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科学试卷(解析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234127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科学试卷(解析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234127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科学试卷(解析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234127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19年全国各地中考化学真题
2019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科学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19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科学试卷(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解答题(本题共7小题,第26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宁波市2019年中考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第1-10小题,每小题4分,第11~15小题,每小题3分,共55分。)
1.“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乱丢垃圾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所以我们要将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废弃的草稿纸应放入下列四个垃圾桶中的( )
A. B.
C. D.
【答案】 B
【考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与防治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废纸可回收利用分析。
【解答】 废弃的草稿纸 应放到可回收物垃圾桶中;
故答案为:B。
2.2019年宁波市着力打造“一路一花,一路一品”,计划建成多条特色花卉景观大道。如图是以月季为主要观赏花卉的丽园北路美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月季是被子植物 B. 花是月季的生殖器官
C. 嫁接可以使同一株月季上开不同颜色的花 D. 丽园北路上的所有月季是一个生物群落
【答案】 D
【考点】种群,植物的分类,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A、根据植物的分类进行解答;
B、根据月季的生殖器官进行解答;
C、根据嫁接的特点进行解答;
D、同一种植物形成一个种群。
【解答】A、从分类上来说,月季属于被子植物,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花是月季的生殖器官,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在月季上嫁接不同品种的枝条,可以使同一株月季上开不同颜色的花,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丽园北路上的所有月季是一个生物种群,故D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选D。
3.某废旧干电池内有二氧化锰、炭黑、氯化锌、氯化铵等物质。某实验小组回收并利用其中的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制氧气。下列实验操作和装置中,错误的是( )
A. 溶解 B. 过滤
C. 装药品 D. 制氧气
【答案】 B
【考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A、根据溶解时要和玻璃棒搅拌分析;
B、根据过滤的操作方法分析;
C、根据装入固体药品的 操作顺序分析;
D、根据过氧化氢制氧气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分析。
【解答】A、溶解要用玻璃棒搅拌,以加速溶解,正确;
B、过滤要用玻璃棒引流,错误;
C、装入固体药品,应斜持试管,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入试管底再直立试管,正确;
D、过氧化氢制氧气要选择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正确。
故答案为:B。
4.下列都是教材中的实验,其中为了说明“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的是( )
A. 图甲:手帕摩擦塑料丝后,塑料丝散开 B. 图乙:缝衣针与磁铁摩擦后,有了磁性
C. 图丙:加热后,水蒸气把木塞冲出试管 D. 图丁:迅速下压活塞后,浸过乙醚的棉花燃烧
【答案】 D
【考点】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实验包含的物理原理,哪个与题干相符,哪个就是正确选项。
【解答】A.图甲:手帕摩擦塑料丝后,塑料丝散开 ,说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A不合题意;
B.图乙:缝衣针与磁铁摩擦后,有了磁性,这是磁化现象,故B不合题意;
C.图丙:加热后,水蒸气把木塞冲出试管,这是水蒸气对外界做功,内能减少,故C不合题意;
D.图丁:迅速下压活塞后,活塞对里面的空气做功,使乙醚的内能增加,导致浸过乙醚的棉花燃烧,这说明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它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曾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宁波籍科学家顾方舟与同事研制了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使我国千百万儿童远离了小儿麻痹症。因此,顾方舟被称为“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小儿麻痹症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等特点
