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12)(课件)化学九年级上册-鲁教版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230929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6.3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12)(课件)化学九年级上册-鲁教版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230929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6.3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12)(课件)化学九年级上册-鲁教版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230929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6.3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12)(课件)化学九年级上册-鲁教版04](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2309299/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6.3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12)(课件)化学九年级上册-鲁教版05](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2309299/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6.3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12)(课件)化学九年级上册-鲁教版06](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2309299/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6.3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12)(课件)化学九年级上册-鲁教版07](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2309299/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6.3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12)(课件)化学九年级上册-鲁教版08](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2309299/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学年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教学演示课件ppt
展开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为气体,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固体(干冰)
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
在烧杯中放两支高低不同的蜡烛,向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倒入二氧化碳的一端向下倾斜
在铁架台上系一根细木棍,在木棍的两端各挂一个小纸袋,使其保持平衡,向其中一个小纸袋中倒入二氧化碳。
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向收集满CO2的软塑料瓶中加入1/3体积的水,立即盖紧瓶盖,振荡
⑴ 一般情况下,CO2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⑵ CO2不能供呼吸
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⑶ CO2跟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 = H2CO3
H2CO3 = CO2↑ +H2O
实验探究: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CO2,溶液会变成红色。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
猜想1、是水使紫色石蕊变红
猜想2、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红
猜想3、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生成物 使紫色石蕊变红
结论:水不使紫色石蕊变红
结论:二氧化碳不使紫色石蕊变红
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生成物使紫色石蕊变红
⑷ CO2与碱溶液反应
CO2+ Ca(OH)2 = H2O +CaCO3 ↓
CO2+2NaOH=Na2CO3+H2O
NaOH必须密封保存,原因是什么?
———产生温室效应
1、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
3、防止温室效应的方法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B、用干冰制造舞台云雾C、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干冰汽化吸收热量
2、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描述正确的是( )A、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试液变蓝B、二氧化碳可以像倾倒液体那样,从一个容器 倒入另一个容器 C、 干冰就是冰D、空气里二氧化碳浓度过大,会使人中毒死亡
3、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能说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是( )
4、下列有关物质的用途,既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又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乙醇用作汽车燃料 C、一氧化碳用于冶炼金属 D、二氧化碳用于灭火
5、将充满下列气体的四支试管分别倒立在水槽中,试管内水位上升最高的是( )
A、CO B、CO2 C、O2 D、CH4
6、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多的后果主要是( )
A、破坏臭氧层 B、产生酸雨C、产生温室效应 D、毒害作物
注意:区分和分离:区分是鉴别,就是根据物质的不同性质,确定不同容器中的物质是什么,容器中的物质是纯净物;而分离的对象是混合物,目的是把其中一种或数种物质与混合物中的其他物质分开。
8. 有四组气体,它们是:①H2和CO2,②N2和H2, ③O2与CO,④O2与 CO2,能区分这四组气体的 同一种方法是( ) A.用燃着的木条 B.溶于水中看溶解性 C.用澄清的石灰水 D.用紫色石蕊试液
【解析】H2和CO具有可燃性;CO2、N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O2能够支持燃烧。四组气体溶于水无明显现象,因而B的方法不适宜于区分;C、D的方法只能区别出①④,而②③不能区分,故B、C、D均不正确。
9、将O2、 N2、CO、CO2四种气体的混合物依次通过氢氧化钠溶液、灼热的氧化铜粉末、灼热的铜丝,则最后余下的气体是(设参加反应的气体均被完全消耗) ( ) A. N2 、 O2 B. N2、 CO2 C. N2、CO D. N2
1、在盛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上或石 灰水表面会出现一层白膜是 ,(填化学式)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洗去这层白膜可用 ,反应的化学方程为 。
CO2 + Ca(OH)2 = CaCO3 ↓ + H2O
CaCO3+ 2HCl = CaCl2 + CO2 ↑ + H2O
2、冬天在教室里关门窗上课,教室内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使人感到发困,教室内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的原因是 ,若想收集教室内的空气进行检验,你的收集方法是 ,要改善室内空气你采取的方法是
呼出的二氧化碳不能及时扩散
用针筒抽取教室内的空气
1、装置A中反应现象是 有关方程式为 装置B 中反应现象是 有关方程式为装置C中反应现象是
CO2+ H 2O =H 2 CO 3
下面的蜡烛火焰先熄灭,上面的蜡烛火焰后熄灭。
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2、 “老苗月饼”袋内有一小纸袋,上面写着“干燥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请勿食用”等字样
(1)生石灰(CaO)可做干燥剂的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2)小建同学对它做了一系列探究,获得较多收益,其方案如下:
CaO+H2O=Ca(OH)2
取足量小纸袋中固体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稀盐酸
变质后的物质有CaCO3
1、为了使用石灰浆[Ca(OH)2]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更潮湿?
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石灰浆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所以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更潮湿
2、在印尼、意大利等国家,有一些奇怪的峡谷。当人们带着狗走进峡谷时,狗会昏到在地上人却安然无恙。当人们弯腰救狗时,也会很快感到头晕,但如果马上退出峡谷,狗就会没事了。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因为峡谷内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低处二氧化碳的含量多,二氧化碳不能供给人和动物呼吸,所以人和动物在峡谷里就会感到头晕。
1、你能设计一个实验以确定人是否可以安全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吗?
