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

    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第1页
    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第2页
    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及答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孔子和老子,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课前预习和回忆初中所学知识,梳理本课基础知识,明确基本的时空定位,知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主张。2.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发展壮大、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的相关史实,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3.通过分析变法运动与社会大变革之间的关系,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和历史发展的趋势。自主预习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春秋时期:  2.战国时期:  3.政治特征:  4.华夏认同: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的表现(1)  (2)  (3)  (4)  2.变法运动(1)背景:  (2)目的:  (3)成果:  (4)商鞅变法时间:         内容: ;  ;  ;  ;  ;   影响:    三、孔子和老子1.孔子(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政治思想:  (3)教育思想:  (4)整理六经:  2.老子(1)道家学派的创始人。(2)  (3)  (4)  四、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1)  (2)  (3)  2.百家争鸣的内涵  3.各学派的主张(1)儒家:  (2)道家:  (3)墨家:  (4)法家:  4.百家争鸣的影响(1)  (2)  核心素养专练一、选择题1.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  )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 D.是井田制瓦解的产物2.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现象进行了比较: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这说明(  )A.春秋时周礼尚未遭破坏B.春秋比战国时期社会更有序C.战国时期周王室加速衰微D.战国时期政治发生根本变革3.铁犁牛耕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A.商朝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4.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 B.实行什伍连坐C.奖励耕织 D.按军功授爵5.在西周的金文记录中已经有”“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华夏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6.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A.为政以德 B.有教无类C.仁者爱人 D.贵贱有序7.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决定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原因是 (  )A.诸侯争霸 B.土地私有制的出现C.铁农具的使用 D.初税亩的出现8.有关商鞅变法在秦国建立县制的说法,正确的有(  )以县制取代了封国制度 地方官员直接由国君任免 全国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 强化了中央集权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9.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10.韩非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这些主张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认可,最主要的原因是(  )A.严刑峻法可以使民众安分守己B.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C.施刑罚恰恰是爱民的表现D.适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需要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李斯《谏逐客书》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1)两则材料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汉书食货志》中对王制遂灭的态度如何?请你发表评价。  材料二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2)说出材料二中哪些属于史料,哪些属于史料解释,哪些属于历史评价。 参考答案  1.C 2.D 3.B 4.D 5.B 6.C 7.C 8.B 9.A 10.D11.(1)共识:变法使秦国富强。态度:作者对以井田制、分封制为代表的旧制度的覆灭持否定态度。评价:商鞅变法改变了秦国的旧俗和社会制度,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是一种进步的社会运动。作者以旧制度的覆灭和贫富分化现象否定商鞅变法,是片面的。(2)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史料解释:民贵君轻。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相关学案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共9页。

    (部编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板块1 第1单元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含解析):

    这是一份(部编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板块1 第1单元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含解析),共14页。

    高中历史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学案,共16页。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