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节 群落的结构练习题 试卷 0 次下载
- 第4节 群落的演替练习题 试卷 0 次下载
- 第4章 种群和群落复习提升 试卷 试卷 1 次下载
- 第4章 种群和群落达标检测 试卷 2 次下载
-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练习题 试卷 2 次下载
高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4章 种群和群落综合与测试达标测试
展开第1~4节综合拔高练
五年选考练
考点1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
1.(2019课标全国Ⅰ,6,6分,★★☆)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
2.(2018课标全国Ⅰ,5,6分,★★☆)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3.(2017课标全国Ⅲ,5,6分,★☆☆)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
4.(2019课标全国Ⅲ,31,8分,★☆☆)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
(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 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 型,且种群数量为 时,种群增长最快。
(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 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5 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 。
考点2 种间关系
5.(2018海南单科,22,2分,★☆☆)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 )
A.捕食 B.竞争
C.寄生 D.互利共生
6.(2017海南单科,18,2分,★★☆)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
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考点3 群落演替
7.(2018海南单科,29,10分,★★☆)某小组为了研究某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其中A、B、C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表。
乔木 树种 | 老年树 | 成年树 | 幼年树 | |||
密度/ 株·hm-2 | % | 密度/ 株·hm-2 | % | 密度/ 株·hm-2 | % | |
A | 1 267 | 100.00 | 0 | 0 | 0 | 0 |
B | 50 | 31.06 | 55 | 34.16 | 56 | 34.78 |
C | 50 | 4.95 | 80 | 7.92 | 880 | 87.13 |
回答下列问题:
(1)据表可知: 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 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 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
(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 。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则应采用 法,理由是 。
(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 (答出两点即可)。
三年模拟练
选择题
1.(2019广东佛山均安中学高三模拟,★★☆)荒漠土壤中的生物土壤结皮是促进演替进程中重要的生物基础,土壤结皮依次经过了土壤酶、土壤微生物、藻结皮、地衣结皮以及苔藓结皮阶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荒漠土壤中的生物土壤结皮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在苔藓结皮阶段,原有的藻类和地衣植物将会消亡
C.若气候适宜,则将大大缩短生物土壤结皮所需的时间
D.地衣结皮阶段能为苔藓的生长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
2.(2020山西运城高二上期末,★★☆)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所示(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区域中田鼠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分布
B.该田鼠种群增长方式为“S”型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
C.田鼠种群数量在a~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d期间一直在下降
D.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仅由图可知,a、b两点时对应的种群年龄结构分别为增长型和衰退型
3.(2019北京顺义高二上期末,★★☆)蝉几乎一生都在黑暗的地下度过,3~7年后破土而出,爬到树上变成有翅的蝉(成虫),鸣叫交配,产卵后生命就此结束。下列哪个图能表示蝉在夏季的年龄组成(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 )
4.(2020山东德州高二上期末,★★☆)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形成了类型繁多的退化森林生态系统,为了更好地恢复森林,封山育林是理想的手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封山育林不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B.封山育林区的种子传播速度快于非法狩猎区
C.自然条件下森林的退化不属于群落演替
D.封山育林初期物种丰富度呈下降趋势
5.(2019北京通州高二上期末,★★★)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研究人员用疏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种群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个或株,疏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种 | 分组 | 第7天 | 第14天 | 第21天 |
蝉大眼蝽 | 对照组 | 0.20 | 0.62 | 0.67 |
处理组 | 0.20 | 0.10 | 0.13 | |
豌豆蚜 | 对照组 | 2.00 | 4.00 | 2.90 |
处理组 | 2.00 | 8.70 | 22.90 | |
鳞翅目幼虫 | 对照组 | 1.00 | 1.31 | 0.82 |
处理组 | 1.13 | 2.19 | 2.03 |
A.调查豌豆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
B.去除部分豆荚对鳞翅目幼虫的影响会更大
C.利马豆与根部的根瘤菌的种间关系是寄生
D.分析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利马豆
6.(2019北京石景山高二上期末,★★☆)若将某森林局部区域的全部乔木更换为单一乔木——灰桦,在此后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该区域各种乔木的相对比例随时间变化结果如表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物种 | 更换树种 前占比(%) | 更换树种后占比(%) | ||||
0年 | 50年 | 100年 | 150年 | 200年 | ||
灰桦 | 1 | 100 | 5 | 2 | 1 | 1 |
野生蓝果木 | 3 | 0 | 36 | 28 | 17 | 4 |
红枫 | 4 | 0 | 50 | 39 | 24 | 8 |
山毛榉 | 92 | 0 | 9 | 31 | 58 | 87 |
A.该区域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灰桦的数量优势在竞争中被逐渐取代
C.山毛榉的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
D.更换树种改变了该群落最终演替的方向
答案全解全析
五年选考练
