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19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科学试题(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19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科学试题(解析版)第1页
    2019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科学试题(解析版)第2页
    2019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科学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19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科学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19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科学试题(解析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绍兴市2019年中考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生物的生殖使地球上的生命代代相传、繁衍不息。下列属于有性生殖的是(   )
    A. 蝗虫的繁殖
    B. 变形虫分裂生殖
    C. 桃树嫁接
    D. 酵母菌出芽生殖
    【答案】 A
    【考点】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
    【解答】A、蝗虫的繁殖是受精卵开始发育,经历了受精作用,是有性生殖;故A正确;
    B C D、分裂生殖、嫁接、出芽生殖都没有经历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是无性生殖;故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在于变化过程中有无新的物质生成。下列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 比较金属活动性
    B. 水的电解
    C. 过滤泥浆水
    D. 食物霉变
    【答案】 C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铁与硫酸铜反应会生成新物质铜和硫酸亚铁,发生了化学变化,错误;
    B、电解水时有新物质氧气和氢气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错误;
    C、过滤只是将液体和固体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只有物理变化,正确;
    D、食物霉变生成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错误。
    故答案为:C。
    3.地壳和地表形态都在不断的变化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球岩石圈由大小相同的六大板块组成
    B. 火山和地震多发生在板块内部地壳稳定处
    C. 外力作用主要是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
    D. 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 D
    【考点】地壳变动的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地壳运动即地质运动,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地壳变动有时进行得很激烈、很迅速,有时进行得十分缓慢,难以被人们察觉。
    【解答】A、板块的大小是不相同的;故A错误;
    B、 火山和地震多发生在板块交接或边缘处地壳活跃处;故B错误;
    C、地球表面高低不平是内力的作用导致的;故C错误;
    D、海陆变化是内力作用导致的,即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4.下列物态变化属于凝固的是(   )
    A. 湖水结冰
    B. 雾气消散
    C. 露珠形成
    D. 冰雪消融
    【答案】 A
    【考点】凝固与凝固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判断物质的初态和末态即可。
    【解答】A.湖水是液态,冰是固态,因此湖水结冰是凝固现象,故A符合题意;
    B.雾气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雾气消散是汽化现象,故B不合题意;
    C.水蒸气是气态,露珠是液态,因此露珠的形成是液化过程,故C不合题意;
    D.冰雪是固态,水是液态,因此冰雪消融是熔化过程,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5.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它通过飞沫、空气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流感病毒是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源
    B. 患流行性感冒的病人是病原体
    C. 流行性感冒是一种遗传性疾病
    D. 接种流感疫苗可以保护易感人群
    【答案】 D
    【考点】特异性免疫,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传染病
    【解析】【分析】传染病是一种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并广泛流行的疾病,经过各种途径传染给另一个人或物种的感染病。通常这种疾病可借由直接接触已感染之个体、感染者之体液及排泄物、感染者所污染到的物体,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土壤传播、垂直传播(母婴传播)等。
    【解答】A、流感病毒是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故A错误;
    B、患流行性感冒的病人是传染源;故B错误;
    C、流行性感冒是传染病,不可遗传;故C错误;
    D、接种流感疫苗可以使没有患流行性感冒的人获得对流行性感冒的免疫能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6.表中选项符合如图关系的是(   )

    选项




    A
    宇宙
    银河系
    太阳系
    地月系
    B
    脊椎动物
    哺乳类
    鸟类
    两栖类
    C
    纯净物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D
    核反应
    轻核聚变
    重核裂变
    化学反应
    A. A                                           B. B                                           C. C                                           D. D
    【答案】 B
    【考点】宇宙的构成,悬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动物的分类,识别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脊椎动物是指有脊椎骨的动物,是脊索动物的一个亚门。数量最多、结构最复杂,进化地位最高,由软体动物进化而来。形态结构彼此悬殊,生活方式千差万别。脊椎动物一般体形左右对称,全身分为头、躯干、尾三个部分,有比较完善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高度分化的神经系统。包括圆口类、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六大类。
    【解答】由图可知,甲包含乙丁丙,乙丙丁之间处于并列关系;
    A、宇宙包含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银河系包含太阳系、地月系;太阳系包含地月系;故A不符合;
    B、脊椎动物包含哺乳类、鸟类、两栖类;而哺乳类、鸟类、两栖类之间处于并列关系;故B符合;
    C、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是混合物,与纯净物并列;故C不符合;
    D、核反应包含轻核聚变、重核裂变,但不包含化学反应;故D不符合;
    故答案为:B。
    7.科学研究中,当设计多个因素影响的研究方案时,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个因素,而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以下实验中没有用到此方法的是(   )

