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节 流水地貌第1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2.1流水地貌(第1课时)
【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识别3~4种地貌。
【学习目标】
1.运用视频和图像资料,能识别常见的流水堆积地貌和流水侵蚀地貌。
2.运用资料,描述流水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流水侵蚀地貌在不同区域的表现形式。
2.流水堆积地貌在不同区域的表现形式。
难点:冲积扇和三角洲的异同点。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提问:美轮美奂的红石峡谷,九曲十八弯的河流是如何形成的?它们都分在哪里?
新课讲授:
一、流水侵蚀地貌
过渡:在河流不同的河段会形成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由于地形落差的不同,河流侵蚀的作用力形式也不一样 。上游多表现为下蚀和溯源侵蚀,下游侧蚀作用表现较为明显。
1.不同河段的侵蚀作用力差异
活动:河流在不同河段流水侵蚀作用力的差异?让学生通过观察不同河段下是下蚀、侧蚀和溯源侵蚀的原理及表现。
2.河流的上游河段的河谷形态
活动:通过观察上游河谷的地貌形态得出,上游河道多呈现出“V”字型。
3.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河谷形态及形成原理
活动:通过观察中下游河段,流水的侧蚀作用,河道裁弯取直和牛轭湖的形成过程的动画演示,归纳中下游河道流水作用力的形式。
欣赏几组代表性的流水侵蚀地貌形态,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丹霞地貌和瀑布景观。
4.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地貌特点和形成原理
活动:阅读课本P41页相关图文材料,思考:
(1)结合所学知识,描述雅鲁藏布大峡谷地貌的主要特点。
(2)结合新生代发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相关知识,查看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讨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形成与哪些因素密切相关。
参考答案:
(1)雅鲁藏布大峡谷,峡谷深且险峻、长且弯曲,两侧山体较为陡峭。
(2) 雅鲁藏布大峡谷形成的直接原因与该地区地壳三百万年来的快速抬升有关。同时,由于该地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巨大,流速快,侵蚀(底蚀、侧蚀)作用强。总体上看,大峡谷是地壳上升和流水下切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流水堆积地貌
过渡:在河流的出山口,中下游及入海口处,表现为流水的堆积地貌,不同区域的堆积地貌表现为不同的特征。
1.河流在出山口处的地貌形态
活动:通过观察河流在出山口处的图片,总结归纳出山口处冲积扇地貌形态。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的河流堆积扇状地貌。它是冲积平原的一部分,规模大小不等,从数百平方米至数百平方公里。
2.河漫滩是如何形成的
活动:观察河漫滩在不同阶段的形成过程,总结归纳河漫滩平原的特点及分布规律。
河漫滩:在地形较平坦的河段,水流速度较缓,侧蚀作用和堆积作用较强,洪水期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枯水期河流堆积体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多个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因此,有河漫滩出现的地方(一般中下游多见),水位季节变化一般较大,地形也较平坦。
3.河口三角洲的位置及形成原理
河口三角洲:河流入海口附近,地形平坦,加之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速度较缓,河流自上游携带的泥沙堆积于河口,形成三角洲。
4.对比分析山前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的异同点
活动:通过对比分析山前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的形成原理和位置关系,对比分析二者的异同点。
参考答案:
相同点:形状上大概都呈现出三角形,都属于流水堆积地貌。
不同点:位置不同,冲积扇分布在出山口地区,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冲积扇土壤颗粒相对偏大,三角洲土壤颗粒相对偏小;冲积扇从扇顶到扇缘有一定的坡度,三角洲地形更为平坦;三角洲的堆积过程要受到海水的顶托作用。
课堂练习:
见课件。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图文资料探究流水地貌形态,知道了流水地貌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形成原理。能够区分不同河流位置的流水地貌形态,可以分析描述不同流水地貌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是学生接触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学习基础。目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精力不够,需要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结合身边实例进行分析讲解,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第一节 城乡空间结构获奖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第一节 城乡空间结构获奖第1课时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程引入,讲授新课,知识拓展,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1课时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思路,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城镇化第1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城镇化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