B.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小儿麻痹症的病原体
C. 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给儿童服用“糖丸”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D. 儿童服用“糖丸”后,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这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 C
【考点】常见的传染病,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的流行需要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
【解答】A、小儿麻痹症是一各路中传染病,它具有传染病的特点:传染性、流行性等,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从题目所给的信息可以看出,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小儿麻痹症的病原体,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给儿童服用“糖丸”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故C错误,但符合题意;
D、儿童服用“糖丸”后,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消灭抗原,只对脊髓灰质炎起作用,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磁共振成像是一种较新的医学成像技术,它采用强静磁场和变化磁场使人体组织成像。若携带金属物做磁共振成像,强静磁场会吸引铁质物品,变化磁场会使携带的金属中产生感应电流,从而使金属发热而灼伤病人,重则危及生命。上述说明中,没有涉及的知识是( )
A. 铁在磁场里会被磁化 B. 磁能生电 C. 电流的热效应 D. 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答案】 D
【考点】磁化,电磁感应
【解析】【分析】分析题干描述的现象包含的物理原理,哪个没有涉及,哪个就是正确选项。
【解答】A.根据“ 强静磁场会吸引铁质物品 ”可知,铁质物质在磁场中被磁化,故A不合题意;
B.根据“ 变化磁场会使携带的金属中产生感应电流”可知,磁场能够生电,故B不合题意;
C.根据“ 从而使金属发热而灼伤病人 ”可知,电流会产生热效应,故C不合题意;
D.从题目中找不到涉及“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描述,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7.2019年1月3日(农历十一月一千八),我国“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成功登陆月球背面。下列关于“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前后的分析,符合实际的是( )
A. 着陆时,探测器和月球位于右图中的c点附近 B. 探测器要有防水设计,因为环形山上有水
C. 探测器着陆前要减速,因为与大气摩擦会生热 D. 探测器在月球的着陆点能拍到地球的照片
【答案】 A
【考点】空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解析】【分析】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据此判断即可。
【解答】A.当探测器和月球位于c点时,根据月球的旋转方向可知,这时正处于阳光照射的白天,肯定比黑夜着陆难度要小的多,故A符合实际;
B.月球上根本没有水,因此探测器没必要作防水设计,故B不符合实际;
C.月球上没有空气,因此不会摩擦生热,故C不合实际;
D.当探测器在月球的背面时,地球被月球挡住,因此无法拍到地球的照片,故D不合实际。
故选A。
8.科学家研究发现,某地区重霾污染期间,颗粒物中硫酸盐含量迅速升高。硫酸盐形成的过程中,有一步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B. 甲是氧化物 C. 乙是一种大气污染物 D. 丙遇到空气中的水会生成硫酸
【答案】 A
【考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根据微观图中各物质的构成确定出各物质,再结合置换反应定义、氧化物定义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该反应中没有单质,不是置换反应,错误;
B、甲为二氧化硫,为氧化物,正确;
C、乙是二氧化氮气体,是大气污染物,正确;
D、丙为三氧化硫,与水化合会生成硫酸,正确;
故答案为:A。
9.2018年6月29日,一则题为《20秒60级台阶他抱着晕倒的女士冲向医院》的新闻报道让救人兵哥哥、东部战区海军战士朱墨 岩刷屏全国。在这20s内,朱墨岩登台阶的平均功率接近( )
A. 5.5W B. 55W C. 550W D. 5500W
【答案】 C
【考点】估测
【解析】【分析】(1)正常成年人的体重大约60kg左右;
(2)首先根据G总=m总g估算战士和女士的总体重,然后再根据W=Gh计算做的功,最后根据计算它的平均功率。
【解答】这个战士和女士的总重力为:G总=m总g=(60kg+60kg)×10N/kg=1200N;
一级台阶大约20cm,那么这个战士做的功为:
W=G总h=1200N×(0.2m×60)=14400J;
它的平均功率为:, 故C最接近。
故选C。
10.有些漫画,富有哲理,又蕴含科学知识。如图所示,一块一半伸出地面的匀质板上站着甲、乙两人,人与板均保持静止。下列对于图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的说法,不符合实际的是( )
A. 乙没有掉下,说明甲对板的压力一定等于乙对板的压力
B. 乙踢甲的同时,也会受到甲对乙的反作用力,乙可能因此坠落
C. 乙踢甲时,甲受到向前的作用力,可能会向前运动离开板
D. 若甲被踢出板,板会逆时针转动,乙因此坠落