    A. 甲:探究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
    B. 乙:探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C. 丙: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D. 丁: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答案】 D
    【考点】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 科学研究中,当设计多个因素影响的研究方案时,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个因素,而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分析各个选项中使用的研究方法即可。
    【解答】A.液体蒸发快慢受到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空气流速的影响,因此探究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时使用了控制变量法,故A不合题意;
    B.动能的大小受到物体质量和运动速度的影响,因此探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时使用了控制变量法,故B不合题意;
    C.通过导体的电流受到电压和电阻的影响,因此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保持电阻相同,改变电压,使用了控制变量法,故C不合题意;
    D.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时,用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到镜子后面与镜中的像重合,从而找到像的位置,探究物像的大小关系,使用了等效替代法,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下列为小敏使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部分操作与问题分析,其中合理的是(   )

    A. 显微镜对光时,应调节图甲中的④
    B. 图乙中小敏看物镜镜头的目的是防止物镜下降过程中压到玻片
    C. 图丙视野中出现黑色圆圈的原因是口腔上皮细胞未经染色处理
    D. 欲将图丁视野中细胞a移至中央,需向左下方移动装片
    【答案】 B
    【考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显微镜的常见操作的掌握情况。
    【解答】A、对光时,调节的是反光镜、物镜,与细准焦螺旋无关;故A错误;
    B、图乙调节物镜高度时,侧面观察主要是防止物镜压到载玻片;故B正确;
    C、图丙中的是气泡,是因为盖盖玻片时操作失误所致;故C错误;
    D、图丁中a在视野的右上方,由于显微镜成像是对称的,所以要将细胞a移至视野中央,需向右上方移动装片;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9.为了研究和识别物质,需要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表中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选项



