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教案设计
展开
第2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1课时 不进位加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13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竖式计算的基本要求和格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归纳能力。
2.通过操作、观察、引导等活动,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操作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引入课题。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同学们去参观博物馆,大家看学校先安排哪几个班去参观呢?(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的主题图)
2.探讨计算方法。
每个班由2名老师带队,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指名学生回答。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老师板书算式。将写好的纸条贴上去。让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从而引出课题“不进位加”。
二、动手操作,掌握方法
1.借助计数器和摆小棒,掌握算法。
怎样计算35+2=?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借助手中的小棒和计数器试一试。老师巡视,适时辅导学生。
2.组织学生汇报算法。
(1)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算法。
方法1:先算5+2=7,再算30+7=37。
方法2:可以通过摆小棒算出来,先摆3捆(每捆10根)和5根,再摆2根,5根和2根合起来是7根,7根与原来的3捆合起来是37根。
方法3:也可以在计数器上拨珠算出来。先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3个珠子,个位上拨5个珠子,然后在个位上加2个珠子即7个珠子,合起来就是37个珠子。学生边说教师边演示。
3.出示PPT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三种不同的方法。
三、引导探究,理解算理
1.介绍竖式,理解算理。
(1)介绍竖式。
(2)理解算理。老师和学生共同拿出计数器操作。
2.讲解竖式写法。
3.合作交流竖式算法。
(1)竖式列好了,应该从哪里开始算呢?小组同学议一议。
(2)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
(3)小结。
4.小组讨论笔算加法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四、类比迁移,总结算法
1.学习例2。
(PPT课件出示例2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从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独立思考。
(1)学生汇报他们的发现,并讨论用什么方法解答。(小组交流)
(2)验证算法。
大家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这些方法可行吗?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①学生交流口算方法。学生说,教师摆小棒演示。
②学会列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看来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还是非常必要的。那么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应该注意什么呢?
师生共同列好竖式。教师强调写竖式时先写第一个加数,把第二个加数写在下面,然后在下面用尺子画上横线。
③掌握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列完竖式,谁会计算呢?指名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2.师生共同小结。
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方法: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五、巩固练习
教材第12~13页“做一做”,“练习二”第1~3题。
六、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用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七、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这节课我首先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先后将两个例题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以想到了各种不同的方法,有的用口算,有的摆小棒,有的操作计数器,有的想到了列竖式计算等。学生的积极性较高,思维活跃,学习效果很好。
[不足之处] 教师的引导过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不强。
[再教设计] 课堂上要给予学生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再教此内容时,我会放手由学生自主探究例1和例2的内容,由他们总结算法,说明算理。
第2课时 进位加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第4~1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摆小棒,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法则。
2.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加法的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25+22= 31+27=
指名学生板演并口述计算过程。
指名回答:笔算不进位加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二、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PPT课件出示例3的主题图)
小组内进行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5+37=,如何计算35+37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三、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计算35+37。
(1)尝试计算。
①分组讨论。
②独立用小棒摆一摆。
(2)汇报交流。
请各组同学指派代表发言。
(3)根据学生汇报交流情况小结算法。
方法1(口算):先算30+30=60,再算5+7=12,最后算60+12=72。这两个班一共有72名学生。也可以先算35+30=65,再算65+7=72。
方法2(摆小棒):先摆3捆(每捆10根)5根,再摆3捆7根,3捆与3捆合起来是6捆,5根与7根合起来是12根,也就是1捆2根,与6捆合起来是7捆2根,是72。这两个班一共有72名学生。(PPT课件动态播放摆小棒的过程)
(4)小组讨论,用竖式计算,应该怎样写?应该怎样算?
学生尝试列竖式。
提问:从哪一位加起呢?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应该怎样写呢?
