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流水地貌练习
展开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2019·济宁高一检测)下面图a为某河流不同河段及其横剖面示意图,图b为某地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a中①~④处沉积物颗粒的变化规律是( )
A.由细到粗 B.由粗到细
C.先变粗,后变细 D.先变细,后变粗
2.图b所示地貌景观,最有可能位于图a中的(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解析】1选B,2选A。第1题,①~④处位于上游到下游不同河段,地势趋于平坦,河水搬运能力逐渐减弱,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第2题,图b地貌景观为瀑布,最有可能位于河流上游,即图a中的①处。
(2019·嘉兴高一检测)如图为某地理研究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砾石景观常见于大河的( )
A.下游泥滩B.中游凸岸
C.上游凹岸D.入海口处
4.下列地貌形态中与图中砾石滩成因最为相似的是( )
A.风蚀蘑菇 B.移动沙丘
C.冲积扇 D.花岗岩风化球
【解析】3选B,4选C。第3题,图示砾石景观属于沉积景观,常见于大河的凸岸,凸岸是沉积岸,可能有砾石沉积形成。河源一般位于高山区,以风化、侵蚀作用为主。凹岸是侵蚀岸,没有沉积物堆积。入海口多是泥沙沉积形成的三角洲景观,没有砾石沉积。第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图中砾石滩存在于河流凸岸,河流沉积作用形成。冲积扇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移动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花岗岩风化球是风化作用形成。
(2019·北京高一检测)读某种类型灾害现场图,完成5、6题。
5.图中灾害类型是( )
A.干旱B.泥石流
C.滑坡D.地面沉降
6.该类型灾害( )
A.多发生在平原地区B.多发生于我国冬季
C.成因与人类活动无关D.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
【解析】5选C,6选D。第5题,读图可知,图中岩体或土体将道路掩埋,因此灾害类型为滑坡。第6题,滑坡多发生在山区,降水集中的夏季是多发季节,人类活动会加剧滑坡的发生,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
【新思维·新考向】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世纪金榜导学号
在学习河流沉积地貌时,有位教师带领同学们做了下面的实验,说明山麓冲积扇的形成。
实验材料:
小米、绿豆、黄豆等,矿泉水瓶,书,白纸。
实验步骤:
Ⅰ.将白纸平铺在桌上;
Ⅱ.将书本打开并倾斜放在桌面上;
Ⅲ.将小米、绿豆、黄豆的混合物自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
Ⅳ.观察在白纸上形成的堆积体的外形特点。
(1)小米、绿豆、黄豆的混合物在书本前的堆积体外形是否具有山麓冲积扇的特征?
(2)水流搬运物体的重量与水流速度的6次方成正比。据此推想,山麓冲积扇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分布有什么规律?
(3)这个实验能否反映山麓冲积扇不同颗粒沉积物的分布规律?为什么?
(4)如何改进这个实验?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堆积体的外形呈半圆锥状,与冲积扇形状类似。第(2)题,从出山口到冲积扇扇缘,由于流速减缓,搬运物体重量减轻,沉积物的颗粒由大变小。第(3)题,从实验可看出,小米、绿豆、黄豆的混合物,从书滑落到桌子上时,由于坡度变小,堆积在桌子上,模拟的外力作用是堆积,但由于所选的混合物颗粒形态、大小不同,导致实验中冲积扇的沉积物颗粒大小分布与实际情况出现相反状况。第(4)题,可用塑料或玻璃器具替代书本;用泥沙替代小米、绿豆、黄豆的混合物,把泥沙和水一起倒下。
答案:(1)具有。
(2)从冲积扇顶端到边缘,沉积物颗粒呈现由大到小的分布规律。
(3)不能,因为没有水流挟带,混合物完全受重力和惯性作用,较大颗粒会出现在外缘。
(4)可用塑料或玻璃器具,把泥沙用水搅和倒下,就能够显示出不同颗粒的沉积状况。
关闭W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课时练习,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陆地水资源更新起重要作用的是,水灾多发区主要分布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时练习,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从地壳到地心,b圈层的主体是,岩石圈的下界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湘教版 (2019)第三节 海洋与人类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地理湘教版 (2019)第三节 海洋与人类同步达标检测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