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光现象综合与测试课后作业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光现象综合与测试课后作业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实验题
1.如图甲所示,这是小明同学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为了让实验效果更明显,应选择较___________(选填“暗”或“亮”)的环境下进行实验。
(2)实验开始时,玻璃板应与水平桌面___________。然后只点燃蜡烛,移动未点燃的蜡烛,直到与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做是为了探究像与物的___________关系。
(3)玻璃板后不点燃的蜡烛却好像点燃了,若在蜡烛的位置放一光屏,光屏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像。
(4)如图乙所示,这是小明同学根据实验在方格纸上描绘的蜡烛和蜡烛的像位置图,分析图象可得出结论:___________。采用方格纸代替白纸的优点是___________(答案合理即可)。
2.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将棋子A放在透明玻璃板的一侧,看到玻璃板后有棋子A的像。
(1)透明玻璃板应________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选择另一个与棋子A完全相同的棋子B在玻璃板后的坐标纸面上来回移动,直到棋子B移到某一位置时,从不同角度观察,B与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乙,选择完全相同的棋子的原因是_________。
(3)若在棋子B和玻璃板之间竖直放置一张白纸,白纸上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棋子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__像(选填“实”或“虚”)。
3.小涵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一块薄玻璃板竖直立在铺有白纸的水平桌面上;
②取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蜡烛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并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完全重合,并用笔在白纸上标记出蜡烛A和蜡烛B的位置;
③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前面的步骤;
④用刻度尺分别测量蜡烛A和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
在此实验中:
(1)小涵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
(2)小涵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关系;实验中小涵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
(3)另一个小组的同学,将未点燃的蜡烛竖直在玻璃板后的桌面上移动,发现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总在未点燃蜡烛的上方偏高处,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什么?______
4.如图甲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坐标纸铺在水平桌面上,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一侧,看到玻璃板后有蜡烛A的像A′。
(1)为了确定像A的位置,拿一支与A相同的______(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坐标纸面上来回移动,直到蜡烛B与像A′______,分别记录像与物在坐标纸上对应点的位置。用坐标纸代替白纸做实验的好处是______;
(2)根据坐标纸上的信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3)若在蜡烛B和玻璃板之间竖直放置一张不透明的白纸,在玻璃板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
5.在“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树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1)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为了便于观察,实验应在_____(选填“较暗”或“较亮”)的环境中进行。
(2)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测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16厘米,可推算出蜡烛和它的像的距离是_____厘米。
(3)实验中,将点燃的蜡烛远离玻璃板,看到的像也会远离玻璃板,像的大小_____。(选填“变小”、“变大”或“不变”)
(4)多次实验后,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的位置连起来,这些连线与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的直线_____。
6.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中,如图甲所示,小华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径迹,接着她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如图乙),在纸板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由此得出______的结论。在图甲所示的实验中,如果让入射光EO靠近法线移动,则反射光OF______移动,如果让光沿FO方向射到镜面,会发现反射光沿OE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______。
7.小明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光的反射规律,其中有一个可折转的光屏小明同学还准备了一块平面镜、激光笔光源、直尺及铅笔。
(1)如图甲,让入射光线AO沿E射向镜面,在F光屏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保持入射点位置不变,若将入射光线AO逆时针转10°,则反射光线OB将__________(选填“逆时针”或“顺时针”)转_________;若光线沿BO入射,则经镜面反射后光线沿OA射出,这说明了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__________的。
(2)实验时,将平面镜水平放置,然后把一块标有刻度的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使一束光紧贴硬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改变__________(选填“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的方向,多测几组入射角和反射角,并记录(数据如下表),由上述数据可知:______________。
