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
展开课题: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小组合作做实验探究的必要性,乐于根据观察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学生自主探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观察、实验中发现问题,能科学合理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充分经历探究、设计、交流的过程。
教学准备:
铁垫圈、双面胶、绳子、大小相同的纸(每组3张)、小刀、架纸的盒子、5层瓦楞纸、科学记录单、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你们看,老师手里有一张我们常用的白纸,如果把它平放在这个架上。然后,在纸的中间放这样的铁垫圈,猜一猜这张纸会怎样?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抵抗弯曲,用什么办法能增强材料抗弯曲的能力?我们提倡节约,不增加材料,不利用其他任何材料,能不能来增强这张纸的抗弯曲的能力呢?
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能力的实验研究
1、同学们推测形状改变可以增强材料抵抗弯曲的能力,这个想法究竟对不对呢?下一步你们准备怎样继续研究?(用一张纸平的用垫圈试试看它的抗弯曲能力,再把它折成其它形状用垫圈试试看。)
2、可以折哪些形状呢?也就是说:你们估计哪些形状有好的抗弯曲能力呢?我们形状用图来表示,平的纸,这边看过来是平的,用一条直线表示。请学生上台板画要折成的形状。
4、实验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学生议一议。
师演示,刚才的白纸我是竖着放的,这个波浪形的纸我该怎么放呢?让学生明确纸的宽度要保持不变。
[出示温馨提示] :每张纸只能折一种形状;用好材料里的一根线;实验前先预测,再实测,填写记录单。
5、分发材料,学生实验。
6、汇报数据,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7、得出结论:改变形状能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形状不同抗弯曲能力也不同。
三、瓦楞纸板的研究
1、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很多材料都是通过改变形状来达到抗弯曲的目的的。
2、出示图片,比如这种纸箱。见过它吧,它有什么用?它是什么材料做的?怎么这么牢固呢?让我们剥开它,好好研究一下。
3、学生拿出抽屉里的瓦楞纸板,剥开,观察。
4、汇报发现:纸板有几层?每层的厚薄、软硬、形状如何?
5、你认为瓦楞纸板抗弯曲能力强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作出自己的解释。
6、出示书上的资料,读一读。
四、延伸
1、生活中,这样的材料还有很多,比如这些钢材,[出示图片],教师解释原理。
2、课后小调查: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改变形状来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探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情感,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引入,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瓦楞纸板的研究,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