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师大版必修13.1交集与并集教案及反思
展开3.1 交集、并集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通过实例,使学生掌握集合之间的两种运算——交和并。集合作为一种数学语言,在后续的学习中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恰当使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和集合语言来描述相应的数学内容。有了集合的语言,可以更清晰的表达我们的思想。所以,集合是整个数学的基础,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
(2)理解“或”、“且”的含义,掌握交集、并集运算.
2.过程与方法: ①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交集、并集;
②掌握交集和并集的表示法,会求两个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③逐步学会数形结合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集合符号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符号表达能力,培养严谨的学习作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交集和并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交集和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
四、教法学法与教具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1)类比发现法。通过让学生类比实数加法运算引入集合间的运算。 (2)图示法。利用Venn图和数轴让学生理解集合的交与并。
教 具:多媒体.
五、 教学过程:
一、追溯与创设情景:
问题:用集合的形式给出喜欢李宇春和周笔畅的人数.
用集合A表示喜欢李宇春的人数; 用集合B表示喜欢周笔畅的人数;
用集合C表示他们的共同的人数;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和喜爱的话题出发,借助两个引例,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将这个话题用集合的语言来表达,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及励志教育.
(ii)借助PPT将上面的集合与集合的关系推广演示(详见课件),采用元素分析法,引导学生发现内在的规律,为讲授交集和并集构建一个平台。
图1 图2
观察上面两个图的阴影部分,它们同集合A、集合B有什么关系?
如上图,集合A和B的公共部分叫做集合A和集合B的交(图1的阴影部分),集合A和B合并在一起得到的集合叫做集合A和集合B的并(图2的阴影部分).
师:请观察A、B、C三个集合的元素,你能发现什么?(结合动画)
生5:集合C的元素是集合A、B的公共元素.
师:请观察A、B、D三个集合的元素,你能发现什么?(结合动画)
生6:集合A与集合B中的元素都是集合D中的元素.
师: 我们把集合C叫做集合A与B的交集,把集合D叫做集合A与B的并集这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两个重要概念.
二、讲解新课:
名称 | 交集 | 并集 |
文字语言 |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交集. |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并集. |
记法 | AB(读作“A交B”) | AB(读作“A并B”) |
符号语言 | AB={x|xA,且xB} | AB ={x|xA,或xB} |
图形语言 (一般情形) |
引导学生自主对交集和并集进行概念的类比、内涵类比、外延类比,重点讲清“且”与“或”的区别与联系,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中能迅速、准确地决定取“交”还是取“并”扫清障碍。 “且”表示同时具备 “或”有三层含义: ① xA 且xB ② xB且xA ③ xA且xB
注:区分并集符号语言中的“或”与生活用语中的“或”的区别与联系。
三、讲解范例:
例1 考察下列各个集合,你能说出集合C与集合A,B之间的关系吗?
1. 若A={1,3,5},B={2,4,6,},C={1,2,3,4,5,6}
2. 若A={x|x是有理数},B={x|x是无理数},C={x|x是实数}.
设计意图:认识概念之后,严格逐字逐句地叙述、审核定义,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概念的内涵、认识概念的“外延”。通过反例、错例进行辨析,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
①巩固集合中元素的三要素;
②通过练习题使学生对“且”“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且”的含义:把A与B中“公共元素”全部取出;
“或”的含义:把A与B所涉及的“所有元素” 全部取出.
例2:A={4,5,6,8}, B={3,5,7,8},求A∪B.
解: A∪B={3,4,5,6,7,8}.
设计意图:借助文氏图,形象直观,使抽象、复杂的 问题简单化,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魅力.
变式 : 设集合A={x|x为等腰三角形},集合B={x|x为直角三角形},求A∪B.
解 A∪B={x|x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设计意图: (i)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 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结果,从而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的能力.
例3 设A={x|x是不大于10的正奇数},B={x|x是12的正约数}.求
解: A={x|x是不大于10的正奇数}={1,3,5,7,9},
B={x|x是12的正约数}={1,2,3,4,6,12},
备选例题1:设A={x|x>-2},B={x|x3},求AB.
解:AB={x|x>-2}{x|x3}={x|-2<x3}.
AB=R
设计意图:(1)借助数轴,通过数集与数轴上的点集相互转化,
(2)同时要注意端点处“=”号的取舍.
课堂练习:
1.设A={x|x是等腰三角形},B={x|x是直角三角形},求AB. (口答)
解:AB={x|x是等腰三角形}{x|x是直角三角形}={x|x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2. .设A={x|x是锐角三角形},B={x|x是钝角三角形},求AB.
解: AB={x|x是斜三角形}.
3. A={4,5,6,8},B={3,5,7,8},求AB.,AB. (口答)
解:AB={5,8} , AB={3,4,5,6,7,8}. (列举法)
4.设A={x|-1<x<2},B={x|1<x<3},求AB , A∪B.
解:AB ={x|-1<x<2}{x|1<x<3}={x|-1<x<3}.
AB={x|-1<x<2}{x|1<x<3}={x | 1<x<2} (描述法)
求两个集合的交集、并集.加强用符号语言的表示集合运算的能力。
思考与交流
举例验证下列等式,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课堂练习
课本 P12(练习)1,3,4
六、课堂小结:
1. 两个概念――交集、并集
2. 解决问题的方法:元素分析法;
3. 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数轴、韦恩图),化归思想.
七、作业布置: P13 3,5,6
北师大版必修13.1交集与并集教案: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必修13.1交集与并集教案,共3页。
北师大版必修13.1交集与并集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必修13.1交集与并集教学设计及反思,共8页。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13.1交集与并集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13.1交集与并集教学设计及反思,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