(3)在实验过程中,若将纸板倾斜,如图丙所示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________(选填“仍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纸板上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8.如图所示,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和一块厚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可以确定像的__________。实验中有同学从蜡烛一侧透过玻璃板看到像有“重影”,其原因可能是玻璃板的前后表面都发生了光的__________射。改善“重影”问题的办法是__________。解决问题后,移动点燃的蜡烛,多次测量并分析得出结论。
(2)小明发现上述实验中难于准确测量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且未用大小不同的物体进行多次实验,就得出了像与物大小的关系,于是他换用一些完全相同的木块进行实验。①如图甲所示,将一组木块置于玻璃板前,改变该组木块的位置,进行三次实验,用笔在白纸上标记出每次像和物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根据对应顶点就能准确测出相应的距离。再将白纸沿__________(选填“EF”或“GH”)对折,若像和物的对应顶点都__________,则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具有对称性。
②如图所示,用叠加的方法改变物的大小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分析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___。
(3)某小组在较暗的环境中实验时,发现木块的像较暗、不易辨识,联系日常照镜子的经验,解决方法是__________(选填“照亮木块的像”或“照亮木块”)。
9.小阳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步骤如下:
(1)将一块薄玻璃板竖直立在铺有白纸的水平桌面上,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
(2)取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蜡烛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并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直到从不同角度透过玻璃板看,它跟前面蜡烛A的像都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______,并用笔在白纸上标记出蜡烛A和蜡烛B的位置;
(3)多次改变蜡烛______(选填“A”或“B”)的位置,重复前面的步骤。小阳把白纸沿着玻璃板的位置对折,观察到像与物的对应点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______;
(4)小阳取走蜡烛B,把光屏放在B所在的位置,这时应该______(选填“透过”或“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发现光屏上没有像,这说明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______像。
10.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平面镜的上方垂直放置一块附有量角器的白色光屏,它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块板组成。
(1)让一束光沿着E板从A点射到镜面的O点,由于光在E板发生_______反射(选填“镜面”或“漫”),从光屏前不同方向都可以看到E板上光线AO的径迹。
(2)让一束光沿着E板从A点射到镜面的O点,将纸板沿ON向后折,此时在NOF面上看不到反射光线,如图乙所示。此实验现象说明光反射时,_______;
(3)实验中,观察到入射角为45°时,反射角也为45°,由此就得出“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你认为有何不妥之处?_______。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15°
15°
2
30°
30°
3
45°
45°
木块的位置
保持不变
物的大小(玻璃板前木块的个数/个)
1
2
3
像的大小(玻璃板后木块的个数/个)
1
2
3
参考答案
1.暗 垂直 大小 不能 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能更方便比较像和物到镜面距离
【详解】
(1)[1]点燃的蜡烛是成像物体,比较亮,环境越黑暗,蜡烛和环境的对比度越大,蜡烛成像越清晰,为了使像更清晰,应选择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2)[2][3]实验开始时,玻璃板应与桌面垂直,在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再拿一支未点燃的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与蜡像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故这样做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4]虚像是不能成在光屏上的,故移去蜡烛,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这时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4)[5][6]根据实验在方格纸上描绘的蜡烛和蜡烛的像位置图,分析图象可得出结论: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采用方格纸代替白纸能更方便比较像和物到镜面距离。
2.垂直 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不能 虚
【详解】
(1)[1]玻璃板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若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前面蜡烛所成的像可能偏高或偏低,这样前面蜡烛的像与后面的蜡烛就无法重合了。
(2)[2]实验中的两棋子要求大小相同,这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3][4]在棋子B和玻璃板之间竖直放置一张白纸,白纸上不能承接到像,实像可以在光屏上呈现,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平面镜成虚像。
3.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玻璃板向蜡烛方向倾斜
【详解】
(1)[1]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因为玻璃板既能成像又透明,能够透过玻璃板看到蜡烛B,便于寻找确定像的位置。
(2)[2]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使未点燃的蜡烛B与点燃的蜡烛A完全重合,便干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一次实验得出的结论往往具有偶然性,所以应采取多次实验,使结论具有普遍性,这样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
(3)[4]因为玻璃板未垂直于桌面,根据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像会偏离桌面;因为玻璃板向蜡烛方向倾斜,所以像总在未点燃蜡烛的上方偏高处。
4.未点燃 完全重合 便于测量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物和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能
【详解】