教师介绍:“进1”时“1”的写法。
2.比较总结。
小组讨论例3和上节课学的两道计算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列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都应该从个位加起。
不同点:例3出现了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情况。
四、巩固练习
教材第14页“做一做”,“ 练习二”第4~11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加法。设计这节课时,我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小组活动,自主探究,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我放手给学生,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然后通过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完成了教学任务。
[不足之处]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没有顾及到全体学生,有些学生不是十分理解算理。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要关注整体学生,多设计一些教学环节使学生明白算理。
第3课时 不退位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1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算理,掌握竖式的书写格式。
2.能正确地进行竖式计算。
3.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减的算理,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减的算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2008年奥运会是在北京举办的,中国代表团共夺得了51枚金牌,是本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最多的国家。(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榜前5名)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并思考:
1.画面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选择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列出算式。
4.观察所列算式,引出课题。(板书课题:不退位减)
二、自主探究,揭示规律
1.教学例1。
(1)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在练习本上试算。
(2)小组交流算法,并汇报。
方法1(口算):6-3=3,30-20=10,3+10=13,所以36-23=13。也可以36-20=16,16-3=13。
方法2(列竖式计算):
①小组讨论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并尝试用竖式计算。
②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列出竖式。
(3)动手操作:
①用图片在数位顺序表上操作。
②教师演示PPT课件,请学生注意观察,口述过程。
③学生在计数器上操作36-23的计算过程。
2.归纳算法。
列竖式计算应该注意什么?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归纳: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减,得数写在个位上;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相减,得数写在十位上。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18页“做一做”,“练习三”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时,我出示教材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榜前5名的主题图,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又为学生留出了更大的思考空间。让他们根据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足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缺少算法比较,无法做到让学生优化算法和培养发散性思维,学生也没有更进一步地理解各种算法。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设计各种算法比较的环节。
第4课时 退位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三第4~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2.通过让学生动手摆小棒,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退位减法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法则。
3.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笔算方法。
4.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两位数减两位数(或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退位”的含义。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1.竖式计算。
78-45= 69-18= 88-32= 47-21=
2.说一说,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二、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例2的主题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让学生尝试列式:51-36。
51-36你会算吗?列成竖式,个位上的“1减6”不够减,怎么办?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退位减。(板书课题)
三、合作探究,掌握算法
1.教学例2。
(1)动手摆小棒,合作探究。
①小组讨论,个位上的“1减6”不够减,怎么办?小组合作用小棒摆一摆。
(引导学生用小棒实际摆一摆,摆小棒时,重点突出一捆10根和1根合在一起是11根,再算11根减6根的操作过程,退位后十位上是几减几)
②请学生汇报摆的过程和结果。
(2)PPT课件演示摆小棒的过程,教师跟随画面讲题。
(3)结合摆小棒的过程,引导列竖式。
①小组同学互相讨论,列竖式计算需要注意的问题:
个位上的“1”减“6”不够减,怎么办?
十位上退1后,还剩几?十位上的数相减时,是5减3,还是4减3?为什么?
②全班交流。
2.教学例3。
(1)这道题应该怎么算呢?学生独立尝试,再指名学生回答笔算的过程。
(2)小组讨论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3)全班交流小结:
①写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
四、巩固练习
教材第19页“做一做”,“练习三”第4~7题。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用竖式计算退位减法要注意什么。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知识,其重点和难点就是让学生理解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退1作10。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小组内的合作交流来理解其意义。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在练习中还是遗忘退位,还有学生在被减数的个位是0时,会反过来用减数的个位来减被减数的个位,这是因为学生没有明白退位减法的算理。
[再教设计] 再教此内容时,还是要把退位作为重点,引导上更精细一点,多关注整体学生。
第5课时 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24页例4、例5及做一做,练习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分析“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解答。
2.通过经历对统计图的观察、分析、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领悟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圆片。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用竖式计算下列各式。
65+37= 90-46= 27+18= 82-55=
二、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为了争创最美学校,全市掀起了讲文明、讲卫生的热潮。我校也进行了校园卫生大评比。看,全校卫生评比表已经张贴出来了。(PPT课件出示例4情景图)
但评比表中二年级所得小红旗的情况被遮住了,你能根据所给的信息求出二年级二班和三班分别得了多少面小红旗吗?
