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 (五四制)八年级全册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综合与测试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这是一份鲁教版 (五四制)八年级全册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综合与测试同步达标检测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下列研究属于化学范畴的是( ) 。
A. 从棉花纺成纱到制成布的工艺B. 新能源的开发和新材料的研制
C. 对“神七”载人飞船轨道的研究D. 动、植物细胞的组成和结构
以下是常用的危险品标志。装运酒精的包装箱应张贴的标志是( )。
A. B. C. D.
下列过程不是通过化学变化获得能量的是( )
A. 利用炸药爆炸开山炸石B. 利用煤燃烧发电
C. 利用汽油燃烧驱动汽车D. 利用水力发电
我国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下列生产白酒的过程中,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粉碎谷物B. 淀粉发酵C. 蒸馏取酒D. 白酒装瓶
2018年12月26日,北京交通大学一实验室在进行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实验时发生爆炸。这次爆炸事件再次敲响实验室安全警钟。下列实验室安全措施不正确的是( )
A. 酒精灯不慎碰倒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B. 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少于试管容积的13
C. 如果不慎将浓酸或浓碱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干布拭去,再用大量水冲洗
D. 易燃易爆物品不能与其他物质混存,必须隔离贮存
王亮同学在做实验时发生玻璃仪器破裂的状况,他可能进行了下列哪些错误操作?( )
①玻璃仪器外壁有水,没擦干就加热
②没均匀加热,就直接集中加热
③加热时玻璃仪器接触灯芯
④刚加热完的玻璃仪器立即用冷水冲洗
⑤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没有稍向下倾斜
⑥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⑦试管里的液体超过1/3
A. ① ② ③ ④ ⑤B. ① ② ⑥ ⑦C. ⑥ ⑦D. 全部
实验室加热约150 mL较大量液体,可以使用的仪器是( )
A. ① ③ ④ ⑤B. ② ③ ④ ⑥C. ① ③ ④ ⑥D. ② ③ ⑤ ⑥
小明家厨房有一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妈妈说可能是白醋,也可能是白酒。为了确认,小明按教材上所学的闻气味的方法去确认这瓶液体,小明的做法属于科学探究的( )环节
A. 提出问题B. 制订计划C. 进行实验D. 得出结论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用嘴吹灭酒精灯
B. 把鼻孔靠近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
C. 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D. 使用过的胶头滴管可以不用清洗直接吸取其他试剂
现有仪器: ①试管; ②烧杯; ③量筒; ④细口瓶; ⑤集气瓶。其中不能在火焰上加热的是( )
A. ① ②B. ③ ④ ⑤C. ② ③ ④D. 全部
著名高分子化学家周其凤写过一首歌,歌名为《化学是你,化学是我》。歌词写出了化学对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贡献。关于化学对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贡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新材料的研制和应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B. 化肥的合理使用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缓解了人类粮食危机
C. 化石燃料的直接利用,减少了有害气体的排放
D. 合成药物的研发和使用,保障了人体健康
下列变化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 铜在潮湿的空气中变成铜绿B. 汽油挥发
C. 粮食酿成酒D. 酒精燃烧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B. 宏观物质都是由各种各样的原子按相同的方式结合而成的
C. 世界万物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D. 现代技术已达到了对原子、分子的移动和排列的水平
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错误的是( )
A. 取用块状固体B. 倾倒液体
C. 闻气体气味D. 给固体加热
二、填空题
如图,灯焰处a为 ,b为 ,c为 。把一根火柴梗横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中,1∽2秒后取出,观察到火柴梗在 (填“a”、“b”或“c”)处的部分最先碳化(变黑),说明 。家用煤气炉上有一个高低适宜的用来放锅的三角架,原因是 。
酒精灯的火焰
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
(1)铁生锈 ;
(2)石蜡熔化 ;
(3)纸张燃烧 ;
(4)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铜绿 ;
(5)潮湿的衣服被晒干了 ;
(6)下雪后天气晴朗,冰雪融化 。
掌握常用仪器的特征和用途,有利于开展化学学习和研究。现有下列实验仪器,请按要求填空:
(1)写出仪器的名称:A. ;B. ;C. ;E. ;G. ; I. 。
(2)给酒精灯添加酒精的仪器是 (填字母,下同),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需垫石棉网才能加热的仪器是 ,用于盛放气体的是 。