    氧化物
    A
    HNO3
    Na2CO3
    Cu(NO3)2
    Fe3O4
    B
    HCl
    NaOH
    NaCl
    C2H6O
    C
    H2SO4
    KOH
    NH4NO3
    H2O
    D
    H2O2
    Ca(OH)2
    ZnSO4
    O2
    A. A                                           B. B                                           C. C                                           D. D
    【答案】 C
    【考点】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根据酸、碱、盐、氧化物定义分析,判断酸时要根据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碱为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一种元素为氧元素。
    【解答】A、 Na2CO3 为盐,不是碱,错误;
    B、 C2H6O 为有机物,不是氧化物,错误;
    C、物质分类完全正确;
    D、 H2O2 为氧化物,不是酸, O2 为单质,不是氧化物。
    故答案为:C。
    10.如图所示,内部均装有磁铁的两块清洁器M和N隔着窗玻璃总能合在一起移动,这让玻璃清洁变得安全高效。关于清洁器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两块清洁器能合在一起的原理是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B. N受到的重力和M对N的吸引力是一对平衡力
    C. 玻璃对N的支持力和M对N的吸引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 移动M时,N也能跟着一起移动,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答案】 A
    【考点】力的作用效果,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分,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解析】【分析】(1)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2)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相同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不同点:如果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就是平衡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就是相互作用力;
    (3)物体运动方向的变化和速度大小的变化都是运动状态的改变。
    【解答】A.两块清洁器各是一块磁铁,之所以能够合在一起是因为: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故A正确;
    B.N的重力方向竖直向下,而M对N的吸引力在水平方向,二者不在同一直线上,因此不是平衡力,故B错误;
    C.玻璃对N的支持力水平向外,M对N的吸引力水平向内,二者作用在同一物体,同一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此是平衡力而不是相互作用力,故C错误;
    D.移动M时,N也能跟着一起移动,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D错误。
    故选A。
    11.人体内器官各有分工,为人体的正常运行发挥着作用。下列器官自述合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 B
    【考点】器官和系统
    【解析】【分析】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的基本功能是生成尿液,借以清除体内代谢产物及某些废物、毒物,同时经重吸收功能保留水份及其他有用物质,如葡萄糖、蛋白质、氨基酸、钠离子、钾离子、碳酸氢钠等,以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及维护酸碱平衡。
    【解答】A、心脏的主要功能是把血液压到全身,心脏没有改变血液含氧量的功能;故A错误;
    B、肾脏形成原尿是滤过作用形成的,而滤过作用滤过是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所以原尿中肯定含有葡萄糖;故B正确;
    C、肺呼出的气体含有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氧气等;故C错误;
    D、胰腺分泌的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2.我国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其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
    B. 一个丙分子中含有4个氢原子
    C. 参加反应的甲与乙的质量比为3:1
    D. 氢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
    【答案】 B
    【考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A、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化学式中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分析;
    B、根据丙的分子构成分析;
    C、根据甲和乙参加反应的相对质量分析;
    D、根据氢气和水中氢元素化合价分析。
    【解答】A、 甲为氢气,相对分子质量为2,错误;