三、探究新知
1.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1)PPT课件出示例4(1),指名学生读题。
(2)分析、理解题意。并列式解答。
①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②从这个条件你可以看出哪个班和哪个班比?
③以哪个班为标准?哪个班多?哪个班少?
④二班的红旗面数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学生回答后,教师贴出小红旗。
⑤跟一班同样多的有几面?比一班多的有几面?
⑥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
(2)动手操作,列式解答。
①引导学生用圆片代替小红旗,动手摆一摆。
②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摆法。
③指名学生进行交流汇报。
对照刚才摆圆片的过程,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计算二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
(3)小结:要求二班得了多少面小旗,只要把摆的与一班同样多的圆片数加上比一班多的3个,就可以求出摆的个数。所以当遇到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时要用加法计算。
2.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1)PPT课件出示例4(2),指名学生读题。
(2)题中知道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
(3)学生用圆片代替小红旗,动手摆一摆,先同桌之间摆一摆,再指名学生上台摆。
(4)根据摆的过程列式解答。
(5)学生汇报解题过程。
四、巩固练习
1.拍手游戏。
(1)老师拍手10下,学生比老师多拍3下,学生拍了多少下?
(2)老师拍手10下,学生比老师少拍4下,学生拍了多少下?
拍完后,学生列算式解答。
2.教材第24页“做一做”,“练习四”第1~3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掌握了用加法或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应用问题。我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积极性。
[不足之处] 在进行例4(1)的教学中,问题引导过细,并且比较含混,导致学生的思路不清晰,所以例4(2)的教学中放手过开,学生有一点盲目操作。
[再教设计]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导性,并且能给予学生完整而清晰的思考过程,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时才会有序地进行。
第6课时 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28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2.通过学生观察、讨论理解连加、连减运算的算理,并能利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学难点】
进位和退位,口算与笔算相结合的题目的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1.开小汽车。
2.竖式计算。
58+15= 37+46= 60-37= 94-76=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的主题图)二年级的同学们帮助农民伯伯摘南瓜,同学们不怕苦,不怕累,他们劳动很辛苦。我们也来帮帮忙,算一算他们帮农民伯伯摘了多少个南瓜。
从图中你们知道哪些信息?要求他们一共摘了多少个南瓜,说一说应该怎样计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连加、连减的笔算。(板书课题:连加、连减)
三、独立探究,发现方法
1.教学例1。
(1)PPT课件出示表格,一共摘了多少个?
学生独立列式,尝试计算。
(2)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
(3)怎样算能更简便一些呢?
教师介绍:两个竖式中都有62,可以把两个竖式合并成一个竖式。
(4)引导学生比较简写竖式与原来竖式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5)学生独立用一个竖式计算。
2.教学例2。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的主题图。
(2)小组讨论:应该怎样列式?连减算式题怎样算呢?
(3)学生试算,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
方法1:84-40-26=18(个)
方法2:84-40-26=18(个)
方法3:84减40是两位数减整十数,可以口算,所以直接用44减26。
方法4:先算一共运走的个数40+26=66(个),再算剩下的个数84-66=18(个)。
(5)比一比,这几种算法有什么区别?哪种方法更简便?
(6)让我们一起来总结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师生共同总结)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28页“做一做”,“练习五”第1~3题。
五、课堂小结
连加、连减的笔算题,如果把两个竖式合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便。计算时,请同学们注意,该进位的要进位,该退位的要退位,碰到能口算的要口算。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选择适当的形式和素材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为此,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与生活相关的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究,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探究、思考、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提高探究活动的实效。
1.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教学设计借助教材主题图,让学生自主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学习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2.采用思考、交流、比较、反馈等方式,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在教授新知的过程中,以讨论、比较不同的列式等方法让学生经历新知的获得过程,从而完成知识的构建,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及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不足之处] 因为加法可以三个数相叠进行计算,所以出现了连减三个数一起相叠的竖式。当然,这只是个别学生的发现。由于练习得少,算理理解不到位,导致计算的正确率低。
[再教设计] 再教此内容时,要把竖式计算方法的对比作为重点,让学生既知道怎样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第7课时 加减混合
【教学内容】
教材第28页例3、例4及做一做,练习五第5~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加减混合试题。
【教学难点】
计算中进位和退位的区分。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导入
1.口算,并说一说计算顺序。
15-6+36= 73-40+20= 20+6-7= 18+4-10=
2.笔算。
43+27+18= 90-46-25=
(讨论一下,怎样计算最简便)
二、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同学们都坐过公交车,在坐公交车时,会遇到什么情境呢?(引导学生遵守先下后上的乘车规则)
下面就是一个公交车站的情境。(PPT课件出示例3的主题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三、自主探究,发现方法
1.你还想知道什么?
