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背景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背景图ppt课件,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作者介绍,知识链接,检查预习,2词语释义,拿不定主意,行动所留的痕迹,形容非常险峻的山势,裂开许多缝子,课文朗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梳理课文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2.理清课文说明的顺序,明确单句成段的句子的作用,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3.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1951年到北京市团委机关工作,次年参与建立北京地质学院,历任教务处科长、副处长,学报副主编、编审,地质学史研究室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出版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变幻多彩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在高温常压的情况下,由于温度的变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空气和生活的作用等而发生的机械崩解或化学变化的过程。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以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三种类型。
物理风化作用是由于温度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水的冻融交替所造成的的岩石的机械破碎过程,其结果是使岩石大块的变成小块的,坚硬的变为疏松的。
化学风化作用是岩石在水、氧气、二氧化碳等的作用下发生的化学分解过程,其结果不仅使岩石破碎而且使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改变,形成新的矿物。
生物风化作用是生物对岩石的破坏过程,主要有生物体对岩石的机械破坏和化学破坏两种方式。
犹豫( ) 踪迹( )低洼( ) 崩落( )裂缝( ) 腐蚀( )孔隙( ) 渗入( )刨刮( ) 沙砾( )掸去( ) 浑浊( )
山麓( ) 沟壑( )沉淀( ) 覆盖( )遗体( ) 琥珀( )犀牛( ) 龟裂( )帷幕( ) 钟鼎文( )楔形( )
犹豫:踪迹:海枯石烂:悬崖绝壁:
直到海水干枯,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腐蚀:浑浊:山麓:沉淀:龟裂:
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如铁生锈,氢氧化钠破坏肌肉和植物纤维。
(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从溶液中析出的难溶解的固体物质。
1.根据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第二部分(第5-29自然段):具体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第三部分(第30-31自然段):地球上还有更丰富的记录,号召读者去探求。
2.你如何理解课题“时间的脚印”?说说它的作用。
①“时间的脚印”是一个借喻,本体是“大自然中的岩石的各种变化过程”;②大自然的岩石,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变化,记录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地理环境变迁的故事,就像时间老人留下的脚印一样。③课题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抽象的时间具体化、形象化,更能吸引读者,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
1.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话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把时间拟人化,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生活实际,吸引读者。
2.第4自然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
没有偏离主旨。因为从作者的思路来看,这一自然段是插叙,由上文谈到岩石能记录时间,自然联想到“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紧接着,下一自然段再从比较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出“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这一问题。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3.第5自然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句话单独成段,有什么作用?
本段独句成段,是过渡句,也是过渡段。作者把时间的概念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引申到自然界中,总启下文,引出文章要说明的对象——岩石是怎样被自然界的各种因素改变的,又是怎样记下时间的。
4.岩石运动的规律是什么?这样的运动之中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规律: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变化: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5.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有哪两种?
①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②岩石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
6.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运动;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接近35亿年前的叠层石,成为研究生命起源时间点的重要线索
位于澳大利亚中西部的杰克山(Jack Hills)。这段绵延的丘陵成为了地球的早期资料库。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了证明地壳最早形成时间的锆石。
澳大利亚的尖峰石阵,可以说是自然与时间的产物。
7.文章结尾段有何作用?
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增长知识;还在于帮助我们找寻地下的宝藏,为人类造福。
1.第14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举建筑兰新铁路的例子;作比较:把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和地质作用的速度相对比。
2.第19自然段“根据计算,大约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中的“大约”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1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科学,都是U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1.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就是拟人化语言的运用,这样使说理深入浅出。在作者笔下,死气沉沉、没有生命的坚硬的岩石成了有着生命和活力的物体。能“躺在山野里”,会“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可以随着风一起“旅行”,可以“像书页一样平卧着”。这些本该属于人类的动作作者都给予了岩石,使岩石变得鲜活。而读者又对这些词语有很清楚的认识,这样,作者的意思便能很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并被读者所接受。拟人化的语言,使文章变得富有生趣,拉近了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2.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作者旨在向读者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文意,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举例子,如在说明人对岩石的破坏时,列举了修兰新铁路的例子;下定义,如第26自然段中对化石的说明;列数字,如“大约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使文章的说明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结合全文内容,梳理出本文的说明层次,看看作者是怎样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的。
文章首先通过问答,告诉读者时间是可以被记录的,并以岩石和铜壶滴漏为证;接着重点写了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对于这个问题,作者先说明岩石是怎样在外力作用下由大变小最后变成沙砾、泥土的,然后再说明岩石重新由碎石、泥沙聚集而成的过程,在重新成岩的漫长岁月,历史的遗迹被保存了下来,包括地质年代、地壳活动、地球历史的发展等。
1.关于时间的名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样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席勒
2.国学经典积累、诵读。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晋)陶渊明《杂诗》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
一生中精力充沛的青年时期不会再重复出现了,一天中也很难让早晨再出现一次。
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到头发白了,才知道后悔。
世间何物催人老?半是鸡声半马蹄。——(清)王九龄《题旅店》
世界上什么东西催促年华,使人变老?看来一半是鸡声,一半是马蹄声。
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作者借助生动有趣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岩石记录时间的特异功能。并说明地球上还有更丰富的记录,号召读者去探求。
生活中和大自然中保留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
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
岩石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
读懂大自然记录,造福人类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时间的脚印教学演示ppt课件,共5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记录时间的工具,时间的脚印,陶世龙,作者简介,背景链接,字词学习,整体感知,“时间漫谈”,“石头的毁灭与新生”,“石头上的故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8*时间的脚印课文内容课件ppt,共5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背景链接,预习检查与更正,字词读音,词语解释,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四部分,第三部分,整体感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8*时间的脚印优秀课件ppt,共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段落层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