化学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绚丽多彩,学习化学要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1)倒开水时,要把水瓶的软木塞 (填“倒放”或“正放”)在桌面上,其操作与化学中取 的操作相似,看到水瓶中有热气冒出,这是水发生了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厨房里的色拉油用 (填“细”或“广”,下同)口瓶盛装,食盐用 (下同)口瓶盛装,与实验室贮存药品相似。
(3)遇到安全事故要及时、正确处理,比如酒精灯被不慎打翻着火,应该 。
(4)对实验剩余的药品要学会正确处理。下列处理方法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倒入水池,用水冲走
B.带回家玩
C.放入实验室指定的容器中
D.放回原瓶中,以免浪费
三、实验题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取一支红色的短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石蜡一直浮在水面上,据此请总结出常温下石蜡的性质:质软,密度比水 (填“大”或“小”)。
(2)点燃蜡烛(图甲),取一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图乙)约1 s后取出,观察到小木条出现环形焦斑,据此推测,蜡烛火焰中 温度最高。
(3)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用燃着的木条靠近导管另一端(图丙),发现导出的气体可以点燃,请你推测导管里的气体可能是 。
(4)取一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图丁),观察到烧杯内壁上有水珠出现。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推断石蜡燃烧后的产物为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研究的范畴,根据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判断,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内容有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等。
【解答】
A. 从棉花纺成纱到制成布的工艺,没有涉及到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不是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所以错误。
B. 新能源的开发和新材料的研制,涉及到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研究的范畴,所以正确。
C. “神七”飞船轨道的研究是物理学研究的范畴,所以错误。
D. 动植物细胞的组成和结构是生物学研究的范畴,所以错误。
故选B。
2.【答案】C
【解析】
【分析】
酒精易燃烧,属于易燃液体,然后根据各选项图标的含义解答。
【解答】
A.图标为腐蚀品,酒精不是腐蚀品,故A错误;
B.图标为有毒气体,酒精为液体,故B错误;
C.图标为易燃液体,酒精是易燃液体,故C正确;
D.图标为爆炸品,酒精不是爆炸品,故D错误。
故选C。
3.【答案】D
【解析】解:A.炸药爆炸属于化学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能够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故A不合题意;
B.煤燃烧属于化学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能够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故B不合题意;
C.汽油燃烧属于化学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能够释放出大量的热,故C不合题意;
D.利用水力发电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答案】B
【解析】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是解题的关键。淀粉在发酵过程中转化成酒精,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 B。
5.【答案】B
【解析】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故B错误。
6.【答案】A
【解析】略
7.【答案】C
【解析】解:加热约150mL液体,应用较大容积的仪器,烧杯可用做较大量的物质间的反应。所以先可选定烧杯。烧杯加热时要垫石棉网。除此之外还要用到用于加热的酒精灯和铁架台。所以,要用到的仪器有:烧杯、石棉网、酒精灯、铁架台。由以上分析可知:
A、可以使用的仪器是①③④⑥.故A不符合题意;
B、由于加热的液体较多,不能用试管。故B不符合题意;
C、可以使用的仪器是①③④⑥。故C符合题意;
D、由于加热的液体较多,不能用试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答案】C
【解析】解:小明按教材上所学的闻气味的方法去确认这瓶液体,即通过实验的方法来确认液体是白醋还是白酒,因此小明的做法属于科学探究的“进行实验”环节。故选C。
9.【答案】C
【解析】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 A 错误;
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地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 B错误;
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以隔绝氧气, C正确;
使用过的胶头滴管,应清洗干净后再吸取其他试剂,以防止污染试剂, D错误。
10.【答案】B
【解析】 ①试管能直接加热, ②烧杯不能直接加热,需要垫石棉网间接加热, ③量筒、 ④细口瓶、 ⑤集气瓶不能加热。综上所述,不能在火焰上加热的是 ③ ④ ⑤,故选B。
