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节 种群的特征练习题 试卷 0 次下载
-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练习题 试卷 1 次下载
- 第4节 群落的演替练习题 试卷 0 次下载
- 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1~4节综合拔高练 试卷 0 次下载
- 第4章 种群和群落复习提升 试卷 试卷 1 次下载
生物第3节 群落的结构练习
展开第3节 群落的结构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群落的概念及研究的问题
1.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海南岛上所有的金环蛇
B.一个湖泊中的所有藻类和鱼类
C.一棵枯树和其上面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
D.鄂尔多斯草原上的所有生物
2.下列研究对象不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是( )
A.洪水导致农田中部分黑线姬鼠外迁
B.杜鹃在森林上层栖息和捕食
C.线虫寄生在小麦叶片中
D.稻田中水稻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
题组二 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空间结构
3.下表的群落中,数字1~5代表物种,表中的数值表示种群密度,其中丰富度最大的群落是( )
群落 | A | B | C | D |
物种1 | 30 | 40 | 0 | 0 |
物种2 | 20 | 0 | 0 | 2 |
物种3 | 0 | 20 | 35 | 8 |
物种4 | 3 | 0 | 21 | 20 |
物种5 | 0 | 0 | 5 | 12 |
4.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据此不能推断出( )
A.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相同
B.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
C.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D.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枯落物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丰富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
B.竹子有高有矮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草地群落没有垂直分层现象
D.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6.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
C.森林中的桦树有高有矮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群落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生活类型的生物在空间配置上的格局
7.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连绵的燕山不同海拔植被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B.影响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光照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
题组三 种间关系
8.同一草原上的羊和牛,同一草原上的狼与羊,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构成的复合体。以上涉及的4种种间关系分别依次为( )
A.竞争、捕食、寄生、共生
B.竞争、寄生、捕食、共生
C.寄生、共生、竞争、捕食
D.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9.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表示猞猁和雪兔之间的关系
B.图甲表示小家鼠和褐家鼠之间的关系
C.图乙表示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的关系
D.图丙表示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之间的关系
10.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和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11.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表。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池塘编号 | 捕食者数量/只 | 蝌蚪存活率/% | ||
甲 | 乙 | 两 | ||
1 | 0 | 87 | 7 | 40 |
2 | 2 | 58 | 30 | 25 |
3 | 4 | 42 | 32 | 11 |
4 | 8 | 20 | 37 | 10 |
A.捕食者主要捕食乙和丙
B.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C.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资源减少
D.甲、乙、丙三个种群在人工池塘中因彼此竞争一般呈均匀分布
12.生态学家常常用面包虫进行各种种群生态学实验,面包虫的卵、幼虫、蛹和成虫都生活在面粉里。如图是两种具有捕食习性的面包虫(甲面包虫:实心点曲线;乙面包虫:空心点曲线)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图1表示甲、乙面包虫生活在装有面粉的容器内;图2表示甲、乙面包虫生活在面粉中被放入细玻璃管的容器内。请回答:
(1)由图1可知两种面包虫之间的关系是 ,在不改变外界环境的情况下 面包虫占优势。在加入细玻璃管的情况下,两种面包虫可以共存。已知乙面包虫比甲面包虫小,请猜测两种面包虫可以共存的原因是 。
(2)甲面包虫(□)和乙面包虫()放在一起的时候,不论异种还是同种产下的卵,都会遭到捕食。斜吻棘头虫是一种寄生在这两种面包虫上的原生生物。图3是在没有寄生生物与有寄生生物的状况下,两种面包虫在实验中的表现。在有寄生生物的状况下,处于优势地位的是 (甲/乙)面包虫。
题组四 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
13.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B.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
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14.如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A装置的灯罩作用是防止土中小动物逃跑
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
D.要观察小动物的代谢情况,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15.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的分解起重要作用。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 ,身体 ,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先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如图中的吸虫器 ,理由是 。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 ,理由是 。
能力提升练
一、选择题
1.(2019河南郑州一中高一下阶段测试,★★☆)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B.造成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