    B、 一个丙分子中含有4个氢原子 ,正确;
    C、 参加反应的甲与乙分子个数比为3:1,则质量比为6:44=3:22,错误;
    D、氢元素反应前为0价,反应后为+1价,发生了变化,错误;
    故答案为:B。
    13.如图是小敏设计的汽车尾气中CO排放量的检测电路。当CO浓度高于某一设定值时,电铃发声报警。图中气敏电阻R,阻值随CO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铃应接在A和C之间
    B. 当CO浓度升高,电磁铁磁性减弱
    C. 用久后,电源电压U1会减小,报警时CO最小浓度比设定值高
    D. 为使该检测电路在CO浓度更低时报警,可将R2控制电路的滑片向下移
    【答案】 C
    【考点】电磁铁的其他应用,电路的动态分析
    【解析】【分析】(1)当CO浓度增大,电阻减小,电流增大时,电磁铁才会吸引衔铁,这时电铃工作报警,根据触点位置确定电铃的位置;
    (2)电磁铁的磁性随线圈电流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
    (3)电磁铁吸引衔铁需要的磁力是不变的,即线圈中需要达到的电流大小不变,根据欧姆定律判断电源电压减小后电阻的变化,进而判断出气敏电阻的阻值变化,最终判断出CO浓度设定值的变化;
    (4)据上可知,报警时控制电路中电流保持不变,即总电阻不变;根据气敏电阻的阻值变化判断变阻器的阻值变化,进而确定滑片的移动方向。
    【解答】A.当CO浓度增大,电阻减小,电流增大时,电磁铁才会吸引衔铁,这时衔铁与下面的触点接通,只有电铃在BD部分才能报警,故A错误;
    B.当CO浓度增大,电阻减小,电流增大时,电磁铁的磁性会增强,故B错误;
    C.电磁铁吸引衔铁需要的磁力是不变的,即线圈中需要达到的电流大小不变;当电源电压减小时,控制电路部分电流变小,此时电磁铁磁力较小不能将衔铁吸下来报警;只有CO的浓度继续增大,气敏电阻的阻值继续减小,电路电流增大才能再次报警,因此报警时CO的最小浓度设定值偏高,故C正确;
    D.报警时控制电路中电流保持不变,即总电阻不变;当CO的浓度降低时,气敏电阻的阻值变大,为了正常报警,变阻器的阻值必须变小,即滑片向上移动,故D错误。
    故选C。
    14.将质量均为10克的Mg、Fe、Zn三种金属分别放入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均相同的三份稀硫酸中,反应完成后,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不可能的是(   )
    A. 
    B. 
    C. 
    D. 
    【答案】 D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方程式计算氢气质量,计算时要先确定是利用金属质量计算还是利用酸的质量确定,等量金属完全反应镁产生氢气最多,铁次之,锌最少,等量酸完全反应则产生氢气相等。
    【解答】A、若酸是足量,金属完全反应,则等量酸产生氢气质量相等,不符合题意;
    B、若酸足量,则金属等量且完全反应时,镁产生氢气最多,其次是铁,锌产生氢气最少,不符合题意;
    C、若酸适量,金属等量,则镁和铁将酸全部反应,产生氢气相等,锌不能全部消耗掉酸,产生氢气最少,不符合题意;
    D、等量镁完全反应消耗酸最多,铁次之,锌最少,不可能出现镁完全反应,而铁和锌部分反应产生等量氢气的结果,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5.如图是上肢力量健身器示意图。杠杆AB可绕O点在竖直平面内转动,AB=3BO,配重的重力为120牛。重力为500牛的健身者通过细绳在B点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为F1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配重对地面的压力为85牛。在B点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为F2时,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配重对地面的压力为60牛。已知F1:F2=2:3,杠杆AB和细绳的质量及所有摩擦均忽略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配重对地面的压力为50牛时,健身者在B点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为160牛
    B. 配重对地面的压力为90牛时,健身者在B点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为120牛
    C. 健身者在B点施加400牛竖直向下的拉力时,配重对地面的压力为35牛
    D. 配重刚好被匀速拉起时,健身者在B点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为540牛
    【答案】 C
    【考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滑轮组及其工作特点
    【解析】【分析】(1)对配重进行受力分析,根据二力平衡原理计算出配重绳子上的拉力F;对动滑轮进行受力分析,计算出杠杆A点产生的拉力FA;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计算出B点的拉力F1 , 并且找到B点拉力与配重的重力等之间的数学关系式;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B点的拉力F2 , 借助 F1:F2=2:3 计算出动滑轮的重力;
    (2)使用上面同样的方法计算出配重对地面的压力为50N和90N时,B点施加的向下的拉力;
    (3)将FB=400N代入关系式计算配重对地面的压力;
    (4)配重刚好被拉起,即它对地面的压力为0,根据上面的关系式计算出B点的拉力。
    【解答】当配重在地面上保持静止状态时,它受到的绳子的拉力F为:F=G-FN;
    因为动滑轮上有2段绳子承担物重,
    因此杠杆A点受到的拉力:;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得到:;