【答案】 A
【考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杠杆的平衡条件
【解析】【分析】(1)如果杠杆保持平衡,那么乙就不会掉下;否则,乙肯定会掉下来;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因此它的运动方向应该和力的方向一致;
(4)甲被踢出后,根据乙对杠杆的作用力方向判断板的旋转方向。
【解答】A.甲和乙站在木板上保持平衡状态,这块木板相当于一个杠杆;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离支点近的甲对木板的压力大,故A不合实际;
B.乙踢甲的同时,也会受到甲对乙的反作用力,乙可能因此坠落,故B符合实际;
C.乙踢甲时,甲受到向前的作用力,可能会向前运动离开板,故C符合实际;
D.若甲被踢出板,板只受到乙对它向下的压力,因此板的左端下沉,右端上翘,即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故D符合实际。
故选A。
11.如图所示为小科学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后整理的部分笔记,他的标注有误的一项是( )
A. 标注① B. 标注② C. 标注③ D. 标注④
【答案】 D
【考点】心脏和血管
【解析】【分析】根据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解答】图中①是动脉,血管壁厚,弹性大;②是肺静脉,里面流的是动脉血,③是房室瓣,能够防止血液倒流;④是右心室,是肺循环的起点;故D错误;
故选D。
12.将一定量的铜锌混合粉末放入盛有硝酸银溶液的烧杯中,不断搅拌,充分反应后过滤。向得到的滤渣和滤液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均无现象。则滤渣中( )
A. 一定有银,可能有铜和锌 B. 一定有银,可能有铜,一定没有锌
C. 一定有银和铜,可能有锌 D. 云定有银和铜,一定没有锌
【答案】 B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与排在后面的金属的盐溶液发生反应,排在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发生反应分析。
【解答】 将一定量的铜锌混合粉末放入盛有硝酸银溶液的烧杯中,铜和锌都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向得到的滤渣和滤液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均无现象 ,说明固体中没有锌剩余,溶液中没有硝酸银剩余,则固体中一定有银,可能有铜,一定没有锌。
故答案为:B。
13.如图所示,在“用‘凸透镜’观察周围的景物“活动中,小科将印有绿色环保标志“ ”的纸固定在墙上,再将一只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移到标志的正前方,然后改变玻璃杯与标志之间的距离。小科站立时透过玻璃杯和水观察。。下列图像中,不可能看到的是( )
A. B. C. D.
【答案】 C
【考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解析】【分析】物体通过凸透镜可以成实像,实像都是倒立的,但分放大、等大和缩小;也可以成虚像,虚像都是正立、放大的,据此判断。
【解答】圆柱形的装满水的玻璃杯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A.当标志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A不合题意;
B.当标志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不合题意;
C.标志通过凸透镜成的实像与物体相比,上下和左右都相反,而这个只有左右相反,故C符合题意;
D.当标志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14.干冰可用于保鲜,但使用不当可能引起爆炸。有消防员做了以下实验:向一个380mL塑料瓶中放入半瓶干冰,立即旋紧瓶盖,发现瓶内有白雾产生,30min后发生爆炸。向另一个550mL的塑料瓶中放入等量的干冰,再倒入170mL水,然后立即旋紧瓶盖,发现瓶内产生大量白雾,瓶子膨胀,仅过20s就爆炸。第二个瓶子中所加水的主要作用是( )
A. 提供热能 B. 作反应物 C. 作催化剂 D. 形成白雾
【答案】 A
【考点】化学能与内能的转化
【解析】【分析】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自身的温度非常低,当其与水接触时,会从水中吸收大量的热,据此解答。
【解答】在第二个瓶子中加水后,低温的干冰从水中迅速吸热升华,产生大量的气体,使瓶子迅速膨胀,从而发生爆炸。这个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5.如图甲所示电路,分别把定值电阻R1、R2(R1>R2)接入A、B之间后进行实验,并根据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画出A、B之间电阻的P-U图像,如图乙所示。如果把R1和R2并联后接入A、B之间进行实验,同理,可以在图乙中画出它的P-U图像③。则图像①所对应的电阻和图像③所在的区域分别是( )
A. R1和Ⅰ B. R1和Ⅲ C. R2和Ⅰ D. R2和Ⅲ
【答案】 C
【考点】欧姆定律的应用
【解析】【分析】(1)假设A、B两个电阻的电压相等,根据公式比较功率的大小,然后判断两个图像和电阻的对应关系;
(2)如果A、B并联,那么它们的总电阻比R2的电阻还小,根据公式判断这时的总功率与P2的关系,进而确定图像③的位置。
【解答】(1)假设A、B两个电阻的电压相等,根据可知,电阻小的功率大;因为 R1>R2 ,所以P1<P2;在乙图中,从横轴上找一点做横轴的垂线分别于两个图像相交,发现这时①的功率>②的功率,因此①是R2的图像,②是R1的图像;
(2)如果A、B并联,那么它们的总电阻比R2的电阻还小,根据公式可知,这时的总功率比①中R2的功率还大,肯定在图像①的左边,即I的位置。
故选C。
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2分,共36分)
16.将两株生长状况相似的新鲜绿萝分别放入两个相同的水培装置,同时用透明塑料袋密封,如图所示。立即将甲装置放在阳光下,乙装置放在黑暗环境下,其它条件相同且适宜,都放置4小时。