11.【答案】A
【解析】解:A. 在锌粒中加入稀盐酸,实验现象为锌粒表面产生大量无色气泡,说法错误;
B. 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无色溶液变红色,说法正确;
C.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产生白色粉末物质,说法正确;
D.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产生蓝色沉淀,说法正确。
故选A。
12.【答案】C
【解析】解:A. 新材料的研制和应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正确;
B. 化肥的合理使用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缓解了人类粮食危机,正确;
C. 化石燃料的直接利用,并未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错误;
D. 合成药物的研发和使用,保障了人体健康,正确;
故选C。
13.【答案】B
【解析】解:A、铜在潮湿的空气中变成铜绿,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汽油挥发,只是状态的改变,未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B正确;
C、粮食酿成酒,生成酒精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
D、酒精燃烧,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14.【答案】B
【解析】解:A.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正确;
B. 不同的物质的原子的排列不同,错误;
C. 世界万物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正确;
D. 现代技术已达到了对原子、分子的移动和排列的水平,正确。
故选B。
15.【答案】A
【解析】解:A. 块状固体的取用方法: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将药品放在试管口,再将试管竖起,故操作错误;
B. 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故操作正确;
C. 实验室中闻气体气味时应该用手轻轻在集气瓶瓶口煽动,使少量气体进入鼻孔,故操作正确;
D. 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导致试管炸裂,故操作正确。
故选A。
16.【答案】外焰;内焰;焰心;a;外焰温度最高;给物质加热应用外焰,只有三角架高低适宜才能保证用外焰加热
【解析】
【分析】
根据酒精灯火焰的分层情况和温度高低考虑,还需要结合煤气炉上高低适宜的放锅三角架就是为了调节锅的高度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熟悉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由外向内);知道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都要用外焰给物质加热。
【解答】
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由外向内);由于外焰温度最高,所以把一根火柴梗横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中,1−2秒后取出,观察到火柴梗在外焰处(即a处)最先炭化;由于外焰温度最高,在给物质加热时都要用外焰加热,煤气炉上高低适宜的放锅三角架就是为了调节锅的高度,使外焰给锅加热。
故答案为:外焰;内焰;焰心;a;外焰温度最高;给物质加热应用外焰,只有三角架高低适宜才能保证用外焰加热。
17.【答案】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
【解析】略
18.【答案】试管
烧杯
酒精灯
胶头滴管
水槽
量筒
D
A
B
F
【解析】略
19.【答案】倒放
液体药品 物理变化 细 广 立即用湿抹布将火盖灭 C
【解析】(1)倒开水时,要把水瓶的软木塞取下后倒放在桌面上,以防止软木塞受到污染,其操作与化学中取液体药品的操作相似。看到水瓶中有热气冒出,这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2)色拉油属于液体,要贮存在细口瓶中;食盐是固体,要贮存在广口瓶中,这与实验室贮存液体药品和固体药品相似。
(3)酒精灯在使用时不慎打翻着火,应该立即用湿抹布将火盖灭。
(4)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带走,也不能随意乱放,更不能放回原瓶,要放在实验室指定的容器中。
20.【答案】水分子
2个氢原子
1个氧原子
铁原子
【解析】解: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
21.【答案】(1)小
(2)外焰
(3)石蜡蒸气
(4)水和二氧化碳
【解析】(1)石蜡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2)蜡烛的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可以观察到靠近蜡烛外焰处小木条最先碳化,小木条上出现环形焦斑。
(3)在短玻璃导管的另一端点燃,可产生火焰,说明焰心物质的状态为气态,且具有可燃性,故导管里的气体可能是石蜡蒸气。
(4)烧杯内壁上有水珠出现,说明石蜡燃烧有水生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石蜡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化学鲁教版(五四学制)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一课一练,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简答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一节 空气的成分精品当堂达标检测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