    因为: AB=3BO ;
    所以:AO=2BO;
    那么:;
    即:;
    当压力为85N时,;
    当压力为60N时,;
    因为: F1:F2=2:3 ;
    所以:;
    解得:G动=30N;
    A.当配重对地面的压力为50N时,B点向下的拉力为:

    , 故A错误;
    B.当配重对地面的压力为90N时,B点向下的拉力为:

    , 故B错误;
    C.健身者在B点施加400N竖直向下的拉力时,
    根据得到:

    解得:FN=35N,故C正确;
    D.配重刚好被拉起,即它对地面的压力为0,
    根据得到:

    因为人的最大拉力等于体重500N,因此配重不可能匀速拉起,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本题共8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16.如图为太阳、地球和月球运行关系示意图,图中圆弧实线表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圆形虚线表示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轨道。

    (1)当地球和月球运行到图示位置时,地球上人们看到的月相是________。
    (2)据目前所知,太阳系内只有地球上有高级智慧生命。地球生命得以存在的条件是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 (1)新月
    (2)地球表面有大气或液态水或温度适宜等
    【考点】阴历与月相的关系,月球的概况
    【解析】【分析】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
    【解答】(1)当月球在地球和太阳中间时,太阳照射到月球的光无法反射到地球上,所以这时候是新月;
    (2)地球能够出现生命的条件是水,水是生命之源;大气层对地表生物的保护,大气层可以保护生物不被大量的紫外线照射;其次地球的昼夜温差不大;
    故答案为:(1)新月;(2) 地球表面有大气或液态水或温度适宜等。
    17.元素周期表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工具。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不同种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__不同。
    A. 相对原子质量                                  B. 质子数                                  C. 中子数
    (2)第3号元素属于________(选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3)第12号元素和第17号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
    【答案】 (1)B
    (2)金属
    (3)MgCl2
    【考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1)根据元素定义分析;
    (2)根据元素名称带“钅”为金属元素分析;
    (3)根据化学式书写方法分析。
    【解答】(1) 不同种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2) 第3号元素为锂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3) 第12号元素和第17号元素组成化合物是氯化镁,化学式为 MgCl2 ;
    故答案为:(1)B;(2)金属;(3) MgCl2 。
    18.  2019年4月,科学家借助基因改造技术,将病人自身体内细胞转变成干细胞,让这些干细胞________成心肌细胞和可生成血管的细胞,制成“生物墨水”,成功打印出“完整”的3D心脏。由于3D心脏的原材料来自病人自身,有望攻克心脏移植中受体出现排异反应的难题。从免疫角度来说,受体出现排异反应时移植的心脏相当于________。
    【答案】 分化;抗原
    【考点】细胞的分裂、生长与分化,特异性免疫
    【解析】【分析】细胞分裂所产生的新细胞,起初在形态、结构方面都很相似,并且都具有分裂能力。后来除了一小部分细胞仍然保持着分裂能力以外,大部细胞失去了分裂能。在生长过程中,这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结果就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组织。
    【解答】干细胞形成心肌细胞和血管细胞,与干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完全不同,属于分化过程;从免疫角度来看,移植的排异反应中的心脏,相当于抗原,只有抗原能够引起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分化;抗原。
    19.如图是同学们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部分装置图。向烧杯中加人适量水,一段时间后,试管中的白磷被引燃。

