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学案设计
展开www.ks5u.com能力课时4 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有关计算和综合实验
探 究 任 务 | 1.探究Na2O2与CO2、H2O反应的有关定量关系。 2.探究Na2O2、Na2CO3和NaHCO3的综合实验。 |
Na2O2与CO2、H2O反应的定量关系 |
1.反应原理
2Na2O2+2CO2===2Na2CO3+O2 Ⅰ
2Na2O2+2H2O===4NaOH+O2↑ Ⅱ
2.探究的四个角度
(1)分子个数角度
无论是CO2或H2O的单一物质还是两者的混合物,通过足量的Na2O2时,生成O2的个数与CO2或H2O的个数之比均为1∶2。
(2)电子转移角度
当Na2O2与CO2、H2O反应时,每生成1个O2,转移2个电子,且在反应中Na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CO2、H2O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
(3)质量变化角度
分析反应Ⅰ和Ⅱ的化学方程式,可得下列关系式:
Na2O2Na2CO3(组成相当于Na2O2·CO)
Na2O22NaOH(组成相当于Na2O2·H2)。
①发生反应Ⅰ时,固体增加的质量等于与CO2等个数的CO的质量。
②发生反应Ⅱ时,固体增加的质量等于与H2O等个数的H2的质量。
(4)反应的先后角度
一定量的Na2O2与一定量CO2和H2O(g)的混合物的反应,可视为Na2O2先与CO2反应,待CO2反应完全后,Na2O2再与H2O(g)发生反应。
在一密闭容器中有CO、H2、O2共16.5 g和足量的Na2O2,用电火花引燃,使其恰好完全反应,Na2O2增重7.5 g,则原混合气体中O2的质量分数是( )
A.54.5% B.40% C.36% D.33.3%
A [根据CO2、H2O与Na2O2反应时,固体增重的质量为CO、H2的质量。可知原气体中CO、H2的质量为7.5 g,故O2的质量为16.5 g-7.5 g=9 g,即ω(O2)=×100%=54.5%。]
当组成满足COmHn时,a gCOmHn完全燃烧生成的CO2和H2Og完全被Na2O2吸收时,Na2O2增重a g。
1.对于反应:2Na2O2+2H2O===4NaOH+O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Na2O2是氧化剂,H2O是还原剂
B.当2分子H2O参加反应时,生成1分子O2
C.当生成1分子O2时,转移的电子数为4
D.每有18 g H2O与足量Na2O2反应,则固体增重4 g
B [反应中,Na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A错误;当生成1分子O2时,转移电子数为2,C错误;当18 g H2O参加反应时,固体增重2 g,D错误。]
2.30 g甲醛(HCHO)在足量的O2中充分燃烧,把产生的气体(>100 ℃)通入足量的Na2O2固体中,完全反应后,Na2O2的质量增加________g。
[解析] 甲醛的化学式HCHO可以看成是(CO)(H2),充分燃烧后的气体与足量的Na2O2完全反应,增加的质量与原甲醛的质量相同。
[答案] 30
Na2CO3或NaHCO3的含量测定实验探究 |
制得的碳酸钠样品中往往含有少量NaCl,现欲测定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某探究性学习小组分别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方案一:用下图所示方法和步骤进行实验:
①操作Ⅰ涉及的实验名称有________、洗涤;操作Ⅱ涉及的实验名称有干燥、________。
②该方案测得的样品中Na2CO3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2)方案二: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来测定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铁架台、铁夹等在图中均已略去)。实验步骤如下:
a.按图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
b.准确称得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D的质量为83.4 g;
c.准确称得6.0 g纯碱样品放入容器Ⅱ中;
d.打开分液漏斗Ⅰ的旋塞,缓缓滴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e.打开弹簧夹,往试管A中缓缓鼓入空气数分钟,然后称得干燥管D的总质量为85.6 g。
①若d、e两步的实验操作太快,则会导致测定结果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②装置A中试剂X应选用________。
