寻找自己知识漏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教师以重点课本插图为抓手,检测学生自主梳理考点的效果。
活动2:合作交流,探究难点。
1.在地球仪上找出图中字母A~D表示的海峡或运河,说出它们沟通的海洋,指出哪些是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2.从上海到鹿特丹,航线1与航线3哪条路程更短?从气候角度分析打造这条“冰上丝绸之路”面临的困难。
1.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认识海陆分布。
(1)引导学生小组内探究两个问题。
(2)运用谷歌地球软件,比较航线1和航向3的长度,验证学生猜想,评析“冰上丝绸之路”的优劣。
1.
1.根据大陆轮廓和大洲之间位置关系,运用地球仪,找出①~⑦对应的大洲名称;
2.根据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关系,结合地球仪上经纬线,找出图中甲~丁对应的大洋名称;
3.A点的纬度是0°,经度是东经75°,请在图上标注A点,并说明你的依据。
【设计意图】: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时事热点为背景,设计学生探究活动,强化学生对热点地区大洲、大洋、海峡、运河等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掌握。由于受平面地图的制约,学生难以准确比较航线1和航线3的长度关系,借助谷歌地球软件的优势,可以有效突破评析“冰上丝绸之路”优劣这样教学难点。
2.换个视角看世界,学看竖版世界地图。
(1)引导学生根据世界竖版地图确定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
(2)学生上讲台在屏幕地图上标注A点,并阐述依据。
【设计意图】:学生对常规世界地图中海陆分布掌握较好,但容易出现死记地图的现象。结合世界竖版地图设计探究活动,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在竖版世界地图上标注A点,探讨不同的解题思路,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活动3:典例分析,训练热点。
(2017·江苏苏州)右图中①②③④代表某大洋两岸的陆地,读图完成例题。
例2.某大洋是指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例3.图中哪两块陆地轮廓相似,启发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设计意图】:在分析近年苏州市初中地理结业考试试题基础上,确定大洲和大洋的空间位置关系是每年必考的热点。该例题将经纬网与海陆分布结合,学生根据特殊经纬线确定大洋名称,再根据大洋与大洲位置关系确定大洲名称。解题时,引导学生将该题示意图转化到地球仪上,从而轻松直观破解难点。
任务三:运用板块构造说,推测“明天”海陆轮廓变迁。
活动1:自主复习,知识梳理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思维导图自主复习查漏补缺,可以提供复习效率,形成知识体系,有利于知识的储存和提取。教师结合思维导图检测学生自学效果,不仅对学生自学起到督促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状况,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1.一般来说,板块 (内部或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例如意大利多地震;
2.板块之间发生 运动可能会形成山脉,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
3.板块之间发生 运动可能产生裂谷或新的海洋,例如红海面积不断扩大;
4.推测地中海面积如何变化,并阐述你的理由。
意大利
活动2:合作交流,突破难点。
(1)学生读图讨论完成学习任务; (2)教师播放模拟动画,验证学生猜想。
【设计意图】:首先由具体案例归纳出一般性规律,再根据一般性规律去解释现实中的现象。尝试引导学生掌握运用板块学说解释自然现象的基本架构,并运用到具体案例之中。
活动3:典例分析,训练热点。
完成导学案中相应试题,并阐述解析过程。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世界海陆轮廓的演变过程。你认为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因素可以导致世界海陆的变迁?请举实例说明。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积极、有序、有效完成相关教学活动,从学生回答问题、成果展示、检测反馈等方面看,复习效果较好。通过访谈得知,学生对思维导图和谷歌地球软件印象深刻,反映出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融合取得预期效果。
2021学年第二节 海陆变迁教案: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二节 海陆变迁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方面,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归纳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第二节 海陆变迁教案: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二节 海陆变迁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海陆变迁二,大陆漂移假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地理第二节 海陆变迁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第二节 海陆变迁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思路,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