    (1)上述实验现象说明了生石灰和水反应是一个________(选填“放热”或“吸热”)过程。
    (2)实验中涉及到的两个化学反应都属于反应基本类型中的________反应。
    【答案】 (1)放热
    (2)化合
    【考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识别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1)根据燃烧条件确定反应的放热情况分析;
    (2)根据化合反应定义分析,化合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
    【解答】(1)白磷能被引燃,说明生石灰与水反应是放热过程;
    (2)氧化钙与水反应和磷燃烧都属于化合反应。
    故答案为:(1)放热;(2)化合。
    20.小敏对“物体在水中浸没前受到的浮力是否与浸入深度有关”进行了研究。

    (1)将一长方体金属块横放,部分体积浸入水中时,在液面所对的烧杯壁作一标记线,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甲(如图甲)为________牛;再把金属块竖放浸入同一杯水中,当________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下(如图乙)。比较发现下F甲=F乙小敏得出:浸没前物受到的浮力与浸入深度无关。
    (2)图中两种状态时,金属块底部受到水的压强P甲________P乙(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答案】 (1)1.6;水面与标记线相平
    (2)小于
    【考点】压强大小比较,阿基米德原理
    【解析】【分析】(1)首先弄清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然后根据指针位置读出F甲;水面到达的刻度线相同,说明受到的浮力相等,比较二者深度是否相同即可;
    (2)根据公式可知,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解答】(1)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5N,分度值是0.2N,那么F甲为:1N+0.2N×3=1.6N;再把金属块竖放浸入同一杯水中,当水面与标记线相平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比较发现下F甲=F乙 , 小敏得出:浸没前物受到的浮力与浸入深度无关。
    (2)根据图片可知,金属块底部在甲中的深度小于在乙中的深度,根据可知,p甲<p乙。
    21.夏至前后,杨梅成熟,杨梅园里杨梅挂满枝头,喜迎游客前来品尝采摘。
    (1)杨梅树生长所需的水和无机盐经根吸收后通过木质部中的________向上运输。
    (2)品尝杨梅时,游客感到口味鲜甜的过程为:味觉感受器→传入神经→________。
    (3)患糖尿病的某游客过量食用杨梅后血糖含量明显升高,为降低血糖浓度需要注射胰岛素,胰岛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 (1)导管
    (2)大脑皮层中的味觉中枢
    (3)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口服后会被消化道消化,失去功效
    【考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导管的位置和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解析】【分析】导管指维管植物木质部由柱状细胞构成的水分与无机盐长距离运输系统,次生壁厚薄不匀地加厚,端壁穿孔或完全溶解,从而形成纵向连续通道。反射弧是指执行反射活动的特定神经结构。从外周感受器接受信息,经传入神经,将信息传到神经中枢,再由传出神经将反应的信息返回到外周效应器。实质上是神经元之间的特殊联络结构。胰岛素是由胰脏内的胰岛β细胞受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如葡萄糖、乳糖、核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素等的刺激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
    【解答】(1)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是通过导管来运输的;
    (2)味觉形成于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传入神经把味觉感受器接收的刺激传递到大脑皮层中的味觉中枢中,从而味觉;
    (3)胰岛素是蛋白质无法被消化吸收器官直接吸收,会被分解成氨基酸进入血液,而胰岛素必须以蛋白质的形成进入血液中才能降低血糖;
    故答案为:(1)导管;(2)大脑皮层中的味觉中枢;(3)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口服后会被消化道消化,失去功效。
    22.如图是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常用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同学用石灰石和稀盐酸来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气体,他应选用的实验装置是________。(选填字母)
    (2)乙同学用加热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实验过程中发现装置A的试管口有少量水滴。这些水不是生成物的理由是高锰酸钾不含________。
    (3)丙同学在选用B装置探究“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实验时,老师要求他补充“在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试管中加入适量水,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的实验,增补该对照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
    【答案】 (1)BD
    (2)氢元素
    (3)排除水中加入二氧化锰也会产生氧气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解析】【分析】(1)根据发生装置选择看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收集装置选择看气体密度与溶解分析;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3)根据实验中干扰因素要用对比实验排除分析。
    【解答】(1) 用石灰石和稀盐酸来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气体, 应选择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即B,二氧化碳要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选D;
    (2)因高锰酸钾中不含氢元素,所以不能生成水;
    (3)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水, 排除水中加入二氧化锰也会产生氧气 ,所以要补充二氧化锰与水混合的实验;
    故答案为:(1)BD;(2)氢元素;(3) 排除水中加入二氧化锰也会产生氧气 。
    23.某工厂发货传输分拣线示意如图,等间距排列的相同货物先被传送带匀速运送到工作台,在工作台AB上匀速下滑时被扫描,后滑至水平工作台BC,最后在C点静止时被机械手臂取走进行分类。传送带与AB、AB与BC都平滑连接,AB与BC材料相同,且长度均为1米,空气阻力忽略不计。