(1)实验后发现,两塑料袋内壁都有小水珠,装置内液面都下降。这主要是植物的________作用引起的。
(2)实验后,用仪器测定两塑料袋内的气体含量,发现氧气含量较高的是 ________(填“甲”或“乙”)装置。
(3)与实验前相比,乙装置中绿萝的有机物总量会 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答案】 (1)蒸腾
(2)甲
(3)减少
【考点】收集、处理和发布信息的技能,蒸腾作用,探究植物的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甲装置在阳光下,发生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乙放置在黑暗的环境下,发生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解答】(1)在实验的过程中,两个装置中的绿萝都发生了蒸腾作用,水被根吸收,被茎和叶散发出去;
(2)在实验过程中,甲装置在阳光下进行了光合作用,生成了氧气,而乙装置在黑暗的环境中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实验后,用仪器测定两塑料袋内的气体含量,发现甲装置的含氧量较高;
(3)在实验过程中,乙装置在黑暗的环境中,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有机物总量较实验前会减少;
故答案为:(1)蒸腾;(2)甲;(3)减少。
17.如图所示是一种反射式路灯,灯发出的光不是直接照射到路面,而是经过灯上方粗糙的反射板的反射后照亮路面。
(1)光在反射板表面发生了________(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现象。
(2)如果把反射板换成平面镜,当黑夜灯亮时,地面上会有灯罩的影子,因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________传播。
(3)该灯铭牌上标有“220V 70W~150W”等字样。如果某段道路上装有44盏这样的灯,该段道路路灯的电路中,干路上熔断器的额定电流不能小于________A。
【答案】 (1)漫反射
(2)直线
(3)30
【考点】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光的直线传播及相关现象,漫反射和镜面反射
【解析】【分析】(1)光线在光滑平整的表面发生镜面反射,在凸凹不平的表面发生漫反射;
(2)影子是由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形成的;
(3)首先求出44盏路灯的总功率,然后根据公式计算熔断器的额定电流。
【解答】(1)因为反射板表面凸凹不平,所以光在上面发生漫反射;
(2)如果把反射板换成平面镜,当黑夜灯亮时,地面上会有灯罩的影子,因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干路上熔断器的额定电流最小为:。
18.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BaCl2、NaOH、Na2CO3、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实验小组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所加试剂均足量,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
(1)白色沉淀公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_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 。
(2)白色沉淀C的化学式为________。
(3)这包白色固体是由________(填化学式)组成的。
【答案】 (1)BaCO3+2HCl=BaCl2+H2O+CO2↑
(2)CacO3
(3)BaCl2、Na2CO3
【考点】物质的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所给物质的性质结合流程图中各步骤的反应现象进行推断,掌握碳酸盐沉淀可溶于酸,而硫酸钡沉淀不溶于酸是解题关键。
【解答】白色固体加水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B,白色沉淀A加稀盐酸生成无色气体和无色溶液,说明沉淀A能全溶于盐酸,则一定含有氯化钡、碳酸钠,一定不含硫酸钠,无色溶液B与氯化钙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C和无色溶液D,D中加酚酞无色,说明固体中不含氢氧化钠。
(1) 白色沉淀A为碳酸钡,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BaCO3+2HCl=BaCl2+H2O+CO2↑ ;
(2)白色沉淀C为B中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产生的碳酸钙,化学式为 CacO3 ;
(3)这包白色固体是由 BaCl2、Na2CO3 组成的。
故答案为:(1) BaCO3+2HCl=BaCl2+H2O+CO2↑ ;(2) CacO3 ;(3) BaCl2、Na2CO3 。
19.图甲是一种稀释瓶,用户可以根据需求用它以一定体积比对原液进行稀释,图乙是它的7种不同比例的稀释方式。小科用该稀释瓶按1:2的比例稀释原液,原液是密度为1.5g/mL、溶质质量分数为50%的NaOH溶液。稀释过程中,不考虑温度变化和混合前后的体积变化。
(1)当水加到1:1刻度线时,水对稀释瓶底的压强为p1 , 当水加到1:2的刻度线时,水对稀释瓶底的压强为p2 , 则p1________ p2。(填“>”“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化学试卷(包含答案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案】B,【答案】C,【答案】3 混合物 二氧化碳,【答案】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化学试卷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19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科学试卷(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