C.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的一种空间结构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作物品种
2.(2019河北石家庄二中高三模拟,★★☆)棉蚜体型微小,以吸收棉花汁液为食,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生活繁殖。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监测,科研小组对某棉蚜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见表。以下说法与调查结果不相符的是( )
调查日期 (月、日) | 6.10 | 6.11 | 6.15 | 6.20 | 6.25 | 6.30 | 7.5 | 7.10 | 7.15 |
棉蚜数量 (只/株) | 0.42 | 4.79 | 41.58 | 261.73 | 1 181.94 | 1 978.96 | 2 175.63 | 2 171.46 | 2 173.23 |
A.棉蚜与棉花的其他天敌间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B.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产生抗药性变异
C.调查棉蚜种群数量最好采用样方法
D.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S”型
3.(2020天津顶级名校高二上期末,★★☆)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种群数量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种群数量为“J”型增长,始终受a种群的制约
4.(不定项)(2020北京西城高二上期末改编,★★☆)互花米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东海岸,我国于1979年引进。对我国某湿地公园潮间带互花米草滩涂和自然滩涂两种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的垂直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图。据此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不同动物配置在不同泥层深度,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
C.两种滩涂均在0~5 cm层物种最多,在20~25 cm层物种最少
D.互花米草的入侵没有改变群落的结构
二、非选择题
5.(2019山东实验中学高二上期中,★★☆)图中数据为相应湿地的地下水位与地表距离。
(1)从草丛沼泽到落叶松沼泽,生物的种类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体现了群落具有 结构。白桦沼泽中所有白桦组成一个 。
(2)在图示A~E 5个沼泽区中具有垂直分层现象的有 (用字母表示)。
(3)若大兴安岭的草丛沼泽湿地在自然状态下不断退化,其植被变化顺序如图所示:
海三棱藨草群落→芦苇群落→芦苇→柽柳群落→旱柳群落
该地区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在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 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用 (方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经捕获后的动物更难被捕获,则调查的结果要比实际数 (填“多”或“少”)。
(4)由柽柳群落变成旱柳群落的过程中,柽柳和旱柳的种间关系为 ,旱柳的数量呈现 型增长,一定时间后旱柳的种群数量趋于稳定,该种群的数量最大值称为 。
答案全解全析
|
基础过关练
1.D 海南岛上所有的金环蛇是一个种群,A错误;一个湖泊中的所有藻类和鱼类没有包含湖泊中的全部生物,因此不是群落,B错误;一棵枯树和其上面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包含多种生物,但也没有涵盖全部生物,因此不是群落,C错误;鄂尔多斯草原上的所有生物属于群落,D正确。
2.A 洪水导致农田中部分黑线姬鼠外迁,是种群的迁出率,属于种群水平的研究,A符合题意;杜鹃在森林上层栖息和捕食,涉及生物的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B不符合题意;线虫寄生在小麦叶片中,涉及生物的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C不符合题意;稻田中水稻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说明同一范围内,群落的优势种是水稻,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D不符合题意。
3.D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由表格数据可知,A群落中有3个物种,B群落中有2个物种,C群落中有3个物种,D群落中有4个物种,因此D是丰富度最大的群落。
4.A 本题所给信息是不同处的土壤动物种类数,而非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A错误;由题图可知,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B正确;随着枯落物层的深度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由此可知,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枯落物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C、D正确。
5.D 丰富度是群落的重要特征,A错误;竹子有高有矮不能体现群落的结构,B错误;草地群落有垂直分层现象,C错误;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D正确。
6.C 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A正确;在垂直结构上,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而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所以动物的垂直分层与植物有关,B正确;垂直分层是指一定区域内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并不是指同一种生物的高矮,C错误;在生物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也就是指群落中不同生活类型的生物在空间配置上的格局,D正确。
7.A 群落中的各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在海拔不同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不同地形不同群落的分布现象,属于水平结构,A错误;影响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光照,B正确;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C正确;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D正确。
8.A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如同一草原上的羊和牛;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如同一草原上的狼与羊;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如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地衣是真菌和藻类构成的复合体。