    (1)若货物对AB的压力小于对BC的压力,则货物在AB上减小的机械能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BC上减小的机械能。
    (2)若机械手臂每隔3秒钟取走一件货物,传送带运动的速度为0.8米/秒,为防止货物的碰撞与堆积,货物之间的距离d至少为________米。
    【答案】 (1)小于
    (2)2.4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
    【解析】【分析】(1)货物在下滑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功,因此它机械能的减少量等于克服摩擦力做的功;AB和BC段长度相同,根据W=fs可知,克服摩擦做的功由摩擦力的大小决定;
    (2)货物之间的距离就等于货物在3s内通过的距离,根据s=vt计算即可。
    【解答】(1)AB和BC段材料相同,即粗糙程度相同,因为AB段的压力小于BC段的压力,所以AB段的摩擦力小于BC段的摩擦力;根据W=fs可知,当它们长度相同时,AB段克服摩擦做的功小于BC段克服摩擦做的功;因为货物机械能的减少量就等于克服摩擦做的功,所以货物在AB段减小的机械能小于在BC段减小的机械能;
    (3)货物之间的距离至少为:s=vt=0.8m/s×3s=2.4m。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3分,共45分)
    24.同学们学习了“光的折射”后,知道了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那么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是否成正比呢?

    【建立猜想】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可能成正比。
    【实验探究】同学们测得了四组实验数据。
    第2次实验如图所示,请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
    实验序号
    1
    2
    3
    4
    入射角
    20°
    40°
    60°
    80°
    折射角
    13°
    ⑴________
    35°
    41°
    【实验结论】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⑵________(选填“成正比”或(“不成正比”)。
    【评价与交流】根据实验数据,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⑶________
    【答案】 25°;不成正比;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增大值小于入射角增大值(合理即可)
    【考点】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1)弄清分度盘上的分度值,然后读出第2次的折射角;
    (2)将第2组数据和第1组数据比较,分别求出入射角的比值和折射角的比值,如果二者比值相等,那么折射角就与入射角成正比;
    (3)对比两组之间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增大量即可。
    【解答】【实验探究】分度盘上每个大格表示20°,每两个大格之间分为4个小格,那么分度值就是:20°÷4=5°;那么第2次实验中折射角的度数是25°;
    【实验结论】对比第1组和第2组数据:折射角度数之比:25°÷13°≠2;
    入射角度数之比:40°÷20°=2;
    因为折射角的度数之比不等于入射角度数之比,
    所以折射角和入射角大小不成正比;
    【评价与交流】对比第1组和第3组数据:折射角增大:35°-13°=22°;
    入射角增大:60°-20°=40°;
    因为:22°<40°;
    所以: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增大值小于入射角增大值。
    25.兴趣小组为了探究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分解葡萄糖的快慢,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在葡萄糖溶液中加入酵母菌,混匀,制成酵母葡萄糖酸,慢步适宜温度下水浴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定葡萄糖初始浓度值为44.1克·升¯¹。
    ②取12支试管,等分成A、B两组,在A组试管中各加入5毫升酵母葡萄糖液,同时,在两组试管中________,将两组试管同置适宜温度下水浴加热。
    ③15分钟后测定葡萄糖浓度值,求平均值,再分别计算有氧、无氧条件下分解葡萄糖的速率,数据记录如下表。
    葡萄糖浓度/克·升¯¹
    葡萄糖分解速率/克·(升·分钟)¯¹
    A组
    33.6
    0.7
    B组
    38.1
    __________
    (1)②中空白处的步骤为________。
    (2)表中空白格的数值为________。
    (3)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4)实验中置于适宜温度下水浴加热的目的是________。
    【答案】 (1)各加入5毫升酵母葡萄糖液并密封
    (2)0.4
    (3)其他条件相同时,酵母菌有氧条件下分解葡萄糖比无氧条件下要快
    (4)保持温度恒定,使酶的活性较高,有利于分解葡萄糖
    【考点】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通常以分解葡萄糖为主),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合成大量ATP的过程。无氧呼吸是指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动植物细胞把糖类等有机物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
    【解答】(1)实验过程中要控制变量,由实验可知,该实验的变量是有无氧气,因此其他的量要都一样,因此A组试管加入5毫升酵母葡萄糖液,没有密封,则A组是研究有氧条件下的分解,则B组一定是无氧条件下的分解,所以B组试管中要各加入5毫升的酵母葡萄糖液并密封;
    (2)B组试管中初始葡萄糖浓度为 44.1克·升¯¹ ,而15分钟后葡糖糖浓度为 38.1克·升¯¹ ;则葡萄糖的分解速率为:(44.1-38.6)÷15=0.4 克·(升·分钟)¯¹ ;
    (3)A组是有氧条件下的分解,B组是无氧条件下的分解,由其分解速率可知,有氧条件下分解速率更快;
    (4)酵母菌的 分解过程中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的影响,水浴加热可以加快反应速率,使反应现象更明显;
    故答案为:(1) 各加入5毫升酵母葡萄糖液并密封;(2)0.4;(3) 其他条件相同时,酵母菌有氧条件下分解葡萄糖比无氧条件下要快;(4) 保持温度恒定,使酶的活性较高,有利于分解葡萄糖。
    26.材料一:1673年,玻义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密闭的曲颈瓶中加热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冷却后打开容器,称量金属灰的质量,发现与原来金属相比质量增加了。
    材料二:1703年,施塔尔提出“燃素学说”,其主要观点有:
    ①    燃素是组成物体的一种成分,一般条件下被禁锢在可燃物中;
    ②燃素在可燃物燃烧时会分离出来,且燃素可穿透一切物质。
    材料三:1756年,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他将金属铅装入容器后密封、称量。然后把容器放到火上加热,白色的金属变成了灰黄色,待容器冷却后再次称量,发现容器的总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罗蒙诺索夫对此的解释是:“容器里原来有一定量的空气,且容器中的空气质量减少多少,金属灰的质量就比金属增加多少,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后来,拉瓦锡等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定量实验,推翻了“燃素学说”,质量守恒定律得到公认。

    (1)由“燃素学说”可知,物质燃烧后质量应该减少。请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一个可以推翻“燃素学说”的事实:________。
    (2)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是基于金属加热后,增加的质量并非来自燃素而是来自________的假设。
    (3)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三,玻义耳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________。
    (4)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
    A. 分析问题应该全面、严谨
    B. 实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药品的选择
    C. 定量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D. 科学研究既要尊重事实,也要勇于创新
    【答案】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质量会增加(合理即可)
    (2)空气
    (3)打开容器前没有称量容器的总质量。
    (4)A,C,D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题中所给资料结合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1) 铁丝或镁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后质量会增加,可说明燃素学说的错误;
    (2)金属加热后质量增加, 增加的质量并非来自燃素而是来自于空气中的氧气;
    (3) 玻义耳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打开容器前没有称量容器的总质量 ;
    (4)A、 分析问题应该全面、严谨,正确;B、实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实验的设计与操作,错误;C、 定量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正确;D、 科学研究既要尊重事实,也要勇于创新 ,正确。
    故答案为:(1)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质量会增加 ;(2)空气;(3) 玻义耳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4)ACD。
    27.在验证焦耳定律(Q=I²Rt)中电热与电阻的定性关系时,实验小组出现了如图三种电路连接情况(已知R甲

    相关试卷

    2022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化学试卷(包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化学试卷(包含答案解析),共11页。

    2022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化学试卷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化学试题(原卷+解析):

    这是一份2021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化学试题(原卷+解析),文件包含2021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化学试题原卷版doc、2021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