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2版高考物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训练:39 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
展开(建议用时:40分钟)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并提出了原子具有核式结构
B. 光电效应揭示了光的粒子性,康普顿效应揭示了光的波动性
C. 氢原子光谱表明氢原子的能量是不连续的
D. 处于基态的一个氢原子吸收一个光子跃迁到 n=4 的激发态后,可能辐射出6种频率的光子
C 解析: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卢瑟福提出了原子具有核式结构,故A错误;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都揭示了光的粒子性,故B错误;氢原子光谱表明氢原子的能量是不连续的,故C正确;处于基态的一个氢原子吸收一个光子跃迁到n=4的激发态后,最多可辐射出3种频率的光子,故D错误。
2.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的模型是( )
A. 核式结构模型 B. “枣糕”模型
C. 道尔顿模型 D. 玻尔模型
A 解析: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的模型是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故选A。
3.(2020·江苏高考)“测温枪”(学名“红外线辐射测温仪”)具有响应快、非接触和操作方便等优点。它是根据黑体辐射规律设计出来的,能将接收到的人体热辐射转换成温度显示。若人体温度升高,则人体热辐射强度I及其极大值对应的波长λ的变化情况是( )
A. I增大,λ增大 B. I增大,λ减小
C. I减小,λ增大 D. I减小,λ减小
B 解析: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如图所示。
其特点是随着温度升高,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有增加,所以人体热辐射的强度I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强度的峰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所以λ减小。故选B。
4.在物理学发展的进程中,人们通过对某些重要物理实验的深入观察和研究,获得正确的理论认识。下列图示的实验中导致发现原子具有核式结构的是( )
D 解析:双缝干涉实验说明了光具有波动性,故A错误;光电效应实验说明了光具有粒子性,故B错误;题图C的实验是电磁波的发射与接收,与原子核无关,故C错误;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导致发现了原子具有核式结构,故D正确。
5.(多选)对光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个别光子的行为表现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行为表现出波动性
B. 光的波动性是光子本身的一种属性,不是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C. 光表现出波动性时,就不具有粒子性了,光表现出粒子性时,就不再具有波动性了
D. 光的波粒二象性应理解为:在某种情况下光的波动性表现得明显,在另外的某种情况下,光的粒子性表现得明显
ABD 解析:光是一种概率波,少量光子的行为易显示出粒子性,而大量光子的行为往往显示出波动性,A正确;光的波动性不是由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而是光的一种属性,这已被弱光照射双缝后在胶片上的感光实验所证实,B正确;粒子性和波动性是光同时具备的两种属性,C错误,D正确。
6.根据玻尔的原子模型,当氢原子吸收一个光子后( )
A. 氢原子的电势能增大
B. 氢原子的总能量减小
C. 电子绕核运动的动能增大
D. 电子绕核运动的半径减小
A 解析:处于低能级的氢原子吸收一个光子后跃迁到高能级,氢原子的总能量增大,电子的轨道半径增大,由 eq \f(ke2,r2)= eq \f(mv2,r),又Ek= eq \f(1,2)mv2,联立解得 Ek= eq \f(ke2,2r),可知电子的动能减小,由于库仑力做负功,则电势能增大,故A正确,B、C、D错误。
7.如图所示为光电效应的实验装置,锌板与验电器的金属球用导线相接。先让验电器带负电,金属箔片张开,当用一束紫外线照射锌板时,发生了光电效应。已知锌的逸出功为3.34 e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验电器内的金属箔张角变大
B. 验电器内的金属箔张角变小并最终闭合
C. 锌的截止频率为8.06×1014 Hz
D. 从锌板表面逸出的每一个光电子的初动能都相同
C 解析:由于光电效应使锌板上的电子逸出,锌板上剩余正电荷,首先与验电器上的负电荷中和,中和完后再使验电器带上正电荷,因此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先减小后增大,A、B错误;根据光电效应方程 hν-W=Ek,可知锌的截止频率ν0= eq \f(W,h)= eq \f(3.34×1.6×10-19,6.63×10-34) Hz=8.06×1014 Hz,C正确;从锌板表面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是确定的,但有些光电子从较深处逸出,初动能较小,D错误。
8.在光电效应现象中,用绿光照射光电管阴极,发生了光电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绿光强度越大,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越大
B. 绿光照射时间越长,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越大
C. 改用黄光照射时,一定不会发生光电效应
D. 改用紫光照射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变大
D 解析:根据Ekm=hν-W0,可知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光的强度和光照时间无关,故A、B错误;发生光电效应的条件是入射光的频率大于金属的极限频率,当改用黄光照射时,黄光的频率不一定小于极限频率,故有可能发生光电效应,故C错误;紫光的频率大于绿光的频率,根据Ekm=hν-W0,可知当增大照射光的频率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增大,故D正确。
9.(2020·天津模拟)如图所示为氢原子的能级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可以通过与能量为12.5 eV的电子碰撞的方式跃迁
B. 氢原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后,核外电子的动能增大,原子的电势能减小
C. 大量处于n=3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可辐射出2种不同频率的光