1.D 细菌甲为异养生物,因此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A正确;更换培养基可提高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相对含量,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正确;由题图曲线可知,在培养到23 h之前,d组细菌数量以较快的速率增长,可见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C正确;由题图曲线可知,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在早期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错误。
2.D 自然界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致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出现“S”型增长,A正确;老鼠较强的繁殖力极有可能导致其种群密度快速增加,进而使种内斗争加剧,种群数量的增长随之受到限制,B正确;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较低时,单条鱼的重量较大,当养殖密度较高时,单条鱼的重量较小,故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C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一直增大,种内斗争逐渐增强,因此种群增长率逐渐减慢,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D错误。
3.B 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不需要对个体进行标记,只统计其数量即可,A错误。由于此陆生植物数量较少,因此进行随机取样时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且应适当增加样方数量,B正确,C、D错误。
4.答案 (1)S a/2 (2)减小 不变 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
解析 (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固定容积的培养基中,由于受到营养物质和空间的限制,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值后趋于稳定的菌种的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在种群数量为K/2=a/2时,种群增长最快。(2)环境容纳量(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也就是说,种群的K值大小由其生存的环境决定。若将该菌生存的液体培养基的量减少,其K值减小。若增加该菌的接种量,其K值不变,但到达K值的时间减少。
5.B 两个利用同一资源的种群生长在一个稳定的、资源有限的环境中,二者相互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
6.D 由题目所给信息“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可以直接推出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A是不利的,且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A、B、C正确;乙生长良好,可见害虫A对乙没有抑制作用,两者不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D错误。
7.答案 (1)C A B (2)保证调查结论可靠 标志重捕 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3)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解析 (1)由表中数据可知,A乔木树种只存在老年树,属于衰退型种群;B乔木树种中老年树、成年树和幼年树的数量基本相同,属于稳定型种群;C乔木树种中幼年树多,老年树少,属于增长型种群。(2)为了减少人为或机器造成的样本差异误差,保证调查结论可靠,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应采用标志重捕法。(3)如果该混交林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说明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在竞争中处于优势,比如植株越来越高,占据了更大的空间,能进行更强的光合作用等。也可能是前一个群落创造了不良的生活环境,使原来的群落解体,为后一个群落中物种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引起演替。另外,由于群落中植物种群特别是优势种的发育而导致群落内光照、温度、水分状况的改变,也可为演替创造条件。
三年模拟练
选择题
1.B 荒漠土壤中的生物土壤结皮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题述为次生演替,原有群落的藻类和地衣植物不一定会消亡,B错误;若气候适宜,群落次生演替的时间会变短,C正确;地衣分泌的有机酸能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因此地衣结皮阶段能为苔藓的生长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D正确。
2.C 该区域中的田鼠是一个种群而非群落,不具有空间结构,A错误;c点到d点之前,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所以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所以在d点时,种群密度最小,B错误;由题图分析可知,田鼠种群数量在a~d之间(不包含a、d两点),存在R大于1、等于1和小于1的情况,故田鼠种群数量在a~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在c~d期间,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所以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下降,C正确;据题图可知,a、b两点田鼠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都大于1,田鼠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仅由题图可知,a、b两点对应的种群的年龄组成都为增长型,D错误。
3.A 蝉的幼虫要在地下生活多年,而羽化出土后的成年蝉只能在夏季生活很短一段时间,且羽化后的蝉在产卵后死亡,没有生殖后期。因此蝉在夏季时,生殖前期特别长,生殖期极短,生殖后期等于零。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
4.B 封山育林可能较快的改变森林退化的现状,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A错误;自然条件下森林的退化也是群落演替的一种情况,C错误;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物有利于植物种子的传播,封山育林后动物种群数量上升,有利于种子的传播,封山育林初期物种丰富度呈上升趋势,B正确,D错误。
5.D 豌豆蚜属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故调查豌豆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A错误;去除部分豆荚后,蝉大眼蝽数量减少,而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数目增多,B错误;利马豆根部的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N2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利马豆利用,两者是互利共生的关系,C错误;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利马豆,D正确。
6.B 该区域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更换树种后,灰桦的占比逐年下降,说明灰桦的数量优势在竞争中被逐渐取代,B正确;山毛榉生活的不是理想环境,种群数量不可能呈“J”型增长,C错误;由表格信息可知,更换树种并没有改变该群落最终演替的方向,D错误。
高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复习练习题,共10页。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达标测试,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人的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7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4章 人与环境本章综合与测试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4章 人与环境本章综合与测试一课一练,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