将蜡烛放到菜窖中,看蜡烛火焰是否熄灭,如果蜡烛火焰熄灭说明菜窖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较大,人就不能进入。
2、设计实验证明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
打开汽水瓶盖,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另一端伸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可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
2.(2009·苏州中考)自然界中存在氧循环和碳循环,其中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的是( ) A.水的吸收 B.动植物的呼 C.光合作用 D.燃料的燃烧
【解析】:水能吸收二氧化碳,但生成碳酸,A错;动植物的呼吸、燃料的燃烧是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故B、D也错;光合作用是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过程,故答案为C。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或使用氢能、核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 植树造林
知识回顾
归纳总结:反应原理、制取装置、验证验满方法,是研究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主要内容,具体的研究思路是,确定制备气体的反应原理,也就是确定反应物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确定气体的制取装置,气体制取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确定气体验证、验满方法,一般而言,气体验证、验满利用的是气体的——(化学性质)。
确定制备气体的反应原理制取某一气体的途径可能有多种,制取气体的药品选择不同,它直接影响到实验装置的选用,实验时操作是否方便以及实验的效果。一般从反应条件的难易、反应原料是否易得、反应速度快慢、产生的气体是否便于收集、是否环保等因素进行比较.
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物的状态
发生装置确定的依据是?
气体的密度、溶解性、气体是否与水反应等
气体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是?
(4)暗红色粉末变为 黑色
产生废物少或减少污染或加热需要热量少或反应时间短或利于分组及家庭实验
CuO+CO = Cu+CO2
【解析】①既能证明CO2的密度比空气大,还能证明CO2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②是验证CO2和石灰水的反应,③是验证CO2和水反应后溶液显酸性,④是单纯验证CO2密度比空气大的实验。
2.“雪碧”是一种无色的碳酸饮料,将少量“雪碧”滴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然后再加热,溶液颜色的变化是( )A.先变蓝后变紫 B.变红后颜色不再改变C.先变无色后变红 D.先变红后变紫
CaCO3+2HCl====CaCl2+CO2↑+H2O
不合理,CO2溶于水生成的碳酸也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不合理,煮沸不能将HCl除尽,溶液仍显红色
CO2+ Ca(OH)2==CaCO3+H2O
验证CO2与Ca(OH)2能发生反应
入,的CO2气体体积远大于A中溶液的体积,说明CO2和NaOH发生了反应
关闭K时,B中的溶液无明显变化且通
5.微型化学实验使用药品的量很少,产生的废弃物也很少,因此被誉为绿色环保的化学实验。用如图微型仪器完成制并检验CO2的实验只消耗了0.55 g 10%的盐酸。求:
(1)产生CO2的质量是多少克?(结果保留三位小数)(2)如果10%的盐酸密度为1.1 g/cm3,消耗盐酸的体积是多少毫升?(3)通常完成这个实验大约需10%的盐酸5 mL,这是微型实验用药量的多少倍?
【解析】(1)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73 44 0.55 g×10% x
答案:(1)0.033 g (2)0.5 mL (3)10倍
上下移动量筒使液面向相平
关闭弹簧夹从长颈漏斗中注入水,若长颈漏斗的颈中出现一段稳定的水柱则气密性良好
关闭弹簧夹提高量筒的液面则若保持水面的高度不变则气密性良好
防止CO2溶于水或CO2与水反应
7、在化学实验技能考试做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实验后,废液桶中有大量的盐酸与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不考虑其他杂质)。为避免污染环境并回收利用废液,化学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取废液桶上层清液共11.88 kg,向其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21.2%的碳酸钠溶液。所得溶液pH与加入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右图所示:(1)通过下图可知,当碳酸钠溶液质量加到 kg时,废液恰好处理完(盐酸与氯化钙的混合溶液完全转化成氯化钠溶液)。
(2)此时所得溶液能否用于该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小麦选种(选种液要求氯化钠的 溶质质量分数在10%~20%之间)?请通过计算回答。
解:设Na2CO3与HCl反应生成NaCl、CO2的质量分别为x1、y1,与CaCl2反应生成 NaCl 、CaCO3 的质量分别为x2、y2
Na2CO3+2HCl=2NaCl+CO2↑十H2O 106 117 44 10 kg×21.2% x1 y1
Na2CO3+CaCl2=CaCO3↓+2NaCl 106 100 117 5 kg×21.2% y2 x2
x1= 2.34 kg y1=0.88 kg x2=1.17 kg y2= l kg
恰好处理完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可以作为生物兴趣小组的选种液。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示范课免费ppt课件: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示范课免费ppt课件,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认识二氧化碳,你的猜想,你的实验方案,塑料瓶变瘪,二氧化碳能溶于水,CO2固体,人工降雨,干冰冷饮,下层蜡烛比上层先熄灭,不可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课前预习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课前预习ppt课件,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二氧化碳的循环,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用途,工业原料,人工降雨,气体肥料,干冰升华吸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图片ppt课件: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图片ppt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CO2气体,无色液体,雪花状固体,干冰的用途,实验一,想一想,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量,保护绿色植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