(1)[1][2][3]为了确定像A′的位置,蜡烛B如果点燃像相对不清晰,拿一支与A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坐标纸面上来回移动,直到蜡烛B与像A′完全重合,即说明物像大小相等;分别记录像与物在坐标纸上对应的位置,用坐标纸代替白纸做实验的好处是便于测量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2)[4]分析数据,通过归纳处理即可得出如下结论:物和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5]因为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而不是光线的真实到达,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所以在玻璃板与蜡烛B之间放上不透明的白板,从蜡烛A侧观察,仍能看到蜡烛A的像;此时不能看到的是蜡烛B。
5.较暗 32 不变 垂直
【详解】
(1)[1]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或反射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最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2)[2]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16cm,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也是16cm,则蜡烛和它的像的距离是
(3)[3]玻璃板中的像的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跟物体到玻璃板的距离无关,所以物体远离玻璃板,像的大小不变。
(4)[4]多次实验后,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的位置连起来,这些连线与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的直线是垂直的。
6.不能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也靠近法线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详解】
[1][2]在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与纸板NOE不在同一平面内,由此可知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三者位于同一平面内。
[3]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光EO靠近法线移动,入射角减小,反射角也会减小,反射光OF也靠近法线移动。
[4]让光沿FO方向射到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OE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7.顺时针 10° 逆 入射光线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仍在 不能
【详解】
(1)[1][2]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若将入射光线AO逆时针转10°,则反射光线OB顺时针转10°。
[3]如果将光源沿BO射入一条入射光线,会观察到反射光线会沿原先入射光线OA的方向射出,说明了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具有可逆性。
(2)[4]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多测几组入射角和反射角。这样做的目的是多次实验,找出普遍存在的规律,避免偶然性。
[5]根据实验数据可知,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6][7]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因此若将纸板倾斜,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仍在同一平面内,但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线。
8.位置 反 用薄玻璃板 GH 重合 相等 照亮木块
【详解】
(1)[1]为了确定像的位置,让蜡烛的像和另一蜡烛重合,实验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
[2][3]从蜡烛一侧透过玻璃板看到像有“重影”,因为玻璃板有两个面,两个面都发生了反射,形成了两个像,要改善可以使用较薄的玻璃板,让玻璃板两个面间距离足够小。
(2)[4][5]因为木块放在平面镜两侧,所以GH相当于平面镜,将白纸沿GH对折,如果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具有对称性,则对应点在对折后会重合。
[6]由表格可知,物有几个木块,像也需要几个,所以物像等大。
(3)[7]物体经过平面镜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的光线越多,人眼感到物体的像越亮,所以需要照亮木块。
9.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相等 A 相等 不透过 虚
【详解】
(1)[1]实验时选择透明的玻璃板,既能看到物体A的像,也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2]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并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直到从不同角度透过玻璃板看,它跟前面蜡烛A的像都完全重合,这说明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是相等的。
(3)[3]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所以实验中应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前面的步骤。
[4]小阳把白纸沿着玻璃板的位置对折,观察到像与物的对应点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5][6]光屏是否能承接到像,眼睛要直接观察光屏,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光屏,光屏上没有像说明平面镜成虚像。
10.漫 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三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没有多次实验得到普遍规律
【详解】
(1)[1]由于从各个方向都能看到光,故由于光在E板发生漫反射。
(2)[2]将纸板沿ON向后折,此时在NOF面上看不到反射光线,不在同一平面内就看不到反射光线,说明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三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3)[3]仅仅一次无法得出结论,因为没有多次实验得到普遍规律。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备考2022】2021中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光现象-平面镜成像实验题(含答案22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小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教科版3 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达标测试,共14页。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三 学生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练习,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