D. 用氢原子从n=2能级跃迁到n=1能级辐射出的光照射金属铂(逸出功为6.34 eV)时,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A 解析:用能量为12.5 eV 的电子轰击处于基态的氢原子,氢原子可以吸收其中的10.2 eV的能量跃迁到n=2的能级,故A正确;氢原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后,核外电子的运动轨道半径变大,根据k eq \f(e2,r2)=m eq \f(v2,r) 可知,电子的动能减小,原子的总能量变大,电势能变大,选项B错误;大量处于n=3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可辐射出C eq \\al(\s\up1(2),\s\d1(3))=3种不同频率的光,选项C错误;氢原子从n=2能级跃迁到n=1能级辐射出的光子能量为-3.4 eV-(-13.6 eV)=10.2 eV,则照射金属铂(逸出功为 6.34 eV)时,能发生光电效应,选项D错误。
10.如图所示为氢原子的能级图,用大量处于 n=2 能级的氢原子跃迁到基态时发射出的光照射光电管阴极K,测得光电管中的遏止电压为 7.6 V,已知普朗克常量h=6.63×10-34 J·s,元电荷e=1.6×10-19 C,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电子从阴极K表面逸出的最大初动能为 2.6 eV
B. 阴极K材料的逸出功为7.6 eV
C. 阴极K材料的极限频率约为6.27×1014 Hz
D. 氢原子从n=4能级跃迁到n=2能级,发射出的光照射该光电管阴极K时能发生光电效应
C 解析:最大初动能Ek=eUc=7.6 eV,故A错误;处于n=2能级的氢原子跃迁到基态时,发射出的光子能量为ε=hν=-3.4 eV-(-13.6 eV)=10.2 eV,根据Ek=hν-W0,得W0=hν-Ek=10.2 eV-7.6 eV=2.6 eV,故B错误;根据hνc=W0,得极限频率为νc= eq \f(W0,h)=6.27×1014 Hz,故C正确;从n=4能级跃迁到n=2能级,发射出的光子能量ε′=hν′=-0.85 eV-(-3.4 eV)=2.55 eV
A. 若将滑片P向B端移动时,电流表读数有可能不变
B. 若将滑片P向A端移动时,电流表读数一定增大
C. 若用红外线照射阴极K时,电流表中一定没有电流通过
D. 若用一束强度相同的紫外线照射阴极K时,电流表读数不变
A 解析:所加电压使光电子到达阳极,电流表中有电流通过,且可能处于饱和电流,当滑片P向B端移动时,电流表读数有可能不变,当滑片P向A端移动时,所加电压减小,则光电流可能减小,也可能不变,A正确,B错误;若用红外线照射阴极K时,虽然红外线的频率小于黄光的频率,但是不一定不能发生光电效应,电流表中不一定没有电流通过,C错误;若用一束强度相同的紫外线照射阴极K时,由于紫外线的频率大于黄光的频率,则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目减少,电流表读数减小,D错误。
12.(2020·哈尔滨模拟)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利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研究金属的遏止电压Uc与入射光频率ν的关系,描绘出如图乙所示的图像,由此算出普朗克常量h。电子的电荷量用e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甲 乙
A. 图甲中光电管两极间形成使电子加速的电场
B. 该金属的截止频率是νc
C. 图乙中图线的斜率即为普朗克常量
D. 用同种颜色的光照射该金属板,光照强度越大,遏止电压越大
B 解析:由题图甲可知,光电管的阴极电势较高,因此光电管两极间形成使电子减速运动的电场,A错误;由题图乙可知,当频率减小到νc时,即便两极间不加电压,回路中也没有电流,因此该金属的截止频率是νc,B正确;根据光电效应方程和动能定理有hν-W0=Ek,eUc=Ek,整理得Uc= eq \f(h,e)ν- eq \f(W0,e),因此题图乙中图线的斜率为 eq \f(h,e),C错误;由上式可知,遏止电压仅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因此用同种颜色的光照射该金属板,即使光照强度增大,遏止电压也不变,D错误。
13.如图甲所示,是某学校科技活动小组设计的光电烟雾探测器,当有烟雾进入探测器时,来自光源S的光会被烟雾散射进入光电管C,如图乙所示。烟雾浓度越大,进入光电管C中的光就越强,光射到光电管中的钠表面时会产生光电流,当光电流大于 10-8A时,便会触发报警系统报警。已知钠的极限频率为6.0×1014 Hz,光速c=3.0×108 m/s,元电荷 e=1.6×10-19 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甲 乙
A. 要使探测器正常工作,光源S发出的光的波长不能小于5.0×10-7 m
B. 探测器正常工作时,提高光源发出的光的频率,就能让报警器在烟雾浓度较低时报警
C. 光电管C中能发生光电效应是因为光发生了全反射进入C
D. 当报警器报警时,钠表面每秒释放的光电子数最少是6.25×1010个
D 解析:根据λ= eq \f(c,ν)=5×10-7m,可知要使探测器正常工作,光源S发出的光的波长不能大于 5.0×10-7m,A错误;探测器正常工作时,要想使报警器在烟雾浓度较低时报警,应提高光源发光的强度,B错误;光电管C中能发生光电效应是因为光发生了散射进入C,且入射光的频率超过了钠的极限频率,C错误;当报警器报警时,根据 n= eq \f(It,e)= eq \f(10-8,1.6×10-19) 个=6.25×1010个,可知每秒钟内电路中通过的电荷数为6.25×1010个,因此钠表面每秒释放的光电子数最少是6.25×1010个,D正确。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39: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39,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5mm=0,1 cm,lBC=27,47 m/s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39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含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39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的模型是,对光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科版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39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含答案: 这是一份鲁科版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39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的模型是,对光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