9.D 甲中两种群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互利共生关系,而猞猁和雪兔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小家鼠和褐家鼠之间的关系是竞争,A、B错误;乙中两种群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C错误;丙中两种群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竞争关系,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之间的关系是竞争,D正确。
10.A 由“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可知,稻田中青蛙以稻飞虱为食,两者为捕食关系,A正确;水稻和青蛙并未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B错误;病毒V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与青蛙无寄生关系,C、D错误。
11.B 由题表可知,甲、丙两种蝌蚪随捕食者数量增加,存活率下降,而乙蝌蚪存活率有所增加,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A错误;从池塘1的结果和三者无捕食关系可知,三种蝌蚪竞争的结果是乙蝌蚪存活率最低,可能会被淘汰,B正确;因为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所以随捕食者数量增加,甲和丙数量减少,与乙的竞争减弱,乙可获得的资源增多,C错误;由表格可知,无捕食者时,甲、丙种群相对存活率较高,而乙种群存活率低,因此不能呈均匀分布,D错误。
12.答案 (1)竞争 甲 细玻璃管为乙面包虫提供了隐蔽场所 (2)乙
解析 (1)两种面包虫都以面粉为食,结合题图1可知,两种面包虫之间是竞争关系,在不改变外界环境的情况下,甲面包虫占优势;由于乙面包虫比甲面包虫小,可猜测细玻璃管能为乙面包虫提供隐蔽场所,使两种面包虫可以共存。(2)根据题图3可以看出,在有寄生生物的状况下,处于优势地位的是乙面包虫。
13.D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不计,可用目测估计法,记录下它们的特征,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A正确;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B正确;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趋湿性,可用带灯罩的热光源装置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调查其丰富度,C正确;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适于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其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D错误。
14.A 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A正确;灯罩的作用是让更多的光线和热量集中到土壤样品,B错误;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C错误;采集的土壤动物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会杀死、固定小动物,不能观察到小动物的代谢情况,D错误。
15.答案 (1)较强 微小 (2)B 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D 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
解析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2)跳虫一般栖息在潮湿隐蔽的地方,最好选择图中的吸虫器B采集,因为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D,理由是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使甲螨细胞死亡,但不破坏细胞结构,将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
能力提升练
一、选择题
1.A 玉米是一个种群,植株有高有矮,不是分层现象,合理密植是为了削弱种内斗争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A错误;造成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B正确;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的一种空间结构,C正确;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作物品种,D正确。
2.B 棉蚜与棉花的其他天敌间的种间关系是竞争,A正确;农药不会导致棉蚜产生抗药性变异,只能对棉蚜的抗药性进行选择,B错误;棉蚜活动能力弱,调查棉蚜种群数量最好采用样方法,C正确;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棉蚜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保持相对稳定,属于S型增长,D正确。
3.C 图中两种生物呈现“你死我活”的局面,因此二者是竞争关系,在b种群灭绝前竞争程度随生物总数的增加而增强,A、B错误;由题图可知,a种群呈“S”型增长,后期增长速率变慢,内在因素是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C正确;b种群数量先增长后下降,并未呈现“J”型增长,D错误。
4.ABC 由题图可知,两种生态环境中均存在不同垂直深度中的物种数的差异,说明两种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具有垂直分层现象,A正确;动物的垂直分层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B正确;由题图可知,两种滩涂均在0~5 cm层物种最多,在20~25 cm层物种最少,C正确;互花米草滩涂与自然滩涂除了垂直深度为0 cm外,其他各个垂直深度的物种数均存在差异,说明互花米草的入侵改变了群落的结构,D错误。
二、非选择题
5.答案 (1)水平 种群 (2)A、B、C、D、E (3)取样器取样 标志重捕法 多 (4)竞争 “S” 环境容纳量(K值)
解析 水平方向上因含水量、盐碱度等差异造成的植被镶嵌或斑块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同一自然区域的同种生物的总和构成种群;任何群落均有垂直分层现象;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密度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若经捕获后的动物再捕获率低,则再捕时统计的标记个体所占比例比实际值偏低,计算而来的种群密度会偏大;柽柳和旱柳同为植物,二者间关系为竞争,自然环境中,旱柳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达到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数量——K值后,旱柳的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群落的结构优秀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群落的结构优秀课时训练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群落的结构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群落的结构同步测试题,共11页。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群落的结构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群落的结构课后练习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回答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问题,回答下列有关群落的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