(1)PPT课件出示例3的主题图。
(2)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7-25+28)
(3)同学们观察这个算式,它和我们前面学过的连加、连减算式有什么不同?(这个算式既有加,又有减)
(4)请学生试算,并指名上台板演,由其他学生对其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
方法1:67-25+28=70(人)
方法2:67-25+28=70(人)
(5)小结: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像计算连加、连减那样,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这种写法很方便。而且哪一步能口算就直接口算,不用写出竖式。
2.教学例4。(PPT课件出示例4)
(1)让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比较例3和例4两道题的区别。
(2)汇报讨论情况,教师小结:“小括号”表示先算部分。
(3)学生尝试计算,然后小组内汇报、交流算法。
(4)展示学生计算过程。
方法1:72-(47+16)=9
方法2:72-(47+16)=9
(5)师生共同小结:加减混合运算有括号时,可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也可以把连减的计算方法倒过来使用,把括号里的两个数相加,变为第一个数连续减去这两个数。
四、巩固练习
教材第28页“做一做”,“练习五”第5~7题。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又有哪些收获呢?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我是从学生熟悉的坐公交车的生活情境来引入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用语言描述主题图中的“上、下车过程”,提出问题,并联系过程列式计算,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算式的含义及计算顺序。比较法运用较多,能让学生在辨析的过程中掌握算理、算法和计算顺序。
[不足之处] 对小括号这个知识的教学不够深入。个别学生做题速度太慢,与计算快的学生差距越来越大。
[再教设计] 把小括号的教学作为难点进行突破,直接让学生先进行计算,再发现错误,比较计算结果的不同,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最后解决矛盾,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小括号的算式的正确计算顺序。
第8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32页例5及做一做,练习六第1~4题。
【教学目标】
1.教给学生认真审题的方法,寻找已知条件和未知问题之间的联系,会列式解决问题。
2.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1.算一算。
18+30-23= 76-32-8=
96-62-14= 62-28+19=
2.让学生回答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二、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你们喜欢画画吗?(PPT课件出示例5的主题图)看一看这群小朋友在干什么?今天我们的学习内容就和他们有关!
三、合作探究,揭示规律
1.学生读题。
2.交流题目里知道的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3.同桌合作探究。
(1)应该怎样计算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又应该怎样计算呢?
(2)独立思考后,同桌互相交流。
4.教师指名学生回答解决问题的方法。
男生人数:14-5=9(人)
美术兴趣小组人数:9+14=23(人)
5.比较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
明确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就必须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6.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解答。
7.师生评议这两道题的解决方法。
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有两种计算方法:第一种是利用求出的男生人数加女生人数得出;第二种是列加减混合算式得出。
8.归纳总结。
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知道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然后利用已知条件解决要求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教材第32页“做一做”,“练习六”第1~4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弄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再选择恰当的方法灵活地解决问题,解答的每一步要求什么,应做到心中有数。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师组织学生学习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步骤与方法。课堂上老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放开思路,多向思维,在解题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不足之处] 由于课堂上教学内容开放的角度较大,学生年龄较小,所以出现了个别学生贪玩的现象,有的学生没有掌握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没有很好地把解决问题的基本流程进行展示,特别是“解答正确吗?”这个环节没有。
[再教设计] 要按照解决问题的基本流程设计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思维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2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综合与测试第4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版二年级上册2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综合与测试第4课时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课前准备,学习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2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2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2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二年级上册2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