③E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根据实验中测得的有关数据,计算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解析] (1)①生成沉淀A,故操作Ⅰ需要涉及过滤操作。要知道固体的质量需要称重;②经过计算,样品中Na2CO3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100%。
(2)①反应过快会使产生的CO2气体不能完全被D装置中碱石灰吸收;快速鼓入空气,也会使装置内残留CO2不能被D装置中碱石灰完全吸收,则测得的CO2质量偏小,导致测定结果偏小;②鼓入空气,可把残留在装置B、C中的CO2赶出由D中碱石灰吸收,因为空气中含有CO2,因此应把鼓入空气中的CO2吸收处理,所以装置A应放入NaOH溶液;③如果D装置直接与外界空气相连通,则空气中的H2O和CO2会对测定结果带来影响,所以装置E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H2O和CO2进入装置D中;④反应中放出CO2气体的质量=85.6 g-83.4 g=2.2 g,设消耗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CO2
106 44
x 2.2 g
解得x=5.3 g
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100%≈88.3%。
[答案] (1)①过滤 称量
②×100%
(2)①偏小 ②NaOH溶液 ③防止空气中CO2和水蒸气进入装置D中 ④88.3%
测定Na2CO3含量的三种方法
气体法 | 发生反应Na2CO3+H2SO4===Na2SO4+H2O+CO2↑,依据CO2的体积确定Na2CO3的物质的量,进而确定纯碱中Na2CO3的纯度。但要注意CO2中杂质的干扰。 |
沉淀法 | 发生反应Na2CO3+BaCl2===BaCO3↓+2NaCl,依据BaCO3沉淀的质量,确定Na2CO3的物质的量,进而确定纯碱中Na2CO3的纯度。 |
加热法 | 2NaHCO3Na2CO3+CO2↑+H2O,依据失重法确定NaHCO3,进而确定Na2CO3。 |
3.Na2CO3纯度的分析: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装置B中盛有10.0 g的Na2CO3样品[假设杂质不参加反应,原容器中CO2含量可忽略不计,各装置内反应完全。实验室可供选择的试剂和药品还有锌粒、稀硫酸、CaCO3(s)、蒸馏水]。
A B C D E
(1)装置A锥形瓶内盛有________,装置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B分液漏斗中装有________。
(2)若无装置C,实验结果将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装置E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若实验后,装置D的质量增加3.96 g,则该Na2CO3样品的纯度为________。
[解析] (1)装置A用于制取H2,用的药品是锌粒和稀硫酸,目的是把装置B中产生的CO2都赶到装置D中被碱石灰吸收,使实验数据尽可能准确;装置B中发生的是酸与Na2CO3生成CO2的反应,后面没有除杂装置,所以可用不挥发的稀硫酸。
(2)装置C用来吸收CO2中的水蒸气,若无此装置,装置D中的碱石灰不仅会吸收CO2还会吸收水蒸气,使测得的CO2的量偏高,导致Na2CO3的含量偏高;装置E是为了防止空气中的CO2和水蒸气进入装置D中,对实验造成误差。(3)装置D的质量增加3.96 g,增加的质量为Na2CO3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CO2的质量,根据转化关系知:
Na2CO3 ~ CO2
106 44
m(Na2CO3) 3.96 g
=,解得m(Na2CO3)=9.54 g,
w(Na2CO3)=×100%=95.4%。
[答案] (1)锌粒 装置A中生成的H2把装置B中产生的CO2气体都赶到装置D中,使装置B中的CO2气体全部被装置D中的碱石灰吸收 稀硫酸
(2)偏高 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CO2等气体进入装置D中,使装置D的质量增加,对实验造成误差
(3)95.4%
1.索尔维制碱(Na2CO3)法——又称氨碱法
2.侯氏制碱法——又称联合制碱法
(1)上述制碱过程中,两种方法中的共同原理是什么?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2)相对于索尔维制碱法,侯氏制碱法做了哪些改进?
(3)在饱和食盐水中先通入NH3形成饱和氨的饱和食盐水,而不是先通入足量CO2,其理由是什么?
(4)上述两种制碱方法中,循环使用物质分别是什么?
[答案] (1)NaCl+NH3+CO2+H2O===NaHCO3↓+NH4Cl;2NaHCO3Na2CO3+CO2↑+H2O。
(2)氨厂和碱厂建在一起,联合生产。由氨厂提供碱厂需要的氨和二氧化碳。母液里的氯化铵用加入食盐的办法使它结晶出来,作为化工产品或化肥。食盐溶液又可以循环使用。
(3)NH3易溶于饱和食盐水,形成碱性溶液,增大CO2的吸收量。而CO2在饱和食盐水溶解度很小,不能得到大量的HCO,无法使NaHCO3结晶析出。
(4)CO2和NH3,CO2和饱和食盐水。
通过本情境的素材中纯碱制备方法,了解了Na2CO3生产的发展史,了解生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原理,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1.下列关于钠的氧化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Na2O2是白色固体,和冷水反应得到O2和NaOH
B.Na2O2与水的反应中,氧化剂是Na2O2,还原剂是水
C.Na2O不稳定,能继续被O2氧化生成Na2O2
D.Na2O2与水反应时生成2个O2时电子转移的数目为2个
C [A中,Na2O2是淡黄色固体;B中,在Na2O2与H2O的反应中,Na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D中,Na2O2与水反应生成2个O2时电子转移的数目为4个。]
2.过量的NaHCO3与Na2O2混合,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加热后,最后排出气体,残留的物质应是 ( )
A.Na2O和Na2O2 B.Na2O2和Na2CO3
C.Na2CO3 D.Na2O
C [题中所给出的两种物质中NaHCO3是过量的,两种混合物在密闭容器中加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为2NaHCO3Na2CO3+H2O+CO2↑,2Na2O2+2CO2===2Na2CO3+O2,2Na2O2+2H2O===4NaOH+O2↑,2NaOH+CO2===Na2CO3+H2O。因NaHCO3是过量的,又充分加热,有足够的CO2使Na2O2最终全部转化为Na2CO3,过量的NaHCO3也完全分解成Na2CO3,而Na2CO3稳定,受热不易分解,故最后排出产生的气体后,残留的固体是Na2CO3。]
3.如图是模拟“侯氏制碱法”制取NaHCO3的部分装置。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a先通入CO2,然后b通入NH3,c中放碱石灰
B.b先通入NH3,然后a通入CO2,c中放碱石灰
C.a先通入NH3,然后b通入CO2,c中放蘸稀硫酸的脱脂棉
D.b先通入CO2,然后a通入NH3,c中放蘸稀硫酸的脱脂棉
C [“侯氏制碱法”的主要反应原理是NaCl+CO2+NH3+H2O===NaHCO3↓+NH4Cl,由于CO2在H2O中的溶解度较小,而NH3在H2O中的溶解度较大,为防止倒吸,a通入NH3,b通入CO2;为了得到最大量的NaHCO3,应向饱和食盐水中先通入NH3,再通入CO2,否则因CO2在H2O中溶解的量有限,即使通入的NH3很多,得到的NaHCO3也很少。实验中的尾气主要是CO2和NH3,其中NH3对环境影响较大,需要进行吸收处理,NH3是碱性气体,所以c中应盛装酸性物质。综合上述分析,选项C正确。]
4.甲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来测定含少量NaCl的小苏打固体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1)根据甲同学所用装置,你认为除称量样品的质量外,还需要测定的实验数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认为根据甲同学测得的数据来计算实验结果,结果很可能会偏高。为此,你认为应该如何改进装置?______________。
(3)乙同学还提出用D装置替换A装置,D装置中导管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但甲同学不赞成,他认为即使操作规范也会造成计算结果偏低,为此,甲同学提出将圆底烧瓶的双孔塞改成三孔塞,在最前面添加E装置,实验结束后缓缓通入一段时间空气,通入空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E装置中盛放的试剂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在所有装置改进后的实验过程中,稀硫酸应缓慢滴加,如果稀硫酸的滴加速率过快,会导致测得的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解析] (1)需要知道NaHCO3加热分解产生的CO2的质量,故还需要测定实验前后C装置的质量。(2)空气中的H2O(g)和CO2也会进入C装置中从而被碱石灰吸收,导致测定结果偏高,为此,可在C装置后再接一个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3)当圆底烧瓶内的反应有气体产生时,瓶内压强会比外界大气压略高,分液漏斗中的液体无法顺利流下,用D装置代替A装置,可保证分液漏斗内的液体顺利流下;A装置前面再添加E装置,在反应结束后缓缓通入一段时间空气,可把反应生成的气体全部赶入C装置中从而被碱石灰吸收,达到减小实验误差的目的;E装置中应盛放NaOH溶液,吸收空气中的CO2气体,进一步减小实验误差。(4)若稀硫酸滴加速率过快,产生大量CO2气体,导致CO2被碱石灰吸收不充分而使结果偏低。
[答案] (1)实验前后C装置的质量 (2)在C装置后再接一个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 (3)平衡分液漏斗和烧瓶中的气压,便于分液漏斗中的液体顺利流下 把反应产生的气体全部赶入C装置中从而被碱石灰吸收 NaOH (4)偏低
新人教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3章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第9讲钠及其重要化合物学案: 这是一份新人教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3章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第9讲钠及其重要化合物学案,共1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物理性质,制取及保存,用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3章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第1讲钠及其重要化合物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3章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第1讲钠及其重要化合物学案,共14页。
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导学案,共11页。